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酸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907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6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118882篇;相关期刊441种,包括海洋与湖沼、四川动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男科学术大会、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等;酸性磷酸酶的相关文献由245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卫、孙静文、李书田等。

酸性磷酸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6 占比:0.66%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8882 占比:99.32%

总计:119701篇

酸性磷酸酶—发文趋势图

酸性磷酸酶

-研究学者

  • 周卫
  • 孙静文
  • 李书田
  • 王玉军
  • 程明芳
  • 刘克武
  • 黄宇烽
  • 刘广深
  • 康颂建
  • 杨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立丹; 高诚祥; 徐柠; 王学江; 解永军; 孙少龙; 樊小林
    • 摘要: 【目的】探究腐植酸碱性肥料对香蕉生长的影响及促生机制,为腐植酸碱性肥料的研制与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腐植酸碱性肥料对香蕉生物量、土壤微生物、酶活性、根系活力和土壤氮磷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常规复合肥和无腐植酸碱性液体肥料相比,腐植酸碱性肥料有利于促进香蕉生长,明显增加香蕉生物量、根系活力、土壤脲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土壤矿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以及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香蕉叶面积增加了50~100 cm^(2),生物量增加了10%~21%,香蕉根系活力增加了89%~188%,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了25%~91%,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了2.4~3.5倍。腐植酸碱性液体肥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是常规肥料的1.6~14.4、1.7~26.7和2.3~3.8倍,分别是无腐植酸碱性肥的3.0~10.6、3.9~56.0和1.2~2.0倍。【结论】施用腐植酸碱性液体肥能明显促进香蕉生长,其机制在于:一方面,肥料的碱性改良了土壤酸性环境而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肥料的腐植酸增加了土壤的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改善了土壤的氮、磷营养状况,进而增加土壤肥力。因此,施用腐植酸碱性液体肥料是为香蕉提供养分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 周胜杰; 杨蕊; 于刚; 马振华
    • 摘要: 为积累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陆基循环水养殖基础数据,测定了不同体质量的黄鳍金枪鱼幼鱼血清、肌肉、肝脏、胃、肠道等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活性。结果显示,ACP活性在各组织中由高至低为肠道>肌肉>肝脏>血清,AKP活性则为肠道>肝脏>肌肉>血清。随着体质量的增加,ACP活性在肌肉、肠道和肝脏组织中差异较小,而AKP活性在肝脏中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且相邻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仅在体质量达1000 g时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随后小范围浮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ACP和AKP活性在黄鳍金枪鱼幼鱼组织中较高且稳定,这种稳定的高活性模式可保证机体对磷(P)高效分解、吸收、再利用,提供对外源物的持续免疫力;黄鳍金枪鱼在养殖期间营养需求稳定,且蛋白质需求旺盛。
    • 王妍; 冯金玲; 吴小慧; 黄蓝明; 吴娟; 陈宇; 杨志坚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氮(N)、磷(P)和钾(K)施肥量和施肥方式影响闽楠叶片光合特性、内含物含量,酶活性及植株养分吸收量,揭示施肥调控光合碳固定机制,为闽楠壮苗培育和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414”田间试验方法,分析不同N、P和K施肥处理对闽楠幼苗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叶片内含物及相应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极差分析,筛选最佳的氮磷钾施肥方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构建施肥调控光合碳固定途径。【结果】1)N、P、K施肥提高闽楠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蒸腾和水分利用能力,抑制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提高叶片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而提高叶片淀粉含量,促进碳固定。在光合碳固定中,叶片酸性磷酸酶、水分利用效率和淀粉含量是调控的关键点。2)N元素增强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叶绿素a含量,增强水分利用效率,促进碳固定。3)P元素提高叶绿素b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保护细胞完整性,提高碳同化效率,但对于光合产物碳代谢无显著影响。4)K元素提高叶绿素a和b含量,增大气孔导度,提高气孔CO_(2)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淀粉含量,促进光合碳固定。5)在N、P、K配施下,N,P和K吸收量最大,与酸性磷酸酶呈极显著相关,最有利于光合碳固定;其次为N、P配施,最差的为单施磷肥,以T6(N:0.532 g·plant^(-1),P_(2)O_(5):0.133 g·plant^(-1),K_(2)O:0.356 g·plant^(-1))处理效果最好。【结论】施肥后,闽楠幼苗吸收N、P和K,加大叶片气孔通气,显著提高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强闽楠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促进光合产物的输出,提高蛋白质合成,在酸性磷酸酶的作用下调控碳代谢,产生淀粉,为其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 王艺雄; 张华锋; 李全; 张君波; 王绍良; 宋新章
    • 摘要: 【目的】了解氮输入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及其转化机制,为实现毛竹林土壤磷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添加梯度:0(对照)、30、60、90 kg·hm-2·a-1,利用生物有效磷分级方法测定表层土壤(0~20 cm)和深层土壤(20~40 cm)中的磷组分包括可溶性无机磷(CaCl2-P)、活性无机磷(Citrate-P)、酶水解有机磷(Enzyme-P)和可溶性活性无机磷质子(HCl-P)质量分数,探讨氮添加对毛竹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有效磷和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相比,氮添加显著(P0.05)。低氮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表层土壤中Citrate-P质量分数(43.5%),中高氮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表层土壤中HCl-P质量分数(101.0%~155.2%)。在对照和氮添加处理中,表层土壤中的不同磷组分质量分数均显著(P<0.05)高于深层土壤。表层土壤中不同磷组分均与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深层土壤中仅Enzyme-P与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1)。氮添加通过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促进了土壤不同磷组分向土壤有效磷的转化。【结论】氮添加提高了毛竹林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毛竹林高效经营提供了科学参考。图5表3参43.
    • 孔庆杨; 董晓斌; 王英; 班宏艳; 郎晓多
    • 摘要: 目的:探讨以宫颈酸性磷酸酶(CAP)为标志物,对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为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进行辅助诊断的意义。方法:对近5年在送检本院经液基细胞学检查(TCT)被诊断为ASC-US的患者采用酸性磷酸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判断酸性磷酸酶为标志物的诊断价值。结果: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CAP在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组织细胞中阳性表达,而在炎症患者组织细胞中较少表达。结论:CAP染色能够辅助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为ASC-US进行明确诊断,进一步判别是否发生病变。
    • 李颖畅; 李园园; 赵楠; 杜凤霞; 仪淑敏; 励建荣
    • 摘要: 磷酸酶是参与水产品鲜味物质肌苷酸(IMP)的降解途径中的关键酶,以海鲈鱼肝中酸性磷酸酶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建模、分子对接等手段,从中药化合物中虚拟筛选出ACP抑制剂,并研究其抑制机理。结果表明:苯甲酸、槲皮素、十六烷二酸、二氢白藜芦醇具有很强的抑制磷酸酶活性作用。选取抑制效果最好的十六烷二酸结合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氢键和范德华力是十六烷二酸与ACP结合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导致ACP荧光强度降低,最大发射波长红移。十六烷二酸与ACP的活性中心结合,使ACP二维和三维结构发生变化,降低了ACP与IMP的接触,可延缓IMP降解。
    • 孔庆杨; 张海霞; 刘丽萍; 赵云凤; 于冬梅
    • 摘要: 目的:分析酸性磷酸酶染色在宫颈癌(CC)筛查(非典型鳞状细胞)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宫颈癌筛查时液基细胞学诊断为非典型鳞状细胞(ASC)(ASC-US或ASC-H)的134例患者,采用酸性磷酸酶染色对患者宫颈脱落细胞进行染色筛查,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做对比,观察两种方式的阳性检出率及酸性磷酸酶染色的细胞学特征。结果:酸性磷酸酶染色的阳性检出率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酸性磷酸酶染色的诊断准确度为98.51%,且酸性磷酸酶染色检测的特异度98.41%,敏感度98.59%。酸性磷酸酶染色的细胞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中、表层细胞的核增大,底层细胞表现为不成熟化生或不典型化生,少部分细胞伴有与萎缩有关的退变及因异常细胞稀少或结构不清影响诊断。结论:使用酸性磷酸酶染色法检测非典型鳞状细胞的特异度、敏感度较高,在CC早期诊断中具有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 周泽建; 罗昌盛; 陶玉华; 龙海丽; 黄星; 王薛平
    • 摘要: 【目的】探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土壤的蔗糖酶与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广西北部湾互花米草入侵机制和物质循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广西北海不同入侵阶段互花米草湿地土壤的酶活性特征及其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2种土壤酶活性总体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0~6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40~6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随互花米草入侵年限增加呈现升高趋势,具有明显的时间累积效应。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与有机碳含量(SOC)、总氮(TN)、总磷(TP)、碳氮比(mC/mN)、细砂粒、粉粒和黏粒占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而与土壤容重和粗砂粒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互花米草湿地土壤的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总体上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蔗糖酶和深层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时间累积效应,其酶活性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 刘晴; 徐阳; 张妍; 丁琳琳; 潘丕克
    • 摘要: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探究抚育间伐对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林下不同土层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靛酚蓝比色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和磷酸苯二钠比色法分别测定不同间伐程度林地土壤表层(0 ~ 10 cm)和亚表层(≥10~20 cm)不同酶的活性.结果 表明:林下土壤酶活性表现为表层大于亚表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弱度区和中度区的表层差异显著,中度间伐酶活性较高,对酶活性影响最大;脲酶在弱度区差异显著,弱度间伐对酶活性影响较大;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在中度区变化较大且差异显著;蔗糖酶在表层弱度和中度间伐差异显著,且中度区相对其他间伐处理酶的活性较高.在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中,弱度间伐及中度间伐对林下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
    • 周兵爽; 梁小明; 吴建勇; 张旭; 杜静娜
    • 摘要: 磷酸酶是水解性酶的一种,可以将含磷化合物去磷酸化,水解有机磷的磷酸酯或磷酸酐,在土壤的有机磷矿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壤pH值、土壤磷及重金属含量均会影响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大小.目前关于重金属镉对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的研究罕见报道.该研究选取贵州草海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镉处理水平(0 mg/kg、10 mg/kg、20 mg/kg、40 mg/kg DW)以开展浓度梯度实验,培养不同时间(12 h,24 h,36 h,48 h)来开展时间梯度实验,采用对硝基苯磷酸盐法,研究沉积物中酸性土壤磷酸酶在不同浓度镉水平以及不同培养时间下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酸性土壤磷酸酶的活性与重金属镉处理浓度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培养时间对镉处理沉积物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也有显著影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该研究丰富了目前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认识,为进一步理解土壤环境及其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土壤磷素的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