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荧光素

荧光素

荧光素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眼科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3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64915篇;相关期刊278种,包括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感光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四次理事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2暨第七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等;荧光素的相关文献由260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睿、任鲁风、吴超等。

荧光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3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64915 占比:99.72%

总计:165373篇

荧光素—发文趋势图

荧光素

-研究学者

  • 张睿
  • 任鲁风
  • 吴超
  • 徐潇
  • 殷金龙
  • 王绪敏
  • 王者馥
  • 蔡亦梅
  • 高静
  • 光善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薛百成
    • 摘要: 据说,目前全球发现的能在夜间发光的蘑菇种类已有71种。而这些蘑菇之所以发出荧光,源于一种被称为牛奶树碱的抗氧化剂。牛奶树碱首先被羟化酶转变为真正的荧光素,然后荧光素在另一种酶促反应中因被氧化而发光。并且,这种神奇的光自有其神奇的功效,可以在黑暗中吸引昆虫,帮助蘑菇传播孢子,从而利于自身的繁殖。对于文科生来说,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玄奥。想起我们曾经以为夜光杯可以在夜间发光,而实际上那不过是反光,我们有限的理解力也只能到此为止了。
    • 魏丹
    • 摘要: 当眼科门诊患者眼底出现病变时,眼科医生常会建议患者做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很多患者对此很恐惧,其实大可不必。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是目前诊断眼底血管类疾病的金标准,也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动脉阻塞、血管炎等眼底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眼底荧光造影是通过肘静脉注射造影剂荧光素,进行全方位拍摄眼底照片的一种检查方法。
    • 王雪梅; 张俊蝶; 李卓芹; 马明慧; 汪慧云; 姜秀娟
    • 摘要: 利用五羰基溴化锰、5-氨基荧光素和2-吡啶甲醛通过一步法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锰羰基化合物(1),该化合物具有暗稳定性,但对光敏感,经可见光照射后其羰基可以解离并以一氧化碳(CO)的形式释放出来,可作为光诱导一氧化碳释放分子(photo CORM)。研究表明,化合物1分解释放CO的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而且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光源来调控CO释放速率。另外,该锰羰基化合物在500~700 nm可以发射较强荧光,可以作为潜在的荧光标记的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s),为研究细胞及生物体内CORMs的分布及CO释放提供可能。
    • 杨智超; 王迎; 刘淑强; 吴改红
    • 摘要: 探讨浸轧法荧光棉纱的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通过研究整理剂水性聚氨酯的用量,对利用不同水性聚氨酯用量所制备的产品进行荧光光谱分析、纱线强力测试、耐水洗牢度测试来优选制备工艺。结果表明:荧光素质量分数0.1%,水性聚氨酯质量分数50%为较优制备工艺,此时荧光棉纱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荧光素均匀地附着在纱线上;纱线在经过水洗30 min后,其荧光强度仍能保持在225左右,在使用范围内。认为:在同等荧光素质量分数下,水性聚氨酯质量分数直接影响荧光棉纱荧光效果、力学性能以及耐水洗性能。
    • 李承佳; 张越诚; 申宇茫; 王琪琪; 田锐; 辛程宏; 马红燕
    • 摘要: 以天然物质油桃为唯一碳源,一步水热法制得荧光性能良好并呈蓝紫色荧光的油桃碳量子点(NE-CQDs),对NE-CQDs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在pH=1.70的氯化钾-盐酸缓冲溶液中,将NE-CQDs与荧光素复合,在λex=320 nm单一波长激发下,NE-CQDs/荧光素复合物于395 nm/510 nm两处同时产生荧光发射峰;在该体系中加入Ce(Ⅳ),λem/λem=395 nm/510 nm两波长处的荧光信号均发生明显猝灭;吲达帕胺(IDP)的加入仅可使λem=510 nm处的荧光强度恢复,而λem=395 nm处荧光信号基本不变,由此可构建基于NE-CQDs/荧光素双发射荧光比率探针测定IDP的方法.实验探讨了Ce(Ⅳ)对NE-CQDs/荧光素探针的荧光猝灭机理.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8. 0×10-7 mol·L-1 ~ 1. 0×10-4 mol·L-1 范围内的IDP 与NE-CQDs/ 荧光素探针于510 nm/395 nm 两处荧光强度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3σ/ k)为1. 06×10-7 mol·L-1.该探针用于样品中IDP 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 刘婧尧
    • 摘要: 生物发光指荧光素酶与适当底物D-荧光素(LH2)、氨基荧光素(NH2-LH2)或其衍生物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光.近年来在LH2、NH2-LH2及其类似物的合成方面已经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通过不同的方法合成了许多荧光素酶或者氨基荧光素酶的类似物.目前,选择合适的方法合成荧光素是可能的,介绍了近年来合成荧光素的设计、合成的研究进展.
    • 尹雪峰; 张星峰
    • 摘要: 为了提高食品、工业环境中毒性物质的检测水平和响应时间,设计了一种基于生物发光法的毒性检测仪.该检测仪以生物发光法作为检测手段,利用毒性物质会抑制荧光素强度的原理,通过检测荧光素的强度来计算毒性物质的毒性.实际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能有效的监测到荧光的强弱,可快速准确的计算出待测物质的毒性,且响应快速,响应时间仅为30ms;测量精度相对较高,相对误差小于5%.
    • 姜海燕
    • 摘要: 从还原反应、亲核加成反应、金属硫化物沉淀、硝基苯醚硫解等荧光素类探针与H2S的反应机理方面,系统地阐述近几年检测H2S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进展,介绍荧光素类探针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荧光素类探针具有快速、高选择性细胞成像的特点.同时指出荧光素类探针亟须解决的问题,展望荧光素类探针检测H2S的发展前景.在介绍了不同荧光探针的基础上,着重对检测生物成像的H2S荧光类探针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与描述,对于荧光探针的进一步改进具有参考价值.
    • 孙新枫; 苏鹏; 许天瑜; 韩森; 谷科城; 熊云
    • 摘要: 荧光素酶反应体系是利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喷气燃料微生物污染的关键.为了获得最佳的酶反应体系,本研究以ATP标准物质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荧光素酶、荧光素和Mg2+的最佳使用量.结果表明:荧光素酶、荧光素和Mg2+的最佳使用量依次为0.05 mg·mL-1、0.08 mg·mL-1和5 mmol·L-1.通过考察Mg2+与ATP相互作用对荧光反应的影响发现,ATP在与荧光素酶之前预先与Mg2+结合,可以提高荧光反应的效率,使相对发光强度有所增加.相比于传统的培养法和HY-LITE JET A1燃料试验,优化的荧光素酶-荧光素反应体系提高了检测效率、大幅度降低了检测成本.
    • 孔钇雅; 余晓彬; 黄睿; 李宗民; 殷雅俊; 李宏义
    • 摘要: 目的 在老年下肢水肿的小鼠模型中观察下肢静脉和动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结缔组织(PACT)通路对血管周围水肿的引流作用,为理解老年人下肢水肿的引流和清除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方法 分别在BAIB/C小鼠下肢足踝部静脉和动脉血管周围组织间隙中注射不同剂量的荧光素钠生理盐水(FluoNa),制作下肢水肿模型,然后在股动静脉鞘水平,采用体式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记录血管PACT通路对于水肿的引流作用.结果 通过追踪足踝部FluoNa在组织间隙中的扩散和流动,结果显示:(1)除在注射点局部扩散外,还能够在下肢静脉、动脉PACT通路及伴行动静脉间组织间隙中连续流动;(2)这种沿血管外膜的流动过程分为传输和扩散:沿血管长轴传输,同时垂直于血管长轴,向血管周围组织扩散;(3)在下肢静脉外膜分别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时,静脉PACT通路显像;(4)在下肢动脉外膜分别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液体时,动脉PACT通路显像;(5)当在动静脉伴行血管附近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液体时,不仅静脉PACT通路和动脉PACT通路显像,且动静脉伴行血管间组织间隙也同时显像;(6)组织学分析显示,被FluoNa染色的组织是动脉和静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结论 下肢组织水肿中的组织液不仅能被静脉和动脉PACT通路引流,且当大量组织液聚集时,还可被动静脉伴行血管间的组织间隙引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