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纳米纤维

碳纳米纤维

碳纳米纤维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3年内共计123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6篇、会议论文57篇、专利文献511789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第二十一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交流会、第五届中西部地区理化检验学术年会暨实验室主任经验交流会等;碳纳米纤维的相关文献由263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天西、缪月娥、樊玮等。

碳纳米纤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6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5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11789 占比:99.93%

总计:512162篇

碳纳米纤维—发文趋势图

碳纳米纤维

-研究学者

  • 刘天西
  • 缪月娥
  • 樊玮
  • 杨小平
  • 左立增
  • 俞书宏
  • 顾华昊
  • 张龙生
  • 黄云鹏
  • 于运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姣娇; 王晓君; 张卓雅
    •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血糖指标的监测在糖尿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聚丙烯腈为碳源,通过静电纺丝与热处理工艺制备了柔性碳纳米纤维膜,并利用恒电位电沉积法在自支撑碳纳米纤维膜上负载Pt纳米片构建柔性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结果表明,碳纳米纤维表面光滑,Pt纳米片逐渐生长并填满纳米纤维间隙,单个纳米片长100~200 nm,宽约100 nm。构建的柔性无酶葡萄糖传感器对葡萄糖的线性检测范围为7.5~87.5 mmol/L,灵敏度为6.41μA·(mmol/L)^(-1)·cm^(-2),最低检测限为14.04μmol/L,同时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抗干扰性、重复性和稳定性。该柔性电极材料制备方法简单,结合柔性电极和无酶传感器的优势,避免传统酶传感器重复性、稳定性及抗干扰性能差的问题,为柔性葡萄糖传感器的构建提供了可能。
    • 程昊; 李学暖; 李天昊; 覃丹凤; 唐婷范; 王桂香; 李彦青
    • 摘要: 以聚丙烯腈(PAN)为碳源,Na_(2)S_(2)O_(3)为硫源,采用静电纺丝和高温碳化,制备了氮硫共掺杂多孔碳纳米纤维(N,S-SCNFs)。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对材料进行表征。将N,S-SCNFs悬浊液滴涂在裸玻碳电极(GCE)表面,得到N,S-SCNFs/GCE修饰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盐酸地芬尼多(DH)在N,S-SCNFs/GCE上的电化学发光行为。最佳条件下,DH在5.0×10^(-7)~3.0×10^(-5)mol·L^(-1)浓度范围内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0,检出限为2.89×10^(-8)mol·L^(-1)。采用加入回收法对盐酸地芬尼多片中DH进行了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8.00%~103.11%,相对标准偏差(RSD)<5.0%。
    • 魏宁; 铁生年
    • 摘要: 无机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较低的导热系数导致了其缓慢的吸放热速率,限制了水合盐的实际应用。本工作以芒硝(Na_(2)SO_(4)·10H_(2)O)为相变材料、聚丙烯酸钠(PSA)为支撑材料,利用硼砂改善相变体系的过冷度,借助高导热的碳纳米纤维(CNFs)来提升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从SEM图中可知,CNFs-Na_(2)SO_(4)·10H_(2)O/PSA被成功制备,且芒硝和功能化的CNFs嵌入到PSA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中。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的结果表明相变体系各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DSC曲线表明,聚丙烯酸钠与芒硝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体系相变行为得到调整,Na_(2)SO_(4)·10H_(2)O/PSA的熔融焓和结晶焓分别为197.2 J/g和137.0 J/g。与Na_(2)SO_(4)·10H_(2)O/PSA相比,CNFs-Na_(2)SO_(4)·10H_(2)O/PSA的导热系数得到显著提升,固态热导率达到1.2 W/(m·K)左右,液态热导率达到1.0 W/(m·K)左右。此外,经过300次的循环试验,复合相变材料的熔融焓和结晶焓分别下降了23.3%、28.8%。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宿主空间调制策略,采用木头碳化和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出一类具有自支撑三维结构的碳纳米纤维网络均匀覆盖的低迂曲度碳质微沟道垂直阵列(CTC),用于锂金属复合负极。这种三维宿主材料模仿叶脉中的协作分工,一方面,低迂曲度碳质微沟道不仅可容纳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还提供长程范围内锂离子的均匀、直接和快速输运通道;另一方面,均匀覆盖的碳纳米纤维网络通过强的毛细作用提高电解液亲和力,从而作为局部储液池,促进锂离子在短程范围内的均匀分布和沉积。
    • 蔡胜; 刘元震; 王春琼; 邹肖肖; 梅至远; 蒋静雯; 刘婷婷; 郭洪
    • 摘要: 析氧反应(OER)催化剂在锌空气电池(ZABs)储能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非贵金属基自支撑碳纳米纤维催化剂(Ni_(δ)Fe_(4-δ)-CNF)。首先,以聚乙烯吡咯烷酮、过渡金属乙酸酯、N,N-二甲基甲酰胺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网状前驱体。随后,通过高温退火处理,将其转化为三维(3D)多孔结构材料。合成的Ni_(1)Fe_(1)-CNF催化剂在浓度为1 mol·L^(-1) KOH的电解质溶液中具有较低的起始电位(230 mV)和过电势(280 mV,10 mA·cm^(-2)),性能优于商业RuO_(2)。同时,将Ni_(1)Fe_(1)-CNF催化剂与商业Pt/C催化剂混合,作为空气阴极催化剂组装成ZAB,与商业的RuO_(2)+Pt/C ZAB相比,Ni_(1)Fe_(1)-CNF+Pt/C ZAB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122 mW·cm^(-2))、更低的充电电压以及更好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
    • 韩坤霖; 王博涛
    • 摘要: 通过在环氧树脂基体中掺如不同质量分数碳纳米纤维(CNFs)的方法,研究了CNFs掺量对碳纳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吸水特性和拉伸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拉伸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随着碳纳米纤维含量升高,复合材料的吸水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当温度为40°C和60°C时,碳纳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扩散系数和渗透率都小于纯环氧树脂,且随着温度从23°C上升至60°C,碳纳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平衡吸水率、扩散系数和渗透率都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相较纯环氧树脂,碳纳米纤维掺杂量为0.25%、0.5%和1.0%的复合材料仍然具有相对较好的湿热老化性能。碳纳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适宜的碳纳米纤维掺杂量为0.5%,此时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 俞琦
    • 摘要: 纤维材料添加可以有效改善水泥基材料的使用性能。基于此,制备了不同碳纳米纤维掺量的水泥砂浆试验样品,测试了试件的流动度、耐硫酸盐腐蚀性能和抗冻性能,分析了碳纳米纤维掺量对试件流动度的影响规律,研究了硫酸盐溶液干湿循环不同次数后和冻融循环不同次数后碳纳米纤维掺量对试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弹性模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流动度y与碳纳米纤维掺量x的关系为y=228x+231;试件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水泥砂浆抗压强度和相对弹性模量将逐渐减小且减小幅度越来越大,而其质量损失率则先减小而后又快速增大;碳纳米纤维掺量为0.10%~0.15%时,试件的抗硫酸盐腐蚀性能和抗冻性能最佳。
    • 韦悦; 王晟; 纪律律
    • 摘要: 为提高硫化镍材料的电催化析氢性能,采用静电纺丝、碳化和硫化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NiS纳米颗粒负载于碳纳米纤维的复合材料(NiS@CNFs),并利用多种表征技术分析该复合材料的组成和结构。研究发现:当硫化反应温度为700°C时,所制备的NiS@CNFs具有最佳的电催化析氢性能,产生10 mA/cm^(2)的催化电流密度仅需220 mV的过电势。结果表明NiS纳米颗粒与碳纳米纤维的协同效应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电催化析氢性能。
    • 周荣鑫; 葛烨倩
    • 摘要: 为了获得性能优异的碳纳米纤维负极材料并对材料的碳化工艺进行探讨,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和高温碳化制备一维碳纳米纤维负极材料。对获得的碳纳米纤维的形貌、化学成分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得到优化的预氧化和碳化条件。结果表明:在预氧化条件为250°C、120 min,碳化条件为800°C、120 min条件下制得的碳纳米纤维具有较好的形貌特征及化学性能,平均直径为190 nm,此时碳结构更加有序,碳含量达到73.7%。通过组装锂离子电池测试电池充放电性能,得到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达到568.4 mAh/g,经过100圈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77.3%。
    • 程昊; 李学暖; 樊静静; 李天昊; 覃丹凤; 唐婷范; 王桂香; 李彦青
    • 摘要: 以MOF-5为前驱体,葡萄糖为额外碳源,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糖基MOF-5纳米颗粒和聚丙烯腈混纺,经过高温碳烧,成功合成糖基MOF-5碳纳米纤维(Glc-MOF-5/MCNFs)。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Brunner Emmet Teller,BET)、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对材料进行表征。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木犀草素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优化影响木犀草素电化学行为的修饰剂用量、富集电位、富集时间、pH。在最优条件下,木犀草素在Glc-MOF-5/MCNFs/GCE上的检测范围为9.0×10^(-9)~5.0×10^(-6) mol·L^(-1),相关系数为R^(2)=0.9954,检出限为5.2×10^(-9) mol·L^(-1),将此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检测,回收率为96.34%~100.58%。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