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因调控网络

基因调控网络

基因调控网络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3年内共计331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0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454339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卫生统计(生物统计)2014学术年会、2014年第三届全国现代制造集成技术学术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等;基因调控网络的相关文献由860位作者贡献,包括范衠、刘桂霞、易东等。

基因调控网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0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4339 占比:99.94%

总计:454591篇

基因调控网络—发文趋势图

基因调控网络

-研究学者

  • 范衠
  • 刘桂霞
  • 易东
  • 王之琼
  • 信俊昌
  • 刘飞
  • 张武
  • 张律文
  • 王诏君
  • 谢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晨宇; 姚佳炜; 徐雄峰; 邱波
    • 摘要: 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其发病机制并进行相应的靶向治疗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目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基因芯片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差异基因,建立和完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因调控网络。方法:利用GEO2R对数据库中筛选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芯片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使用R语言及DAVID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和DAVID功能富集分析,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网络互作分析,Cystoscape软件获取关键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对部分关键靶基因进行实验验证。结果与结论:(1)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组织中2064个基因呈差异性表达,其中上调基因625个,下调基因1439个;(2)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免疫反应激活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和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等生物反应;(3)根据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出10个关键靶基因,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MYC、RELA、ITGB2、LCK、EPHB2、IRF4、NRAS、FN1、MAPK1;(4)基于蛋白互作网络的蛋白互作线数量与Cystoscape算法评分得到EGFR、MYC、RELA、ITGB2、LCK五个显著性较高的基因,并对其进行实验验证;(5)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滑膜组织中EGFR、MYC、RELA、ITGB2、LCK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滑膜组织显著增高,其中EGFR最为显著;(6)提示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织有明显不同的基因表达特征,其中EGFR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组织最有价值的差异表达基因。
    • 曹娟; 任凤丽
    • 摘要: 基因调控网络(GRNs)及其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在后基因组时代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定性分析基因调控网络及其动力学对系统地认识生物体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了一类具有时变时滞和Markov切换的随机基因调控网络模型,研究了其均方同步和随机无源同步问题.通过设计合适的Lyapunov-Krasovskii泛函(LKF),并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和随机分析技巧,得到了均方同步和随机无源同步的充分条件.此外,通过与其他文献进行比较,显示了该文结果的理论价值.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得充分条件的有效性.
    • 蒋卓远; 查艳; 石小峰; 张永彪
    • 摘要: 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s,NCCs)是一类脊椎动物特有的可迁移的多能干细胞,其可分化为软骨细胞、神经元和黑色素细胞等多种类型细胞。NCCs的形成、迁移和分化受到严格调控,任何扰乱NCCs发育的因素都可导致胚胎发育畸形。由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统称为神经嵴病(neurocristopathies,NCPs)。NCPs种类繁多且表型复杂,可累及人体多个部位(颅面部、心脏、肠胃和皮肤等),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NCPs占所有出生缺陷患儿的1/3,遗传因素是导致NCPs的主要风险因素,但环境风险因子以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异常也可导致NCPs。本文对神经嵴细胞和神经嵴病及其致病机制进行综述,为系统认知神经嵴细胞发育以及神经嵴病提供参考,为了解神经嵴病的病因以及开展有效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 范衠; 马培立; 朱贵杰; 谢敏冲; 陈添善; 谢飞; 石泽; 包卫东; 朱晓敏
    • 摘要: 针对传统的基因调控网络模型会导致机器人群体聚合形态在三维空间中不具备泛化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基因调控网络的智能机器人群体聚合与控制方法,并针对集群围捕任务测试了该方法在三维空间复杂场景下的表现.在此基础上使用V-rep平台来模拟真实场景,验证了在加入物理特性后该模型的效能.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复杂场景下具有良好的表现.
    • 王瑞琦; 陈庆曦; 叶坚挺
    • 摘要: 造血干细胞通过分化获得不同的成熟血细胞类型以满足不同的生理需求.通过整合两个已有的基因调控网络并进行修正,构建了综合调控网络以及对应的逻辑模型,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不同基因在造血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该网络的稳态结果包含了两个小网络中涉及的大部分细胞类型,与实际的ChIP-seq数据结果一致.对综合调控网络进行瞬态扰动与持续扰动,分析了6种主要细胞类型之间正常分化所需要的最简扰动策略.获得的整合调控网络与逻辑模型可以为理解造血干细胞的分化特异性选择提供一些定性的参考依据,同时分析得到的扰动策略可以为实际的细胞培养实验提供一些方案上的建议.
    • 王晓童; 向丽; 邬兰; 高冉冉
    • 摘要: 目的:黄芩中主要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已解析,但相关调控机制研究薄弱。本研究基于黄芩全基因组对SbMYB转录因子进行系统鉴定和分析,筛选可能参与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候选SbMYB家族成员。方法:通过HMMER和BLAST筛选SbMYB转录因子;采用IQ-TREE、ExPASy、GSDS、TBtools、Cytoscape等在线工具和软件对SbMYB家族的进化关系、基因结构、基因表达模式、蛋白调控网络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全基因组水平上共鉴定到146个SbMYB转录因子,分为4个亚族和1个未分族成员,R2R3-MYB亚族成员最多(116个);SbMYB基因结构较为保守,随机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同一亚族有相似的MYB保守结构域和基序组成;SbMYB在根、茎、叶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与花中差异较大;SbMYB与黄酮合成相关结构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筛选到43个SbMYB可能调控黄酮合成途径关键酶。结论:MYB转录因子调控植物次生代谢合成,本研究系统分析黄芩MYB转录因子家族并筛选可能参与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候选基因,为其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 王薇; 蒋俊正
    • 摘要: 针对基因表达数据维度高,冗余基因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3NET和图滤波器的基因特征选择算法。利用C3NET算法推断出基因表达数据的基因调控网络,得到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将基因表达数据中的基因建模为图上节点,每个基因的基因数据建模为图信号,将得到的基因调控网络建模为邻接矩阵,计算该基因调控网络的图拉普拉斯矩阵和图傅里叶变换,并且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傅里叶变换的基因分类能力的评估方法,计算每个基因的分类能力。设计了高通图滤波器对基因数据进行滤波,根据计算得到的基因的分类能力,筛选出滤波后分类能力高的基因。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基因选择算法相比,本算法筛选出的基因分类能力更高,在不同的分类器中均能保持较高的分类准确率。
    • 摘要: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郭国骥和韩晓平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单细胞测序与细胞命运决定的相关研究,近期团队对小鼠七个重要发育阶段的十个重要组织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分析,跨越了胚胎早期到成年成熟期,获得超过520 000个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描绘了小鼠谱系发育和成熟过程的细胞状态流形图,并揭示了控制细胞命运决定的基因调控网络。相关研究论文“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of cell-fate regulatory programs using a single-cell atlas of mouse development”(DOI:10.1038/s41588-022-01118-8)于2022年7月1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基因》(Nature Genetics)。
    • 毛轲; 孟子秋; 张永彪
    • 摘要: 颅面部赋予脊椎动物无与伦比的进化优势,其由颅神经嵴细胞发育而来的骨、软骨、神经、肌肉等组织组成,使脊椎动物具备了复杂的神经和感官系统。神经嵴细胞是脊椎动物特有的具备迁移性、多能性的细胞类群,它们在增殖、迁移、分化过程中受到多个基因网络的时序调控,从而参与复杂颅面部的形成。同时,颅面部又是一组高度可遗传的表型组合,并具有两个特征:在亲缘后代中的可遗传性及在不同个体间的高度可变性,这两个特征分别提示了颅神经嵴细胞发育调控网络的精准性和可塑性。调控网络内基因适度突变会改变颅神经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产生表型可塑性,而有害的遗传突变则将导致畸形产生。本文梳理了对颅面部发育起决定作用的神经嵴细胞的发育过程及基因调控网络,在遗传层面总结了已知的颅面部表型多样性的决定基础和颅面畸形的致病机制,以期为了解颅面部发育过程以及为颅面疾病的防控提供全面认知。
    • 耿天
    • 摘要: 尿道下裂是一种较常见的男性先天性生殖器畸形,主要表现为尿道开口部位异常伴阴茎下弯畸形,影响患儿排尿及成年后性功能及生育力.目前,手术矫正是唯一的治疗措施,但术后并发症较多,手术失败率高,易造成尿道下裂残废.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表明造成尿道下裂的病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遗传、内分泌及环境因素等.有多篇文献报道,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RY)基因与性别分化及生殖器官的发育密切相关.SRY基因的缺失与突变可导致性发育的一系列异常改变,尿道下裂的发生可能与SRY基因的缺失、变异有关.由于SRY基因与男性生殖系统关系密切,所以该基因的研究也备受男性生殖方面学者的关注.但SRY基因与尿道下裂疾病的易感性相关研究报道仍然比较少,有的研究报道需要进一步验证.该文对SRY基因与尿道下裂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