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死亡观

死亡观

死亡观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564篇;相关期刊295种,包括中国哲学史、江汉论坛、华章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临终关怀(舒缓疗护)伦理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安徽省第六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第八届全军保健医学学术研讨会等;死亡观的相关文献由492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晓江、周德新、程子妍等。

死亡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1 占比:7.7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4564 占比:92.20%

总计:4950篇

死亡观—发文趋势图

死亡观

-研究学者

  • 郑晓江
  • 周德新
  • 程子妍
  • 孔令龙
  • 孙曼曼
  • 孙霞
  • 林中泽
  • 王会燕
  • 王明月
  • 郭玉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路晨; 颜巧元; 琚满娣
    • 摘要: 对癌症患者死亡教育、发展进程、开展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在借鉴国外成熟的死亡教育经验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本土癌症患者的死亡教育模式。建议从加强医护人员死亡教育培训、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组织的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开展癌症患者的死亡教育,传递科学的死亡观,引导其理性地面对死亡,帮助癌症患者安然渡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 李翔宇
    • 摘要: 临终诗的创作始于先秦,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已趋于成熟。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临终诗作品是在黑暗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和多元交汇的思想文化环境影响下创作的,表现出以舍生取义、焦虑怅惘、坦荡洒脱、顺随自然为代表的四种死亡观。深刻反映出了此时期士人所面临的生存焦虑和无法摆脱的心灵困境。
    • 刘建波; 汪立珍
    • 摘要: 云南彝族神话是中国西南彝族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本资源丰富、地域性特征鲜明、多元民族文化交融和比较研究优势等特点。死亡观是彝族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与死亡密切关联的再生神话是云南彝族神话中较为独特的类型,是外界认识云南彝族思想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值得深入研究。
    • 柏钰笛; 鲍志坤
    • 摘要: 《丽姬娅》是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中最成功的作品,最能反映其美学思想和艺术追求。本文旨在分析《丽姬娅》中的恐怖之美与艺术魅力。首先,本文从坡独特的创作原则切入,研究坡如何成功地运用效果统一论给读者带来恐怖之美与魅力。然后,本文分析了贯穿小说始终的坡的美学思想,充分理解了坡的艺术追求。最后,通过分析坡的死亡观,本文发现了坡想传递给世人的精神力量,对死亡、美丽、恐怖有了新的认识。
    • 张鸣凤
    • 摘要: 生命理论是托尔斯泰影响较大的伦理思想,主要包括生命的矛盾性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生命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个体意识的两重性;个体生命与他人生命的矛盾性;生与死的矛盾性.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相关理论,则是随着托尔斯泰死亡观的不断变化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托尔斯泰的最终解决方案是实现对宗教的回归,回到上帝的怀抱,同时对"上帝"概念有了新的解释.在东正教教义中,上帝是不证自明的存在,托尔斯泰的上帝则是每个人心中的善.
    • 骆沁玥; 吴庆宏
    • 摘要: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作品时常体现其英雄情结,对生命与自然的本能崇拜,以及追求自由和回归原始状态的精神.他笔下的主人公与周围严酷的环境融为一体,并在这种情形下呈现一股野性的,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悲情英雄气质.该文从短篇小说《生命的法则》出发,结合杰克·伦敦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风靡的社会思潮,探索作者在对生命本能的热爱和残酷现实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独特死亡观,并剖析从杰克·伦敦的死亡观中所折射出的生存与死亡两种形成巨大张力的意识对抗.
    • 骆沁玥; 吴庆宏
    • 摘要: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作品时常体现其英雄情结,对生命与自然的本能崇拜,以及追求自由和回归原始状态的精神。他笔下的主人公与周围严酷的环境融为一体,并在这种情形下呈现一股野性的,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悲情英雄气质。该文从短篇小说《生命的法则》出发,结合杰克·伦敦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风靡的社会思潮,探索作者在对生命本能的热爱和残酷现实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独特死亡观,并剖析从杰克·伦敦的死亡观中所折射出的生存与死亡两种形成巨大张力的意识对抗。
    • 孙延宁; 方立亿; 裴延庆; 程少荣
    • 摘要: 安乐死是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选择困境之一。数千年来,西方各宗教对安乐死多持否定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文明进步,各宗教对安乐死的态度也有所松动。笔者将西方宗教对安乐死认知的一个历程从传统观念到近代转变进行了清晰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有关安乐死相关的研究调查数据,将这些转变给我国安乐死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对我国安乐死发展认知及立法研究尽绵薄之力。
    • 丁一凡
    • 摘要: 梳理和解读《张苍水集》所存张煌言海上抗清十余年间所作诗文,力图还原张煌言于此时期的心路历程及思想转变,并从张煌言殉国就义的历史语境及绝命诗创作出发,深入发掘张煌言之死及其绝命诗的文学和历史意义,阐释其意志绝决、从容赴死行为的原因及内涵.根据"公共空间"(public space)和"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理论,进一步探究张煌言之死及其绝命诗在清代传播、演变、建构的过程,分析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在接受史中的出现的形象反转、意义衍生等现象,反窥文学创作与历史意义场域的交互关系.
    • 李晨
    • 摘要: 奥赛里斯作为古埃及神话中的冥界之主,古埃及人将其描述为一个死而复生的国王,这一表达内容恰好反映古埃及人对于死亡的理解.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点,恰好是新生命的起点.通过对于奥赛里斯神话形象的重新梳理,可以探寻古埃及文明中的死亡观,理解人类早期思想世界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