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书写策略

书写策略

书写策略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4819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求是学刊、社会科学、南风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201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学术论坛等;书写策略的相关文献由15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启成、倪志娟、宋爱春等。

书写策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4819 占比:99.42%

总计:24964篇

书写策略—发文趋势图

书写策略

-研究学者

  • 刘启成
  • 倪志娟
  • 宋爱春
  • 岳立松
  • 张蕊
  • 李海军
  • 杨先明
  • 杨晓慧
  • 毛灿月
  • 王新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梦琦
    • 摘要: 近代文人为自著文集撰序时,继承了前人的书写策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的文人在自序中扩展书写私密信息,增加读者对自己和文集的了解,推动文集流布。有的文人在自序中自我推销、自赞文集,自信展示文集风采。这种自赞策略难以摆脱“自矜”“骛名”嫌疑,容易招致读者非议,所以仅为少数文人采用。多数文人会谦虚地贬低文集,通过自谦、自嘲,树立谦逊、幽默的自我形象。有的文人在自序中引入“他者”,借他人之口称赞自己,减弱自序中的主观意识,增强叙述的客观性与可信度。还有的文人委婉地叙述主体期待,为文集刊刻寻找合理的理由、目的,以便获取读者同情,隐藏传播著述、留名于世的真实意图。
    • 蒋述卓
    • 摘要: 侨批是华侨华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经济行为。长篇小说《平安批》通过潮汕商人郑梦梅在暹罗从事侨批事业的拼搏与奉献生涯以及他背后整个家族奋斗故事的书写,展现了潮汕侨胞心系家园故土、支持家乡建设与祖国争取民族独立,以及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家国情怀和潮汕精神。作者通过人物塑造与艺术叙事,在讲好中国故事、揭示潮汕精神当中,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合。小说融理性思考与文学书写于一炉,为地域文化的书写树立了典范。
    • 罗良功; 刘旎媛
    • 摘要: 美国非裔诗人特蕾西·史密斯的诗集《火星生活》是一部科幻作品,实则反映美国社会中隐藏的现实问题。史密斯以天文学术语“暗物质”的概念为基础,将关于“暗物质”的启发、描述、隐喻组合成为“暗物质”书写策略。史密斯使用“暗物质”书写策略塑造出作品中的科幻世界进行现实隐喻,以揭示美国暗藏的衰落与“后种族”时代隐蔽的种族问题,展现出不俗的艺术功效。
    • 汤志波
    • 摘要: 文徵明《沈先生行状》塑造了沈周诗书画兼通的文坛盟主形象,张时彻《沈孝廉传》更强调其隐士的身份与品行,后者多为史传沿袭,最终定格在《明史·隐逸传》中。随着沈周隐士身份的确立,史传中“德行”叙事逐渐取代了“政事”描写,以契合预设的身份,也显示出作者的材料取舍与写作策略。沈周传记中所载事迹真伪混杂,尤其是笔记中的“片传”呈现世代累积之趋势,通过拼凑、附会、改写,严重影响了史料的真实性。沈周画壁的故事真伪参半,因其能以艺人身份凸显隐士风范,兼容画家与隐士的双重身份,所以成为沈周传记中流传最广的故事。
    • 杨瑞峰; 杨潇
    • 摘要: 在西北当代民谣这一特殊的流行文化场域中,乡愁书写是极具殊异性的主题。在发生学的意义上,音乐创作主体经由身体与精神离乡而产生的“主体性的断裂”是乡愁得以生成的基本语境。西北民谣借助多角度的个人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愁的基本形态,将传统意义上被视作集体情感的乡愁改写为一种强调个人体验的怀旧情感。就书写策略而言,西北民谣中乡愁意识的凸显主要以西北方言为重要媒介,通过对西北地域物象的多角度书写,加入花儿、秦腔、西北民间小调等传统地域文化元素塑造音乐个性、传达思乡之情等路径得以实现。西北民谣中的乡愁书写,拓展了西部文化在当代青年群体中的流通渠道,于无形中践行了“西部文化走出去”的时代使命。
    • 常伟涛
    • 摘要: 作为文学之一体,杂传具有载人记事、笔志见闻等功能;而作为传统史部一类和史之一体,杂传在补正史之阙、纠正史之非的同时,也为正史的修撰保存了大量的史料,以备后世修史之用。关于史学和文学对杂传的影响,章学诚曾以“史学不专家,而文集有传记”来概括。这一观点既指出了杂传与史学、杂传与文学之间都存在密不可分联系,又点明了杂传经历了由史部转入集部的发展路径。明代杂传沿袭了唐宋以来文史兼顾的书写方式,在保留着史学底色的同时,融入大量文学的笔法,最终确立了文史通融的杂传书写策略,并完成了杂传从史部向集部的转变。
    • 潘尧
    • 摘要: 北魏高允《鹿苑赋》创作于延兴元年至承明元年之间(471至476年),是献文帝拓跋弘与冯氏激烈政治竞争下的产物.高允写作《鹿苑赋》旨在劝诫献文帝审时度势,趁禅位之事主动退出与冯氏的权力斗争.为了达到劝诫献文帝的目的,同时又能避免政治风险,高允着意了"赋"这种文体,并在《鹿苑赋》的写作过程中采用了独特的书写策略.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北魏平城时期文学创作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以及佛教知识在中土传统文体中的应用.
    • 张蕊; 陈彦
    • 摘要: 沈从文早期的湘西书写中存在一个独特的现象即人物的沉默.本文以《山鬼》《三三》《丈夫》和《边城》四篇小说为分析对象,发现小说中人物的"沉默"与沈从文湘西写作中惯用的"闲笔"一起构成了特殊的书写策略并与他的城市书写策略形成对比,他用这种书写方式关切湘西人的内部经验.人物的"沉默"之外,小说中的空场景与情节留白也显示了沈从文作为写作者的谦逊与克制,彰显了他文学语言潜能有限性的认识.这种书写方式与其中体现出的文学气质,确证了沈从文的湘西书写在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 徐海容
    • 摘要: 唐代碑志创作围绕盛世建设而展开,经历了说教、颂美及宣导三个发展历程.自唐太宗至唐玄宗年间,盛世之梦由希冀成为现实,碑志创作充满赞颂国富民强的盛世图景描写,其书写策略主要表现在讴歌帝唐政治体制的先进性、改革开放的强国措施及人的发展成才等.经过文士的不断改进,盛世碑志以雄浑刚健、华茂壮丽、宏正典雅为特征,其思想内容及文体形态独具特色,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及士民家国情怀产生深远影响.
    • 徐焕
    • 摘要: 有别于以新出碑志勾勒作家生平,或着重分析碑志文体义例的研究路径,本文在昭陵神道碑、墓志铭并行的视域下探讨文本的生成机制与书写策略,着重阐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互文异构是昭陵碑、志文本的并行模式.互文基于重构行实素材的史源共性,异构源自碑志的文学传统与撰者的书写倾向,映照出文本功能、文体规范、实际创作的交融与张力;二、碑、志的书写差异所呈现的多样路径和历时流变,折射出唐廷的史权与史实的遮蔽;三、文本的悬隔和畸变揭示出朝廷、丧家、撰者的互动与折冲.以求通过并行视域的文本互证,深化文献、文本、文学的贯通研究,进而回溯和透析昭陵碑志的撰作现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