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44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6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133073篇;相关期刊225种,包括母婴世界、医疗装备、齐鲁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中医骨伤科高峰论坛、第23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年会等;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相关文献由1199位作者贡献,包括何舜瑜、冯华、张灵丽等。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6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33073 占比:99.68%

总计:133502篇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发文趋势图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研究学者

  • 何舜瑜
  • 冯华
  • 张灵丽
  • 张辉
  • 徐斌
  • 徐洪港
  • 曹洪
  • 李强
  • 李昕华
  • 胡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世浩; 李奇; 李震; 张媛媛; 刘苗苗; 欧阳懿; 徐卫国
    • 摘要: 背景: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患者下肢步态生物力学的异常改变是患者膝骨关节炎高发生率的重要风险因素,足底压力分析作为定量步态分析的一种,对于早期识别出步态的异常变化并及时纠正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综述足底压力在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步态分析中的应用,拟从足底压力角度阐述当前患者存在的异常步态特征,了解目前研究现状与不足,为康复方案的制定和今后的研究设计提供一些思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以“前交叉韧带、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为中文检索词,以“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lantar pressure,gait analysis”为英文检索词,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1篇文献。结果与结论:①足底压力能够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患者的步态模式,这将提供有关患者行走过程中尽量避免疼痛和膝关节不稳定的信息。②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足部负荷大小、对称性以及支撑相时相特征对称性在术后1年以上均得到显著改善,但术后观察到的患侧足部过度旋前可能与前交叉韧带损伤有关。③因此,基于足底压力下的步态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患者步态特征,指导术后康复的进行,有助于降低术后患者二次损伤以及膝骨关节炎的发生。
    • 张玉芹; 杨硕; 刘利华; 张文哲
    • 摘要: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PRP)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ACL重建术治疗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接受PRP治疗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5)。观察组于术中用APRP处理移植肌腱,并在股骨隧道与移植物间注入APRP,同时于术后第1、3、5周向关节腔内注射APRP 1 mL;对照组于术中用0.9%氯化钠溶液处理移植肌腱,并在股骨隧道与移植物间注入0.9%氯化钠溶液。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股骨骨道直径、术后腱骨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分别为(89.71±3.12)、(82.93±2.8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1.38±3.09)、(69.45±2.67)分],VAS评分为(1.75±0.3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05±0.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股骨隧道直径为(8.07±0.08)mm,明显低于对照组[(9.52±0.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L重建术中应用APRP可提高术后腱骨愈合质量,增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减轻疼痛程度,继而有助于改善膝关节功能,保障手术治疗效果。
    • 喻骏; 吴志峰; 唐子滨; 崔喜民
    •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腘绳肌腱与LARS韧带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中的疗效及磁共振成像(MRI)与临床体格检查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CL受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根据所选移植物不同分为对照组(n=27,LARS人工韧带重建)和观察组(n=37,自体腘绳肌腱重建)。采用Lysholm评分、Tegner运动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评价术后临床疗效。所有入组患者进行MRI检查及体格检查,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MRI结果与体格检查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Tegner运动评分及IKDC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重返运动时间显著短于观察组(P<0.001);重建术后MRI检查结果示表现良好者51例(79.69%),体格检查结果示3项检查中均为阴性者53例(82.81%);MRI检查结果与体格检查结果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748,P<0.001)。结论自体腘绳肌腱与LARS韧带在ACL重建中期均能够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但对于需尽早恢复运动的人群而言,LARS人工韧带是其首选移植物;ACL重建术后患者进行MRI检查,具有敏感、无创及高分辨率的特点,对移植物恢复的评估具有较高价值。
    • 王禹; 李东光; 王洪淼; 刘剑
    • 摘要: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保留残端重建术与不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ACL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ACL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不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患侧膝关节被动活动觉察阈值、IKDC韧带分级、患侧膝关节位置感觉测定值(JPS)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侧膝关节被动活动觉察阈值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ACL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ACL损伤患者可提高Lysholm评分,改善IKDC韧带分级,以及降低膝关节被动活动觉察阈值和患侧膝关节JPS,优于不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效果。
    • 黄小莉(综述); 郑红雨(审校)
    • 摘要: 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流行术式,研究认为大多数肌腱在术后可原位再生,甚至可作为二次重建术的移植物。影像学对腘绳肌腱再生的评估有重要作用。该文就再生肌腱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李慧
    • 摘要: 目的探讨MRI三维超短回波时间双回波脉冲序列(d-UTE)联合增强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肌腱恢复情况。方法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疑似ACL断裂损伤患者154例进行研究,均行d-UTE联合增强、关节镜检查,比对关节镜检查“金标准”,评估d-UTE检查诊断效能及分度准确性及一致性,并对关节镜检查确诊ACL完全断裂(Ⅲ度)患者实施ACLR,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常规MRI、d-UTE联合增强检查,测定患侧、健侧前交叉韧带T2*值、短弛豫值(T2*s)、长弛豫值(T2*l)及短弛豫组水组分比例(FF),分析肌腱恢复情况。结果经关节镜检查,154例疑似ACL断裂损伤患者中有142例确诊,Ⅰ度61例、Ⅱ度49例、Ⅲ度32例,12例ACL正常;经d-UTE联合增强检查诊断ACL断裂损伤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97.18%、91.67%及96.75%,且经分度一致性结果显示,准确性为88.02%、Kappa值为0.81%;20例ACL完全断裂患者进行ACLR术治疗,除T2*l外,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患侧T2*、T2*s均高于健侧,FF则低于健侧(P<0.05);且健侧T2*、T2*s、T2*l、FF随时间变化无明显差异,除T2*l外,患侧随时间变化T2*、T2*s均有降低,FF有一定提高(P<0.05)。结论d-UTE联合增强检查诊断ACL断裂损伤具有较高价值,且经ACLR术后测定T2*、T2*s、FF等定量指标可准确评估肌腱恢复。
    • 李法升; 林炎聪; 陈平康; 周志刚; 吴云军; 邱麟
    • 摘要: 目的:应用容积CT三维重建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股骨骨隧道位置及隧道角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91例患者术后行320排容积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采用Lorenz法测量胫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百分比(P_(t)),采用Bernard法测量股骨隧道中心点相对位置百分比(P_(f));用Wang和Segawa的方法测量胫骨隧道与胫骨干角度(α角)、胫骨隧道与关节线角度(β角)、股骨隧道与关节线角度(γ角)及股骨隧道与股骨干角度(θ角)。术后3个月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法对患者进行关节疗效评估,以评分90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IKDC评分<90分和≥90分组间P_(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7,P=0.234);P_(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9,P=0.029),ROC曲线下面积为65.168%。胫骨隧道α角(t=0.038,P=0.970)和β角(t=0.908,P=0.3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KDC评分≥90分组股骨隧道γ角(t=3.228,P=0.002)和θ角(t=5.378,P<0.001)明显小于IKDC<90分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3.136%和80.848%。结论:容积CT扫描三维重建对前交叉韧带骨隧道的位置及角度的判断准确,适当的股骨隧道位置和角度更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 张家媛; 刘文刚; 林晓东; 陈泽华; 卢超; 王维熙; 郑伟; 单嘉欣; 张一龙; 黄磊; 杨文斌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止血带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使用止血带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试验组术中使用止血带,对照组术中不使用止血带。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4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意见不一致时讨论解决。采用Cochrane手册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对手术时间、血红蛋白减少量、术后吗啡用量、术后引流量、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328篇文献,通过逐层筛选,最终纳入6篇文献,涉及2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血红蛋白减少量、术后吗啡用量、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D=-0.08,95%CI(-0.39,0.23),P=0.630;MD=-0.08,95%CI(-0.45,0.29),P=0.660;MD=2.25,95%CI(-3.52,8.02),P=0.440;MD=0.16,95%CI(-0.13,0.44),P=0.280;MD=0.04,95%CI(-0.04,0.12),P=0.310],试验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多于对照组[MD=94.85,95%CI(4.10,185.59),P=0.040]。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止血带在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无明显应用价值。
    • 董宏飞; 刘海岩; 许卓; 尹立全; 王培基; 范迪
    • 摘要: 目的以MRI影像学资料为基础,将前交叉韧带倾斜角的改变和膝关节功能的进行联系,探讨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与韧带倾斜角改变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7月-2021年5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行下肢MRI扫描的正常成人和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患者MRI图像。测量前交叉韧带倾斜角(冠状角和矢状角),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结果正常成人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间前交叉韧带倾斜角无统计学差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6个月患者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为(81.63±28.92)分和(71.84±31.63)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倾斜角变化>15°组与变化<10°组和变化10°~15°组相比,膝关节功能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前后患者倾斜角变化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密切相关,在重建术中应尽量保证韧带倾斜角改变<15°。
    • 王艺伟; 马玉宝; 高维广; 张丽华
    • 摘要: 在运动损伤中,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损伤。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前交叉韧带损伤通常的治疗方法,但在术后患者会出现本体感觉出现障碍。膝关节本体感觉能力的下降会对维持膝关节整体的稳定性、关节运动的协调、进行活动时的平衡以及灵活的运动能力等产生影响。因此,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膝关节术后康复治疗计划可以有效避免本体感觉下降,尽可能让患者恢复到受伤前的功能水平,回归正常生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