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颈静脉球瘤

颈静脉球瘤

颈静脉球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8657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中华护理杂志、现代肿瘤医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全国第八届头颈部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等;颈静脉球瘤的相关文献由381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寿玲、洪国斌、邓刚等。

颈静脉球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8657 占比:99.91%

总计:138778篇

颈静脉球瘤—发文趋势图

颈静脉球瘤

-研究学者

  • 丁寿玲
  • 洪国斌
  • 邓刚
  • 高志强
  • 任强
  • 伍犹梁
  • 俞炬明
  • 冯国栋
  • 刘德平
  • 吴小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昭邦; 郭祺锟; 谭国胜; 李鹤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经导管动脉栓塞对颈静脉球瘤切除术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月~2018年1月经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的颈静脉球瘤共35例,将其按照Fisch分级标准分为轻型病例(Fisch A、B级)和重型病例(Fisch C、D级)两层,并根据是否经历术前栓塞将患者分为栓塞组和未栓塞组,比较两组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术时长、住院时长、手术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治疗病例35例(含栓塞组20例,未栓塞组15例)。栓塞组和未栓塞组的术中出血量(轻型:250 ml比225 ml;重型:950 ml比800 ml),手术时长(轻型:382 min比210 min;重型:515 min比501 min),住院天数(轻型:20 d比23 d;重型:20 d比22 d),除轻型栓塞组手术时长较长之外(P0.05)。栓塞组和未栓塞组常见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前经导管动脉栓塞对颈静脉球瘤切除术治疗并无明显辅助作用。
    • 陈冬格; 马迎春; 杨艳丽
    • 摘要: 目的:探讨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方法:搜集6例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4~53岁,平均年龄44.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大体为红色肿物,部分见包膜;镜下瘤细胞呈巢团状、条索状排列,胞质丰富,核深染。免疫组化:Syn阳性,其他S100、CgA等均有不同程度表达,CKp、CD34、CD31、SMA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约<10%。结论: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为罕见的头颈部肿瘤,确诊主要依据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
    • 彭哲; 王国鹏; 田俊; 谢静; 张奥博; 刘良发; 龚树生
    •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颈静脉球瘤临床特点,总结手术疗效,提高该病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或术后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方式及随访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耳发病,其中男2例,女8例。表现为单侧搏动性耳鸣6例,听力下降8例,耳痛及眩晕3例,耳流脓性或脓血性分泌物4例,因体检发现耳道肿物就诊1例。6例因肿物突入外耳道,鼓膜不能窥及,4例可透过鼓膜看见鼓室内红色搏动,鼓膜稍向外膨隆。纯音测听示传导性聋4例,混合性聋5例,感音神经性聋1例。所有患者均行颞骨CT及MRI检查,鼓室球瘤可见鼓室、外耳道内充填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颈静脉球体瘤可见颈静脉孔区软组织密度影,周围呈“蚕蚀样”骨质破坏,肿物突向鼓室及外耳道,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3例颈静脉球体瘤行DSA检查可见颈静脉孔区浓密肿瘤染色,2例由咽升动脉供血,1例由咽升动脉和枕动脉供血。6例鼓室球瘤患者均行耳道乳突径路鼓室球瘤切除术,3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行颞下窝A型径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1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行伽玛刀治疗。所有病例随访10个月至5.5年,均无复发,未出现影响生活的严重并发症。结论颈静脉球瘤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单侧搏动性耳鸣和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最为多见,结合仔细的专科查体和完善的影响学检查不难诊断。鼓室球瘤患者通过中耳显微手术能达到良好疗效,颈静脉球体瘤患者因解剖位置特殊,对术者及围手术期的规范化处理要求较高,并且要求诊疗团队具有侧颅底外科手术的知识及经验,否则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 吴媛媛; 谭华章; 冯勃; 韩东一; 黄德亮; 杨仕明; 戴朴; 申卫东
    • 摘要: 目的 分析颈静脉球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其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16例颈静脉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63例,右侧49例,左侧67例;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听力检查及影像学特点等.结果 116例患者中有听力下降者105例(90.52%,105/116),耳鸣94例(80.03%,94/116),其中搏动性耳鸣71例(75.53%,71/94);其次为耳流脓24例、耳痛21例、伴眩晕20例、外耳道出血20例等.常见体征有外耳道肿物45例(38.79%,45/116),面瘫35例(30.17%,35/116),伸舌偏斜35例(30.17%,35/116),鼓膜红色或蓝色34例(29.31%,34/116).纯音听阈表现为全聋45例(38.79%,45/116)、传导性聋21例(18.10%,21/116)、混合性聋18例(15.52%,18/21);患者的C T多表现为颈静脉孔区扩大并骨质呈虫蚀样破坏,M RI扫描肿瘤多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盐和胡椒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 颈静脉球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听力下降和搏动性耳鸣,最常见的体征是外耳道或鼓室红色肿物,鼓膜呈红色或蓝色;最常累及面神经和舌下神经;影像学检查颈静脉孔区扩大伴骨质破坏在肿瘤诊断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陈钰; 高志强; 金征宇; 冯国栋; 苏童; 毛铭阳; 田旭; 徐振潭; 周海龙; 房洪营; 张竹花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GJT)患者术前MRI脑容积成像(brain volume imaging,BRAVO)增强影像特征与手术入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GJT患者.根据患者病历资料中记录的手术入路,将其分为颞下窝入路(infratemporal fossa approach,IFA)组、颞下窝联合入路(combined infratemporal fossa approach,CIFA)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根据增强BRAVO序列影像特征确定肿瘤Fisch分型,并与术中确定的Fisch分型进行一致性比较.测量BRAVO序列图像横轴位肿瘤最大径、冠状位肿瘤最长径及脑膜侵犯宽度、脑膜侵犯深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共25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GJT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IFA组16例(手术入路为颞下窝A型入路)、CIFA组9例(手术入路为颞下窝A型+B型入路).影像C分型为C1型1例、C2型10例、C3型12例、C4型2例;影像D分型为De1型8例、Di1型6例、Di2型5例.除1例患者术前影像分型(C3型)与手术分型(C2型)不一致外,其余患者影像C、D分型与手术C、D分型均一致(Kappa =0.934,P<0.001;Kappa= 1.000,P<0.001).两组患者术前影像C分型(P = 0.029)、D分型(P= 0.006)均有显著性差异.CIFA组横轴位肿瘤最大径(P=0.013)、脑膜侵犯深度(P = 0.003)、脑膜侵犯宽度(P=0.011)均大于IFA组,冠状位肿瘤最长径(P = 0.125)与IFA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增强BRAVO序列影像特征可用于术前评估GJT患者的Fisch分型.术前BRAVO序列的增强影像特征在不同手术入路患者间存在差异.
    • 张立芹; 赵杨; 田旭; 高志强; 冯国栋
    • 摘要: 目的 总结肿瘤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切除术中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对面神经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对不同处理方式患者的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总结.结果 共纳入30例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Fisch分型为C1型3例,C2型6例,C2De1型2例,C2Di1型2例,C3De1型7例,C3Di1型5例,C3Di2型3例,C4De1型1例,C4Di1型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级22例,Ⅲ级2例,Ⅳ级3例,V级2例,Ⅵ级1例.经术后MRI检查证实,30例患者肿瘤均彻底切除.术后中位随访886 d,均未见复发.肿瘤未触及面神经15例,术中均行面神经前移,其中术后HB分级Ⅰ~Ⅱ级13例,Ⅲ级2例.肿瘤部分粘连面神经2例,术中均成功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其中术后HB分级Ⅰ~Ⅱ级1例,Ⅲ级1例.肿瘤包绕面神经13例,其中1例术中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术后HB分级Ⅲ级;余12例术中均未能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其中3例同期或分期行面神经重建,术后HB分级Ⅰ~Ⅱ级1例,Ⅲ级2例,余9例未行面神经重建,术后HB分级均为Ⅵ级.结论 对于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若病变未累及面神经,单纯对面神经进行游离、移位,对其功能的影响较小;若面神经被肿瘤包绕,则很难将其从肿瘤中分离,术后发生面瘫的可能性较大.
    • 张文阳; 薛玉斌; 叶婷; 曲晓鹏; 严旭坤; 王璞; 刘强; 夏寅
    • 摘要: 目的 对颞下窝A型入路进行改进,并对其切除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GJT)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肿瘤切除术的GJT患者.手术方式以颞下窝A型入路为基础,并在面神经前移、乙状窦处理方式方面予以改进.术后6 h复查CT评估有无出血灶,术后2周复查MRI明确有无肿瘤残留.对患者定期随访,术后1年复查MRI 了解有无复发征象并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 共纳入39例行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肿瘤切除术GJT患者.其中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12例、6例、8例、9例、3例、1例.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死亡、偏瘫、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脑脊液漏,经脑脊液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6 h颅脑CT检查均未发现颅内出血;术后2周MRI检查示37例(94.9%)患者肿瘤病灶完整切除,2例(5.1%)患者为近全切除.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8例、16例、9例、4例、2例、0例,面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年,1例患者肿瘤复发,予以补充放疗,随访过程中肿瘤无显著增大.结论 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GJT切除术不仅可保留经典颞下窝A型入路的优势,且通过改变面神经前移方式有助于保全面神经功能、通过压闭而非结扎乙状窦减少脑损伤及脑脊液漏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效果.
    • 杨亚坤; 李修珍; 刘宁; 韩松; 张明山; 韩明阳; 刘加春; 闫长祥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富血运肿瘤术前超选择性血管内栓塞再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共17例颈静脉孔区富血运肿瘤患者,均行术前超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再根据Samii分型分别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经颞下窝入路(3例)、经迷路下-乳突入路(3例)、经岩枕入路(3例)、经颞枕联合乙状窦后入路(2例)和经远外侧入路(2例)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术中出血量1042 ml.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9例,新发和(或)后组脑神经症状加重5例,新发面瘫和(或)面瘫症状加重6例,新发听力丧失1例,伤口渗液2例.无颅内出血、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至3.50年,5例仍有不同程度声音嘶哑或饮水呛咳症状.复发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颈静脉孔区富血运肿瘤术前栓塞治疗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依据肿瘤分型,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肿瘤,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 宋洁; 李晓豫; 王妍; 田丽琴
    • 摘要: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瘤的MRI及超声表现。方法:分析1例经MRI诊断为颈静脉球瘤病例的超声图像特点。结果:颈静脉球瘤的MRI图像特点为 "盐和胡椒"征,超声图像特点有待大样本研究后总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