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同源建模

同源建模

同源建模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6960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昆虫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生物技术通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第九届学术会议、第十六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暨纪念吴仲贤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同源建模的相关文献由875位作者贡献,包括胡美英、张同武、林毅等。

同源建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0.7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6960 占比:99.22%

总计:27173篇

同源建模—发文趋势图

同源建模

-研究学者

  • 胡美英
  • 张同武
  • 林毅
  • 王海波
  • 任天瑞
  • 冯雁
  • 刘元东
  • 刘楚干
  • 刘璋敏
  • 吴文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吴双敏; 李龙; 侯仁; 陈玉霜; 彭大鹏
    • 摘要: 因不合理或违规使用兽药,导致兽药原型或代谢物在动物源性食品和水体中残留,继而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受体、抗体、适配体等生物识别元件具有分子识别能力,根据其特性已发开了不同的检测方法,如免疫分析法、受体检测法及生物传感器法等方法,广泛用于生物医药的研究。由于分子识别元件是分析的主体,影响分析的选择性,因此不同识别元件与兽药相互作用的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广泛用于残留检测技术,主要用于药物与蛋白质之间、抗原与抗体之间、受体与配体之间等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笔者重点介绍了单链抗体(ScFv)、受体和适配体3种识别元件与兽药小分子之间的互作机制,主要分析生物识别元件与兽药结合部位形成的氢键、疏水性及关键氨基酸或碱基,在分子水平上探究药物与识别元件的机理和规律,从而找出影响识别元件与药物结合的关键因素,并对3种识别元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全面了解识别机制和体外进化,制备出亲和力更广的ScFv、受体、适配体提供理论支撑,为后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和药物开发奠定基础。
    • 王战辉; 张素霞; 吴聪明; 沈建忠
    • 摘要: 药物化学是发明新药、研究药物相互作用规律的领军学科。药物化学的学习过程具有分子互作理论繁杂、概念抽象,不易理解的特点。将Discovery Studio(DS)引入到动物药学专业的药物化学的学习中,应用DS对磺胺类药物靶标蛋白二氢蝶酸合成酶(dihydropteroate synthase,DHPS)进行同源建模,并与配体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SMZ)分子对接进行DHPS-SMZ的相互作用分析,阐明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实践表明,使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辅助学习药物化学,有利于形象、直观的理解分子相互作用机制,明显提高学习效果,对于深化理解兽医学科药物化学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 李芹; 王立梅; 齐斌
    • 摘要: 目的:提高几丁质酶降解几丁质生产几丁寡糖产量。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对淀粉酶链霉菌几丁质酶进行克隆、原核表达、酶学性质探究,并通过同源建模、催化域氨基酸比对、定点突变等方法探究几丁质酶活性位点。结果:克隆和原核表达后,产酶周期由7 d缩短至24 h,酶活可达132 U/L,较原始菌酶活性(100 U/L)提高了32%。决定几丁质酶活性的氨基酸为催化域的128,130位的天冬氨酸和132位的谷氨酸。结论:对几丁质酶基因克隆表达后,其产酶周期缩短、酶活性提高。
    • 程伊梦; 孙慧慧; 刘淇; 赵玲; 曹荣
    • 摘要: 壳寡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是目前仅知的唯一碱性寡糖,在食品、农业和生物医药领域应用广泛。壳聚糖酶可以特异性切割壳聚糖中的β-1,4糖苷键,形成不同聚合度的壳寡糖,因此,获得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壳聚糖酶是大规模酶法制备壳寡糖的关键。为了鉴定影响糖苷水解酶(Glycoside hydrolase,GH)46家族壳聚糖酶酸碱耐受性的相关氨基酸位点,选取来自芽孢杆菌(Bacillus sp.)DAU101(最适pH为7.5)的壳聚糖酶为模板,以来自芽孢杆菌的壳聚糖酶Csn-BAC为研究对象,综合同源建模和序列比对的方法,选取了4个候选位点并构建了4个突变体(V1:P68A;V2:A137G;V3:A203M;V4:H234E)。结果显示,与Csn-BAC相比,4个突变体的热稳定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酸碱耐受性有了明显的提升。结果表明,选取的氨基酸位点对酸碱耐受性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同时表明该策略在改造壳聚糖酶稳定性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李浩然; 李维英; 吴宏赟; 彭伟; 周嘉培
    • 摘要: 目的:基于分子对接与数据挖掘研究生姜解半夏毒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生姜有效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生姜成分靶点,经Swiss-model同源建模半夏凝集素后进行分子对接。通过DisGeNET数据库获取炎症相关靶点,通过基因映射获取生姜治疗炎症的作用靶点。应用String构建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对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得到生姜有效成分5种,与半夏凝集素均有较强结合力。生姜治疗炎症靶点49个,关键靶点有15个,包括MMP9、HSP90AA1、PPARG、RELA、APP、ICAM1、MMP2、mTOR等。通过GO与KEGG富集分析,49个靶点基因涉及急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的调节、炎症介质的产生、T细胞的激活、淋巴细胞迁移生物过程,且主要富集于Th17细胞分化相关通路。结论:生姜对半夏毒性成分产生抑制作用并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来发挥解毒作用。
    • 姜媛; 肖冰茹; 曹洪玉
    • 摘要: G蛋白偶联受体34(GPR34)在肥大细胞、肿瘤组织和人体免疫器官中高度选择性表达,但因属于膜蛋白,其三维结构难以测定,不能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其与药物作用情况。本文选用PDB数据库中与GPR34一级序列同源性最高的4NTJ为模版蛋白进行同源建模,运用拉氏图和Profile-3D进行评估,通过加膜限制和loop区能量优化等方法最终得到合理并且可信度高的3D结构模型。最优模型Verify Score为124.97(期望Verify Score值区间为69.071 1~153.491),预测分析得到14个可能的活性位点。通过最陡下降法和共轭梯度法构建GPR34激动剂分子的最低能量结构,将激动剂分子与预测的蛋白3D结构模型上的活性位点进行分子模拟对接,根据对接模型比较不同激动剂分子与不同蛋白活性位点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对设计GPR34激动剂分子和进一步研究GPR34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 付杨; 席俊; 陈慧彬; 陈阳
    • 摘要: 为探究大豆球蛋白A1a(Glycinin A1a)亚基的线性B细胞表位,在美国国家生物信息技术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中索引到Glycinin A1a亚基的氨基酸序列,利用一系列生物信息软件对该亚基进行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分析,预测出的线性B细胞表位为^(24)EQPQQN^(29)、^(40)KPDNRI^(45)、^(56)NPNNK^(60)、^(80)RRPSYTNG^(87)、^(114)PQQPQQRGQS^(123)、^(197)QEQGGHQSQKGKHQQEEENE^(216)、^(247)NEGED^(251)、^(267)PPTDEQQQRP^(276)、^(285)DEKPQCKGK^(293)、^(299)RPRGS^(303)。再使用SWISS-MODEL对Glycinin A1a亚基的三级结构完成同源建模,使用DiscoTope 2.0 Server对大豆球蛋白A1a亚基进行构象表位预测。这为进一步探究大豆致敏表位缩小了范围,为后期大豆球蛋白A1a亚基过敏原检测提供参考。
    • 李明浩; 杨佳璇; 李艾静; 朱自严; 叶璐夷
    • 摘要: 目的研究1例RhD抗原表型为部分D的献血者RhD抗原和分子机制。方法利用血清学方法对1例初筛为RhD阴性样本进行RhD阴性确认并进行CE分型;采用D-screen检测该样本RhD抗原表位。利用Sanger测序法对RHD基因的全部外显子测序。建立数字PCR鉴定RHD基因型的方法并分析该例样本RHD基因合子型。采用Robetta同源建模方法比较该例样本与野生型RhD蛋白的构象。结果经血清学鉴定为部分D表型,CE分型为CcEe。基因测序发现,RHD基因4号外显子存在c.492C>G突变。数字PCR鉴定该例样本的RHD基因型为D+/D–。同源建模结果提示天冬氨酸被谷氨酸替换影响RhD蛋白第3个胞外环的构象。结论RHD*492G导致部分抗原表位缺失,表现为部分D表型,属于国内首次报道。数字PCR技术用于RHD基因合子型检测,相比于实时定量PCR技术重复性和准确性均有改进。
    • 陈胤熹; 黎菁菁; 罗佳伟; 郑少鹏; 余洁婷; 黄嘉惠; 李鑫尧; 余铭怡; 郝锦亨; 黎佩瑜; 古伟明; 吴易达; 曹诗林; 赖林浩
    • 摘要: 该研究以来源于家蚕的碳酸酐酶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源建模建立了家蚕碳酸酐酶的三维结构并预测了其潜在的活性区域。随后,利用Autodock-Vina对家蚕碳酸酐酶和底物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和评价了对接模型以及与乙酸对硝基苯酯底物对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经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M/PBSA,分析催化过程中家蚕碳酸酐酶的均方根偏差、溶剂可及面积以及径向分布函数。结果表明:建模所得的酶结构可靠性良好(完全允许区域为89.3%,允许区域10.3%,总和超过了99%);家蚕碳酸酐酶与底物的对接结合能为-6.1 Kcal/mol;范德华力在家蚕碳酸酐酶和底物的结合中占主导地位,而极性溶剂化对结合有显著的反作用;家蚕碳酸酐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的区域为:138L~150V和209L~217C;同源建模所得的家蚕碳酸酐酶结构稳定(模拟最后50 ns RMSD值约0.35 nm)。该研究对后续进一步理性设计和改造家蚕碳酸酐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 黎菁菁; 赖昕珏; 李鑫尧; 马俊炜; 余铭怡; 罗佳伟; 陈胤熹; 余洁婷; 郑少鹏; 郑敦锦; 曹诗林; 陈宛涓
    • 摘要: 该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枯草芽孢杆菌脂肪酶LipA进行分析,旨在为LipA的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采用一系列在线网站或软件对LipA的一级结构、亲疏水性、基本特性、二级结构、特殊卷曲螺旋、模体以及富含脯氨酸(P)、谷氨酸(E)、丝氨酸(S)和苏氨酸(T)的PEST序列等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对三级结构进行同源建模,对其表面电位、可及性分布以及Ramachandran图等进行分析。枯草芽孢杆菌脂肪酶LipA是一种由212个氨基酸组成的稳定的脂溶性蛋白质,其亲、疏水性最强的区域分别为Lys75~Asn81和Val9~Leu17;不存在稳定的二聚体、三聚体卷曲螺旋和非PEST序列;有3种可能参与不同的生化反应的模体;有5段α-螺旋、6段β-折叠的α/β类蛋白;整体呈弱正电势;LipA的可及性和Ramachandran图表明建模得到的三维结构是合理、可靠的。该研究为后续对枯草芽孢杆菌脂肪酶LipA的分子设计和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