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6034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国社区医师、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成立大会、第一届全国中西医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暨第六届长城国际中西医心脏病学论坛、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首届全国专科专病建设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3年会、第二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等;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相关文献由32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阶、陈纪林、孙立刚等。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6034 占比:99.78%

总计:36115篇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发文趋势图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研究学者

  • 王阶
  • 陈纪林
  • 孙立刚
  • 延荣强
  • 张振鹏
  • 徐波
  • 杨庭树
  • 杨跃进
  • 王淑丽
  • 高润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国栋; 唐丽; 刘杰; 林伟; 张焱; 左雪冰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的临床特点和功能能力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博爱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同期行心肺运动试验测试的患者,其中冠脉临界病变组184例,非冠心病组73例。比较两组症状、基线资料、实验室和超声心动图数据、心肺运动试验结果,并观察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脉临界病变组男性比例显著升高(χ^(2)=15.857,P2.156,P<0.05);两组1年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1.000)。结论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功能有所降低,应控制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 曹健; 郭昭军; 周升; 莫银燕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水平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血流储备分数(FFR)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50%~70%)并行FFR检查的24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FFR测得值分为FFR<0.8组(83例)和FFR≥0.8组(161例)。入选患者均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检测血清NGAL、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血糖等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讨NGAL与FFR的相关性。结果FFR<0.8组患者血清NGAL水平明显高于FFR≥0.8组[71.93(50.12,150.45)μg/L vs 34.99(24.47,50.58)μg/L,P<0.001],NGAL水平与FFR值呈负相关(r=-0.505,P<0.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GAL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肌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29,95%CI:1.017~1.041,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最佳的截断点为52.51μg/L,应用FFR值=0.8作为判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有无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79.50%,特异度为73.49%。结论血清NGAL水平升高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FFR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有望成为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肌有无功能性缺血的潜力生物学指标。
    • 李洪峥; 赵青; 赵鑫; 李赵陵; 郭雨晨; 张振鹏
    • 摘要: 对目前有关中医药干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中医药干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研究多以干预血瘀证为主的病证结合模式为主,具有稳定斑块、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肌供血、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生活满意度等作用,但仍存在疗效评价维度过于单一、结局指标设置杂乱、用药干预周期长短不一等问题.有待多学科专家在严格的循证方法指导下制定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疗专家共识以规范临床研究.
    • 肖婷; 何贵新; 任加以; 秦伟彬; 张清伟; 刘鹏业; 邓学秋; 玉黎燕; 申永艳
    •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医证型与血管内超声(IVUS)指标的关系.方法 纳入159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根据中医证型分为痰浊证组40例、血瘀证组56例、痰瘀互结证组63例.所有患者均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后进行IVUS检查.比较3组IVUS指标.结果 痰瘀互结证组患者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脂质池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均大于痰浊证组及血瘀证组;痰浊证组和痰瘀互结证组的斑块纤维帽厚度大于血瘀组(均P<0.05).结论 冠脉临界病变中医证型与IVUS指标反映的病变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其中痰瘀互结证病变程度更明显.
    • 王新斌; 刘芳; 姜海兵; 葛振嵘
    • 摘要: 目的 发现DSCTA(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冠状动脉不同血管狭窄程度及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心内科就诊并拟诊为冠心病的病人116例,签署知情同意后,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一周后行冠脉造影术检查,选取左主干、前降支近段、前降支中段、前降支远段、回旋支近段、回旋支中段、回旋支远段、右冠近段、右冠中段、右冠远段等10个主要血管节段,以冠脉造影术(CAG)为诊断金标准,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术(DSCTA)对不同分支、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及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计纳入拟诊冠心病病人116例,采集图像清晰的冠状动脉血管节段1113段.DSCTA诊断冠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4.94%(319/336)、特异度96.40%(749/777)、阳性预测值91.93%(317/347)、阴性预测值97.78%(749/766),诊断一致率95.96%(1068/1113),一致性较好;对不同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评价发现,DSCTA对冠脉各节段不同狭窄程度的诊断一致率为90.29%(1005/1113),一致性较好(Kappa=0.802);对冠状动脉不同节段的诊断效能分析发现,DSCTA对前降支近段(98.63%)的诊断灵敏度最优,对前降支远段(98.96%)的特异度最优,右冠近段评价一致率最高(98.17%);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结果发现,DSCTA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灵敏度为74.16%(89/120),特异度为96.58%(959/993),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一致率一般(Kappa=0.699).结论 DSCTA对冠心病血管狭窄的诊断效能较高,可以作为冠心病冠脉狭窄的筛查手段;对不同节段冠状动脉血管的诊断效能存在差异;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刘超; 高嘉良; 董艳; 黄信生; 林飞; 李易; 张振鹏; 李军; 王阶
    • 摘要: 目的 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证候要素及其常见组合的中医辨证诊断模型.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多中心收集814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由专家对证候要素及其组合进行判定,采用二进制位标识数据,"有"赋值为"1","无"赋值为"0",建立数据库.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证候要素及其常见组合的中医辨证诊断模型,随机从数据库中抽取70%数据作为训练集以建立模型,30%数据作为验证集用于验证模型准确性,同时计算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模型优劣.结果 建立血瘀、气滞、痰浊、热蕴、气虚、阴虚和阳虚7种证候要素的BP神经网络中医辨证诊断模型,训练集准确率均超过90%,验证集准确率均超过85%,训练集平均准确率为94.51%,验证集平均准确率为88.29%,模型平均AUC为0.953.对5种常见证候要素组合形式气虚+血瘀、气虚+气滞、气滞+血瘀、气虚+阴虚、气虚+血瘀+气滞构建BP神经网络中医辨证诊断模型,训练集准确率均超过98%,验证集准确率均超过90%,训练集平均准确率为99.47%,验证集平均准确率为94.34%,模型平均AUC为0.996.结论 通过BP神经网络算法,可形成准确率较高且符合临床实际的证候要素及其常见组合的中医辨证诊断模型,为规范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提供客观依据.
    • 张馨介; 孙广宏; 白桦; 卢贺; 杜妮娜; 韩丹; 张凤娟; 杨玲; 刘丹妮
    •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者与频谱心电图单项自功率谱改变的关系.方法 经过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冠脉CTA)确诊血管狭窄度50%~70%的患者7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做冠脉CTA前或后1周内描记的频谱心电图,观察自功率谱(Gxx、Gyy)的1/2(基/谐比)和3/4N(3或4峰过低或消失)的阳性指标.结果 频谱心电图单项自功率谱异常70人,阳性率100%;常规心电图阳性24人,阳性率34.2%;常规心电图阴性46人,假阴性率65.7%.结论 频谱心电图单项自功率谱改变和冠脉CTA临界病变具有一致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薛源; 孟浩宇; 王连生
    • 摘要: 目的: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血管狭窄的相关参数,探究应用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在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2016年10月—2020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行冠脉造影患者89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109处(目测病变血管狭窄程度50%~90%),并于术中行OCT评估病变血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数据及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特征,运用QFR回顾性分析相关病变.以OCT下最小管腔面积(minimal lumen area,MLA)< 2.5 mm2或面积狭窄率(area steno-sis,AS)≥75%作为诊断标准将病例分为明显狭窄组和非明显狭窄组,引入QFR并评估其在此类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明显狭窄组相比,明显狭窄组的QFR值显著降低(P< 0.001).与OCT及QFR评估的3D-QCA相比,2D-QCA下AS值更大(P=0.007,P<0.001).3D-QCA及OCT评估的AS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6).线性回归显示,OCT-MLA与QFR正相关(r=0.56,P<0.001),OCT-AS与QFR负相关(r=-0.60,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QFR诊断血管明显狭窄的截断值为0.81,曲线下面积为0.837(95%CI:0.754~0.901,P<0.001),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0.0%.结论: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应用QFR结合OCT,可在精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的同时,评估冠脉的功能学参数,共同指导临界病变的介入诊疗.
    • 宋平南
    • 摘要: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和临界病变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以PLR三分位将167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分为高PLR组58例、中PLR组64例、低PLR组45例,整理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分析三组患者的管腔直径和狭窄率、斑块病变程度和斑块稳定性等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和临界病变斑块稳定程度相关的指标.?结果 低PLR组、中PLR组和高PLR组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发生率、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均依次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731、6.971,P<0.05);三组的纤维(F)比例依次降低(F=2.680,P<0.05),直径狭窄率、病变长度、斑块负荷、斑块坏死核心(NC)比例、薄帽纤维斑块(TCFA)发生率均依次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45、2.590、2.705、3.844、2.607,P<0.05);PLR与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病变长度、斑块负荷、NC比例及TCFA发生率均呈正相关(r=22.371、5.301、15.265、25.321、7.713,均P<0.05),与F比例呈负相关(r=-19.421,P<0.01).?结论 PLR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临界病变斑块稳定性有相关性,且与预后有一定关系,在临床上有望成为预测冠状动脉严重程度以及临界病变斑块稳定性的有效指标.
    • 蔡惜莲
    • 摘要: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120例,在患者入院时行血常规检查明确PLR,并通过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内斑块形成状况及其组织成分予以测定,分析PLR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同时通过ROC曲线在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预测中对PLR的应用价值予以评估.结果:多因素线性分析得出,年龄、吸烟、糖尿病、PL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为危险因素,服用抗糖尿病药物为保护因素;冠状动脉斑块中脂质体积占比与PLR呈正相关(P<0.05),而纤维体积占比与PLR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在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预测方面,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09%、74.32%.结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PLR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之间存在独立线性关系,可能成为该疾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简易指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