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肺运动试验

心肺运动试验

心肺运动试验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48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2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279384篇;相关期刊191种,包括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2015中国心电学论坛、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心肺运动试验的相关文献由1231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兴国、刘锦铭、刘方等。

心肺运动试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2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9384 占比:99.83%

总计:279864篇

心肺运动试验—发文趋势图

心肺运动试验

-研究学者

  • 孙兴国
  • 刘锦铭
  • 刘方
  • 杨文兰
  • 葛万刚
  • 张也
  • 陈伟
  • 李浩
  • 王浩彦
  • 郝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东哲; 高晓嶙; 李闯涛; 王昊
    • 摘要: 背景:研究证明最大摄氧量被认为是评价有氧运动能力的“金标准”,但测试其所需运动强度较大且存在指标再现性低、测试者主观影响效应等限制因素。目的:通过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采用新型次最大运动评估指标“心肺最佳点”构建最大摄氧量预测模型。方法:试验经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伦理委员会批准,招募80名健康大学生受试者(男40名,女40名),了解试验流程、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完整试验过程。受试者进行递增负荷心肺运动试验,采集最大摄氧量与心肺最佳点等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构建最大摄氧量预测模型。结果与结论:①最大摄氧量与心肺最佳点、体质量指数、性别、心肺最佳点对应的摄氧量和功率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但依据心肺最佳点构建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要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章金蓉; 包凤岐; 费惠慧; 潘洁; 陈兰; 何俊
    • 摘要: 背景 脑卒中后非特异性腰背痛(NLBP)发病率较高,极大影响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当前脑卒中后NLBP的治疗手段单一,以口服镇痛类药物为主,长期服用不良反应明显.脑卒中后NLBP与肢体平衡和运动障碍密切相关,而心肺运动试验(CPET)指导下四肢联动训练正是改善肢体平衡和运动障碍的有效方法.目的 探讨CPET指导下四肢联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NLBP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后NLBP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有2例患者、观察组有1例患者中途自行退出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57例,其中对照组28例、观察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CPET指导下四肢联动训练,持续训练6周.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两侧腹直肌与腰段腰段竖脊肌平均功率频率(MPF)、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S)评分以及步态参数.结果 训练后两组患者静息、步行状态下VA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训练前,且观察组患者静息、步行状态下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患侧及健侧腹直肌、腰段竖脊肌MPF分别高于本组训练前,且观察组患者患侧及健侧腹直肌、腰段竖脊肌MPF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BBS及FMAS上肢部分、下肢部分评分分别高于本组训练前,且观察组患者FMAS上肢部分、下肢部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步幅、步频、步速、健侧摆动相/患侧摆动相分别高于本组训练前,步长偏差、健侧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分别低于本组训练前,且观察组患者步幅、步频、步速、健侧摆动相/患侧摆动相高于对照组,步长偏差、健侧支撑相/患侧支撑相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CPET指导下四肢联动训练,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NLBP患者的腰背痛,这可能与CPET指导下四肢联动训练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态对称性,从而减少躯干代偿、减轻腰背部肌群疲劳有关.
    • 李芳; 诸帆; 王巍; 罗玉寅
    • 摘要: 目的探讨中低强度持续性训练对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治疗中疗效评估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射血分数正常(LVEF≥50%)的心力衰竭患者1:1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中低强度持续性训练,包括杨式太极拳、八段锦、站桩等。>5次/周,>30 min/次。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患者在家中自行运动,无运动医嘱。患者于出院后3、6个月随访时再次进行心脏超声、生化、心电图、血压、心肺运动试验及6分钟步行试验等检查,重新评估患者的心脏康复情况。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脑纳肽、血糖、总胆固醇、心电图、血压、峰值摄氧量(peak VO_(2))、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Ch/kg)、无氧阅(Aerobic threshold,AT)、氧脉搏(VO_(2)/HR)、运动耐量(METs)、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_(2)slope)、摄氧量与功率变化斜率(VCVWRslope)、摄氧效率斜率(OUES)和步行距离等。结果3个月随访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eak VO_(2)、OUES、步行距离明显改善(P<0.05)。6个月随访时,观察组除运动耐量外,其他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杨式太极拳、八段锦、站桩等中低强度持续性训练在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治疗中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李丹; 沈涛; 赵威; 徐顺霖; 任川; 高炜
    • 摘要: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PET)摄氧量恢复延迟(VO_(2)RD)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电图运动试验阴性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PCI术后半年内行CPET且心电图运动试验阴性患者126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操作资料、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及CPET检查结果。所有患者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非计划再次PCI、周围血管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力衰竭事件引起的住院。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CPET VO_(2)RD是否影响PCI术后心电图运动试验阴性患者的预后。结果1268例入选患者中完成随访1218例,失访50例,随访14(10,20)个月,共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05例(8.6%)。不良事件组年龄[(62.4±9.9)岁比(60.3±10.2)岁,P=0.020]、不完全血运重建比例(42.9%比31.6%,P=0.022)以及合并高脂血症比例(79.0%比68.0%,P=0.020)均显著高于无不良事件组;糖化血红蛋白值[(7.3±1.1)%比(6.6±1.2)%,P=0.001]、空腹血糖[(7.1±2.6)mmol/L比(6.5±1.9)mmol/L,P=0.010]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107.5(50.1,399.8)pg/ml比88.2(39.2,225.0)pg/ml,P=0.017]显著高于无不良事件组;峰值心率[(121±18)次/分比(126±20)次/分,P=0.012]、无氧阈心率[(99±12)次/分比(102±14)次/分,P=0.029]和峰值摄氧量[(17.3±4.7)ml/(min·kg)比(18.7±2.1)ml/(min·kg),P=0.003]显著低于无不良事件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33.3±9.2)比(28.1±5.1),P=0.001]和VO_(2)RD[(21.4±4.5)s比(18.5±5.4)s,P=0.001]显著高于无不良事件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VO_(2)RD>20 s(HR 1.594,95%CI 1.026~2.476,P=0.038)是PCI术后心电图运动试验阴性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CI术后心电图运动试验阴性的患者仍有一定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CPET恢复期指标VO_(2)RD>20 s是此类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 杨天祎(文/图); 安磊(文/图)
    • 摘要: 在康复科里经常可以听到患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有肺部疾病的病史,怎么掌握运动强度呢?""放了支架可以像以前一样运动吗?""我目前的心肺功能如何呢?"那么,我们通常会建议患者做一项测试——心肺运动试验(CPET)来检验自己的心肺功能到底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究竟是一项怎样的测试。
    • 杨杰; 陈志志; 许健; 黄秀清
    • 摘要: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康复训练在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86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43例。两组均行基础康复治疗,干预组加有氧运动康复训练。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行心肺运动试验,并评价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情况。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心肺运动试验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无氧阈、峰值摄氧量、每分钟峰值通气量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同时,加以有氧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 宋燕新; 刘萍; 赵威
    • 摘要: 心力衰竭是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卫生和经济负担,心肺运动试验期间分钟通气量(VE)和二氧化碳生成量(VCO_(2))的关系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综述详细介绍了VE和VCO_(2)关系,并进一步阐述VE/VCO_(2)斜率在不同类型心力衰竭、不同人群中发挥的疾病评估、预后评价方面的作用及其进展,以及其对心力衰竭不同干预方法的反应,以期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后续管理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 赵琳; 王静
    • 摘要: 目的:分析心肺运动试验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采用功率自行车运动进行心肺功能测试,监测心肺运动试验指标[无氧阈值(AT)、最大心率(HR_(max))、峰值氧脉搏(Peak VO_(2)/HR)、最大摄氧量(VO_(2max))]。统计1年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心绞痛发作再住院等发生情况,比较不同预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冠脉狭窄程度患者的心肺运动试验指标水平,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心肺运动试验分级(Weber KT分级)、NYHA分级、冠脉狭窄程度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84例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5.00%(21/84);预后不良患者的AT、HR_(max)、Peak VO_(2)/HR、VO_(2max)值均低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中度>重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肺运动试验Weber KT分级、NYHA分级、冠脉狭窄程度均与预后不良呈正相关(P<0.05)。结论:Weber KT分级、NYHA分级、冠脉狭窄程度均与预后不良呈正相关,心肺运动试验指标可用于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不良发生风险,临床应据此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康复运动。
    • 史晓荷; 张生清; 邱欣帆; 郭兰
    • 摘要: 目的研究成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者6 min步行试验(6-minute walking test,6MWT)、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CPET)、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右心导管检查(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RHC)得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纳入了31例2015年5月至2016年11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首次住院诊疗的CHD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RHC、6MWT和CPET。使用线性相关分析对血流动力学与气体交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随访患者5年后的生存率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peakVO_(2))(r=-0.574,P<0.05)、无氧阈点(anaerobic threshold,AT)(r=-0.520,P<0.05)、潮气末CO_(2)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_(ET)CO_(2))(r=-0.671,P<0.05)、摄氧效率平台(oxygen uptake efficiency plateau,OUEP)(r=-0.579,P<0.05)、摄氧效率斜率(oxygen uptake efficiency slope,OUES)(r=-0.426,P<0.05)、氧脉搏[耗氧量(oxygen consumption,VO_(2))/心率(heart rate,HR)](r=-0.563,P<0.05)与肺动脉平均压(mean pressure of pulmo⁃nary artery,mPAP)呈负相关。其中Peak P_(ET)CO_(2)与mPAP呈强线性相关(r=-0.671,P<0.05);NT-proBNP(r=0.428,P<0.05)、分钟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minute ventilation/carbon dioxide output,VE/VCO_(2))(r=0.509,P<0.05)、VE/VCO_(2)(r=0.568,P<0.05)、VE/VCO_(2)的斜率(r=0.419,P<0.05)与mPAP显著相关;但6MWT与mPAP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CHD患者中,CPET参数、NT-proBNP浓度与RHC测得的肺动脉压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可辅助评价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但6MWT似乎与肺动脉高压无关。
    • 赵然然; 李云霄; 谭春婷; 林芳; 聂姗; 王浩彦
    • 摘要: 目的观察选择性β_(1)受体阻滞剂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率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门诊就诊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61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选择性β_(1)受体阻滞剂分为用药组(39例)和对照组(2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肺功能(包括肺通气功能、肺弥散功能)及心肺运动功能测试。结果两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及单位肺泡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峰值运动功率占预计值百分比(peakW%pred)、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akVO_(2)%pred)、无氧阈值、峰值心率(peakHR)、peakHR占预计值百分比(peakHR%pred)、心电图动态异常比例均低于对照组[(72±19)%比(84±25)%,(1421±290)ml/min比(1425±302)ml/min,(45.2±11.0)%比(52.8±11.9)%,(118±12)次/min比(127±18)次/min,(72±7)%比(78±11)%,35.9%(14/39)比86.4%(19/22)](P<0.05或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用药组peakHR%pred与peakW%pred、peakVO_(2)%pred均呈正相关(r=0.304,P=0.010;r=0.563,P<0.001)。结论冠心病PCI术后应用选择性β_(1)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运动能力及peakHR下降,且运动能力下降与药物所致的负性心率作用相关,但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减少运动过程中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