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统伦理

传统伦理

传统伦理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445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文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101篇;相关期刊352种,包括唯实、法制与社会、统一论坛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理论研讨会、云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2011“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等;传统伦理的相关文献由474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剑涛、伍茂国、戴茂堂等。

传统伦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8 占比:12.3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3101 占比:87.45%

总计:3546篇

传统伦理—发文趋势图

传统伦理

-研究学者

  • 任剑涛
  • 伍茂国
  • 戴茂堂
  • 易小明
  • 王泽应
  • 郑文宝
  • 于林爽
  • 代金平
  • 何青翰
  • 吴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虎
    • 摘要: 2012年以来,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新时代以来出现的青春校园电影,成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70末至80后青年人的成长宣言。这批青年人处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剧烈转变的时代,既受到传统文化和革命伦理的影响,又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他们的青春历程具有与上一代人完全不同的现代性意义。改革开放后出生的青年人走向成熟后,以追忆的方式,用电影影像叙说者爱情和友情等,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想象性的青春叙事”,体现出70末、80后等新一代社会生力军对自身存在价值的现代性重构。
    • 陈娱; 朱光亚; 刘歆立
    • 摘要: 日常生活道德观念形成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它通过“我为人人”个体权利的让渡达到了“人人为我”自身价值的实现,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意识。然而,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传统伦理道德也经历了一次重构。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这种涵盖了古今中西之冲突的社会转型和伦理重构在今天仍然没有停止,致使在日常生活领域,广大青年时时面临着日常生活道德观念的冲突,具体表现为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除了近现代伦理道德重构的惯性所引发的古今中西之争以外,还表现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解构和转型期道德标准界定的滞后。要对青年人中存在的这些冲突进行调适,就必须加强对青年的道德引导,优化适合于青年的道德设计,强化青年的道德实践,建立适合于新时代青年的新的日常生活道德观念。
    • 摘要: 焦国成,1957年生,汉族,河北省元氏县人,中国首届伦理学专业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哲学组评审专家,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伦理学教材(第一版)编写组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中国伦理思想史、中西伦理思想比较,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人我关系论》《中国伦理学通论》《传统伦理及其现代价值》等。
    • 范景中
    • 摘要: 高阳的《张大千传》脍炙人口,开篇即说大千这个名字,让大家脑海中浮起多种印象:“声名上占首位的图画家;第一流的书画鉴赏家;最会弄钱也最会花钱的享乐主义者;美食家;传统文人画家的典型;最慷慨也最体贴的好朋友;以及很讲究传统伦理的内涵与形式的一个现代人。”这样一位人物,如果再简单地概括一下,可以说是一位不世出的奇人。而他被徐悲鸿推为“五百年第一人”,更是高踞于艺术界神坛之上,冠甲天下。
    • 戴茂堂; 李累
    • 摘要: 伴随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中国对德性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展开。不过,构建德性伦理,在中国具有特殊的艰难。这种艰难就发生在中国伦理学内部。无论是中国传统伦理学还是中国当代伦理学都或隐或显地包含了对建构德性伦理不利的因素。中国传统伦理学热衷于外在的礼法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制定,十分接近规范伦理的风格,徒有德性伦理的表象。如果说,中国传统伦理是表面的德性伦理、隐蔽的规范伦理,那么中国当代伦理则是公开的规范伦理。中国当代伦理学关注的是行为规范正当与否,而判断行为规范正当与否的根据就是借助科学理性而确立的道德原则。这恰是构建德性伦理所要回避的。因此,在当今中国,构建德性伦理真的是难上加难。
    • 薛精华
    • 摘要: 《我的姐姐》以“姐姐”这一身份为切入点,审视了女性在传统话语体系中的生存处境及被迫牺牲的境遇。影片以“中国式”家庭伦理与“治愈式”亲情这两个线索的交叉为策略展开,聚焦时代转型过程中众多社会问题,并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重男轻女”“男尊女卑”“长姐如母”等封建传统观念,从而引发大众对相关话题的热议讨论。虽然没能够提出解决方案,有粉饰太平的嫌疑,但是电影作品通过自身的叙事言说反哺现实,对推动女性生存环境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作为中等投入的电影,影片本身的成功,对于中国电影新格局的形成也有示范性意义。
    • 何刚刚
    • 摘要: 阎真的小说始终贯穿着一个根本的焦虑,即传统伦理遭受到多个维度的冲击与解构之后,知识分子陷入了信仰危机,导致物质上的拜金主义与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盛行.对于这一问题,阎真在作品中隐约地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通过回溯传统伦理来重新确立道德标杆;另一种是借用美学上的救赎去实现对于矛盾的超越.然而传统伦理所能发挥的效用毕竟有限,而美学上的救赎实际上并不能解决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只能是一种诗意的自我安慰.当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重建,要用法律保障其基本的个人权利,并给予他们更多的思想自由,这才是当代知识分子精神重建的前提和基础.
    • 何青翰
    • 摘要: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父子关系"支线可谓独具匠心。近代以来"家"的嬗变使得带有"审父"情结的思想革新者遭遇了"被审"的文化危机。观众跟随着这一代文化"新人"的困境进入有关于文化革新的深层思考,即如何在重估传统之后重塑内蕴秩序与美德的生活方式。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集于一身的巨大张力中,剧中的陈独秀在道德人格的高度上教诲了陈延年与陈乔年,陈氏兄弟则在革命事业中完成了青年的成长,使父子间的"爱"得到了正义与勇敢的充实,在伦理生活中恢复了"父亲"的意义。在个人意志得到充分承认的现代社会,诸如"父亲"等饱受争议的伦理身份,仍可以通过内在德性的彰显与落实产生应有的美德价值,为我们的新生活奉献积极的力量。
    • 何青翰
    • 摘要: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父子关系"支线可谓独具匠心.近代以来"家"的嬗变使得带有"审父"情结的思想革新者遭遇了"被审"的文化危机.观众跟随着这一代文化"新人"的困境进入有关于文化革新的深层思考,即如何在重估传统之后重塑内蕴秩序与美德的生活方式.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集于一身的巨大张力中,剧中的陈独秀在道德人格的高度上教诲了陈延年与陈乔年,陈氏兄弟则在革命事业中完成了青年的成长,使父子间的"爱"得到了正义与勇敢的充实,在伦理生活中恢复了"父亲"的意义.在个人意志得到充分承认的现代社会,诸如"父亲"等饱受争议的伦理身份,仍可以通过内在德性的彰显与落实产生应有的美德价值,为我们的新生活奉献积极的力量.
    • 刘佳鑫
    • 摘要: 《肥皂》反讽的特征与鲁迅对传统伦理的理解密切相关,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之一.中国社会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转型时期,鲁迅家庭伦理思想的产生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鲁迅作为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经历过包办婚姻的痛苦,他创作了许多作品来批判封建礼教,启蒙女性自觉意识.《肥皂》对家庭传统伦理和旧文人有一种深沉的反讽,肥皂谱系表现出中西文化的冲突.通过对家庭生活的细节描写,表现出父权的规训力量的削弱和社会转型期中特殊的家庭伦理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