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个人叙事

个人叙事

个人叙事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风俗习惯、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818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理论观察、求索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等;个人叙事的相关文献由8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铁梁、吴俊、安德明等。

个人叙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7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818 占比:99.24%

总计:10901篇

个人叙事—发文趋势图

个人叙事

-研究学者

  • 刘铁梁
  • 吴俊
  • 安德明
  • 李云雷
  • 毛晓帅
  • 洪玉洁
  • 万双杰
  • 万萍
  • 丹·本-阿默思1
  • 乐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毛晓帅
    • 摘要: 民间文学作为民众共享的知识文本,一直被认为是口头传统研究的重要资料,而在日常交流实践中大量存在的个人叙事,特别是个人叙事的性质、个人叙事与集体叙事的关系、个人叙事的目的与类型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个人叙事兼具私人性与公共性,与集体叙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交叉、共融在民众的日常交流实践中。考虑到中国社会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从日常交流的目的和实际效应来看,个人叙事可以表现为多个类型。必须看到,个人叙事作为常态的口头交流实践方式,在社会实现文化共享、知识传习、身份认同、历史记忆等目标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民俗学者在与当地人交流中所获得的个人叙事资料之所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原因正在于此。
    • 陈曲; 王志清
    • 摘要: 实践民俗学就是面向交流实践的民俗学。作为民俗研究者的笔者采用“请当地人说话”的田野作业方式与作为民俗传承者的师公韦锦利展开了对话交流实践,师公韦锦利围绕壮族师公文化馆以及相关学者、官员的交往经历撰写了个人叙事文本,笔者引用了“主体、主脑、主导”等系列学术术语列为题目,并将学术术语与当地人话语以尾注的形式予以辅助说明,章节题目与民俗传承者的个人叙事内容构建成一组对话。“对话与交流式民俗志”是民俗志书写方式的一次尝试,邀请当地文化主体参与民俗志的表述,努力做到实践民俗学的理论与当地民俗内部知识的有机融合,使民俗志及其书写过程成为一次促进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自觉行动。
    • 刘熠
    • 摘要: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英语成为世界上不同文化间跨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这意味着只介绍英语为母语的文化不能满足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未来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本文描述了作者十年来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过程,介绍了教师如何系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修正课程设计,并最终形成了将学生的个人叙事融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的有效模式,希望本反思教学研究为跨文化交际教育提供一些教学实践方面的启示。
    • 杨瑞峰; 杨潇
    • 摘要: 在西北当代民谣这一特殊的流行文化场域中,乡愁书写是极具殊异性的主题。在发生学的意义上,音乐创作主体经由身体与精神离乡而产生的“主体性的断裂”是乡愁得以生成的基本语境。西北民谣借助多角度的个人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愁的基本形态,将传统意义上被视作集体情感的乡愁改写为一种强调个人体验的怀旧情感。就书写策略而言,西北民谣中乡愁意识的凸显主要以西北方言为重要媒介,通过对西北地域物象的多角度书写,加入花儿、秦腔、西北民间小调等传统地域文化元素塑造音乐个性、传达思乡之情等路径得以实现。西北民谣中的乡愁书写,拓展了西部文化在当代青年群体中的流通渠道,于无形中践行了“西部文化走出去”的时代使命。
    • 汪园园
    • 摘要: 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重大命题,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将使作品呈现出"可以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有意味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统一.宏大叙事下的个人叙事,使得个人的个体形象成为历史标本.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皆不可或缺,既不能只提倡空洞的宏大叙事,也不能只提倡苍白的个人叙事.
    • 刘黎
    • 摘要: 1916年刘半农译《乾隆英使觐见记》,此为马戛尔尼访华日记汉译之滥觞.百年来,香港掌故大家高伯雨将日记手稿整理本译为中文,之后多个基于刘半农译本的现代重版本相继问世.马戛尔尼访华日记在中国的百年译介很好地说明了文本如何通过翻译、复译和改版等行为,从私人叙事衍化为展现不同历史面向的学科叙事,对历史文献类文本的翻译与接受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孙雨露
    • 摘要: 在Web 3.0时代,微纪录片成为灾难性公共事件的信息传递媒介。网络中的微纪录片受欢迎程度较高,因此,微纪录片中,个人叙事风格、内容以及拍摄手法值得深度剖析。
    • 杜颖
    • 摘要: 电影《告别有情天》改编自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将尽》,小说中的叙事方式以主角史蒂文斯的个人回忆为主要线索,通过"个人叙事"引出了整部小说中以人物情感与时代背景为主的两条故事线.电影作为一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小说中交叉叙事的视角,同时又通过演员细腻的情感表达丰富了文字无法直观表现的真情流露.本文即从影片的叙事视角出发,阐释镜头语言下的小说故事线表达.
    • 康世伟; 刘广宇
    • 摘要: 舞蹈艺术是身体表达的重要形式.当大量纪录片工作者介入后,使得舞蹈从一种舞台艺术转化为一种颇具“在场”特征的影视艺术,成为一个专门的纪录片类别——舞蹈类纪录片,并且在影视领域占有相当比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其呈现出舞蹈与现实主义、写实主义、历史文化、性别理论、政治话语五个角度与美学理论发生相关性的倾向.本文将运用文本解读、导演采访和作者亲验等方式,对国内外舞蹈类纪录片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某种历史观的形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