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播学

传播学

传播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92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06篇、会议论文109篇、专利文献20111篇;相关期刊1675种,包括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东南传播、国际新闻界等; 相关会议81种,包括2016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等;传播学的相关文献由502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力丹、梅琼林、邵培仁等。

传播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06 占比:19.20%

会议论文>

论文:109 占比:0.44%

专利文献>

论文:20111 占比:80.36%

总计:25026篇

传播学—发文趋势图

传播学

-研究学者

  • 陈力丹
  • 梅琼林
  • 邵培仁
  • 喻国明
  • 胡翼青
  • 张国良
  • 林之达
  • 刘建明
  • 董天策
  • 段京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何静; 丁琼
    • 摘要: 传承社会文化遗产是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之一,传播学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已汇集为一个研究聚类。我国各地保存很多蕴涵廉洁思想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并利用其中的德性思想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题中应有之义。基于皖西家风家训的资料搜集,通过挖掘历史上的廉吏典故和家风家训中蕴涵的廉洁思想,探析其在当代的意义;剖析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面临的传承困境,从传播学视角运用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五大要素,探析传统家风家训中廉洁文化在当代的传播与传承之路。
    • 李琦
    • 摘要: 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推波助澜下,打卡网红店铺逐渐形成一种消费时尚。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探究网红经济、新媒体和受众三者相互作用的奇妙关系。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心理学“玫瑰色的眼镜”,增加“社交需求”的附加值,三个方面理论探析网红经济背景下新媒体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同时提醒受众,保持对网红经济的理性思考:一方面,网红店铺同质化程度严重,且良莠不齐,质量堪忧;另一方面,受众应保持理性心态,合理消费,珍惜时间。
    • 张江浩
    • 摘要: 元宇宙虽是各领域发展的集合产物,但又反作用于各领域的发展。在媒介研究领域,元宇宙的数字化、虚拟化特点促使社交媒体在新型媒介形式下完成自我革新,实现社交媒体传播的拟真化、形象化呈现。相较传统媒体,元宇宙社交媒体能带给用户更强的交互式、沉浸式体验。本文基于元宇宙社交媒体的人际传播特点,分析元宇宙社交媒体中人际传播的三重建构特色,即虚拟主体形象的多维立体式建构、公共空间的场景化建构、传播行为的递进式建构,提出元宇宙社交媒体中存在人际传播易产生疏离感、不安全感等传播壁垒,以及虚拟主体形象建构呈色情化、低俗化趋势等传播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设立媒介把关人、细化审核标准以及重视文化良性建树等可行性应对策略。
    • 袁雅倩; 王义刘; 周静; 钟佳佳; 陈媛媛(指导)
    • 摘要: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突发舆情事件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中学生群体在相关舆情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大学生态度心理、介入方式、介入特征以及存在问题四个方面,进一步了解目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大学生群体的介入概况。关键词:传播学;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是特指以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为焦点、以学生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互联网平台表达情绪的便利,都使高校的学生群体为主要传播主体并且产生了强大影响力的观得大学生群体对介入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有较高倾向性。点、态度、言论等。高校的体系庞大且复杂,因其特殊性也从人群特点上来讲,大学生年轻单纯,正义感强,对攸关自使其发生的突发事件受到社会公众更为广泛的关注。身利益的事件较为关注。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76%的人同时,作为与学校关系最密切的群体,大学生拥有突发对于参与高校舆情事件的积极程度较高,77.94%的人倾向于事件“当事人”和网络舆论“主力军”的双重身份,是舆论认为大学生群体介入对事件处理产生了影响。压力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想要加强对学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一)围观、好奇心态需了解并理清大学生群体的介入行为。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出之始,大多数大学生对事件都抱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结合深入访谈的研究方法,共收集了好奇的心态围观事件,以浏览行为开始,加之新闻中出现与535份有效问卷,并与3位学生参与者1位老师进行访谈,并自身利益相耦合的关键点的情绪激化,被事件卷入的程度加根据调查展开对大学生群体在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的介深,行为从介入向参与转化。例如西安外国语厕所偷拍事件入态度、介入方式、介入渠道、介入特征的分析研究,为建中“厕所”“偷拍”等字眼抓人眼球,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吸引带有好奇围观心理的大学生群体立学生、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舆情管理机制提供参考、建议、。,(二)自我代入、宣泄失衡等心理进而顺利应对高校突发事件。随介入的程度加深,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相一、面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大学生的态度应变化。事件爆发后,每位受众都可能对事件的当事人过度心理关注从而产生自我代入、心理位移的应激现象,受众的视角从高校突发网络事件的舆情表达中,可以清晰地洞察到和立场发生偏移,不同的舆论阵营产生。大学生情绪化特点大学生参与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变化。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使其在介入过程中易产生激烈争论,形成舆论漩涡。而在这美眉·教研与美育2022.04观点交流125一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在宣泄情绪时无法掌握分寸,容易造窝式增长,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的垄断和信息的控制,这些成网络暴力等后果。信息真伪难辨,信息接收者很可能成为网络舆情中“失真化”(三)自嘲与解构、对抗心理话语传播的“盲从者”,并在情绪主导下进一步误导其他旁后真相时代下新闻舆论的不断反转、碎片化事实的真假观者,当内容失真到一定程度便会成为虚假信息,颠倒是非,难辨,当代大学生在介入舆情事件中,喜欢用“自嘲”、开引起舆论场的转变。玩笑的方式描述事件特征,在嬉笑怒骂中完成对专业、权威人云亦云的现象层出不穷,部分“意见领袖”基于不实的解构,一方面这种心理暗合了网络时代发展特点,具有极信息发表言论后,“羊群行为”促动的“随大流”等现象,强的传播效果,而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事件本身的舆论争辩程使整个事件的观点更加一致,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对学校处度,削减了事件的严肃性。玩笑式的表达是对传统严肃话语理的不满,成为部分学生情绪爆发的导火线,采取讽刺、辱的一种反抗心态,映射到事件发展本身,大学生对事件发生骂性的话语表达自己憎恶分明的态度。当西安外国语大学事后官方发出的通知和公告,也仍然会抱着怀疑、讽刺的态度件一出,学生群体对偷拍男子的指责转为对学校行为的道德审视处理结果本身。批判以及整个西安地区的谩骂,引发论战,网络舆情话语介入逐渐演化成一场网络语言暴力的狂欢。二、介入方式(二)行为介入社会学将介入界定为“社工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与技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巧协助服务对象系统达到计划服务目标的过程”,我们将高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大学生的介入概括为,大学生参与网络71.6%,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有麦舆情进行干预,推动事情的发展并关注事情的走向及结果。克风”,大学生作为网络参与者的重要群体,“两端一微”根据大学生高校突发事
    • 毕若雪; 刘馨佩
    • 摘要: 进入数字创意时代,科技和文化创意迸发出新的活力,为IP文化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基础和条件。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开幕,作为冬奥吉祥物的冰墩墩瞬间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IP形象,深受国内外人民喜爱。本文通过传播学视角分析冰墩墩IP形象特点及走红现象,并探索其走红背后的原因。通过冰墩墩走红案例分析,为中国IP形象的传播提供策略,对促进中国IP形象的传播有现实意义。
    • 孟冬梅; 邹甜
    • 摘要: 纪录片是以影像为载体,具有对外文化传播价值的特殊宣传影片。纪录片中的翻译字幕需要考虑到对外传播的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作者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依托传播学中5W传播模式,分析纪录片中《女大法官》字幕翻译运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帮助影片传递重要文化内涵。
    • 毕天飞
    • 摘要: 作为乡土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乡村本需要承担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但近几年如火如荼开展的乡村建设却恰恰相反,受限于城市设计思维、内容形式现代化、文化环节薄弱且晦涩难懂导致乡村公共空间与使用者需求及文化传承需求产生了断层,乡村公共空间失去活力。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将乡村公共空间设计视为传播流程进行分析,找寻此过程中传播学各要素与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的关系,构建针对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的传播模式,以期为乡村公共空间提供一种跨学科的设计方式和思路。
    • 李燕
    • 摘要: 文章从“5W”模式和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吴姥姥的抖音账号“不刷题”的传播过程,探究吴姥姥走红的原因,并进行了总结与思考,以期为其他知识类短视频的传播提供建议和参考。
    • 张洁
    • 摘要: 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当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认为坚定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软实力并不是两个孤立的概念,因此在全文中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讨论。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有充分的必要性,也有充足的可能性。在如何实行的问题上,本文从多方面提出了对内坚定文化自信,对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具体措施。
    • 李京洋
    • 摘要: 社会交换理论作为经典的社会学理论,吸引多方学者进行理论探索,并将该理论应用于多重场景。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行为很难用社会交换理论的框架分析模式来阐释。笔者基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列举具象案例,借此阐释社会交换理论遭遇现实困境所产生的内在原因,并基于鲍曼的后现代关系模型对社会交换理论如何走出困境加以剖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