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五届海内外生命科学论坛
第五届海内外生命科学论坛

第五届海内外生命科学论坛

  • 召开年:200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0-04-24

主办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会议文集:干细胞和发育生物学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简介了神经干细胞的基本概念、分布、表面标志及特征,并对神经干细胞分化诱导的调控机制研究和神经干细胞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作一初步介绍.
  • 摘要:人胚胎干细胞(hES细胞)具有其他哺乳动物ES细胞的一般特性,但也有部分差异.本文对hES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等作一综述.
  • 摘要:从5-13周龄的牛胎儿生殖嵴及其周围组织采用与其胎儿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方式分离得到大量原始生殖细胞(PGCs)集落.这些集落的细胞经多次克隆传代具有胚胎干(ES)细胞的诸多特征,如有连续传代的能力(有两个胎儿分别传至6代和8代),细胞集落有典型鸟巢状结构,AKP染色阳性,体外分化实验具有形成类胚体的能力.这些表明该细胞具有多能性,类似ES细胞.
  • 摘要:本文对果蝇在癌症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果蝇生物学、果蝇遗传学、果蝇肿瘤发生模型、果蝇在癌症研究中的角色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生殖干细胞(GSCs)是众多生物中负责产生配子的一群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细胞.最近的研究表明,调节GSCs自我复制的信号不仅来自外来的体细胞,而且也来自干细胞内部,诸如差别的基因表达,不对称的细胞骨架组织,以及细胞周期机制等等.这些发现为深入研究GSC和干细胞的更新奠定了基础.
  • 摘要:神经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基础.自1888年以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神经系统的大部分神经细胞都要经过迁移才能抵达它们发挥功能的部位.神经细胞迁移是位于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点上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从分子水平对神经细胞迁移进行了研究,在1999年给出一个答案:脑内存在导向性分子,可以指导神经细胞的迁移方向;具体的发现是,一个叫Slit的分泌性蛋白质,对神经细胞有排斥性作用,它的浓度梯度指导神经细胞迁移的方向.这项基础研究也提示一些应用的可能.
  • 摘要:与果蝇一样,线虫是用遗传学方法研究信号传递的优秀生物品种.RAS界入的信号传递通道是线虫中研究最深入的通道之一.在线虫中对Ras功能的分析不仅使我们了解了Ras在生物发育中的重大作用,并且使我们能运用这样的遗传手段来发现新的调节蛋白.RAS最初因其在许多人类癌症中的作用被广泛研究.因为RAS蛋白以及几乎所有的上游下游基因都在线虫,果蝇和哺乳动物有保守的结构与功能,用线虫研究RAS信号传递的成果,对整个领域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摘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是一群特异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许多细胞外刺激物都能激活MAPK.MAPK的激活是通过激酶级联反应来实现的.激酶级联包括一个MAPK,一个MAPK激酶(MAPKK或MEK)和一个MAPKK激酶(MAPKKK).这些激酶级联的作用像一个信号转发器,把细胞表面受体连接到转录因子和其他调节蛋白.这样细胞外信号能调节特定的基因表达.遗传学和生化分析已经揭示了MAPK激活的调控有多个层次.同时也发现单个的MAPK的激活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单个MAPK特异性激活以及其识别特异底物的能力的研究正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
  • 摘要:采用昆白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以高糖DMEM+10%NBS+0.1 mM 2-巯基乙醇+双抗培养基添加20 μg/ml牛胰岛素,分离克隆猪类ES细胞系8个(8/31,64.5%),其中传1代的4个(4/31,12.9%),传2代的3个(3/31,9.7%),传3代的1个(1/31,3.2%).该猪类ES细胞悬浮培养,细胞分化形成腔状胚体.本实验还研究了胚胎日龄、胰岛素等对猪ES细胞分离与克隆的影响.猪胚胎贴壁率与内细胞团(ICM)克隆率的高低依次为9日龄(100%与83.3%)、8日龄(83.3%与66.7%),7日龄(41.6%与33.3%)和6日龄(14.3%与0).胰岛素可使ICM细胞增殖高峰期从96-120 h提前到84-96 h.观察了猪胚胎贴壁生长行为与小鼠的差异:1)ICM生长方式,猪呈平面生长;小鼠为竖向生长.2)ICM形态,猪呈多样性,有条状、团状及混合型形状,稍有隆起;小鼠呈鸟巢状和卵圆柱状等,突出明显.3)滋养层细胞,猪不形成合胞体,细胞扩展范围大,在饲养层表面生长;小鼠形成合胞体细胞,细胞扩展范围小,推开饲养层细胞贴皿底生长;4)ICM初次传代时间,猪8-9 d,小鼠4-5 d.
  • 摘要: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 cell)是由囊胚中的内细胞团(ICM)而来的、具多潜能的、可以发育成为多种细胞的,同时又可以保持不分化状态持续生长的一类干细胞体系.以往分离ES细胞多采用直接由动物体内获取囊胚再分离ICM的方法,这样得到的囊胚数量少,质量也可能不高,由此会影响分离ES细胞的效率.我们通过已建立的猕猴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体外培养的一整套完备技术,由4只超排的成年猕猴中共取得92个处于GV期的猕猴卵母细胞,选取其中的23个用于HECM-10培养体系培养后,获得了6个高质量的猕猴去透明带囊胚,由此自然孵出的猕猴囊胚中分离得到3个内细胞团,并由此获得1株从形态和生长特点上看具有胚胎干细胞特征的猕猴类ES细胞.经约5个月的连续传代后,仍保持了正常二倍体的核型,其染色体数目与正常猕猴的一样,均为42条.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为阳性,说明此细胞为未分化态的原始类胚胎干细胞.由胚胎干细胞多能性分化的初步研究结果来看,在高密度和解除抑制的状态下,此猕猴类ES细胞是能进一步发展为多种分化细胞的.看来,我们所获得的这一源于猕猴体外培养囊胚的ES类似细胞是有可能经过进一步克隆筛选和鉴定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猕猴胚胎干细胞系的.
  • 摘要:胚胎干细胞的识别和鉴定是其分离和进一步应用的前提.结合胚胎干细胞形态结构及核型、高度分化潜能、磷性磷酸酶和胚胎阶段特异性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等生物学特性,对胚胎干细胞鉴定方法进行了综述.
  • 摘要:本实验采用分阶段诱导小鼠和人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培养体系,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及Wright染色鉴定细胞.探索体外定向诱导小鼠及人的胚胎干细胞为造血细胞的方法,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造血细胞应用于临床,以及研究造血细胞发育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采用β-巯基乙醇(2-ME)可使ES细胞发育形成胚胎体,此阶段各种细胞因子不利于胚胎体的形成.干细胞因子(SCF)、血小板生成素(TPO)和胚胎细胞条件培养液可使胚胎体细胞发育分化为造血干/祖细胞.原代骨髓基质细胞饲养层,SCF和IL-6可使胚胎干细胞来源的造血干/祖细胞向B淋巴细胞系分化.采用分阶段诱导人的胚胎细胞分化,与小鼠相似,第一阶段可以形成胚胎体,第二阶段形成CD34+的造血干/祖细胞.
  • 摘要:目的:探索人参总皂甙(GS)对CD34+干/祖细胞的刺激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MACS)分离纯化脐血CD34+细胞,在造血细胞半固体和液体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GS,检测对CD34+干/祖细胞增殖,形成祖细胞集落的提高率,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液体培养后细胞表面标记的变化.结果:GS(5-50 μg/ml)能提高BFU-E,CFU-E,CFU-GM,CFU-GEMM集落产率,分别为63.3±2.8%,87.6±2.6%,58.0±3.1%和96.3±5.5%(均P<0.01).GS25 μg/ml是液体培养刺激CD34+细胞体外增殖的最佳浓度.GS诱导细胞14 d后,细胞表面表达CD33+细胞随GS的浓度升高而增加,在GS 50 μg/ml时以CD15+细胞数最高,CD71+细胞和G-A+细胞数仅在25 μg/ml时高于未加GS的对照组.结论:GS不但能促进CD34+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并且能诱导定向分化,具有类生长因子和协同生长因子的作用.
  • 摘要:血小板生成素(TPO)是近年克隆的造血生长因子.TPO通过与其受体MPL的结合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最初研究仅限于对血小板形成方面的作用,以后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证明TPO还作用于早期造血干细胞,并能诱导其体内动员(mobilization).新近的研究还表明红-巨核白血病细胞株的TPO受体MPL的表达异常增高,而且大多数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原代细胞中TPO受体MPL的表达也异常升高.可以认为TPO参与了正常和恶性血细胞增生的调控.但是这种调控的机理尚不清楚,因此对TPO诱导的造血细胞内信号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细胞丝裂原诱导的信号途径中,NFkB族蛋白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NFkB参与调控许多与细胞增殖及分化有关的基因.但是对NFkB在造血相关基因的调控,和TPO诱导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方面的作用尚不明了.本文证实TPO可诱导人巨核细胞NFkB族蛋白RelA(p65)的DNA结合活性及体内转录活性.进一步分析表明酪氨酸激酶(PTK)和蛋白质激酶C(PKC)抑制剂可以阻断TPO的诱导作用.综上所述,我们首次报道TPO诱导的"酪氨酸激酶(PTK)-蛋白质激酶C(PKC)/NFkB-RelA(p65)"信号途径.
  • 摘要:我们曾报道,在终末分化阶段的红细胞中可表达一些与珠蛋白基因增强子HS2序列特异结合的蛋白因子,并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两株针对上述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本实验利用这两株单抗筛选构建于λgt11的人胚肝cDNA表达文库并获得阳性克隆.经分析,其中一株cDNA克隆具有全长编码序列,另一株为具有开放阅读框架的cDNA片段,由它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含有反式调节因子特有的亮氨酸拉链结构域.与GenBank做同源比较后确定,上述两株cDNA序列均未见报道.Northern印迹结果表明,它们编码的蛋白为红细胞分化相关蛋白.RT-PCR系统观察了EDRF1,EDRF2在多种细胞株和组织中的表达,提供了重要的功能线索.EDRF1和EDRF2主要在造血系统和早期的胚胎多种组织表达,说明它与血细胞成熟和早期的组织发育相关,也可能是传递早期造血与胚胎发育的分子语言.
  • 摘要:目的:分析肿瘤病人骨髓或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T淋巴细胞各个克隆重新形成的过程,了解免疫重建与临床缓解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不同γ/δT淋巴细胞克隆具有不同的TCRγ基因重排方式的特点,PCR扩增TCRγ各个Ⅴ区基因、变性胶电泳形成基因指纹图谱,分析比较8例异基因骨髓移植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病人不同时期γ/δT细胞克隆的变化.用微卫星多态性方法证实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再生淋巴细胞系供者来源.结果:基因组DNA各个TCRγV区家族扩增后,在60 cm测序胶上电泳可以形成由近百条基因片段条带组成的指纹图谱,各个条带通常可代表一个优势淋巴细胞克隆,反映了机体内γ/δT淋巴细胞克隆的基本特征.同一正常个体不同时间的各淋巴细胞克隆的大小基本稳定.基因图谱上CEM细胞系呈单克隆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呈寡克隆性;正常人呈多克隆性.观察骨髓或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病人发现,基因指纹图谱可反映移植后淋巴细胞克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免疫重建过程.病人预后与免疫重建过程相关,免疫重建顺利则预后好,免疫重建障碍则预后差.病人移植后会出现一些扩增的T细胞克隆,结合其中一例病人临床表现和检测指标发现,病人的一个新的T细胞克隆的扩增与疾病缓解同步.从国际GeneBank的230 000个T细胞受体/免疫球蛋白基因中搜索与这个T细胞克隆相似的基因序列,仅有2个为有已知功能的T细胞克隆,均识别同种抗原.结论:本文首次用反映γ/δT细胞克隆分布特征的基因指纹图谱法分析骨髓或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过程.指纹图谱可显示100余个γ/δT细胞优势克隆,可区分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性、多克隆性和寡克隆性.移植病人预后与免疫重建过程相关,长期缓解病人淋巴细胞克隆数量逐渐增加;移植后复发的病人免疫重建障碍.移植病人出现持续扩增的T细胞克隆,可能与抗肿瘤功能有关.
  •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生物基因组形成的基本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任何一种生物其基因组在自然形成过程中都在不断地存储两类生命遗传信息,一类是纵向生命遗传信息;另一类是横向生命遗传信息.此两类信息的杂交重组遵循一定的矩阵分布规律.据此,我们发现生物进化的遗传信息矩阵分布定律.其次通过对人体生殖与发育过程的系统观察及细胞增长的动力学分析,我们又发现人体在生殖与发育过程中出现两种类型细胞增长:一种是胚细胞的增长;另一种是体细胞的增长.这两种细胞在增长过程中均表现出饱和现象,因此,我们认为人体生殖与发育过程遵循生命周期双S典线规律.最后,通过对人类基因组内生命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人体在胚细胞增长(基因组复制)时期主要进行的是非特异性纵向生命遗传信息的表达;而在体细胞增长(基因组复制)时期则主要进行的是特异性的横向生命遗传信息的表达.这两种类型生命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构成了人体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我们认为生物进化的遗传信息矩阵分布定律与生物发生的生命周期双S曲线规律的发现及其相关性研究,对我们今后更好地揭示生命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摘要:为了研究两栖类变态过程中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制,本文利用尾部离体培养、DNA含量分析、组织切片和形态学分析等方法,观察和分析了中华大蟾蜍变态过程中尾部程序性死亡的形态学变化;同时研究了磷脂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C的抑制剂对蝌蚪尾部程序性死亡的影响.发现这一特异性抑制剂明显阻止了中华大蟾蜍变态中尾部的萎缩,表明该酶在其尾部的程序性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的这一首次发现为深入研究发育过程中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 摘要:通过构建爪蟾部分基因组文库并利用Xmyf-5cDNA探针筛选该基因组文库,得到Xmyf-55'上游4.9 kb片段.通过转基因分析,该片段能指导报告基因在爪蟾胚胎内预定肌肉组织中表达.系列缺失分析结果显示,Xmyf-5基因的调控序列中,至少含有4个调控Xmyf-5在原肠胚中特异性表达的元件.进一步的生化分析表明,这4个元件之一为转录调控因子Xtcf-3的结合位点.该位点介导了Xtcf-3对Xmyf-5在原肠胚背方及腹方中轴线表达的抑制,而在侧方中胚层由于Wnt信号的存在,解除了Xtcf-3对Xmyf-5表达的抑制,因而该基因可在预定肌肉中胚层中特异性表达.
  • 摘要:目的:探讨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粘着和铺展调控过程的因子,为深入了解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证据.方法:采用光学显微技术、同位素标记和分析以及细胞粘着分析等方法,检测膜整连蛋白β4的单克隆抗体和磷脂酰胆碱特异性的磷脂酶C(phosphatidylcholine-specific phospholipase C,PC-PLC)的专一性抑制剂D609(tricyclodecan-9-yl-xanthμgenate)对在无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粘着和铺展的影响.结果:培养液中含有膜整连蛋白β4的单克隆抗体(5 μg/ml)时,粘着和铺展在培养皿上的细胞数比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向培养中加入D609(15 μg/ml)时,细胞的PC-PLC活性被显著抑制,同时细胞的粘着力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膜整连蛋白β4的单克隆抗体和D609能促进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粘着和铺展,说明膜整连蛋白β4和PC-PLC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粘着和铺展的调控过程.
  • 摘要:目的:为了探索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白血病病人APBSCT与联合化疗的治疗费用.结果: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治疗恶性血液病新技术,已逐渐成为白血病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单纯化疗能延长病人生存期,但总体费用昂贵,生存期低于APBSCT.APBSCT虽然单次费用较高,然而,耗费与疗效分析优于联合化疗.APBSCT之所以能根治恶性肿瘤,在于某些肿瘤的疗效与药物剂量正相关.APBSCT预处理的目的就是提供高浓度的抗癌药物杀灭肿瘤中对常规化疗部分敏感的细胞株,以及尽量避免耐药株的产生,消灭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以避免复发,而回输的造血干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其骨髓毒性作用.
  • 摘要:以小鼠胎儿和牛睾丸为材料,以含15%NBS,0.1 mMβ-巯基乙醇,0.1 μMNa2SeO3的DMEM溶液为培养液,分离获得了传15代的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和5代牛睾丸成纤维细胞,建立了小鼠和牛类ES细胞培养体系,结果表明:牛睾丸成纤维细胞和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均属附着生长型细胞,与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相比较,牛成纤维细胞直径和长度大,生长速度快,易于老化;12-16日龄的小鼠胎儿最适宜分离与克隆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在25℃条件下,以0.25%胰蛋白酶+0.04%ED-TA消化液作用胎儿小块组织分离原代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消化液作用时间不应超过20 min,以相同的消化液在37℃条件下,离散贴壁成纤维细胞,作用时间以2-3 min为宜;培养细胞密度与传代时间间隔有密切关系,若传代时间间隔为3-4 d,,培养细胞浓度应为3×105个/ml-5×105个/ml;在成纤维细胞分离与克隆过程中,培养基中添加0.1 μm Na2SeO3+0.1 mM β-巯基乙醇+15%NBS,有利于MEF和NBTF的增殖.
  • 摘要:采用昆白小鼠原代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以高糖DMEM+10%NBS+0.1 mM 2-巯基乙醇+双抗为培养基,抑制分化培养89枚昆白小鼠囊胚,其中有3枚类ES细胞传5代.经体外培养分化实验,该类ES细胞形成简单胚体.部分分化为典型的神经细胞和有节律性收缩的心肌细胞.同时,观察了ES细胞的生长行为.小鼠ES细胞向上生长,集落形似鸟巢状、山丘状和卵圆柱状等.细胞小,核大,细胞排列紧密,界限不清.ES细胞集落推开饲养层细胞.培养4-5 d初次传代.传代后除类ES细胞集落出现外,还观察到滋养层细胞集落、上皮样细胞集落和内皮样细胞集落等.
  • 摘要:观察比较了牛胚胎与小鼠胚胎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生长行为.结果表明,牛滋养层细胞与ICM连接不紧密,其迅速增殖,形成半透明膜囊腔结构;小鼠胚胎滋养层与ICM密切相连,形成盘状结构,并推移PMEF饲养层细胞.牛ICM形态呈现多样性,表现为团状、条状、网状和混合型;小鼠ICM形态单一,多呈圆盘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牛ICM呈深黑色,小鼠ICM呈淡黄色.体外培养的牛胚胎发育速度比小鼠胚胎迟缓,牛ICM初次传代时间为胚胎体外培养开始后5-6 d,小鼠ICM初次传代时间为胚胎体外培养后3-4 d.牛ICM分化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团状ICM、条状ICM、混合型ICM和网状ICM.牛和小鼠胚胎附着率及ICM克隆率由大到小均依次为孵化胚、囊胚和桑椹胚,但桑椹胚和囊胚附着率和ICM克隆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全胚相比较,牛和小鼠裸胚(无透明带或透明带不完整的胚胎)贴壁时间提前,但ICM形成率和以后ICM的生长行为均无显著差异;小鼠和牛桑椹胚卵裂球(中、晚期)体外分化抑制培养,形成亚囊胚而不能获得ES细胞;剥离牛胚胎滋胚层,ICM细胞更易分化.
  • 摘要:采用昆明品系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PMEF)饲养层,培养7-9日龄猪孵化囊胚,对其生长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猪7-8日龄孵化囊胚贴壁之前形态发生变化,不易区分滋养层细胞和ICM,贴壁后细胞增殖范围局限,未见滋养层细胞充分铺展,形成的ICM为小且扁平混合型集落,AKP染色呈弱阳性;2)猪9日龄孵化囊胚置于饲养层上4 h之后囊腔塌陷,周围滋养层细胞发生折叠,于36-72 h之内贴壁,贴壁后先是滋养层细胞在饲养层表面生长扩展,然后ICM开始呈平面增殖生长,培养4 d后形成稍隆起的团状或条状ICM,AKP染色阳性,7 d后AKP染色呈弱阳性.3)猪9日龄胚直径对贴壁时间、贴壁率存在影响.对直径较大胚胎进行切割除去部分滋养层细胞培养贴壁时间提前,贴壁率和ICM克隆率提高.
  • 摘要:造血干细胞具备自我更新和生成所有血液细胞系的能力.成年小鼠的造血组织几乎每天要更替2.4×108个红细胞,4×106个非淋巴细胞性外周血细胞,而且还要代偿由于诸如失血、感染、细胞毒性物质摄入等造血压力所造成的造血之需.有限数量的造血干细胞必须经过大量扩增以产生成熟的血液细胞群.尽管在任何时候还是有75%的造血干细胞停留在G0期,然而造血干细胞会有规律地进入细胞分裂周期,因为平均每57 d,99%造血干细胞分裂一次,也就是说,造血干细胞群总是不断地进/出细胞周期.因此造血干细胞为进行干细胞保存、细胞周期的活化/退出以及分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动态模型.另外,近年来,基于造血干细胞所进行的细胞和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 摘要:本文对基因调控与免疫B淋巴细胞发育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E2A在B淋巴细胞分化中的作用、E2A蛋白功能对其他E蛋白及Id蛋白的影响、E2A在B细胞中的功能被HEB代替、E2A基因的表达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对造血干细胞工程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意义、造血干/祖细胞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分离纯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资源、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与定向诱导分化、造血细胞相关的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人表皮干细胞较已决定分化的角质形成细胞高表达β1整合素并有更强的粘附性.为研究高表达的β1整合素及粘附性是维持角质形成细胞于表皮干细胞群落的基础,我们将结构域阴性的β1整合素的突变体CD8β1转染到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中以干扰β1整合素的功能.表面β1整合素水平、粘附性及纤连蛋白活化的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活性减弱并刺激角质形成细胞退出干细胞群落.通过超表达野生型β1整合素或激活MAPK可恢复其粘附性及增殖潜能.相反,一种结构域阴性的AP激酶1突变体在CD8β1缺乏时降低粘附性及干细胞的数量.CD8β1细胞中,α6β4或丝裂原介导的MAPK活性正常,MAPK的活化也不影响对照角质形成细胞的粘附性及增殖性.我们得出:在体外β1整合素及MAP激酶共同作用维持表皮干细胞的群落.
  • 摘要:选用荷斯坦牛胚胎和小鼠胚胎,以DMEF细胞为饲养层,以DMEM+15%NBS+0.1 μM Na2SeO3+0.1 mM β-巯基乙醇+10 ng/ml IGF+1000 IU/ml LIF为培养液,用消化法(ICM用0.25%胰蛋白酶+0.04%EDTA),ES细胞集落用(0.125%胰蛋白酶+0.02%EDTA)和机械拨离法离散ICM细胞集落和隆起明显的ES细胞集落为细胞小块,获得了9个传至6代的牛类ES细胞系和22个传至9代的小鼠类ES细胞系.从形态特征、组织化学染色、核型分析和ES细胞分化能力等方面对所分离与克隆的细胞进行鉴定,证明其具有ES细胞的诸多特性.
  • 摘要:以荷斯坦牛胚胎和小鼠胚胎为材料,研究了犊牛血清、饲养层、培养液、添加物和消化液对牛胚胎干细胞和小鼠胚胎干细胞克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 h内使小鼠胚胎贴壁率达86%以上的犊牛血清可用于小鼠和牛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在ES细胞分离与克隆中,犊牛血清浓度以15%-20%为宜,在DMEM(L)培养基中添加0.1 μMNa2SeO3+0.1 nMβ-巯基乙醇+10 ng/ml IGD+1000 IU/ml LIF,能显著提高牛ES细胞分离与克隆效率;在TCM199,DMEM(高糖)和DMEM(低糖)3种培养基中,低糖DMEM更适宜于牛ES细胞的分离,优秀胚胎形成的团状ICM更适宜于分离与克隆ES细胞,在37℃用低浓度消化液处理ICM或ES细胞集落,再以机械将其离散为细胞小块,ES细胞克隆效率最高.
  • 摘要:本实验用胰蛋白酶处理X期麻鸭胚盘获得单离的胚盘细胞,用微注射法注入经γ线照射或未经照射的受体鸡胚盘中,共获得了11只表型嵌合体.饲养至性成熟的鸭-鸡嵌合体(♂)与麻鸭(♀)人工受精进行后代检测,共获得622枚种蛋.其受精率为2.9%(18/622)孵化率为1.0%(6/622),证实了该嵌合体为性系嵌合体.
  • 摘要:目的:比较人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对人胚胎干细胞生长的作用,为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各系统细胞应用于临床,消除异种蛋白污染打下基础.方法:分别采用人胚胎成纤维细胞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为饲养层细胞,支持*人受精卵的培养,观察其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人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人白血病)均能很好支持人胚胎干细胞生长增殖,并保持未分化状态.结论:完全可以使用人胚胎成纤维细胞支持人胚胎干细胞增殖,消除异种蛋白污染的可能性,为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发育应用于临床打下坚实基础.
  • 摘要:目的:借鉴研究生长因子作用机理的方法,观察了人参二醇(PDS)对转录调控蛋白GAT-1,GATA-2的诱导作用,探讨PDS对造血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选用人粒系细胞株HL-60、红系细胞株K562、巨核系细胞株CHRF-288和Meg-01作靶细胞,经PDS刺激处理后提取核蛋白.采用抗人GATA-1或GA-TA-2抗体作Western印迹杂交法,分析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并用32 P标记的具有与GATA族转录因子共同结合位点的双链寡核苷酸探针作电泳带移动阻滞试验(EMSA),放射自显影显示GATA蛋白与特异性DNA结合复合物的条带.抗体胶结合移动试验(supershift assay)分别加入抗人GATA-1,GATA-2或GATA-3抗体,以确定复合物条带的成分.结果:(1)Western印迹杂交法显示PDS诱导的K562,CHRF-288和Meg-01细胞核内GATA-1转录调控蛋白含量增高,经图像扫描密度分析分别是未经处理细胞的4.5,5.9和2.0倍.(2)K562,CHRF-288和Meg-01细胞的GATA-2表达水平低,但经PDS诱导后明显提高,分别是未经处理细胞的的2.5,4.9和2.1倍.而HL-60细胞在PDS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3)EMSA结果表明PDS诱导的K562,CHRF-288和Meg-01三株细胞的GATA转录调控蛋白与特异性DNA结合的活性均明显增高,而HL-60细胞结合活性低,且PDS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4)用抗GATA-1,GATA-2或GATA-3抗体作supershift assay,经PDS处理的K562,CHRF-288细胞核内GATA与DNA结合复合物主要与GATA-1,GATA-2抗体结合,分子量增大使特异性条带上移或消失,提示这种复合物的主要成分为GATA-1,GATA-2转录因子.结论:PDS在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途径涉及到GATA-1和GATA-2,通过诱导GATA-1转录因子水平增加,并与DNA结合活性增高而调控与红细胞发育和巨核细胞分化有关基因的表达;而GATA-2蛋白合成增加,及与DNA结合活性增加可促进细胞增殖.这些结果提示PDS不但具有刺激造血细胞增殖,而且能够诱导造血细胞发育和分化的类生长因子双向效应.
  • 摘要:参考果蝇和大鼠POU结构域的序列,从d 5鹌鹑胚胎的cDNA文库中筛选到qBrn-2,重组表达并纯化了其N端1-207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制备了该片段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qBrn-2在体内的表达为"局部启动-广泛表达-逐步限定"的模式.与大鼠、小鼠和爪蟾的同源基因相比,qBrn-2的表达模式具有显著的独特性.qBrn-2可能对早期胚胎神经细胞的发育及成熟神经细胞正常功能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可能在体节细胞的分化、肌细胞的发育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摘要:目的:评价深低温冷冻保存兔眼角膜缘干细胞活性.方法:12只(12眼)新西兰白兔,制备带2 mm周边角膜和2 mm球结膜的环形线层角膜缘植片及角膜干细胞缺乏眼表疾病模型.角膜缘植片通过程序降温仪程序降温后-196℃深低温保存,30 d和60 d后行角膜缘自体移植.组化及免疫组化证实深低温保存的角膜缘干细胞活性.结果:角膜干细胞缺乏导致角膜上皮愈合延迟,上皮结膜化,PAS染色阳性,AE5染色弱阳性;基质水肿,角膜血管化.深低温保存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移植能促进角膜上皮愈合,为角膜表型,PAS色阴性,AE5染色阳性.基质水肿逐渐吸收,新生血管消退、变细.结论:深低温保存法能保存角膜缘干细胞活性;能随时按需为临床提供活性角膜缘材料;为深低温保存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临床眼表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 摘要:HNF1,HNF3β,HNF4及hB1F(human B1 binding factor)均是重要的肝细胞核因子(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在肝细胞特异基因的表达,肝脏的分化发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调控功能.利用乙肝病毒增强子Ⅱ(HBV ENⅡ)为模型,对hB1F和HNF,HNF3β,HNF4等反式激活ENⅡ的肝细胞核因子间在功能上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CAT)报告基因分析发现,hB1F与HNF3β,HNF4间在激活ENⅡ的功能上仅存在简单的加和性;而hB1F和HNF1共同存在的情况下却能够产生强烈的协同效应.利用GST pull-down实验在体外证明了这两种因子间存在特异的直接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hB1F通过其DNA结合域与HNF1的同源盒结构域(homeodomain)相作用.CAT分析显示,hB1F与HNF1间的协同效应需要其各自的转录激活结构域的参与.此发现表明hB1F与HNF1协同地调控HBV增强子Ⅱ的活性,揭示了HNF1及hB1F的新功能,对认识和研究肝细胞核因子间构成的相互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视角.
  • 摘要:有关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是当前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具有极大的科研及应用价值.作者综合胚胎干细胞系研究现状及取得的成果,从胚胎干细胞分离材料的获取及处理、胚胎干细胞分化抑制培养、细胞系建立及保存等方面对胚胎干细胞建系方法加以综述和评述.
  • 摘要:研究组织特异性酶在胚胎发育中的表达图式对于研究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BCIP为底物研究了碱性磷酸酶在文昌鱼胚胎和幼体中的表达图式.在囊胚、原肠胚和神经胚早期(12-13 h)未检测到碱性磷酸酶的特异性表达;到神经胚中期(15 h,约6个体节),碱性磷酸酶在胚胎每一体节的中部开始表达,在胚胎中形成3-6到条纹;在18 h神经胚(9-10体节)中,碱性磷酸酶在肌节中表达;到24 h在后部内胚层中也开始表达;在36-48 h幼体中,碱性磷酸酶在消化道中强烈表达,但在咽鳃区不表达,同时在肌节中仍有弱的表达.研究表明碱性磷酸酶可能在肌节的发育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碱性磷酸酶在消化道中的表达可能与这一时期消化道开始行使功能有关.为了鉴定文昌鱼碱性磷酸酶的性质,还研究了L-苯丙氨酸对碱性磷酸酶表达图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文昌鱼至少存在两种碱性磷酸酶:在消化道中表达的一种是肠型的,与脊椎动物碱性磷酸酶可能为同一类型;另一种主要在肌节中表达,可能是组织非特异性的碱性磷酸酶.以上结果说明文昌鱼早期发育中碱性磷酸酶的表达与脊椎动物相似,具有时间和组织特异性.
  • 摘要:目的:探讨NGF,BDNF,NT-3与DRG神经元发育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取Hamburger28期(5日龄)来亨鸡胚的腰段背根节制作20 μm厚冰冻切片,分别用NGF,BDNF,NT-3兔抗血清,对各组切片进行ABC法免疫组化染色,DAB棕色阳性反应呈色.观察3种生长因子在鸡胚背根节神经元的分布.结果:在E 5 d的鸡胚DRG神经元,没有发现NGF的免疫阳性细胞,但在神经元的中枢支和周围支观察到NGF-IR.与之比较,部分神经元内有BDNF和NT-3的免疫阳性反应物,但两者分布的细胞类型有差异.前者主要分布于一些中小神经元,而大细胞阳性者较少.后者则主要分布于一些大神经元,但也见少数中小神经元阳性染色.结论:三种生长因子在DRG神经元的配布各有其主要的靶细胞群,提示它们的作用可能与DRG神经元的不同细胞亚群有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