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测序

测序

测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6887篇,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778篇;相关期刊592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生物技术通讯、生物学教学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等;测序的相关文献由1315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绪敏、任鲁风、张睿等。

测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9 占比:15.96%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5778 占比:83.90%

总计:6887篇

测序—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师航; 李佳; 刘霞; 蒋海越
    • 摘要: 背景:肋软骨是人体组织中一类重要的软骨来源,常作为软骨自体移植和组织工程构建的种子细胞来源.单细胞测序是分析细胞异质性的强大工具,可针对肋软骨细胞进行细胞异质性的深入研究.目的: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人肋软骨组织细胞分群情况,以及每个细胞亚群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方法:临床获取1例31岁小耳重建手术后废弃的肋软骨组织制成原代细胞悬液,经10X Genomics平台进行单细胞分离,使用Gel Bead Kit V3构建单细胞RNA-seq文库,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仪对文库进行测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进行降维,获得4个亚群细胞,进而获得不同亚群细胞的标记基因,再对每个细胞亚群的标记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分析这些基因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结果 与结论:测序共获取6634个细胞,符合质控标准.将肋软骨细胞划分为4个细胞亚群,分别为以COL10A1、S100A2为标记基因的肥大软骨细胞群;以BMP2、COL2A1为标记基因的软骨细胞群;以FOS、JUN为标记基因的增殖性细胞群;以MYLK、CD146为标记基因的干细胞群.将肋软骨细胞进一步划分细胞亚群,有利于深入了解肋软骨细胞的异质性,对其作为种子细胞应用及疾病认识都有积极意义.
    • 安明珠; 赵世伟; 朱文露; 韩博; 文亦芾; 周凯
    • 摘要: 为筛选适用于鸭茅物种的基因引物序列,开展相关系统发育学研究,通过搜集鸭茅近缘物种叶绿体基因引物,使用PCR扩增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来筛选出目的基因片段,对目的基因进行BLAST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试验搜集的35对引物中共能筛选出trnL-F 1、trnL-F 5、rpL162、rpL164、matK 6、matK 7、rbcL 1共7对引物,扩增条带唯一且清晰,扩增产物经测序及比对结果后验证均为目的基因。本研究筛选的7对叶绿体基因引物扩增效果较好,适用于鸭茅的系统发育分析。
    • 阮细玲; 吴传智; 翁阳; 黄幼生; 吴琼; 徐恒
    • 摘要: 目的:观察DNA聚合酶δ(polymerase data, Polδ)的催化亚基p125与胃癌细胞恶性增殖的关系,并探讨p125的编码基因POLD1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125的表达;沉默胃癌细胞中POLD1基因,用MTT实验检测POLD1基因沉默前后胃癌细胞的增殖速率。采用Sanger测序法对胃癌细胞株MGC-803中POLD1基因cDNA进行测序。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p125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MTT实验结果显示,POLD1基因沉默的胃癌细胞生长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Sanger测序结果显示,胃癌细胞中POLD1基因cDNA的碱基序列发生了4处点突变,1个碱基插入,1个碱基缺失。结论:p125高表达与胃癌细胞恶性增殖相关;胃癌细胞中POLD1基因cDNA碱基序列发生点突变、碱基插入从而引起其氨基酸序列改变,这有可能是导致胃癌细胞中p125高表达并引起癌细胞恶性增殖的分子机制之一。
    • 乔娇灵; 朱绪伟; 段竹君; 李莹; 杨新峰; 段建平
    • 摘要: 目前,一化性柞蚕基因组图谱不完整,缺W染色体未被组装,而W染色体是柞蚕雌性个体最重要的一条性染色体。为辅助柞蚕雌性个体基因组组装策略的制定,基于二代高通量测序,结合划动窗口统计、k-mer曲线拟合及基因组从头组装等手段,对柞蚕雌性个体基因组的GC含量、杂合度、基因组大小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一化性柞蚕雌性个体基因组GC含量约为36%,杂合度约为1.25%,从头组装获得的基因组由852 519条scaffold组成,总大小约为760 Mb。说明一化性柞蚕雌性个体基因组属于高复杂度基因组,单纯二代数据组装的基因组质量较差,需要利用三代测序及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保证将来雌性个体基因组组装质量。
    • 文正常; 吴玙彤; 王璇; 潘淑惠; 吴仙; 张杨子
    • 摘要: 本试验通过Pacbio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球虫血痢散”和“肠杆灵散”兽用中草药组方药物应用对鸡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并与禽肠道常用抗生素药物硫酸安普霉素进行比较。通过设置3个药物试验组和1个空白对照,连续7 d用药,收集4个试验组鸡大肠段内容物样品,经总DNA提取、PCR扩增及高通量宏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球虫血痢散”和“肠杆灵散”组方药物试验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硫酸安普霉素组和空白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球虫血痢散”组方药物试验组ACE值为60.09,表明肠道菌群多样性优势突出;基于Weighted Unifrac距离的PCoA分析结果显示,各药物试验组间菌落构成差异较小,但与空白对照组菌落构成差异较大。在门和种水平上,3个药物试验组中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比上升趋势明显,同时各试验药物对降低鸡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il)的比例均优于空白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表明各试验药物均有利于鸡肠菌群平衡紊乱的改善。其中“肠杆灵散”药物组在提高Streptococcus(非解乳糖链球菌FGM)的丰度占比上要优于“球虫血痢散”组,但硫酸安普霉素组的微生物种类含量比例显著低于2个兽用中草药药物试验组,且均匀性低。因此,2个兽用中草药组方药物在抑制鸡埃希氏-大肠杆菌增殖的同时,更有利于鸡肠道菌群平衡紊乱的改善和维持菌群结构的多样性。
    • 邓小锋; 潘敏娜; 郑常祥
    • 摘要: 对67份贵州地方高粱资源的Wx基因型进行分析。结合检测wx^(a)和对Wx的2-14外显子区域直接测序的方法,鉴定了11个wx^(a)基因型、6个wx^(c)基因型、1个wx^(d)基因型材料。此外,直接测序方法鉴定了2个新的wx基因型,1个不会导致蜡质性状,还有1个位于基因2926位置处与wx^(c)基因型突变相同位置的G到C的颠换是否会导致蜡质性状还需进一步研究。
    • 聂俊辉; 王平; 张立新; 王通; 郭建军; 曾静; 袁林
    • 摘要: 为全面了解多粘类芽孢杆菌LY1的遗传背景,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全面解析LY1菌株的基因组序列,再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比较不同菌株基因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获得LY1菌株的基因组基本特征、基因功能注释及分类、系统发育进化关系等关键信息,从全基因组水平了解其系统发育进化关系。结果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LY1 的基因组长度为5 765 474 bp,共有6 08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162个 tRNA 基因、42个rRNA 基因,GC含量约为45.23%;在GO功能注释中,在生物过程分类下代谢过程和细胞过程中的基因占比最多,分别占比40.77%和38.98%;在细胞组分分类下,分类到细胞和细胞组成中的基因占比最多,为35.18%;在分子功能分类下,分类到催化活性和结合中的基因占比最多,分别为40.34%和35.78%;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显示,菌株LY1与Paenibacillus polymyxa M1、Paenibacillus polymyxa OSY-DF、Paenibacillus polymyxa SC2、Paenibacillus polymyxa E681等菌株进化距离较近。
    • 陈梦园; 游雪娇; 袁必锋; 冯钰锜
    • 摘要: 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作为DNA中研究最为广泛的表观遗传修饰,不改变基因的序列,但是可以调控基因表达,从而在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5mC的分布、变化及作用机制有助于加强对生命体活动本质的理解。阐明基因组DNA中5mC修饰的生物学功能主要依赖于精准破译其在基因组上的位置信息。目前对5mC的定位分析除了经典的亚硫酸氢盐介导的方法之外,也发展了其他多种分析方法,如免疫沉淀富集介导的定位分析、酶介导的定位分析、吡啶硼烷介导的定位分析、纳米孔测序定位分析以及单分子实时测序定位分析等。该文总结了5mC定位分析方法的原理、优点和缺点,并对未来DNA甲基化修饰分析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董友富; 蒋广志; 唐伟明; 王小泉; 徐世富; 高亚飞; 孙裴; 张振东
    • 摘要: 为了明确PCR产物直接测序与克隆后测序结果的差异,验证PCR产物直接测序的“准确性”,将从两个规模化猪场采集的组织样品(A、B)PRRSV ORF5 PCR阳性扩增产物胶回收后连接至pMD19-T载体,分别取15个阳性亚克隆单菌落,同原始PCR产物进行测序,对两个样品各获得的16条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A、B两组样品16条序列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4.2%~100%、87.4%~100%,PCR产物与其15个亚克隆测序获得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7.7%~97.3%、87.9%~100%。遗传演化分析方面:样品A序列与其亚克隆序列被划分在谱系1、5、8,占比分别为6.25%、87.50%、6.25%,与其12个亚克隆序列同属于谱系5;样品B与其亚克隆序列被划分在谱系5、8,占比分别为68.75%、31.25%,与其10个亚克隆序列同属于谱系5。结果表明,同一样品中PRRSV ORF5序列具有多样性,不同样品的PRRSV ORF5序列丰富度不同。结果提示,在生产实际中,通过PCR对PRRSV ORF5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对于了解场内流行毒株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翟颀; 黄敏霞; 吕殿红; 贾春玲; 周秀蓉; 温肖会; 罗胜军
    • 摘要: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是一种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引起牛产生结节特征性病变的动物传染病,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广泛流行,对当地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将LSD作为二类动物疫病管理,自2019年以来,国内已有10多个省份报告过LSD疫情,疫情形势十分严峻。当前分离增殖LSDV较优的细胞为牛肾细胞。LSDV为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其病毒粒子大小约为290 nm×270 nm,具有两种存在形态,病毒基因组复杂庞大,约为151 kb,包含150多个基因。目前GenBank数据库中仅保存有40多条LSDV病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流行毒株除了田间野毒株,近年来在亚洲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田间野毒株和疫苗毒株的重组毒株,并且流行的重组毒株具有致病性,给未来LSD的疫苗研制和防控策略制定提出了新挑战。综述了LSD的病原学,以及非洲、欧洲和亚洲不同地区LSDV毒株全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以期为LSD的防控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