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4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3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39834篇;相关期刊1004种,包括心理与行为研究、台声、现代交际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15年学术研讨会 、2013年JMS第十届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等;心理距离的相关文献由1801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建彬、陶建蓉、刘战豫等。

心理距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3 占比:3.66%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9834 占比:96.29%

总计:41367篇

心理距离—发文趋势图

心理距离

-研究学者

  • 赵建彬
  • 陶建蓉
  • 刘战豫
  • 刘永芳
  • 周毅
  • 朱康文
  • 王艳
  • 赵旭
  • 何贵兵
  • 佚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万招娣
    • 摘要: “文学圈”是一个术语,是一种组织学生语文阅读的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保持学生的心理距离,赋予学生独立时空。散步哲学视域下的“儿童生长性文学圈”有效推进了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学习品质。实践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生长性文学圈”,促进学生的精神、生命自由,进而使得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生长性文学圈”丰盈了学生的阅读精神,滋养了学生的阅读生命。
    • 许航; 王晓明; 徐希阳; 张瑞曼; 潘龙梅
    • 摘要: 根据心理距离理论,风险感知结果的时间、空间、社会、概率等属性本质上都可被表征为结果在感知者心中的心理距离。以往研究主要探索了心理距离的本质及其整合方式,提出了有关心理距离的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心理距离影响风险感知的模型。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梳理了危机事件背景下心理距离对风险感知的影响机制,并分别探讨了四个不同距离维度对个体风险感知的影响。未来研究应加强对不同类型危机事件的探究,进一步验证心理距离影响风险感知的作用机制,考虑风险感知在危机事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差异,以及开发通过心理距离影响风险感知的干预方案。
    • 陈彦; 丰超; 陈慧
    • 摘要: 以往关于乡村旅游意向的研究,关注点较多为旅游者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旅游者与乡村人员之间的关系可能发挥的作用。文章引入社会资本为前因变量、心理距离为中介变量,通过调研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意向。首先,关系信任与共同愿景会降低城市居民的心理距离,进而提高其乡村旅游意向,而交互联结的影响并不显著;其次,心理距离对乡村旅游意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心理距离在关系信任和共同愿景与乡村旅游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文章是首次将社会资本三个维度运用到我国乡村旅游现象中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可以帮助后疫情时代乡村了解和运用社会资本,重视心理距离的影响,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 杨红兵
    • 摘要: 一、价值思考纵观近三年的全国卷作文题对,对思辨能力的考查一直是命题的价值导向。2019年全国Ⅰ卷考查社会现象类思辨,将情境聚焦于“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考生要对当下不尊重劳动和误解劳动的现象做深度分析;另一方面,考生要对热爱劳动的传统进行多元价值评判。2020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的主题是“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运用对立统一思辨方法,考生不仅可以发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物理距离之远与心理距离之近的辩证关系,而且可以延伸到国家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的建设。
    • 孙媛媛
    • 摘要: 营销逻辑的变化让企业管理者们看到了顾客参与企业共同创造的力量,开始重视顾客在共同创造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以“企业生产产品,顾客购买产品”为中心的产品主导逻辑逐渐被推翻,以“充分听取顾客心声并与顾客共同创造”为中心的服务主导逻辑逐渐被社会认可。本文从品牌共创入手,探究了品牌领域的共创声明对非参与型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品牌共创声明与非参与型顾客购买意愿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即品牌共创声明能增强非参与型顾客的购买意愿。此外,品牌共创声明对非参与型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路径通过心理距离实现。并且,品牌共创声明对心理距离的影响会受到自我构念的调节作用。
    • 黄晓艳
    • 摘要: 随着“5G”等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播+电商”新型零售形式应运而生,全新的购物表现方式和经济实惠的价格为消费者带来了新颖的购物体验。在此背景下,本文引入心理距离与心理账户灵活性,分析网络直播情境下消费者冲动购买的心理形成机制。通过收集318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直播电商营销可供性的两个维度均能够促进消费者在线冲动购买;心理距离在营销可供性与在线冲动购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账户灵活性在营销可供性与在线冲动购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同时,心理距离及心理账户灵活性在营销可供性与在线冲动购买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本文填补了在直播电商领域消费者冲动购买心理的研究空白,并为合理刺激消费提供了理论依据。
    • 周俪; 许基南; 沈鹏熠
    • 摘要: 构建适当的要素品牌形象是促进要素供应商与消费者进行品牌沟通的一种有效策略。文章运用实验法,从心理距离和感知风险两个不同的视角出发,分析要素品牌拟人化形象对终端品牌联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热情型还是能力型的要素品牌拟人化形象,均能显著影响终端品牌联想;要素品牌拟人化形象有助于拉近消费者与要素品牌的心理距离,从而增强终端品牌联想,且心理距离的中介作用受到消费者价值取向和性别的调节;要素品牌能力型拟人化形象能通过减少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来增强终端品牌联想,且不受消费者情绪的影响。因此,要素供应商应善于运用要素品牌拟人化这种营销手段来促进要素品牌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通过热情型或能力型拟人化形象的塑造来强化终端品牌联想。
    • 陈天; 赵旭
    • 摘要: “近身因素”是在心理弹性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极具操作性的新概念。研究身处新冠疫情中医护人员心理弹性的问题,必然涉及到“近”(心理距离)和“身”(具身认知)。围绕“近”和“身”的相关理论,运用扎根理论对200例医护日记展开三级编码工作,不仅可以探查出影响医护人员空间、时间和社会层面的近身危险性和保护性因素,还可以从中发现:促进医护人员积极心理的发生,首先,应提高职业认知和职业责任、强调专业和经验分享;其次,应多鼓励医护人员科学主动地改造客观环境,增强情景适应能力;最后,积极鼓励医患进行具身属性的社会性交往。
    • 熊亚超; 祁慧
    • 摘要: 突发事件下的公众社会心态评估可以及时的甄别群体负性心态,促进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基于心理距离视域,构建了“事件-主体”双维度的公众社会心态分类框架,其中事件心理距离由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概率距离及关联距离组成,而主体心理距离包括情感距离、预期距离、信息距离及行动距离四个维度,并阐释了公众感知到的事件心理距离与主体心理距离的“远-近”耦合特征对社会心态的标度意义,为突发事件情境下公众社会心态评估标准提供了基线标度依据,并为政府在突发事件情境下对异质化群体的心态同质化干预提供理论借鉴。
    • 吴晔; 黎樟浩; 塔娜
    • 摘要: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重塑了现代社会的时空观,颠覆了个人信息环境。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感知并参与到那些发生在远方的无法亲历的突发灾难事件中。在灾难事件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影响心理距离与焦虑感知之间的关系。通过全国抽样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发现公众与灾难事件中心的心理距离越近,其焦虑感知程度越高,即出现“涟漪效应”;同时,在心理距离与焦虑感知之间,社交媒体使用起到部分正向中介作用。社交媒体可理解为一种“催化剂”,渗透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方方面面,并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系统相互勾连且彼此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