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四氧化三钴

四氧化三钴

四氧化三钴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141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778854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2016年全国功能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及应用技术交流会、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等;四氧化三钴的相关文献由3029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开华、陈晓闯、何丹农等。

四氧化三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78854 占比:99.97%

总计:779074篇

四氧化三钴—发文趋势图

四氧化三钴

-研究学者

  • 许开华
  • 陈晓闯
  • 何丹农
  • 金彩虹
  • 吴来红
  • 刘世红
  • 赵昆峰
  • 蔡婷
  • 袁静
  • 刘人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沈潺潺; 马骁; 李秀青; 李建勋; 毕研珂; 侯宇芳
    • 摘要: 采用水热-高温煅烧法合成四氧化三钴,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以去除水中的布洛芬(IBU)。探讨四氧化三钴投加量、PMS浓度、初始pH和IBU质量浓度对IBU降解的影响。IBU的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当IBU质量浓度为30 mg·L^(-1),Co_(3)O_(4)投加量为0.15 g·L^(-1),PMS投加量2.5 mM,pH为7时,反应90 min后,IBU的降解率可达到99.9%,准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06 min^(-1)。结果表明,Co_(3)O_(4)/PMS体系可以高效降解水体中的IBU,应用前景良好。
    • 赵文文; 王韵芳; 段东红; 刘世斌; 周娴娴; 陈良
    • 摘要: 通过对层状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 71,MOF-71)前驱体先碳化后氧化的方法合成了四氧化三钴/碳复合纳米颗粒。将制得的纳米颗粒与硫复合后借助四氧化三钴的极性优势能对多硫化锂产生很强的亲和力,可以抑制穿梭效应。通过对材料进行物理表征和电化学测试发现,氧化温度对Co_(3)O_(4)/C结构形貌有较大的影响,高温氧化所制备的Co_(3)O_(4)/C材料粒径约50 nm,平均孔径为17.44 nm,多层网状结构有利于提升电池容量和稳定性。以Co_(3)O_(4)/C为正极基质负载硫组装的锂硫电池,在0.2C放电倍率下,首圈放电比容量为1 142.2 mAh·g^(-1);在0.5C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其库仑效率仍保持在98%以上,该锂硫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 徐旭升; 史家远; 杨清华; 吴宁宁; 王庆杰
    • 摘要: 通过采用不同钴源制备Co_(3)O_(4)材料,对材料进行物相和形貌表征,并了解不同结构Co_(3)O_(4)材料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具有片状外延结构的Co_(3)O_(4)刺球与S/C材料结合以后,能够增强正极材料在电化学反应中对多硫化锂的吸附,提升电池比容量、首次库仑效率及其循环稳定性。将S@C/Co_(3)O_(4)复合材料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组装的电池在0.05 C下放电比容量达到了1294.89 mAh/g。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和循环伏安法测试,对比了两种Co_(3)O_(4)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硝酸钴为钴源制备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活性。
    • 范威; 汪玲玲
    • 摘要: 四氧化三钴是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的主要原料,目前,四氧化三钴生产工艺主要涉及化学沉淀法、喷雾热解法、热分解法、氧化法等。本文主要通过专利信息分析的角度,探究四氧化三钴生产工艺关键技术。
    • 陈宏彬; 叶雅倩; 陈鑫智; 张利利; 刘国学; 王素清; 丁良鑫
    • 摘要: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和科技不断进步,对能源需求逐步增加,但化石能源日渐枯竭,同时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亟需开发新型、绿色、高效的能源以及能源装置,以保障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利用.锂-氧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替代锂离子电池的新储能系统之一.然而,对于锂-氧电池仍需解决诸如能量密度低于理论值、倍率性能差和循环寿命短等难题.开发高效稳定的氧电极催化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在众多潜在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四氧化三钴因其地壳丰度高、成本低和性能优异等优点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热处理技术,成功制备了中空四氧化三钴纳米球镶嵌的多孔碳纳米纤维复合催化剂(H-Co_(3)O_(4)-CNFs),系统地研究了其氧还原反应(ORR)和析氧反应(OER)的电催化性能,以及作为锂-氧电池正极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碱性电解质中,H-Co_(3)O_(4)-CNFs具有较好的ORR/OER活性,展现出较好的双功能催化性能.H-Co_(3)O_(4)-CNFs作为锂-氧电池的氧电极催化剂材料,在100 mA g^(‒1)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为1.35 V,电池的放电比容量达到6134 mAh g^(‒1);当电流密度增加至800 mA g^(‒1)时,放电比容量仍能保持68.5%.在充放电电流密度为100 mA g^(‒1),限制容量为500 mAh g‒1的条件下,电池能保持150圈的稳定循环.H-Co3O4-CNFs催化剂较好的催化性能可归因于:(1)氮掺杂的多孔碳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快速的电子传输能力;(2)多孔结构增大了电解液和催化剂活性位点的接触面积,并为放电产物过氧化锂的形成和分解提供了场所.另外,其良好的循环性能得益于裸露的Co_(3)O_(4)和嵌入纤维中的Co_(3)O_(4)形成的两种独立活性位点,这使其在ORR和OER过程中均有可用的催化活性位点,并在放电和充电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综上,本文研究结果为高效氧电极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 曹彩玉; 冯艳; 曾婧; 王日初; 彭超群; 王小锋
    • 摘要: 以异丙醇作为溶剂,通过溶剂热法在不同反应时间下制备了前驱体碳酸钴,再采用高温煅烧法制备了超细纳米/微米多孔四氧化三钴粉末,研究了反应时间对前驱体碳酸钴及四氧化三钴的组成及形貌的影响,并测定了四氧化三钴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纳米/微米球(2~4μm)由细小且均匀的四氧化三钴纳米颗粒和孔洞组成;以四氧化三钴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0.5和1 A/g电流密度下,循环450圈后比容量分别保持在680和473 mAh/g,显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 许璟珅; 卢娜; 袁萌伟; 孙根班
    • 摘要: 利用溶剂热结合煅烧法合成了空心球状的四氧化三钴和钼酸钴的复合氧化物纳米材料(Co_(3)O_(4)-CoMoO_(4)),将其作为磁损耗材料,与石墨烯复合后进行了电磁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复合后的材料具有更好的电磁波吸收能力,在2 mm时最小反射损耗值为-23.45 dB;吸收带宽为2.55 GHz;其有望成为一类具有“薄、强、轻、宽”优异特性的新型吸波材料.
    • 聂华芳; 杨庆峰; 刘登科; 刘阳桥
    • 摘要: 工业废水中过量的硝酸盐(NO_(3)^(-))可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问题,通过电化学还原法去除工业废水中的NO_(3)^(-)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阳极氧化和溶胶-凝胶两步法制备了Co_(3)O_(4)-钛基纳米电极(Co_(3)O_(4)-TNE),并研究了其电化学还原NO_(3)^(-)的性能。结果表明,Co_(3)O_(4)的负载有利于暴露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Co_(3)O_(4)-TNE电极比TNE表现出更强的电化学活性和更高的NO_(3)^(-)-N去除率。电流密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NO_(3)^(-)-N去除率,Cl^(-)浓度的增加有利于降低NH_(4)^(+)-N生成率且对NO_(3)^(-)-N去除率几乎无影响。在NO_(3)^(-)-N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电流密度为10 mA/cm^(2)、Cl^(-)初始质量浓度为750 mg/L的条件下,电解120 min后,NO_(3)^(-)-N去除率为95.3%,且体系中最终无NH_(4)^(+)-N生成。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体系中原子H^(*)的产生有利于NO_(3)^(-)的还原,电子转移引起的直接还原和原子H^(*)引起的间接还原共同实现了NO_(3)^(-)的高效去除。Co_(3)O_(4)-TNE电极在5次循环实验后仍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极低的金属Co浸出量,在实际废水处理中具有应用潜力。
    • 吉莹; 王聪; 刘冬澳; 吴凤楠; 李生娟
    • 摘要: 以可回收的木质纤维素一次性筷子为原料合成碳量子点(CQDs),再通过水热和低温煅烧两步法将其与Co_(3)O_(4)复合,得到蒲公英花球状Co_(3)O_(4)-CQDs复合电催化剂。通过XRD、SEM、TEM、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其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和氧还原反应耐久性。尤其是当碳量子点质量为1.0 g时,Co_(3)O_(4)-1.0-CQDs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与稳定性,起始电位为0.926 V,极限电流密度6.028 mA/cm^(2),半波电位为0.762 V。
    • 赵宙; 张崇; 田园; 刘志; 徐宏妍
    • 摘要: 以硝酸钴、硝酸锌、尿素、氟化铵为原料,泡沫镍为基体,在水热法的基础上,利用两性金属的特点,通过引入Zn^(2+)离子,并结合碱洗过程,在泡沫镍基体表面合成了高纯度独特的棱柱状Co_(3)O_(4)纳米团簇纤维。制备的Co_(3)O_(4)/Ni电极的形貌及成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利用循环伏安法与计时电流法测试,测试均在1mol/L KOH溶液中进行。结果表明:利用Zn^(2+)诱导在泡沫镍表面制备的Co_(3)O_(4)呈现一种棱柱状纳米团簇纤维结构。这种结构的Co_(3)O_(4)纳米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在对葡萄糖检测过程中表现出优越的电化学性能,当其作为电极,表现出检测灵敏度高[23430μA/(mmol/L·cm^(2))],检出限低(1.547μmol/L)和线性检测范围宽(0~2.75mmol/L)的特点。抗干扰实验在+0.5Vvs.SCE进行,结果显示制备的Co_(3)O_(4)/Ni电极对葡萄糖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因此可应用于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的电极材料来改善现有无酶葡萄糖传感器材料响应范围小,灵敏度低等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