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副神经节瘤

副神经节瘤

副神经节瘤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63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19524篇;相关期刊293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二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第二届放射青年医师学术论坛暨第一届全国MR功能成像学术研讨会、2008华东地区暨江苏省第十一次放射学学术会议等;副神经节瘤的相关文献由207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汉忠、张玉石、纪志刚等。

副神经节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9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9524 占比:99.48%

总计:120153篇

副神经节瘤—发文趋势图

副神经节瘤

-研究学者

  • 李汉忠
  • 张玉石
  • 纪志刚
  • 徐维锋
  • 文进
  • 曾正陪
  • 邓建华
  • 严维刚
  • 张学斌
  • 汪照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田; 黄聪; 王宇军
    • 摘要: 目的 分析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的MRI表现,加强并提高对改病的认识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发生于椎管内经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7例均为男性,年龄22~75岁不等,平均年龄约(45.8±16.8)岁.病例均为腰段椎管内单发病灶,L2-L3节段4例(57.1%),L3-4节段2例(28.6%),L4节段1例(14.3%),所有病灶最长径均未超过2个锥体.较小病灶呈类圆形肿块,较大病灶沿椎管长轴生长.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信号多不均匀,以稍高信号为主,5例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4例(57.1%)瘤体上面见迂曲血管流空信号.结论 椎管内副神经节瘤较为罕见,其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充分认识其MRI表现,有助于对该病鉴别诊断.
    • 刘大钰; 罗光恒; 田野; 杨兵
    • 摘要: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是沿交感肾上腺神经内分泌系统分布的产生、代谢和分泌儿茶酚胺的神经嵴源性肿瘤,前列腺副神经节瘤较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现将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男性,49岁,因发现“肉眼血尿4年”于2020年7月13日入院,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淋漓,夜尿增多(每晚3~4次)。
    • 陈培杰; 白培明; 罗广承; 郦守国; 陈雍君
    •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与复发转移性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以改善复发转移性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各科室收治的107例PPGL患者资料并随诊;对比原发与复发移性PPGL患者,以及对比复发转移性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有关临床指标,并行统计分析。结果大于5 cm的肿瘤、肿瘤内坏死/液化、CgA强阳性(++)及Ki-67指数>5%的复发/转移性PPGL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原发性PPGL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的比例更高(P<0.05)。结论大于5 cm的肿瘤、肿瘤内液化坏死、Ki67指数高以及CgA强阳性的PPGL患者,发生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大;相对于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患者更易出现复发和转移,其预后也更差。
    • 姚瑶; 冯绮玲; 李永洁; 张小云; 唐菊英; 郭颖; 张少玲; 严励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包括甲氧基肾上腺素MN、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合称MNs)在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PGL)中诊断的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20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疑诊PPGL的病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患者手术前血浆游离MNs水平,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NMN和MN的诊断能力,并分析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纳入108例病理确诊PPGL的病人,1 523例诊断明确的非PPGL病人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人血浆MN中位数[0.54(0.17~4.48)nmol/L vs. 0.15(0.11~0.21)nmol/L,P<0.001],NMN中位数[7.48(2.12~15.01)nmol/L vs. 0.32(0.22~0.46)nmol/L,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浆MN如以0.395 nmol/L为切点,其灵敏性为60.2%,特异性为97.8%;NMN切点值为1.105 nmol/L,其诊断灵敏性为87.0%,特异性为98.7%,二者联合时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7%、99.8%。血浆MN、NMN及两者联合诊断PPGL的ROC曲线下面积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0.800(0.743,0.858)、0.959(0.932,0.985)、0.970(0.944,0.996)。分析假阳性情况,发现在对照组出现3%的假阳性病例,其肾小球滤过率(eGFR)中位数较真阴性组更小[74.42(51.04~96.96)mL/min vs. 88.51(72.80~101.83)mL/min,P=0.001]。在212例eGFR <60 mL/min的患者中,假阳性率明显增加,为8%。将血MNs参考区间上限增加25%时,特异性增加至96.7%;参考区间上限增加50%时,特异性为98.6%。【结论】血浆游离MNs诊断PPGL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其阴性预测值极高,接近100%。同时测定MN和NMN,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极少数可出现假阳性,需注意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在eGFR<60 mL/min的患者中,假阳性率明显升高,参考区间上限需要增加25%~50%,以保证较高的特异性。
    • 陈娜娜; 郭立
    • 摘要: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经过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2-99),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患者男,34岁。因“腰痛伴左下肢活动障碍5日”于2019年5月就诊于外院,行检查示L1椎体恶性肿瘤,并行经前路L1椎体肿瘤切除及脊柱钉棒内固定术,术后病理报告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现患者仍有头痛、头晕,并左下肢疼痛,门诊于2020年7月以“椎体PGL”收入我院。
    • 黄文鹏; 李莉明; 詹鹏超; 韩懿静; 高剑波
    • 摘要: 病例男,13岁,因“血压升高半月余”于2019年1月2日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外科就诊。患儿半月前体检发现血压升高,最高160/120 mmHg(1 mmHg≈0.133 kPa),于河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给予口服硝苯地平、卡托普利、酚苄明等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在120/90 mmHg,波动幅度较大,控制效果较差,行腹部CT检查发现盆腔肿物,遂转往本院进一步治疗。患儿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未见异常。入院体格检查:体温(T)36.4°C,脉搏(P)80次/min,呼吸(R)20次/min,血压(BP)130/80 mmHg,自发病以来精神正常,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饮食稍差,体质量无减轻。
    • 罗瑶; 尚攀峰; 侯子珍; 王伟; 田俊强; 米军; 王家吉; 罗创; 杜天赐; 杨树军
    • 摘要: 目的归纳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一般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3月—2020年8月所有膀胱肿瘤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对术后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中术前明确诊断2例。7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4例[2例术程平稳;2例术中出现血压剧烈波动,经过积极降压1例最终完成手术、另1例取活检后终止手术(院外积极酚苄明准备,3月后再次入院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剜除术,术程平稳;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3例(包括上述因术中血压无法有效控制中止手术者1例),平均手术时间130(30~180)min,平均术中出血30(20~50)mL。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3~5 d后恢复良好出院。1例发现肿瘤远处转移建议转外院继续治疗。7例均获随访,全身转移1例于外院治疗效果不佳,其余6例症状均有所改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复发征象。远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随访。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前明确诊断困难,往往误诊为膀胱恶性肿瘤。手术为一线治疗方式,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体现出微创优势,术后恢复快,部分选择性病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同样可取得良好临床结果。
    • 尚凯茜; 夏宗敬; 叶晓莉
    • 摘要: 1病历简介患者,女,26岁,BMI 26.1 kg/m^(2),藏族,ASAⅡ级。因“下腹部胀痛3个月,发现盆腔包块1个月”入院,既往无特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血压(BP)正常,妇科查体子宫左后方可扪及一质硬包块,活动差、轻压痛。辅助检查:RBC 5.32×10^(12)/L,Hb 166 g/L,HCT 45.3%,余无异常;ECG:窦性心动过缓;盆腔增强MRI(图1):盆腔子宫直肠陷窝见分叶状软组织肿块(8.7 cm×5.7 cm×9.4 cm)。
    • 黄燕涛; 冷媛媛; 杨婧; 肖瑞; 郑春燕
    • 摘要: 1临床资料女,53岁,因“左眼视力进行性下降8+年”就诊。近年来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眼视力下降,右眼视力正常,无视野缺损、眩晕、黑矇、肢端肥大、烦躁易怒、头痛等不适。患者未予重视,近期左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右眼视力正常。相关检查:术前皮质醇(Corl):3310mmoL/L(176.57~629.05mmoL/L),术后1月复查:730mmoL/L。CT平扫:鞍区及左侧额部区域见一巨大不均匀较高密度肿块,边界较清楚,最大层面约7.1×5.2cm,邻近组织结构受压,中线结构略右移(图1)。MRI:鞍区及左侧额部见巨大不规则肿块影,大小约7.5×7.1×5.4cm,信号不均匀,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FLAIR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其内信号不均,以边缘位置可见多个小囊状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双侧脑室受压,左侧为主;中线结构右移,双侧大脑前动脉受压右移,视交叉受压(图2~图8);根据病灶发生部位并综合CT及MRI征象,影像诊断为垂体大腺瘤。
    • 陈冬格; 马迎春; 杨艳丽; 刘斌
    • 摘要: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属于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其发生率不足0.03%,是一种罕见的化学感受器瘤[1]。CBT主要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多为良性,恶性表现多为公认的出现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目前,CBT的相关报道多为外科手术诊治经过,临床与病理结合的研究较为少见,且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报道1例恶性CBT伴淋巴结转移患者,旨在探讨CB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提高对其认识水平,为CBT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