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81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0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179462篇;相关期刊289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康复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骨与关节疾病高峰论坛、2015全国体育保健康复学术会议等;步态分析的相关文献由2307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光旭、励建安、孟殿怀等。

步态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0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79462 占比:99.65%

总计:180100篇

步态分析—发文趋势图

步态分析

-研究学者

  • 许光旭
  • 励建安
  • 孟殿怀
  • 王芗斌
  • 张峻霞
  • 王人成
  • 陈博
  • 侯美金
  • 徐航
  • 黄东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世浩; 李奇; 李震; 张媛媛; 刘苗苗; 欧阳懿; 徐卫国
    • 摘要: 背景: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患者下肢步态生物力学的异常改变是患者膝骨关节炎高发生率的重要风险因素,足底压力分析作为定量步态分析的一种,对于早期识别出步态的异常变化并及时纠正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综述足底压力在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步态分析中的应用,拟从足底压力角度阐述当前患者存在的异常步态特征,了解目前研究现状与不足,为康复方案的制定和今后的研究设计提供一些思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以“前交叉韧带、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为中文检索词,以“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lantar pressure,gait analysis”为英文检索词,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1篇文献。结果与结论:①足底压力能够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患者的步态模式,这将提供有关患者行走过程中尽量避免疼痛和膝关节不稳定的信息。②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足部负荷大小、对称性以及支撑相时相特征对称性在术后1年以上均得到显著改善,但术后观察到的患侧足部过度旋前可能与前交叉韧带损伤有关。③因此,基于足底压力下的步态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患者步态特征,指导术后康复的进行,有助于降低术后患者二次损伤以及膝骨关节炎的发生。
    • 于文强; 任富超; 石国宏; 许苑晶; 刘同有; 谢幼专; 王金武
    • 摘要: 背景:脑卒中是危害中国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步态功能障碍或损害被认为是脑卒中最常见和最具破坏性的生理后果之一,积极的下肢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步态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文章旨在回顾和总结适用于脑卒中后步态量化和分析的研究成果,重点是分析最新的步态分析系统、脑卒中后步态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以及在临床环境中的可行性和潜在价值。方法:以“卒中、步态分析、评估、下肢、时空、运动学、动力学、足底压力、肌电图、机器学习、统计学”为中文检索词,以“stroke,gaitanalysis,assessment,lowerlimb,spatiotemporal,kinematics,kinetics,plantarpressure,Electromyography(EMG),machine learning,statistical”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中英文文献重复性研究、低质量期刊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6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传统的定性步态分析主要基于观察步态,具有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观察者经验的影响,而仪器化步态分析提供了测量的参数,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可用于整个康复过程中的诊断和评估。②快速崛起的智能可穿戴技术和人工智能,正日益引起步态研究者的更多关注:虽然它们在临床环境中的使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但这些工具有望改变卒中步态量化的现状,因为它们提供了获取、存储和分析多因素复杂步态数据的手段,同时捕获了其非线性动态可变性,并提供了预测分析的宝贵好处。③在步态分析中,常通过一些特殊参数来描述步态正常与否,包括时空、运动学、动力学及肌电图参数等。了解与步行功能相关的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确定在评估步行功能时应重点关注的步态相关参数。④由于常规统计方法已不能逐渐满足处理仪器化步态分析产生的具有高异质性高复杂性的大数据量,并且步态分析涉及大量相互依赖的参数,由于大量的数据及其相互关系,这些参数很难解释,为了简化评估,将机器学习应用在脑卒中后下肢步态分析中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解决方案。
    • 杨强; 黄健
    • 摘要: 背景:临床上下腰痛和膝前痛极为常见,并且两者常伴随出现。膝腰综合征可理解为腰椎前凸丧失和膝关节屈曲之间的显著相关性的综合征,但目前针对膝关节及腰椎之间的相互代偿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两者之间的研究方法及所使用的设备更是罕见报道。目的:通过对涉及膝腰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将各个研究中的测量方法及测量设备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发展膝腰综合征给出提示。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knee-spine syndrome,low back pain,biomechanics,balance parameters,knee,spine”,中文检索词:“膝腰综合征、下腰痛、生物力学、平衡参数、膝关节、腰椎”,最终纳入46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腰椎矢状位平衡同膝关节屈曲角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当膝关节发生屈曲挛缩畸形时,躯体重心前移,人体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体系,即腰椎曲度丧失、腰椎前凸角减小。②科学技术的革新,是膝腰综合征深入发展的重要动力,对膝腰综合征测量研究的技术手段包括X射线平片、EOS系统、SpinalMouse、有限元分析及步态分析方法等,构建了从力线、应力、运动学和计算机模拟分析等多维度的测量探究体系,将逐步揭秘膝关节与脊柱之间的相互代偿联系。③膝腰综合征的深入研究,对发掘人体运动学及形态学的内在变化及相互代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人体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运动单元,通过对膝腰补偿机制的发掘,将为临床工作中膝关节及腰椎疾病的诊疗工作提供指导及理论依据。
    • 刘港; 穆晓红; 马超; 汪乐; 曾杰; 焦勇; 赵毅; 任敬佩; 胡传宇; 徐林
    • 摘要: 目的:脑性瘫痪因其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佩戴踝足矫形器是该病一项重要治疗措施,但关于其改善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效果方面还不十分确切.为此,文章系统评价了踝足矫形器改善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第一作者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BM、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09-09.根据制定的入组标准,纳入有关踝足矫形器治疗脑性瘫痪儿童的随机对照试验.至少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数据,使用Cochrane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纳入12项质量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共480例脑性瘫痪儿童,其中踝足矫形器组239例为佩戴踝足矫形器,对照组241例不佩戴踝足矫形器,治疗疗程0-48周;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踝足矫形器组在GMFM-88-D/E区评分(MD=6.26,95%C/:3.54-8.98,P<0.00001)、MAS评分(MD=-0.60,95%C/:-0.80至-0.40,P<0.00001)、摆动位平均踝背屈角度(MD=14.96,95%CI:12.03-17.90,P<0.00001)、运动功能改善有效率(MD=2.99,95%CI:1.19-7.50,P=0.02)和步幅(MD=0.06,95%C/:0.04-0.09,P<0.00001)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现有的12项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表明,脑性瘫痪患儿无论是佩戴踝足矫形器行走,亦或是佩戴一定时间后解除踝足矫形器行走,其短期内(治疗0-48周)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均显著,但长期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王冲; 张梅莹; 周健; 劳克诚
    • 摘要: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常用方法,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目前大量报道主要集中于两种手术入路的对比研究,用步态分析技术对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步态变化的研究较少。目的:运用步态分析技术比较经直接前方与后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不同时间段的步态变化,探讨两种手术入路术后早期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的单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经直接前方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n=33)、经后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n=33)。采用步态分析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步态变化。研究已通过青岛市市立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结果与结论:(1)术后1个月,直接前方入路组与后外侧入路组患者的跨步长、步速、步频、患侧支撑相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5),后外侧入路组患者的跨步长、步速、步频、患侧支撑相检测结果较术后3个月时增加(P 0.05)。(5)结果表明,两种手术入路都可使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获得明显的步态改善,直接前方入路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和早期锻炼。
    • 潘浩; 赵慧慧; 王江静; 王峰; 王朋; 石秋玲; 郭锦; 李琳; 刘国强
    • 摘要: 背景:目前膝关节置换中通常采用的对线方式包括机械力学对线及运动学对线方式,关于两种手术方式的影像学及功能评估已经有一定研究,但对于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步态情况目前没有系统分析。目的:探讨运动学对线与机械力学对线指导全膝关节置换后步态参数的差异。方法:遴选出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因内翻性膝关节骨关节炎住院的患者5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其中运动学对线组25例,机械力学对线组25例。以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步态参数(步速、步频、步幅、站立相及摆动相屈伸角度,内外翻角度,内外旋角度及内收力矩)为参考指标,随访时间1年。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顺利完成随访,无切口感染、肺栓塞、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2)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除摆动相内外翻角度以外,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而在步速、步幅、站立相内外翻角度以及内收力矩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4)提示运动学对线膝关节置换及机械力学对线膝关节置换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术后功能及步态;而运动学对线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虽然残留部分生理性内翻,但能更有效地降低膝关节内收力矩,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刘港; 马超; 汪乐; 曾杰; 焦勇; 赵毅; 任敬佩; 胡传宇; 徐林; 穆晓红
    • 摘要: 目的:脑性瘫痪因其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佩戴踝足矫形器是该病一项重要治疗措施,但关于其改善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效果方面还不十分确切。为此,文章系统评价了踝足矫形器改善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第一作者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BM、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09-09。根据制定的入组标准,纳入有关踝足矫形器治疗脑性瘫痪儿童的随机对照试验。至少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数据,使用Cochrane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纳入12项质量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共480例脑性瘫痪儿童,其中踝足矫形器组239例为佩戴踝足矫形器,对照组241例不佩戴踝足矫形器,治疗疗程0-48周;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踝足矫形器组在GMFM-88-D/E区评分(MD=6.26,95%CI:3.54-8.98,P<0.00001)、MAS评分(MD=-0.60,95%CI:-0.80至-0.40,P<0.00001)、摆动位平均踝背屈角度(MD=14.96,95%CI:12.03-17.90,P<0.00001)、运动功能改善有效率(MD=2.99,95%CI:1.19-7.50,P=0.02)和步幅(MD=0.06,95%CI:0.04-0.09,P<0.00001)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现有的12项随机对照试验证据表明,脑性瘫痪患儿无论是佩戴踝足矫形器行走,亦或是佩戴一定时间后解除踝足矫形器行走,其短期内(治疗0-48周)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均显著,但长期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李友文; 郑兴平; 曾建洪; 陈渝
    • 摘要: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二者各有优缺点。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椎体成形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早中期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1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进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63例)与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52例),术中记录骨折椎体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及术后12周进行X射线片检查,测量伤椎Cobb角;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1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步态测试及疼痛评估,疼痛评估采用目测类比评分。研究得到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椎体后凸成形组的骨水泥用量多于椎体成形组(P0.05);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12周的伤椎Cobb角低于椎体成形组(P0.05);④术后12周时,骨水泥渗漏组术后疼痛、伤椎Cobb角及步态参数与非骨水泥渗漏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相较于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可在治疗后早期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具有更好的骨折复位和镇痛效果,且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
    • 李友文; 郑兴平; 曾建洪; 陈渝
    • 摘要: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二者各有优缺点.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椎体成形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早中期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1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进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63例)与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52例),术中记录骨折椎体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及术后12周进行X射线片检查,测量伤椎Cobb角;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1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步态测试及疼痛评估,疼痛评估采用目测类比评分.研究得到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结果 与结论:①椎体后凸成形组的骨水泥用量多于椎体成形组(P0.05);椎体后凸成形组术后12周的伤椎Cobb角低于椎体成形组(P0.05);④术后12周时,骨水泥渗漏组术后疼痛、伤椎Cobb角及步态参数与非骨水泥渗漏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相较于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可在治疗后早期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具有更好的骨折复位和镇痛效果,且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
    • 王冲; 张梅莹; 周健; 劳克诚
    • 摘要: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常用方法,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目前大量报道主要集中于两种手术入路的对比研究,用步态分析技术对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步态变化的研究较少.目的:运用步态分析技术比较经直接前方与后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不同时间段的步态变化,探讨两种手术入路术后早期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的单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经直接前方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n=33)、经后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n=33).采用步态分析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步态变化.研究已通过青岛市市立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结果 与结论:①术后1个月,直接前方入路组与后外侧入路组患者的跨步长、步速、步频、患侧支撑相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后外侧入路组患者的跨步长、步速、步频、患侧支撑相检测结果较术后3个月时增加(P0.05).⑤结果表明,两种手术入路都可使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获得明显的步态改善,直接前方入路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和早期锻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