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族

土族

土族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700篇,主要集中在风俗习惯、中国史、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2篇;相关期刊270种,包括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中国土族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1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大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等;土族的相关文献由676位作者贡献,包括鄂崇荣、文忠祥、中岛健一朗等。

土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3 占比:94.7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71%

专利文献>

论文:32 占比:4.57%

总计:700篇

土族—发文趋势图

土族

-研究学者

  • 鄂崇荣
  • 文忠祥
  • 中岛健一朗
  • 山崎贵司
  • 邢海燕
  • 祁进玉
  • 吕建福
  • 白晓霞
  • 田虎
  • 辛元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鲁占奎
    • 摘要: 近百年来,在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人类学等诸多研究领域,有关专家、学者对于土族这个少小民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土族传统舞蹈在土族民间被称为“安召”,它是表现土族人民劳动、生活、情感、信仰的一种综合性舞蹈艺术,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和表现土族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民族心理状态,是研究土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活化石”。
    • 朱进成
    • 摘要: 土族是古代东胡鲜卑族慕容吐谷浑的直系后裔,是青海高原古老的民族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土族人民生息、繁衍在河湟谷地,对青海高原古代农牧产品的引进培育、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东西交通的搭建畅通、边贸经济的繁荣发展、祖国西陲的开拓稳定曾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境内土族主要的分布区之一。
    • 何积英; 雷有梅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容和特征的认识,从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土族传统村落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非遗项目申报及管理、非遗传承人人力资源开发、传统村落保护、搭建服务平台、各部门协同合力和农村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 郑美婷; 崔文河
    • 摘要: 土族在历史发展中大量吸收了周边的主流文化,其人居环境受到东部农耕文化与西部游牧文化的共同影响,从而构筑了独具特色的村落景观。文章以甘青地区多元文化为背景,研究土族传统村落选址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土族村落景观的设计策略。
    • 杨佳琪
    • 摘要: 土族服饰中的图案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蕴藏着传统文化的表达。文章以土族服饰中的图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对服饰中的图案采取的保护措施,并对其在现代设计中图案应用进行深入探索研究。
    • 马小芳
    • 摘要: 笔者作为一名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对杂居地区的民族语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在调查和查阅大量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明确了民族杂居的内涵,懂得了土族土族的语言的特征和分类,知道了了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关系和区别,认识到在民族聚居地区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为在多民族杂居地区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探索方法。一是,构建土族聚居区普通话学习环境。二是,大力培养土族双语教师,必要的情况下推行双语教学。三是,构建开放、多元、共存的语言平衡系统。通过以上三点策略,在民族杂居地区,既推顺利行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促进了少数民族自身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发展。
    • 沈安琪; 刘文
    • 摘要: 土族服饰于2008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女子服饰色彩别具特色.土族经过多次迁移,最终定居于青海等省,与汉、藏等民族交融.文章旨在深入挖掘土族服饰色彩的内涵,对土族女子服饰色彩蕴含的深意、五彩缤纷的色彩意象等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和传承性.
    • 沈安琪; 刘文
    • 摘要: 土族服饰于2008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女子服饰色彩别具特色。土族经过多次迁移,最终定居于青海等省,与汉、藏等民族交融。文章旨在深入挖掘土族服饰色彩的内涵,对土族女子服饰色彩蕴含的深意、五彩缤纷的色彩意象等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和传承性。
    • 袁光平
    • 摘要: 班彦,在土族语言中意为“富裕、幸福的地方”。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班彦村视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把党的温暖带到了土族群众心坎上。沐浴着党的光辉,班彦群众历经艰苦拼搏,2017年底所有贫困户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整村脱贫出列。5年多来,我见证了地处大山深处的班彦村群众喜迁新居、广开致富门路、过上红火日子、迈向幸福生活的非凡历程。
    • 邢海燕; 谭雪一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非遗热的兴起,土族刺绣逐渐演变成商品,从地方性的传统技艺变成了该地区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本文以青海河湟地区土族刺绣的女性省级传承人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关注非遗传承人身份的获得给土族绣娘带来的社会参与和实践的过程,并从文化资本的视角探讨社会变迁对少数民族女性社会角色的赋能问题.研究发现,民族文化资源在特定场域具有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能力,并最终影响到个体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从而提高其社会地位.而不同场域中的女性非遗传承人,通过传统刺绣所进行的社会与经济活动,受民族文化资源的市场运作及各种形式资本转化的影响.与此同时,在非遗传承的实践行动中,土族绣娘的主体能动性也对各类资本的相互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