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施工力学

施工力学

施工力学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6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312130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建筑施工、四川建筑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等;施工力学的相关文献由49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明年、曹志远、关宝树等。

施工力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12130 占比:99.92%

总计:312391篇

施工力学—发文趋势图

施工力学

-研究学者

  • 王明年
  • 曹志远
  • 关宝树
  • 武科
  • 田黎敏
  • 贾永刚
  • 邬喆华
  • 郑江
  • 郝际平
  • 郭彦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其涛; 汪渲淋; 王箫童; 乔文涛
    • 摘要: 以珠海铁建大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框架–核心筒结构有限元模型,对整个结构的施工过程划分了施工段,采用CEB-FIP(2010)模型考虑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作用,用精确模拟法进行施工过程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柱底轴力影响不大,对核心筒墙体以及外框架柱的竖向变形影响很大,超高层建筑中的钢管混凝土柱或者型钢混凝土柱也必须考虑收缩徐变作用,收缩徐变引起的竖向变形占总竖向变形的30%~40%,考虑收缩徐变作用后,38层以下结构变形差有所减小,38层以上结构变形差反而增大,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较好,施工时可根据变形差调整预埋件位置。
    • 冉迅; 李利强; 路军富
    • 摘要: 以厦门第二西通道(海沧隧道)超浅埋下穿兴湖路段双连拱隧道为依托,提出三导洞+洞盖法施工工法;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施工工序对双连拱隧道中隔墙、边墙、初支及衬砌的变形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中隔墙及侧墙竖向位移在左右洞上台阶贯通后达最大值,当开挖预留核心土及中、下台阶时,中隔墙及侧墙均产生向上的隆起;开挖对中隔墙水平位移影响较小,而开挖左右洞上台阶对侧墙水平位移影响较大;左侧墙墙顶的竖向及水平位移与墙底相差较大,导致左侧墙有朝向隧道外侧偏转的趋势;第一、第二层初支竖向及水平位移在左右洞上台阶贯通后达到最大值并趋于稳定,而中下台阶开挖对竖向及水平位移影响较小。
    • 隗志远; 冯冀蒙; 虞龙平
    • 摘要: 拱盖法目前已有较为广泛的推广及应用,现有研究均认识到拱盖是施工的关键,但缺少对施工过程力学行为的深入研究。基于此,以青岛地铁2号线西延段小港站标准段为工程依托,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双层初期支护拱盖法”施工过程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临时竖撑拆除时的力学效应。结果表明:双层拱盖体系充分利用了下层较硬岩土体的承载作用,有效地控制了地表沉降和围岩变形;拆除竖撑前,拱顶压力主要由临时竖撑和第一层拱盖承担,拆除竖撑后,拱顶再次下沉,体系发生应力转换,两层拱盖最终进入协同工作阶段;从最终结果来看,双层拱盖法满足安全施工的要求,已在小港站的施工中得到验证,实现了浅埋大跨度地下结构快速安全施工。
    • 孔德禹; 饶军应; 梅世龙; 王勇; 赵世新; 佘玉华
    • 摘要: 为研究地铁车站施工工法拱盖支柱法施工力学行为,以贵阳地铁3号线北京路站为依托工程,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拱盖支柱法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形、地表沉降以及支护结构受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拱盖支柱法灵活运用洞桩法和中洞法的施工理念形成顶部支承结构,充分利用下层硬岩的承载作用,有效地控制了地表沉降和围岩变形;2)上部中导洞开挖是导致拱顶和地表沉降最大的施工阶段,上部侧导洞开挖是导致支护结构受力变化最大的施工阶段;3)顶部支承结构施工完成后,围岩变形、地表沉降以及支护结构受力变化都很小,说明顶部支承结构能发挥很大作用;数值计算结果随施工工序的变化趋势与现场监测的变化趋势吻合度较好。
    • 张俊儒; 王智勇; 龚彦峰; 徐向东; 张航; 叶伦
    • 摘要: 厦门芦澳路与海沧疏港通道交叉处拟建一座地下互通式立交隧道,隧道分岔处由单洞5车道大跨段直接过渡至主洞3车道及匝道2车道的"3+2"小净距段,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不设置连拱段,最大开挖跨度达到30.46 m,最大开挖面积达450.41 m2.分岔隧道由大跨段直接过渡到小净距段决定了施工过程中非常复杂的工序转化,施工力学机制难以把控,分岔隧道围岩应力受隧道净距和断面形式的影响,分岔隧道的施工与支护结构设计面临诸多难题.通过三轴试验结合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大跨段与小净距段交界处以及小净距隧道的施工力学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现场取得的花岗岩试样属于弹脆性岩石,岩石处于三向受力状态时岩石强度和稳定性远大于双向受力状态,花岗岩试样弹性模量与围压呈正相关,结合Hoek-Brown强度准则以及Mohr-Coulomb强度准则对三轴试验结果进行修正得到现场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2)分岔隧道大跨段过渡至小净距段施工时,应及时对大跨段与小净距段交界面处围岩进行封闭,建议采用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和工字钢支护,保证围岩尽快处于三向受力状态.3)小净距段隧道开挖对大跨段末端断面位移的影响主要是竖直方向,同时也会引起大跨段隧道末端初期支护不同程度的内力变化,其中左右拱脚处内力变化最为剧烈.主洞隧道施工对大跨段隧道内力和位移影响范围为掌子面后16 m,匝道则为掌子面后12 m.4)小净距段施工时,主洞和匝道隧道最佳纵向开挖间距为16 m;当主匝隧道净距大于6 m时,可作为独立单洞进行设计和施工.
    • 吴波; 黄惟; 陈辉浩; 刘宁
    • 摘要: 为研究岩溶发育位置对三台阶七步开挖法隧道施工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建立隧道施工力学数值模型,分析四种工况下隧道围岩应力场、隧道变形和支撑结构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岩溶发育位置在隧道侧边时,比岩溶发育在顶部、底部,对隧道施工稳定性的影响更大.
    • 霍永鹏; 伍旺; 张生权; 郑鹏飞; 晏启祥
    • 摘要: 为研究冻结帷幕在地铁联络通道施工中所起的作用,依托国内某地铁联络通道冻结工程开展冻结帷幕扩展和施工力学分析.通过建立ABAQUS温度场模型和MIDAS分步开挖模型,对结构受力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工相比,冻结法施工的衬砌结构竖向变形减小约5 mm,交叉部位的变形得到有力控制;由常规施工转为冻结法施工后,结构内力和应力总体上大幅减小,其中弯矩的降幅(约60%)明显大于轴力降幅(约10%),应力中降幅最大的第一主应力下降达20%.因此,冻土帷幕能够较好地改善结构受力,降低施工风险.
    • 张俊儒; 王智勇; 龚彦峰; 徐向东; 张航; 叶伦
    • 摘要: 厦门芦澳路与海沧疏港通道交叉处拟建一座地下互通式立交隧道,隧道分岔处由单洞5车道大跨段直接过渡至主洞3车道及匝道2车道的“3+2”小净距段,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不设置连拱段,最大开挖跨度达到30.46 m,最大开挖面积达450.41 m^(2)。分岔隧道由大跨段直接过渡到小净距段决定了施工过程中非常复杂的工序转化,施工力学机制难以把控,分岔隧道围岩应力受隧道净距和断面形式的影响,分岔隧道的施工与支护结构设计面临诸多难题。通过三轴试验结合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大跨段与小净距段交界处以及小净距隧道的施工力学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现场取得的花岗岩试样属于弹脆性岩石,岩石处于三向受力状态时岩石强度和稳定性远大于双向受力状态,花岗岩试样弹性模量与围压呈正相关,结合Hoek-Brown强度准则以及Mohr-Coulomb强度准则对三轴试验结果进行修正得到现场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2)分岔隧道大跨段过渡至小净距段施工时,应及时对大跨段与小净距段交界面处围岩进行封闭,建议采用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和工字钢支护,保证围岩尽快处于三向受力状态。3)小净距段隧道开挖对大跨段末端断面位移的影响主要是竖直方向,同时也会引起大跨段隧道末端初期支护不同程度的内力变化,其中左右拱脚处内力变化最为剧烈。主洞隧道施工对大跨段隧道内力和位移影响范围为掌子面后16 m,匝道则为掌子面后12 m。4)小净距段施工时,主洞和匝道隧道最佳纵向开挖间距为16 m;当主匝隧道净距大于6 m时,可作为独立单洞进行设计和施工。
    • 申国顺
    • 摘要: 为了研究土石混合回填土区小净距隧道群施工力学行为,依据依托工程地勘、设计和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确定比较合理的土石混合回填土和加固区参数,建立小净距隧道群施工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先开挖地铁区间左线隧道、再开挖区间右线隧道、最后开挖中间出段线隧道施工过程的围岩和支护结构变形和受力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选择的开挖顺序、施工和支护步序是比较合理的;隧道群中各分隧道的围岩拱顶竖向位移及洞群围岩拱顶竖向位移最终值均未超过洞群开挖过程中设计规定值,隧道最大主应力主要集中在二次衬砌,小于钢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各隧道围岩塑性区主要集中在隧道左、右边墙和隧道掌子面前方土体,塑性区的纵向影响范围约为10 m,与单模二次衬砌的长度相当;隧道初期支护的最大主应力、二次衬砌中部的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皆在容许范围之内,先行隧道的二次衬砌起到了很好地约束和承载作用。
    • 王永刚; 苏铠; 李鑫; 黄云; 阙荣; 罗琦曦
    • 摘要: 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超高空单边偏心桁架连廊的施工技术.从安全、经济、可行等方面综合比较了3种施工方案的优缺点,最终选择了低区整体提升,高区桁架体系提升与散拼结合法安装方法,突破了施工场地条件限制,有效解决了大跨度单边偏心桁架结构施工过程稳定性差的难题,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高空作业风险,并通过使用有限元软件模拟连廊拼装、提升等过程,控制了结构变形,提高了施工精度,确保了施工质量与安全,为以后同类型项目施工提供了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