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国前期

民国前期

民国前期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210篇;相关期刊155种,包括学理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史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灾害史年会暨“灾害史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灾害史学术研讨会、2009中国传播学论坛暨第三届全球传播论坛等;民国前期的相关文献由17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开周、谢欣、陶小军等。

民国前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12.8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57%

专利文献>

论文:1210 占比:86.61%

总计:1397篇

民国前期—发文趋势图

民国前期

-研究学者

  • 李开周
  • 谢欣
  • 陶小军
  • 吴永明
  • 张少利
  • 张晓辉
  • 时红艳
  • 朱晓琳
  • 东方明
  • 关传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安晓奇
    • 摘要: “大雅于今已式微,海王村店古书稀,如何碧眼黄须客,卷尽元明板本归。[1]一首民国时期的《最新京都新竹枝词》反映出在京外国人对于名人字画以及古旧书籍的追逐。海王村琉璃厂与厂甸市集等地因其古籍、古玩玉器事业早已有名。《辛丑条约》之后使馆界兴起,更多的外国殖民者进入北京,东西洋人花费重金购买名人字画、古玩玉器。民国前期,逊清小朝廷不堪重负,大量宫廷藏品外流入市场,造成畸形繁荣。
    • 乔文娟
    • 摘要: 淮北地区,“在唐以前是生态良好的鱼米之乡,演变至明清民国前期,成为穷山恶水之地;从优质稻米产地变成了粗恶杂粮之区;从发达的手工纺织业中心退化成了纺织绝迹的经济边缘地带;从家诗书、户礼乐的文化沃土,变成了杀人越货的盗寇乐园;从精英辈出的人文荟萃之地,沦为江南体力劳动者的主要来源地”。
    • 摘要: 应作者要求,因引用资料等原因,对2022年第3期《汉冶萍铁路遗产的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一文部分内容做如下修改:1.第1部分第1段中“4个历史阶段:1891年—1938年(清朝时期)、1938年—1945年(抗日时期)、1945年—1949年(民国时期)、1949年至今(新中国时期)。”改为“5个历史阶段:1891年—1912年(清朝时期)、1912年—1937年(民国前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民国后期)、1949年至今(新中国时期)。”;摘要、结语和图1中的4个历史阶段也相应改为5个阶段。2.引言第3段第6行,“360km”改为“36km”;第1部分第2段第2行“720华里”改为“36km”。
    • 张启耀; 冯婉婷
    • 摘要: 民国前期,山西境内战争连年不断,同时"村政建设"也造成巨大的财政开支,而与之相随的便是针对山西乡村的巨额税收.民初以来,山西政府即开始在"村政建设"实施中对乡村社会构筑严密的行政治理网络,因此,民国前期的山西乡村税收同样体现出明显的网络性.另外,当时山西政府对农村的利用也具备多面性,这不仅表现在对乡村实物的征收上,而且也表现在乡村"兵差"、劳役、公差等方面,再加上当时山西政府的其他行政治理手段,使得山西乡村的赋税征收又具备较强的隐蔽性和策略性.
    • 马唯嘉; 刘佳
    • 摘要: 民国前期,四川蚕丝业开启了近代化转型,并随之进入了繁荣期,这得益于国际市场对蚕丝的需求,仁人志士基于"蚕丝救国"的呼吁和实践、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以及桑蚕职业教育的兴起等.1912-1930年间,四川蚕丝产量快速上升、质量显著提高,蚕丝出口额可观.因四川居于内陆,与广东、江浙蚕丝业发展相比,其蚕丝业的近代化转型起步较晚,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蚕丝贸易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强.一旦国际市场有变,四川蚕丝业的繁荣局面便不复存在.作为后发性现代国家,国家对包括蚕丝业在内的民族工业近代转型的主导和推进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民国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四川蚕丝业近代转型的时机之间存在时空错位,这在更深层面上解释了民国前期四川蚕丝业繁荣的短暂性与民国后期转型的艰难性.
    • 马唯嘉; 刘佳
    • 摘要: 民国前期,四川蚕丝业开启了近代化转型,并随之进入了繁荣期,这得益于国际市场对蚕丝的需求,仁人志士基于“蚕丝救国”的呼吁和实践、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以及桑蚕职业教育的兴起等。1912-1930年间,四川蚕丝产量快速上升、质量显著提高,蚕丝出口额可观。因四川居于内陆,与广东、江浙蚕丝业发展相比,其蚕丝业的近代化转型起步较晚,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蚕丝贸易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强。一旦国际市场有变,四川蚕丝业的繁荣局面便不复存在。作为后发性现代国家,国家对包括蚕丝业在内的民族工业近代转型的主导和推进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民国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四川蚕丝业近代转型的时机之间存在时空错位,这在更深层面上解释了民国前期四川蚕丝业繁荣的短暂性与民国后期转型的艰难性。
    • 桂强
    • 摘要: 盐税历来是王朝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民国政府来说更是如此.但是,到了民国前期,由于盐制的弊端,政府和民间的有识之士都欲对其进行改革.从两浙盐区酱油与食盐之纠葛的角度切入,可重新审视民国前期盐税对商品经济的影响,并借助"酱油限地销售令"的推行及酱油名称之争两个案例,具体分析在国家税收体制中占重要地位的盐税对酱油销售市场的影响.从中我们可看出,盐税征收对商品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不仅仅是通过盐制改革所能消除的.
    • 摘要: 民国前期,许多学校囿于经费,发展困难.为募集资金,补助办学经费,京津地区助学义演活动蓬勃发展,成为一股风潮.组织者通过戏剧、游艺会等方式的演出活动,邀请戏界名角、票友或其他艺人参与表演,或学生自演,吸引民众广泛参与,以达筹款助学目的.民国前期京津地区助学义演的发生、发展,是政府对中小学校、私立学校,尤其是女学校、平民学校等经费投入不足的反映.助学义演缓解了学校办学经费一时之困,带动更多以慈善公益为主题的义演活动举行,但无法解长期经济困难.学校要获得长期发展,须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 李德强
    • 摘要: “五四”前后,新体诗歌出现并得到广泛关注.胡适、陈独秀等倡导者以“骸骨”论,对旧体诗展开诗学批评.旧诗派也不满新诗的形式、格律等问题,以“余唾”说予以还击.当此之际,诗坛主流批评在新旧之间的徘徊中,试图融旧体诗学之长,为新诗发展指明新的方向.1919年,《新世界》曾连载了顾养吾与恽秋星关于新旧体诗论争之文.不同于新旧诗派的论战,这次论争焦点不是新体诗与旧体诗孰优孰劣的问题,更不是新体诗该不该存在的问题,而是诗坛应该由谁来主导的问题,以及新旧体诗如何两存与共同发展的问题,这已具有了新时代的诗学高度.1922年,新旧体诗派的论争达到顶峰.但是,对新旧诗歌积极调和与接受,却是民国诗学批评的主流思潮.其中,吴芳吉对诗歌常与变的重视,胡怀琛对于新旧体诗的综合考量,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