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客流特征

客流特征

客流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12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交通运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5篇、会议论文71篇、专利文献62375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消费导刊、交通企业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2015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8次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两岸四地城市轨道交通学术研讨会等;客流特征的相关文献由62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剑锋、王静、马小毅等。

客流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5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71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62375 占比:99.51%

总计:62681篇

客流特征—发文趋势图

客流特征

-研究学者

  • 刘剑锋
  • 王静
  • 马小毅
  • 孙宝
  • 彭艳梅
  • 王丽红
  • 谢辉
  • 陈锋
  • 马毅林
  • 刘明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姜臻祺; 韩玉雄
    • 摘要: 为深化地铁智慧车站设计方案,提出基于客流特征和分类施策的智慧车站建设模式。通过对上海地铁车站实时客流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出全网车站客流特征和不同车站客流特征的显著差异,提出无人值守车站、客流枢纽车站和标准车站等三种智慧车站建设模式。给出无人值守车站和客流枢纽车站的评选方法,并据此评选出28座具备无人值守车站建设条件的车站和24座客流枢纽车站。为上海地铁智慧车站的分类建设提供目标对象,更好地满足了不同车站的运营管理需求。
    • 庞彦知; 陈建球
    • 摘要: 文章基于南宁地铁1号线的运营现状,通过断面客流特征分析,对行车组织方案进行优化,提出采取调整南宁地铁1号线列车行车方式、增加行车密度即增开区段开行列车的方案措施。通过将优化后方案与原行车组织方案的运营效率进行比较,发现优化方案提高了南宁地铁1号线的运行效率,使得运营周期缩短,早高峰上行单向运能提高了8.7%,晚高峰下行单向运能提高了10.7%。
    • 韩荔; 李想; 曾险峰
    • 摘要: 结合成都地铁2019年5月工作日的AFC数据,利用EM算法(expectation-maximum algorithm)与Gauss混合模型,分析成都市156个轨道站点客流曲线的特征差异,并结合平方和误差将其聚类为居住导向型、就业导向型、职住错位型、错位偏居住型、错位偏就业型、交通枢纽型、综合型7种不同类型的地铁站,最后分析不同类型地铁站的区域分布及土地性质。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站点分布具有区域性,站点类型随着到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中心区站点类型更多样,可体现城市功能区域时空差异的表现形式,提供城市空间进行研究的新视角,有助于了解城市功能的空间分布,为未来城市及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 龙振; 周厚文; 黎三平
    • 摘要: 城际出行与城市群内的经济、产业活动密切相关,对于制定未来交通发展战略、促进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过滤筛选出城际出行OD数据,从出行生成、出行分布、出行客流走廊等三方面深入挖掘城际出行特征。主要结论有:城际出行主要集中于城市毗邻地区的城市连绵带上,城市中心城市城际出行大于外围边缘城市;大湾区内城际出行呈现广深双核特征,大多集中在环珠江。
    • 王振; 张志敏; 高歌; 李同飞; 禚保玲; 曹锴
    • 摘要: 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掌握旅游人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活动规律,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获取游客出行数据,并从景区、线路、网络三个维度进行城市旅游客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景区方面运用个体出行链数据分析游客在景区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旅游线路方面通过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在满足最小支持度和置信度的前提下得到48条热点旅游线路;旅游网络方面,用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以及中介中心性三个指标对全市旅游景区进行度量,发现三个湾区的景区各项指标均较高,是典型的旅游集散中心。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机器学习算法具有客观性、时效性、成本低等特点,随着旅游行为的不断散客化、大众化、网络化,利用旅游个体数据进行旅游空间行为分析对于旅游研究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龙振; 覃松涛
    •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铁路在我国客运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基于2015—2018年铁路站间客运量数据,在深入分析全国铁路客流时空特征基础上,深入挖掘了主要城市群客流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论有:①历年铁路客流在出行距离为50~150km范围内出行距离最大,2018年出行距离-客运量关系为y=26593e?0.002x,R方达到了0.94;②铁路客运周转量集中在100~400km范围,是铁路效益最大的区间;③各城市群铁路内部出行比例逐年递增,人均出行次数逐年递增,内部平均出行距离除京津冀城市群外逐年递减。
    • 徐国强; 赵蕾
    • 摘要: 乘客停留时间为地铁车站空调系统设计中人员空调负荷及新风负荷的计算参数,计算时该停留时间一般按静态估计值选取,使得站内逐时人员空调负荷计算结果不精确,特别是用于指导系统调控策略优化时。实地调研了地铁车站乘客运动状况,发现客流高峰期乘客排队等待时间较长,存在站厅和站台的停留时间随客流量及发车间隔明显变化的特征。采用行人仿真模拟的方法,揭示了不同客流量和发车间隔下乘客在站停留时间及客流分布规律。改进人员空调负荷计算方法后,实际案例表明,在客流高峰时期,分别基于动态与静态乘客在站停留时间的人员空调负荷计算差值达到108.7 kW,相对差值达到79.5%。
    • 刘新杰; 马小毅; 陈建均; 曾德津
    •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将打造为国际湾区,如何规划“多层次、一体化”的轨道交通,需从现状轨道交通客流特征中吸取经验。通过总结各层次轨道交通客流总量、空间分布、分担率等特征,指出大湾区现状轨道交通处于起步阶段,多层次轨道交通还不完善;湾区范围内约90%的出行距离是公路汽车的竞争优势范围,需从设计速度、服务水平、出行便捷化、服务舒适化等方面提高轨道交通竞争力。对未来轨道交通规划,建议积极谋划湾区内高速铁路,加速湾区内部联系;提高城际线路自身服务水平,引导轨道交通出行习惯;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结构,应对跨市通勤等湾区出行变革;同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接驳网络,促进各层次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
    • 陆文学; 高国飞; 黄兆察
    • 摘要: 经过多年发展,苏州轨道交通已逐渐展现成网运营特性.为揭示苏州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过程中的客流成长和变化规律,评估当前所处发展区位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实际数据为基础,从“点-线-网”3个层面分别对总量规律、线路强度规律以及节点进出与换乘规律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客流特征的分析,凝练轨道交通客流发展规律和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在网络层面,苏州城市轨道交通开始进入网络化发展阶段,线网的规模效益逐渐体现,交通客运量、换乘总量和换乘系数、周转量和平均运距整体呈上升趋势;2)在线路层面,各线路间的客流强度和断面客流差异较大,虽然全日客流断面上下行较为对称,但均存在显著潮汐性;3)在车站层面,各站进出站客流存在3类客流波动模式(单峰、双峰、持续稳定),换乘站的数量不断增加,换乘客流的分布情况也发生变化,最大换乘客流站从广济南路站(2013—2018年)转移至乐桥站(2019年).
    • 赖艺欢; 王静; 廖唱
    • 摘要: 深圳地铁已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11号线作为线网第1条快线,具有通勤骨干线、机场快线等复合功能.目前线路运营至初期阶段,研究其客流特征有益于本线运营组织管理优化以及深圳市后续轨道线路合理的规划建设.通过对历史运营数据的统计分析,从线路功能和特点切入,对线路总体客流情况、机场站客流特征、商务车厢客流等多个方面分析现状客流规律.分析11号线运营客流特征,对未来深圳市轨道线路客流预测和线路特征判断提供依据;总结其对设计和运营的启示,为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和运营组织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