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胸片

胸片

胸片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102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特种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01篇;相关期刊352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现代医用影像学、临床肺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07年度超声医学学术年会、第五届医学影像山东国际论坛、山东省第十七次放射学学术会议暨山东省第十五届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2005年全国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等;胸片的相关文献由2139位作者贡献,包括阳维、刘云碧、冯前进等。

胸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6 占比:69.22%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1.27%

专利文献>

论文:301 占比:29.51%

总计:1020篇

胸片—发文趋势图

胸片

-研究学者

  • 阳维
  • 刘云碧
  • 冯前进
  • 李铁一
  • 杨美琼
  • 郑介志
  • 陈翰林
  • 丁茂柏
  • 刘远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唐智贤; 王一淼; 周靓怡; 陆心怡; 梁凯轶
    • 摘要: 肺部影像不仅表现复杂,而且数据量增长迅速,多种因素导致影像科医生任务繁重。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出现恰逢其时,当前的智能诊断算法能够实现肺部病灶检出、分割和性质判断等多种应用模式,不仅有效提升医生诊断的效率、更有望推动分级诊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基于人工智能的肺部影像诊断技术已经从单一特定的疾病诊断逐渐发展到多疾病联合诊断。本文综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发展背景,分析基于人工智能的肺部疾病诊断的研究现状,最后总结相关算法的优缺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 张聪聪; 朱玉欣; 赵伟娟; 贾存秀; 陈琳
    • 摘要: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预防婴幼儿肿瘤患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20年4月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儿为研究对象。置管过程中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以腔内心电图P波波幅增高≥0.5 mV为特征性P波,说明导管尖端到位;P波波幅<0.5 mV为非特征性P波和出现负向波为导管过深,说明导管异位;导管尖端位置位于5~6后肋水平为正常。将心电图定位结果与置管后胸片定位结果比较,计算心电图定位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62例中出现特征性P波56例(90.32%);56例胸片结果显示,导管尖端位置合适33例(位于T5~T6水平,58.93%),导管尖端过深(≥T7水平)22例(39.29%),导管位于非上腔静脉处1例(位于对侧锁骨下静脉1/56,1.79%);未出现特征性P波6例。胸片结果示,导管过深在T8水平1例,过浅在T4水平1例,在非上腔静脉处4例(对侧颈内静脉1例,对侧头臂静脉2例,对侧锁骨下静脉1例)。婴幼儿患儿腔内心电图与胸片一致性对比的敏感度98.21%(55/56),特异度83.33%(5/6)。P波波幅负向波表现,导管位置合适和过深共56例,其中出现负向波24例,导管位置合适的33例中出现负向波2例;导管过深23例中出现负向波22例。结论婴幼儿置管辅助腔内心电图定位与成人、新生儿一样可行和准确,其经济、便捷、避免辐射危害更有利于婴幼儿安全置管,可有效避免导管最终的异位。
    • 张淋; 刘芳; 杨航; 陈欢; 赵卉
    • 摘要: 目的:针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诊断,以肺脏超声与胸片不同方式的临床价值,展开深入分析研究。方法:研究期:2020年3月-2021年6月,以65名疑似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于48h内接受肺脏超声与胸片检查,获得检查结果后,以临床诊断和(或)胸部CT结果完成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确诊,与肺脏超声及胸片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肺脏超声与胸片检查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在临床结果中,65名疑似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最终确诊44例,21例患者诊断为急性喉炎及其相关或其他疾病;对于最终确诊案例(44例患者),肺脏超声表现阳性病例41例,胸片表现阳性病例40例;在21例非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肺脏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声像,胸片检查表现1例肺纹理增多,在肺脏超声与胸片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漏诊率、误诊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中,针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肺脏超声、胸片检查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其表现出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较高,漏诊率、误诊较低;但在实际应用中,肺脏超声技术无辐射,无创伤,与胸部CT诊断结果一致性好,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 杨春艳
    • 摘要: 经过研究发现,血栓、导管移位与PICC导管尖端位置之间联系密切,如何有效且准确的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判定成为了临床关注的重点,历经不断探索,国内外众多学者在PICC导管尖端精准定位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综述了PICC导管尖端的定位方法,从PICC导管置入时的胸片定位法、心电图定位法、超声定位法,进行分析阐述、整理归纳,以期为临床不同患者使用不同方法定位PICC置管尖端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避免或降低导管尖端异位的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刘远明; 王小义; 郭琳; 夏丽; 权申文; 钱令军; 李宏军
    • 摘要: 医学图像配准技术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传统的图像配准方法,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配准方法提高了配准的精度和速度。为了将深度学习图像配准技术应用于胸片的配准以及减影分析,本研究先采用深度学习掩膜对原始胸片进行预处理,然后以掩膜图像作为输入,以ResUNet网络作为配准框架来实现胸片图像配准,最后评估配准效果。结果显示深度学习掩膜结合深度学习图像配准方法训练出的模型在胸片配准上具有良好的图像配准精度。这种基于掩膜的深度学习配准模型可以较好地应用于胸片的减影分析。
    • 陈天虹
    • 摘要: 社区医院是社区成员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单位,具有公益属性,在公共医疗卫生知识、各类疾病的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胸片是社区医院疾病检查的重要途径,如何高效快速拍摄胸片成为社区医院及群众关注的重点.同时,一张胸片又有何意义也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 吕合美
    •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儿支原体肺炎的首诊胸片和X线影像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住院且确诊为支原体肺炎患儿(MP-IgM为阳性)38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的MP-IgM阴性的非支原体肺炎患儿3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首次胸部X线影像.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P-IgM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首诊胸片和X线影像的效果确切,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中,血清IgM抗体较为常见,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可以将MP-IgM作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实验室常规检测.
    • 李志强
    • 摘要: 目的:分析在陈旧性肺结核并发周围型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肺癌胸片及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20年7月收治的122例陈旧性肺结核并发周围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收治入院后均采用肺癌胸片及MSCT诊断。观察应用胸片及MSCT影像学的诊断价值。结果:通过MSCT诊断患者的毛刺征、空泡征、肿瘤分叶征、血管集束征以及胸膜凹陷征等恶性征象显示率明显高于胸片检查,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陈旧性肺结核并发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MSCT影像学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马思敏
    • 摘要: 目的 在肺炎患儿中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的效果分析.方法 将本院儿科收治的120例肺炎患儿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0)以及实验组(n=60).以儿科常规护理要求为依据,为对照组患儿提供护理服务;为实验组患儿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以及出院时复查胸片结果 情况.结果 出院复查胸片结果 显示:实验组患儿胸片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比较,实验组患儿也明显短语对照组,以上均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措施在肺炎患儿中应用具有较为理性的效果,对控制肺部感染情况作用明显,并可有效降低住院时间.
    • 周利红
    • 摘要: 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胸片改善情况.方法:将74例小儿ADV肺炎患儿分为两组各37例,两组接受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比较相关用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影像学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IgA、IgG、IgM、CD4+、CD8+、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发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影像学不良肺部特征总发生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ADV肺炎患儿治疗中应用丙种球蛋白是可行的,能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力,改善相关症状,加快肺部炎症局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