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讨会
全国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讨会

全国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06-06-22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山东抗癌协会;青岛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全国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决定食管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的外侵程度和区域淋巴结受累及远处转移等三方面情况(即TNM分期).早期食管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尚能达到一定的远期生存率,对于已侵犯周围结构的肿瘤(T4)手术切除多为姑息性,手术风险大且预后较差;区域淋巴结转移(N1)的频度对手术治疗的效果也有很大影响,多组淋巴结广泛转移的病例术后远期生存率亦不理想,因此术前准确地评估食管癌的外侵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近年来对食管癌的多种方式综合治疗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极早期的粘膜癌可以采用经内镜下粘膜切除(EMR)的治疗方式保留食管,确定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肿瘤亦可考虑经胸腔镜微创切除,对肿瘤外侵明显或有多发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提倡先通过诱导治疗降期后再手术以提高切除率和远期疗效,在此种情况下对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意义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介绍了食管腔内超声在食管癌诊治中的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复发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我院自1983年至2000年来对189例根治性放疗后复发的患者的手术治疗的经验,分阶段总结及对将来治疗方法的展望.结果:本组手术切除率88.89%,并发症发生率35.45%,手术死亡率3.70%,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2%、36.74%、29.37%.结论: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复发的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随着药物、医疗器械、手术方法的不断成熟,疗效不断改善,并发症不断减少.手术适应症的掌握、选择合适的方法、围手术期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 摘要:众所周知影响食管癌预后和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是有无肿瘤外侵和纵隔淋巴结转移,而主动脉窗及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在经右胸手术时客观上容易忽视,加之操作也有一定难度,故在纵隔淋巴结清扫时常常漏掉该组淋巴结.从2004年1月至今作者行右侧开胸食管癌切除50例,行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同时有25例行了该组淋巴结的清扫,现将初步的工作作一介绍.
  •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左胸切口行胸中段食管癌切除经食管床胃食管弓上吻合器吻合的可行性.方法:左胸后外侧切口,前7后6肋间切断第7肋骨入胸,结扎弓降部1-3条肋间血管,牵引弓降部切除胸中段食管癌并清扫淋巴结,将胃游离后经食管床提至弓上使用吻合器与近端食管吻合.自2004年10月~2006年3月采用本术式治疗胸中段食管癌22例.结果:术后发生声音嘶哑、快速房颤、胸腔感染各1例,前者3个月后恢复,后二者短期内康复.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经扩张后治愈.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12例,转移率为54.54%.残端癌阳性率为0.随访1~17个月,3例Ⅲ期病人于术后13~15个月局部复发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余19例病人均生活良好.结论:左胸食管癌切除经食管床胃食管弓上吻合器吻合术适用于大部分中段食管癌病人,与其他术式相比对病人的创伤较小,淋巴结清扫同样彻底,临床效果相同,手术方便可行.
  • 摘要:目的:探索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对63例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区域淋巴结(pN0)进行进一步研究,检测其Mucin1(muc1)基因mRNA表达,对淋巴结微转移进行基因诊断.对患者随访,应用x2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差别;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特异度为100%(30/30);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灵敏度为90%(27/30).366枚pN0淋巴结中,22例患者(34.9%)的30枚淋巴结(8.2%)检测到muc1基因mRNA的表达,诊断为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者3a生存率为54.5%(12/22),无转移者3a生存率为80.5%(33/41),两组相比较差别显著(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3肿瘤(P<0.05,OR=7.17)和淋巴结微转移(P<0.05,OR=3.71)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食管癌区域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pN0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 摘要:目的:应用蛋白质质谱分析方法寻找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相对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方法:应用美国CipherGen公司金属亲和表面(IMAC3)芯片和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TOF-MS)检测44例食管鳞癌患者、42例正常人血清中的蛋白质质谱.应用BiomarkerPattern软件建立决策树分类模型,经交叉验证得到该分类模型对测试组病变人群的诊断率和排除率.结果:采用食管鳞癌组与正常组质荷比为M9479.43的一种蛋白质建立的决策树分类模型,在学习模式下44例食管鳞癌患者中有43例患者被正确诊断,42例正常人有40例被正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96.5%(83/86),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7.7%(43/44)、95.2%(40/42);在检测模式下44例食管鳞癌患者中有42例被正确诊断,42例正常人中有40例被正确分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4%(42/44)、95.2%(40/42).结论:该方法可快速、准确检测食管鳞癌,灵敏度、特异性高.
  • 摘要: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早期不易发现、死亡率高是其特点,目前的TNM分期不能有效预测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预后,因此探讨新的生物学指标指导治疗策略与治疗方法的制定并准确地预测食管癌预后显得十分必要.目前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仅对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以VEGF及其受体为靶向的治疗方案正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VEGF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 摘要:目的:总结食管癌手术治疗方法,提高切除率,防止吻合口瘘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方法:经左胸切除颈部吻合手术799例,右胸、腹入路切除右颈部吻合手术18例,右胸切除颈部吻合手术5例.结果:术后主要并发症:颈部吻合口瘘14例,吻合口狭窄16例,围术期呼吸衰竭死亡2例.随访1、2、3、5年,完全手术切除生存率分别是78.5%(563/718)、63%(335/532)、48.8%(152/311)、39.1%(116/296),不完全切除生存率分别是46.6%(28/60)、44%(11/25)、27.2%(3/11)、9%(1/11).结论:食管-胃单层斜口吻合的方法能减少吻合口瘘及狭窄的发生.
  • 摘要:目的:评价食管癌手术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自2001年至2005年对87例胸段食管癌行全胸段食管切除及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分析肿瘤的浸润深度、肿瘤长度及肿瘤位置与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结果:87例食管癌中有5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58.6%.肿瘤侵及粘膜下层2例,未发现淋巴结转移;侵及肌层31例中,发现淋巴结转移14例,转移率45.2%;侵及食管外膜50例中,发现淋巴结转移33例(66.0%);肿瘤侵犯临近组织的4例,100%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3cm者6例,发现淋巴结转移2例(33.3%);肿瘤在3~5cm者37例,发现淋巴结转移18例(48.6%);肿瘤>5cm者44例,发现淋巴结转移30例(68.2%).上段及中段食管癌均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率分别为21.1%及12.5%.下段食管癌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中段食管癌颈胸腹部均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结论:食管癌手术开展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具体操作时,要根据病灶所在的位置、浸润的深度等各有所侧重,中上段食管癌应重视颈部淋巴结的清扫.
  • 摘要:目的:区域淋巴结转移是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重要不利因素,但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有何影响,各研究单位报道不一.本研究综合有关pN0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以Meta分析软件综合分析国内外1980-2004年关于pN0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结果:总计4篇文献符合要求被纳入分析,累计病例188例.常规病检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率为1.36%-2.24%,阳性病例的比例达36.5%-66.1%.pN0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与非微转移患者的3,5年总生存率比较,其合并ORs值分别为2.37(95%CI=1.17-4.78,P<0.05)和3.66(95%CI=1.85-7.24,P<0.01).结论:区域淋巴结微转移是影响pN0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分析贲门癌膈肌受侵的相关因素,探讨膈肌切除的必要性及合理的切除范围.方法:将265例贲门癌切除病例分为两组,膈肌受侵组31例,膈肌未侵组234例.分析两组3年生存率的变化、癌肿侵润深度、食管下段是否受侵等因素和贲门癌膈肌受侵的关系.结果:贲门癌膈肌受侵组3年生存率明显下降;贲门癌膈肌受侵和癌肿侵润深度、部位及食管下段受侵等因素相关(p<0.05).结论:贲门癌膈肌侵润提示预后差;贲门癌侵及浆膜外、食管下段及贲门后壁时应特别注意癌肿对膈肌的侵润情况,必要时需对膈肌行合理范围的切除,以防癌组织膈肌残留.
  •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中段癌次全切后胃代食管的最佳途径.方法:选择食管中段癌患者56例,其中经食管床弓后或弓上吻合22例、跨弓弓前弓上吻合18例及弓下吻合16例.动态监测围术期肺功能及血气变化.结果:①术后弓后组各项肺功能指标(肺活量、1秒率、最大通气量)均低于弓下组,但除术后4周的最大通气量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各时点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而此两组与弓前组各项指标从术后第2周开始出现显著性差异.②弓前组PaO2在术后14天内与弓下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弓后组与弓下组在术后3天内亦有显著性差异,而5天后即无明显差异.5天后弓后组与弓前组PaO2即出现显著性差异.结论:胸中段食管癌切除后经食管床弓后或弓上吻合胸胃较跨弓弓前吻合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1998年10月至2005年l0月经电视胸腔镜行食管癌切除手术22例.2例作3~4个1.5cm的小切口,19例附加小切口完成食管游离及淋巴结清扫手术,1例中转开胸.结果:全组术中出血均在400ml以内,其中14例在200ml以内,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1例,经保守疗法治愈.术后病理分期为:T2N0M05例,T2NlM04例,T2N2M03例,T3N0M07例,T3N1M02例,T3N2M01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18/20)6l%(11/18)和50%(2/4).结论:电视胸腔镜可用于T1、T2和周围无粘连的T3期食管癌切除手术.
  • 摘要:目的:观察多西他赛加顺铂化疗配合放疗治疗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食管鳞癌术后复发转移20例,化疗方案:多西他赛75mg/m2,第1天;顺铂80mg/m2,分第1~3天,三周重复;总共化疗44个周期,平均每例2.2个周期.放疗方法:采用针对转移灶小野照射,中位总剂量DT60GY/30F,2GY/F,共6周.放疗于化疗结束后第2天进行.结果:20例术后复发转移患者,应用化疗加放疗治疗后,CR6例(30%)、PR11例(55%)、NC2例(10%)、PD1例(5%),总有效率(CR+PR)为85%.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为Ⅱ、Ⅲ级白细胞下降下降占40%和放射性气管炎55%.结论:多西他赛加顺铂化疗配合放疗治疗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毒副反应轻,患者能够耐受,近期疗效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评价改良Ivor-Lewis手术对胸中食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7~2001年间,Ivor-Lewis手术治疗的241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判定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手术期内40例患者有并发症发生(16.6%),死亡6例(2.5%).整体5年生存率为31%.Ⅰ期、ⅡA期、ⅡB期和Ⅲ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2%、40%、16%和13%(P<0.001).手术后辅助放疗的T3和N1患者肿瘤局部复发率为23.3%,未完成放疗者的局部复发率为41.3%(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N1(HR=2.074,P<0.01)和T3(HR=3.493,P<0.01)是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结论:改良Ivor-Lewis手术无严重的手术后并发症.手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N1和T3患者的肿瘤局部复发率.患者的预后取决于T分期及N分期.该手术可以治愈多数T1N0M0和T2N0M0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但是对于T3和N1患者,单纯手术的远期疗效欠佳.
  • 摘要:目的:报告131例高位食管癌的综合治疗结果.方法:外科手术治疗高位食管癌症131例,占同期食管癌手术的12.3%.其中颈段21例,胸上段103例,胸上、下段双重癌6例.术后放疗41例.结果:手术切除率94.7%.手术死亡率3.8%.吻和口瘘8.9%;声音嘶哑8.1%;吻合口狭窄4.8%;脓胸0.16%;乳糜胸0.08%.癌残留5.6%.生存率1、3、5年分别为87.6%、45.2%、30.4%.术后放疗3、5年生存率为方41.7%、27.8%.结论: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已成为治疗高位食管癌的主要方法和常规术式,术后再辅以放疗、化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可望提高远期生存率.高位食管癌是发生于颈段,胸上段的食管癌,约占食管癌的3.5~15.3%(1),我院自1991年10月~2004年8月对131例高位食管癌行外科治疗,占同期食管癌手术的12.3%(131/1067).术后再配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摘要:目的:对比中段食管癌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机械吻合(弓上组)与颈部手工吻合(颈部组)的差异,评价两种吻合方法的优缺点.方法:2003年8月至2006年3月,对258例内镜确诊的中段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弓上吻合(129例)和颈部吻合(129例)进行消化道重建,对比两种吻合方法在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等方面的不同,评价两者的优缺点.结果:共4例患者(1.55%)术后1个月内死亡,包括弓上组1例,颈部组3例;全组发生吻合口瘘6例(2.33%),弓上组2例,颈部组4例.弓上组无并发症患者比例高于颈部组,手术时间、吻合所需时间及失血量均低于颈部组;术后引流量、声音嘶哑及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亦低于颈部组.结论:中段食管癌切除后采用弓上机械吻合更为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摘要:管状吻合器已广泛应用于食道癌,贲门癌切除,食管重建术中.自1984年10月至今,我们在对488例食管,贲门癌切除后,采用GF-Ⅰ型,强生<CHD#25>美外等管状吻合器进行食管胃吻合,效果良好,本文作一总结报告.
  • 摘要:胸中段以上食管癌,采用三切口术式,使病灶及淋巴结切除得干净彻底,延长了术后复发及转移的时间,远期效果好,也大大减少了胸内吻合口瘘这一食管癌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大大提高了食管癌手术的安全性,但三切口较其他术式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我科自2005年8月至2006年3月共对35例食管癌病人实施三切口手术,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35例,男27例,女8例,平均年龄56.3岁,术前合并高血压2例,冠心病+糖尿病1例,术后并发窦性心动过速13例,房颤1例,频发室性早搏1例,及时给与西地兰、胺酰心安、利多卡因、心律平等药物治疗均恢复为窦性心律;颈部吻合口瘘3例,均敞开伤口引流,加强局部换药,1例经鼻腔置管、肠内营养,2例经口进食以加强营养.腹部刀口脂肪液化2例,1例通过换药后愈合,1例术后第5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部切口减张缝合术后愈合,脓胸1例,胃内瘘1例,通过充分的胸腔引流和冲洗、有效的抗生素与肠内、肠外营养治疗后痊愈;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应用尿激酶、右旋糖苷、肝素等药物治疗后痊愈;呼吸衰竭1例,经及时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35小时后抢救成功;肺炎、肺不张2例,经纤支镜吸痰和镜下抗生素冲洗,静脉应用有效抗生素治愈.本组病人平均住院22.8天,均痊愈出院.
  • 摘要: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2003.2-2005.10行胸段食管癌现代二野淋巴清扫术101例,总结临床资料,分析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采用logistic回归探讨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并发症发生率21.78%,其中颈部吻合口瘘7例,声嘶、肺部感染各4例,胸部吻合口瘘、脓胸、术后出血、切口感染各2例、胸胃瘘、胰瘘、呼衰、心梗各1例,声嘶发生率3.96%.围手术期死亡率1.98%,分别亡于心梗和呼衰.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为32.67%,转移度18.21%.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为17.8%,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4.8%.上、中、下段转移率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为41.7%、16.9%、8.3%,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为41.7%、26.2%、12.5%.腹部淋巴结、食管旁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34.7%、31.68%、15.84%.logistic回归提示病变位于上段、腹部淋巴结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为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胸段食管癌手术应常规清扫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
  •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器械吻合术后消化道瘘发生的原因及非手术治疗疗效,尽量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于368例食管癌切除器械吻合术后,观察消化道瘘的发生情况.结果:368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消化道瘘发生8例,发生率1.63%,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食管癌器械吻合术后消化道瘘虽然发生率有所降低,但是一个综合因素的结果,非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三野根治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性放疗不同照射野范围的毒副反应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行颈、胸、腹三野联合根治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213例.用配对法分为三组:术后放疗"T"型大野组70例,术后放疗"T"型小野组70例和单纯手术组73例.放疗方法:"T"型大野组照射野的范围包括双锁骨上区、纵隔、贲门旁胃左动脉淋巴结引流区、吻合口及原食管瘤床;"T"型小野组照射野的范围包括双锁骨上区、中上纵隔淋巴结引流区、吻合口及原食管瘤床.于术后3~4周开始放疗,中位总剂量54Gy/27f,2Gy/f,5f/w,5.4周完成.结果术后放疗大野组恶心、食欲不振、胸腔胃溃疡出血及非癌性心包胸腔积液的毒副反应明显重于小野组,大野组有6例死于非癌性心包胸腔积液,3例死于胸腔胃溃疡出血;小野组仅1例死于胸腔胃溃疡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有淋巴结转移者放疗大野组、小野组和手术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6.8%、43.9%、23.6%(P<0.05);而无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54.7%、68.9%、67.3%(P>0.05);三组区域淋巴结转移复发率分别为15.7%、15.7%、41.1%,大小野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血行转移率分别为22.9%、17.1%、19.2%(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放疗小野照射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而且毒副反应轻,患者能够耐受.建议胸段食管癌三野根治术后预防性照射靶区包括双锁骨上区、中上纵隔淋巴结引流区及原食管瘤床.
  •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例食管癌除术后功能性和机械性胃排空碍的临床特点,选择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措施.结果:经保守治疗后痊愈4例,行手术探查2例,术中证实为机械性梗阻.1例行胃壁破裂修补术,1例剖胸胃松解.术后均治愈好转出院.结论:食管癌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可为功能性因素或机械性因素所致.根据其临床表现、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以鉴别,如无绞窄征象应先保守治疗,若无缓解征象应考虑手术探查.
  • 摘要:自Czerny于1877年首例颈段食管癌成功切除和Torek于1913年首例为胸中段食管癌成功切除以来,食管癌与其他肿瘤的外科治疗一样,伴随着抗生素的应用,麻醉技术的发展、输血技术的完善、外科营养技术进展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开创到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代.食管癌外科治疗的发展经历了肿瘤切除,根治切除,扩大根治到综合治疗的历程.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早期切除常可达到根治效果.近20年来,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手术切除率已由50年代的60%~70%上升到90年代的80%~90%,手术死亡率由50年代的14.6%~25%,下降至80年代的3%~5%;[1]上段食管癌的切除率为66.7%~89.5%,中段为79.1%~94.5%,下段为87.2%~98.4%.[2]肿瘤长度<5cm者切除率明显高于>7cm者.文献报告,Ⅰ期食管癌手术切除后5年存活率达90%,10年存活率达60%.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是高发国家.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既使手术切除,预后仍很差.为了提高手术患者的生存率,在术前和(或)术后辅以化疗、放疗或化放疗.对不能手术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化疗合并放疗的化放疗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对局限性进展期患者,化放疗的疗效与手术相当,因此全身化疗在食管癌的综合治疗中有重要地位.
  • 摘要:目的:寻找治疗食管胃多源癌的胸外科手术新方法;总结实施结肠代胃代食管手术术式的经验;并就有关临床问题加以讨论.方法:本组10例患者均先取腹正中切口,充分游离横结肠和胃,横结肠的游离范围:升结肠距结肠肝曲4.0-5.0cm,降结肠离结肠脾曲4.0-5.0cm;胃的游离范围:自幽门管以上的胃大小弯网膜(胃底贲门部留待进胸后再作游离).小心切断结肠中动脉和结肠右动脉,保留好结肠左动脉,并注意保护好结肠动脉弓;自升结肠距结肠肝曲2.0-3.0cm处和降结肠离结肠脾曲2.0-3.0cm处切断结肠,大量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液冲洗游离带结肠左动脉血管蒂的横结肠肠段;予5-0PROLENE线(美国强生公司)做连续结肠-结肠端-端吻合(一根线粘膜、浆肌层均两道连续缝合)或予33#吻合器(美国强生公司)或34#吻合器(上海第六医疗器械厂)做结肠-结肠端-端吻合[一侧结肠端安装吻合器中心底座,另一侧结肠端距切缘3.0-4.0cm处的结肠带上切开-2.0-3.0cm的纵向切口,装入吻合器,用4-0PROLENE线(美国强生)尽量靠近结肠端做小针距多针数的荷包缝合],5-0PROLENE线(美国强生)做结肠带上切开切口连续缝合(一根线粘膜、浆肌层均两道连续缝合);予29#吻合器(美国强生)或28#吻合器(上海六械厂)做游离结肠段的结肠脾曲端一十二指肠端-端吻合[吻合器中心底座安装在十二指肠起始部,吻合器自游离结肠段的结肠肝曲端装入,用4-0PROLENE线(美国强生)尽量靠近结肠端做小针距多针数的荷包缝合];游离结肠段的结肠肝曲端用无菌塑料小袋套好,并用无菌橡皮筋固定好,松紧适度;一并行空肠造瘘术后关腹;患者重新摆右侧卧位,取左6肋间直线小切口进胸,打开膈肌,再充分游离胃底贲门部,后彻底游离食管至肿瘤以远4.0-5.0cm处,切除全胃及食管;小心从腹腔取出带塑料小袋的结肠肝曲端,再在游离结肠段距肝曲端3.0-4.0cm处的结肠带上切开一2.0-3.0cm的纵向切口,装入25#直杆吻合器(美国强生)或24-26#吻合器(上海六械厂),行游离结肠段肝曲端-食管主动脉弓下或左胸顶部吻合术[用4-0PROLENE线(美国强生)尽量靠近结肠端做小针距多针数的荷包缝合],5-0PROLENE线(美国强生)做结肠带上切开切口连续缝合(一根线粘膜、浆肌层均两道连续缝合),再在距该吻合口周遍2.0-3.0cm处的结肠浆肌层与顶胸壁侧胸壁及纵隔面的壁层胸膜4#丝线悬吊3针以减轻吻合口张力;重建膈肌裂孔;置胸腔引流管后关胸.结果本组10例患者近期结果: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第5天空肠造瘘管注入流质,第7天拔除胃管,第8天进流质,第14天出院;远期结果:随访1-41月,本组10例患者均生活自理,正常工作.结论:经腹左胸两切口行食管胃多源癌一期切除结肠代胃代食管术具有如下优点:(1)将传统的三切口手术减少为两切口,减轻了患者的手术创伤;(2)充分利用了吻合器技术,减少了各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3)首次完成了结肠-食管胸内器械的端-端吻合;(4)首次实施了十二指肠-结肠器械的端-端吻合;(5)首次实施了结肠-结肠器械的端-端吻合,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新的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开胸方法及其适应症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采用听诊三角小切口开胸技术完成了127例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包括食管癌根治食管胃弓上吻合6例,贲门癌根治食管胃弓下吻合术121例.结果:采用此切口可避免切断肋骨和胸部肌肉,明显减轻术后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缩短开关胸时间,切口创伤小,病人术后恢复快.结论:听诊三角小切口对早期和比较局限的进展期中下段食管癌和贲门癌是可行的,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食管癌好发于食管中段,故改进食管中段癌手术方式探讨更符合生理解剖的术式成为被考虑的问题之一.目前食管癌的手术方式较多,一般食管中段癌采用经左胸食管癌切除胸内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或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为减小手术创伤,提高食管癌根治疗效,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我们采用胃经食管床主动脉弓后或弓上吻合术治疗食管中段326例,现将结果作一报告.
  • 摘要:目的:发展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食管癌外科微创小切口技术.方法:52例食管癌病人接受了我们设计的小切口IvorLewis径路食管切除术,并与同期52例传统IvorLewis径路手术病人的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量、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剂使用频率、胸引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无手术死亡,无术中大出血、意外损伤等术中并发症.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量、术中出血量、胸引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上与传统组无明显差别,而术后镇痛剂使用频率明显较传统组减少,差别具显著性(P=0.007).结论:小切口IvorLewis径路食管切除术明显减轻了对病人的创伤,且安全、可行,对设备和器械要求不高,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食管癌外科治疗微创技术.
  • 摘要:目的:食管癌放射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原发部位肿瘤的残存以及远处脏器的转移,有相关报道常规分割放疗中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的局控率、远地转移率及生存率均好于单纯常规分割治疗组.现通过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同步泰素治疗局部晚期和术后复发性食癌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36例局部晚期和术后复发性食管癌采用3DCRT结合泰素化疗(综合组)17例,单独应用3DCRT(对照组)19例.结果:综合组和对照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8.2%和78.9%,有效(CR+PR)率分别为88.2%和84.2%,2个组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2个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7.5%、62.5%和79%、28.7%,生存率比较综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6),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35.29%和21.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6).远地转移率分别为35.2%和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毒副反应方面2个组相似(P>0.05).结论:局部晚期和术后复发性食管癌临床上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配合化疗可明显减少远地转移率及提高患者的近期生存率.
  • 摘要:目前开展的微创食管癌根治,包括纯胸腔镜下食管切除[1~2]、手与术助胸腔镜经胸食管切除[3~5]、胸部小切口胸腔镜辅助下食管切除[6],消化道重建中胃的微创游离通过腹腔镜或手与术助腹腔镜完成.我院自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为30例食管癌患者施行电视胸腔镜、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现就一些处理技术和体会作一总结.
  • 摘要:目的:总结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治疗体会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间手术治疗食管癌256例,选择性对食管癌术中可疑或明确胸导管损伤者76例采用预防性膈上低位结扎胸导管,预防术后乳糜胸,术中估计胸导管无损伤者180例,选择不结扎胸导管.结果:本组256例,胸导管结扎76例,术中胸导管结扎率29.7%,共发生乳糜胸2例,发生率0.8%,其中术中未结扎胸导管180例发生乳糜胸1例,发生率0.5%,经再次开胸胸导管结扎手术治愈.术中结扎胸导管76例发生乳糜胸1例,发生率1.3%,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采用术中估计胸导管无损伤者,选择不结扎胸导管和术中可疑或明确胸导管损伤者,选择预防性膈上低位结扎胸导管的方法可以减少对患者的生理功能的影响,降低结扎损伤胸导管的风险,也不增加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分析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对217例经"三区域"淋巴结清除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率62.6%,转移度11.38%,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率为5.5%.胸上、:中、下段食管癌颈部、胸部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达到31.7%、21.9%、9.75%,21.2%、30.5%、12.7%和12.1%、15.6%、34.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管浸润.肿瘤长度则影响不大.结论:胸段食管癌表现出上下"双向性"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的特点,应常规行"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以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 摘要:目的:探讨对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道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处理.方法:对我院1999年-2005年间8例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道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术式、手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分析,结合文献报道食道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的处理方法,以探讨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道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病例的合适的处理措施.结果:8例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道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经食道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原位癌1例(12.5%),浸润性癌7例,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零,手术30天内致死率为零,围手术期颈部吻合口漏1例,经处理后2周漏口愈合.1例术后因非肿瘤疾患死亡,其余患者均长期无瘤生存(术后存活时间3~66月).结论:根据我们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认为大部分食道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已经存在原位癌或浸润性癌,且相当部分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会转变成浸润性癌.外科切除食道目前是胸外科成型术式,手术风险小,术后患者预后好,是食道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合适的治疗方法.
  • 摘要:开胸手术对肺功能的损害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1].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由于剖胸手术的创伤,胸廓运动及膈肌活动的受限;术后疼痛抑制咳嗽反射、排痰不畅造成肺部的感染,术中术后大量失血及胸内胃压迫部分肺组织(1)等因素,引起肺功能严重损害,在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的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是术后的一种死亡率较高的严重并发症.我们从1978年1月~2003年5月收治食管癌、贲门癌手术2019例,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4例,发生率为1.2%.现将我院食管、贲门癌术后24例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吻合器颈部食管胃吻合术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方法:从1998年至2004年我们共实施全长食管切除胃经食管床消化道吻合器颈部食管胃吻合346例.吻合无失败者.结果:手术死亡率0.6%(2/346),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5.5%(19/346),吻合口狭窄3.8%(13/346),喉返神经损伤1.2%(4/346).术后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7%、47.3%、35.2%.结论:颈部机械吻合方法可扩大食管癌切除范围,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吻合可靠,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以指导胸段食管癌手术的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对接受三野淋巴结清扫的23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肿瘤部位及临床病理指标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每例患者的淋巴结切除数为25.3±11.4(11~71)枚,230例患者中133例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度57.8%).颈、胸、腹三区淋巴结转移率,上胸段食管癌为41.6%、19.44%和8.3%,中胸段食管癌为33.3%、34.7%和14%,下胸段食管癌为36.4%、34.1%和43.2%.上、中、下胸段食管癌颈部或胸腔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而下胸段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上胸段或中胸段食管癌.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管血管浸润情况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有意义因素.结论:对各段食管癌均应清扫颈、胸部淋巴结,而上、中胸段食管癌腹部淋巴结的清扫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管血管浸润与淋巴结是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影响淋巴结清扫的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降低胸段食管癌切除左颈部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有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吻合方法.方法:将行胸段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的病人,按吻合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A组)采用颈部食管斜形切除、行食管胃椭圆形吻合法吻合术,共216例;对照组(B组)采用颈部食管横行切断、食管胃单层宽边垂直褥式法吻合术,共648例.术后短期随访,比较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情况.数据资料进行x2检验,P值取<0.01.结果:A组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0.46%(1/216)、0.93%(2/216)和5.56%(12/216);B组分别为4.78%(31/648)、6.97%(45/646)和8.98%(58/646).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左颈部食管斜形切除、食管胃椭圆形吻合法吻合治疗胸段食管癌,能有效地降低吻合口有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操作简便,安全、实用、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针对高龄食管癌或贲门癌合并慢支、肺气肿患者的手术方式:左胸径路保护膈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方法:常规左侧后外侧标准切口进胸,扩大膈食管裂孔,经膈食管裂孔上提胃至胸腔行食管胃吻合术.结果:24例患者手术顺利,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左胸径路保护膈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可用于高龄食管下段癌和贲门癌合并慢支、肺气肿患者的外科治疗.
  •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的回顾了河南省食管癌病理学研究的历史,重点介绍了知名病理学家沈琼教授的研究工作,包括食管癌的细胞学诊断、早期食管癌的病理学分型及食管癌的阻断学研究等.之后,介绍了河南省食管癌病理学研究的近期进展.包括:1、食管癌的形态定量学研究.2、Langerhans细胞与食管癌发生关系的研究.3、凋亡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4、食管癌相关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5、食管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6、食管癌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对食管癌的治疗研究.7、乙酰肝素酶与食管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8、相关分化基因NDRGI在食管癌的表达及诱分化治疗研究.
  • 摘要: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我国近20年有所降低.我国高发区林县1959~2003年44年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流行病学动态研究发现自1985年以后18年间有明显下降趋势.从全国20年死亡癌谱中可以看到20世纪70年代是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90年代转变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然而食管癌仍然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大敌.因为大多数就诊的病人为中、晚期患者,虽经胸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等多学科几十年努力,至今其治疗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如何提高食管癌的治疗效果仍需我们继续努力.现就有关食管癌防治的问题共同讨论,以期有益于提高食管癌的治疗效果.
  • 摘要:中国是食管癌发病大国,全世界每年死于食管癌约30万人,我国占其半数以上.2000年癌症死亡人数约为150万,发病人数约为200万,食管癌的死亡在城市居民中退居第五位,在农村人口中占第四位.东北地区辽西与蒙界临近地带发病率较高.男性多于女性,60-70岁居多.我院胸外科治疗治疗食管癌3169例,男性2212例,女性957例最大年龄87岁,最小年龄34岁.Ⅰ期532例,Ⅱ期1224例,Ⅲ期1413例.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为了改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食管癌的冷冻及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方法:1991年6月-1993年12月采用液氮做为致冷剂,用自行设计并制作的食管腔内软管冷冻探头,在内镜引导下进行25例食管腔内冷冻后行手术切除.2004年1月-2004年4月采用CO2做为致冷剂,应用JT冷冻治疗机对30例原发性食管癌患者术前先行腔内冷冻治疗,手术切除后再行病理学检查.结果:JT冷冻治疗机组经术前冷冻后短期观察,进食缓解率63.3%(19/30),术后病理学检查:部分癌细胞坏死,淋巴结呈滤泡增生反应.免疫功能检测CD8冷冻后为30.92%,低于冷冻前的34.98%,差异有显著性(P<0.05).食管腔内冷冻后行手术切除术后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76%、56%和36%,而对照组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0%、40%、28%和12%,3、5、10年生存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冷冻治疗不仅可造成癌细胞或正常组织的坏死、脱落,从而达到缓解食管、贲门癌梗阻的目的,同时还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5年和10年生存率,治疗效果良好,为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 摘要: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共实施食管癌切除624例,其中颈部吻合156例、主动脉弓上吻合326例、主动脉弓下吻合142例,其中2例发生了严重术后胃排空障碍,1例为胃食管颈部吻合、幽门成形、空肠造瘘术后,术后7天泛影葡胺造影示胸胃排空不畅,术后10天造影示胸胃裂孔处完全梗阻,术后13天行开腹探查,发现裂孔下方胃窦部表面有致密粘连压迫,松解粘连并进一步扩大裂孔,术后17天造影仍示裂孔处梗阻,术后18天行胃镜检查,胃镜顺利通过裂孔、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未发现机械梗阻;术后25天行放射介入球囊扩张,用直径36mm球囊扩张裂孔处及裂孔下胃窦部,扩张后即见造影剂顺利排入十二指肠及空肠,经口进食后无梗阻发生,术后28天治愈出院.另1例为食管癌切除胃食管主动脉弓上吻合术,术后8天泛影葡胺造影示幽门排空缓慢,术后10天带管进食少量流食,出现严重胃扩张,随禁饮食并持续胃肠减压,术后13天造影仍示幽门梗阻,行剖腹探查,发现膈下胃窦部致密粘连带压迫,松解粘连带胃窦部膨胀良好,逆行置入胃减压管并空肠造瘘,术后18天造影示造影剂仍不能通过幽门,经保守治疗12天胃仍不能排空,术后31天行放射介入球囊扩张,用直径34mm球囊扩张幽门及膈下胃窦部,扩张后即见造影剂顺利排入十二指肠及空肠,经口进食后无梗阻发生.2例病人经介入球囊扩张治疗后短期内完全恢复经口进食,治疗后2周、4周复查造影均示无明显胃液储留、无梗阻现象,均顺利完成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术后分别随访了7个月和3个月,生活质量良好.通过对此二例病人的治疗,我们体会食管癌切除术后胃蠕动恢复晚或蠕动次数少及蠕动无力,容易出现膈下胃窦部粘连,并成恶性循环,导致严重胸腔胃排空障碍,保守治疗往往不能奏效.出现症状后仔细甄别,如能除外胃扭转及膈疝,对胃无动力及粘连压迫引起的严重胃排空障碍,早期介入球囊扩张是一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经左胸食管胃颈内器械吻合术在胸段食管癌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均为胸中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其中髓质型20例,溃疡型14例,蕈伞型8例,缩窄性4例.全部行食管切除经胸行食管胃颈内器械吻合术.结果:均一次吻合成功,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及狭窄.1例术后有反流症状,经抗反流及抗酸药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经胸食管胃颈内器械吻合术是对传统颈胸腹三切口或颈腹二切口术式的一种补充,此术式不做颈部切口却能实现颈部吻合的目的.本术式既适于胸中、下段食管癌,也适于位置较低较局限且无外侵的胸上段食管癌.
  • 摘要:食管癌在我国属常见的恶性肿瘤.传统食管癌根治术均采用胸部后外侧切口入路,该切口虽术野显露好,但切口长达30-40cm,损伤至少2-3层胸壁肌群,而且要切断或去除一根肋骨,创伤大、失血多、恢复慢,术后并发症也较多.近年来电视胸腔镜手术作为胸部微创技术的典范被广泛推广,国内一些医院也将该技术引用到食管癌的治疗中,但因适应症有限且操作复杂、加上成本高等因素,使其推广受到了限制.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近几年开展了不用胸腔镜辅助、单纯经胸壁微创小切口治疗食管疾病的探索,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总结报告126例食管癌的治疗经验.
  • 摘要:对于食管癌手术病人,一旦术后出现并发症,如吻合口瘘、胃功能障碍、喉返神经损伤等,将导致病人一段时间内不能正常进食,出现的营养不良会影响病人的恢复,重者将危及生命;通过静脉高营养进行支持治疗,不但并发症多,且价格昂贵.近年来,肠内营养以其安全、价廉、操作简便、符合人的正常生理功能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998-2004年我科的1146例食管、贲门癌手术病人出现吻合口瘘、胃功能障碍、喉返神经损伤并发症共32例,通过术前或术后放置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疗效满意,现作一报告.
  • 摘要:目的:探讨有效预防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方法.方法:选用2003年10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食管、贲门癌病人150例,采用胸内机械吻合96例,颈部手工分层吻合54例;其中带血管蒂大网膜包绕吻合口82例.术后肠外营养支持100例,肠内营养支持50例.结果:全组无吻合口瘘,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机械及手工分层吻合皆为有效预防吻合口瘘的吻合方式,带血管蒂的大网膜包绕吻合口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吻合口瘘的方法,而营养支持也非常重要.
  • 摘要: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且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分布,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农村和贫困山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对食管癌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食管癌的发病率、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实施早诊、早治是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近年来,食管粘膜染色技术作为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方法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但常规开展染色技术的医院为数不多.本文就碘染色技术在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方面的研究予以综述.一、食管粘膜碘染色的原理.二、食管粘膜的碘染色内镜下表现.三、内镜下碘染色的方法.四、内镜下食管粘膜碘染色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微波高温凝固联合Savary-Gilliard探条及球囊导尿管自助式扩张对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顽固性狭窄的疗效.方法:对40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顽固性狭窄病人进行微波高温凝固联合探条及球囊导尿管自助式扩张,治疗后跟踪观察吻合口狭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有效率(CR+PR)为87.5%;3个月后为82.5%(与治疗后1个月比较P>0.05),6个月后为70%(与治疗后1个月比较P>0.05).结论:球囊导尿管自助式扩张是预防内镜下微波高温凝固联合探条扩张治疗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
  • 摘要:食管癌切除重建术后的高度应激反应,可引起免疫抑制[1],而后者增加术后的感染率和病死率.有研究表明,营养支持途径可改变外科创伤病人的应激反应.本研究探讨了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的应激反应和内毒素易位的影响.
  • 摘要:瑞典医生Jacobaeus首次在局麻下使用膀胱镜完成了肺结核的手术治疗,传统胸腔镜手术由此诞生,并在以后二、三十年内迅速推广.1940年以后,随着链霉素的临床应用,结核病治疗有了特效药物,人工气胸疗法治疗肺结核空洞逐渐被淘汰.传统的胸腔镜手术的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在此后一段时间内胸腔镜主要用于诊断性检查.20世纪80年代,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和微型摄像系统的应用,给内镜外科带来新的生机.1991年Nathanson和Lewis分别报道了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大疱和胸水,这是现代胸腔镜手术的开端.1993年1月首届世界胸腔镜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SanAntonio市召开,会议广泛讨论了胸腔镜在各领域的应用,对世界电视胸腔镜外科(video-assistedthoracicsurgery,VATS)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电视辅助的胸腔镜外科,既现代胸腔镜外科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本文对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进行了介绍.
  • 摘要:自1953年Berman首次应用聚乙烯管构建人工食管进行动物及临床实验以来,人工食管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其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而致人工食管的研究始终未临床应用.1.人工食管构建的基本要求与人工血管、人工关节等植入无菌环境的人工脏器不同,人工食管植入后处于有菌的环境中、且要经受食团、水流等的反复物理冲击,故对人工食管的形状、材料、植入方式等有较高要求,其基本设计应达到:①柔软而不漏水.质硬的人工食管会因食管的蠕动推移而脱落,漏水者可因消化道分泌物或食物中的水分渗漏而致纵隔感染;②内壁光滑.可利于食物通过及被水冲洗而保持清洁;③不亲水而又和组织液容易融合,使人工食管和正常组织之间不留间隙,即表面相容性好;④外壁粗糙有孔,使组织能够长入而得以被固定在体内,但又不能与管腔相通;⑤有一定的伸缩弹性,以适应食管的蠕动功能;⑥内壁能够上皮化,从而达到一定的抗腐蚀功能.本文介绍了人工食管的研究进展.
  • 摘要:食管癌是我国高发肿瘤之一,其预防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病因学预防或称一级预防;二是发病学预防或称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内容主要是设法消除食管癌发生的条件或是在癌变过程中某一阶段,设法阻断其发展.为了有效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核心和关键是在食管癌的二级预防中对食管癌的癌前病变进行阻断性治疗.我国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多年的研究进行简述.
  • 摘要: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理论依据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的重要预后标志.食管癌患者尸解结果发现,在进食梗阻等症状出现时73~74.5%的患者已有淋巴结转移[1];而临床研究发现,食管癌术后5年内死亡者80%死于肿瘤复发,其中淋巴结转移占40%以上[2].因此,即使没有远处脏器转移的食管癌也并非是癌肿本身的局灶性病变,而更应视作包括颈部、纵隔及上腹部在内的区域性疾病(Local-regionalDisease).食管的淋巴回流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食管粘膜下层的淋巴管除横向穿透食管壁引流至附近的淋巴结外,还存在着垂直的纵向交通,淋巴结染色研究发现,这种纵向的淋巴流量甚至比水平方向的淋巴引流更为丰富[3].因此食管上皮肿瘤在早期刚侵及粘膜下层时即可发生广泛乃至跳跃性的淋巴道转移,下段食管的淋巴回流主要引向腹部的贲门两侧、胃左动脉及腹腔动脉旁淋巴结群,中上段食管则向上引流至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当上方的淋巴通道因肿瘤转移造成阻塞后亦可逆行转移至下方的腹部淋巴结[3].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经验表明,食管癌一旦侵犯至粘膜下层,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即可达18~33%,而侵犯至外膜层以后淋巴结转移率更可高达78~89%水平[4-7].理论上如果在切除肿瘤病灶的同时能够彻底地清除上述引流区域内的受累淋巴结,则患者通过外科手术获得治愈的机会将大大增加.传统的食管癌术式仅切除肿瘤本身,淋巴结的扫除往往局限于肉眼明显肿大的食管旁淋巴结,结果手术病理分期欠准确性,手术的根治性也受影响,加之传统的食管癌治疗模式过于依赖单纯的外科切除,缺乏有效的辅助治疗,术后易出现转移而致治疗失败,尤其是不少病例术后较短时间内即可因上纵隔或颈部淋巴结转移肿大引起喉返神经麻痹,不仅妨碍患者的长期生存,在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亦受到影响.本文介绍了食管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
  • 摘要:目的:探讨左胸腹联合经食管床结肠代食管术治疗残胃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3月-2006年1月对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合并食管癌患者施行左胸腹联合手术治疗,以横结肠代食管顺蠕动结肠左动脉升支供血,经食管床颈部食管结肠手工吻合2例,机械吻合1例.结果:3例全部获得成功,1例并发肋软骨及腹段切口感染,经换药后痊愈.结论:左胸腹联合经食管床结肠代食管术可作为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治疗的有效手段.
  • 摘要:目的:对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和治疗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84-2003年73例食管小细胞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手术切除率为94.5%,根治性切除率为89.0%,手术死亡率为1.4%,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7%、13.7%、8.2%.结论: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预后很差的恶性肿瘤.对Ⅰ,Ⅱ期病例,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化疗可以提高疗效;对Ⅲ,Ⅳ期病例,则应以化疗和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评价IvorIewis食管切除术二野淋巴结清扫治疗下胸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73例行IvorLewis食管切除术二野淋巴清扫的下胸段食管鳞癌病例.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1%,死亡率2.7%.淋巴结转移率71.2%,上纵隔淋巴转移率17.8%.Ⅰ期病例5例,Ⅱ期病例35例,Ⅲ期病例32例,Ⅳ期病例2例.总5年生存率23.3%.N(‖)0与N(‖)1病例5年生存率分别是38.1%与17.3%(P<0.01).Ⅱa、Ⅱb、Ⅲ期病例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31.2%、27.8%、12.5%(P<0.01).结论:IvorLewis食管切除术二野淋巴清扫治疗下胸段食管鳞癌是一项安全的手术,可增加R0切除机会,提供更准确的分期,预后更好.
  • 摘要:目的:研究保留迷走神经的食管、贲门癌切除并胃底重建术术后胃的功能变化及该手术方式的应用前景.方法:对68例无外侵的早中期食管、贲门癌患者施行根治性切除,术中解剖、保留迷走神经加胃底重建;随机选择68例未保留迷走神经、未加胃底重建的常规手术病人作为对照组.术后通过病人的自觉症状、上消化道压力、24小时胃pH及基础胃酸分泌量、胃排空时间、血清胃泌素含量、电子胃镜等多项指标检测方法对病人手术前后进行定量观察.结果:①保留迷走神经加胃底重建组病人较对照组临床症状如厌食、嗳气、返流、烧心、恶心、腹泻、餐后饱胀感等明显改善(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0.004、0.009);②保留重建组胃内24小时pH值、基础胃酸分泌量、空腹血清胃泌素、胸腔胃排空手术前后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P值分别为0.170、0.422、0.209、0.505,术后1年P值分别为0.890、0.375、0.113、0.745);③保留重建组吻合口上方食管静息压增加,此高压区具有减轻或防止术后返流的作用(术后1月与1年P值分别为0.001),而切断未重建组则没有(术后1月与1年P值分别为0.075),保留重建组吻合口上方食管体部收缩压高于切断未重建组(术后1月与1年P值分别为0.034);④保留重建组患者术后胃萎缩性胃炎和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与切断未重建组相比较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7).结论:在早期无周围外侵的食管贲门癌患者切除术中保留迷走神经加胃底重建术,保持了胸腔胃的分泌、运动及排空功能,重建的胃底及吻合口上方食管产生了新的高压区能有效地起抗返流作用,对于防止病人术后胃的消化功能紊乱,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以盖诺(国产长春瑞滨)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术后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食管癌术后患者联合化疗,盖诺25mg/m2静注d1及d5,顺铂30mg/m2静滴d2至d4,5-氟脲嘧啶500mg/m2静滴4hd1至d5,3~4周重复.结果:治疗后近期疗效有效率84.4%.主要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及白细胞减少,但多为Ⅰ~Ⅱ级.结论:盖诺毒副作用可以耐受,盖诺输注联合顺铂及5-氟脲嘧啶联合化疗方案疗效显著,毒性反应能耐受,且费用低,值得推广为管癌术后病人治疗一线用药.
  • 摘要:食管和贲门上皮癌变是一个多阶段、进行性演进过程.上皮细胞增生异常是食管和贲门癌易患人群最早期变化特征,食管上皮细胞增生异常的形态表现为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asalCellHyperplasia,BCH),间变(Dysplasia,DYS)和原位癌(CarcinomaInSitu,CIS);贲门上皮细胞增生异常的形态学表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DYS,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和CIS.这些病变被认为是食管和贲门的癌前病变.高发区人群普查和随访观察发现,从极早期轻度癌前病变到发展成早期癌,大约需要5~10年时间.本文介绍了食管和贲门癌变多阶段演进机制.
  • 摘要:目的:探索对食管癌各种传统手术方式的改进.方法:1、剖左胸食管下段癌根治术:左第七肋床进胸,离断第六肋,弧形广泛切开膈肌;替代胃食管床内作食管胃弓上吻合.2、右胸、上腹切口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腹腔内作膈肌脚区淋巴清除;保留纵膈胸膜或应用后胸壁壁层胸膜所成形的胸膜瓣,将胃封闭在纵膈食管床内.3、三切口食管中段癌切除术:剖右胸保留纵膈胸膜或人工成形胸膜瓣,还其完整的食管床,替代胃管于食管床内;若替代胃置于胸骨后,先在胸腔内前纵膈上下钝性分离,颈部分离离断左侧颈前肌.4、左胸、左颈二切口食管中下段癌切除术:在第七肋床进胸,离断第六肋,弧形广泛切开膈肌,置胃于食管床内达颈部吻合.5、双侧颈淋巴清扫,应用以肩胛舌骨肌下和食管气管旁为重点的局限性清除.结果:改良1,增加了胸腹腔的暴露有利于肿瘤彻底切除和淋巴清扫,食管胃床内弓上吻合,减少胸胃对心肺影响和吻合口瘘的发生.改良2,腹腔内清除膈脚旁淋巴结较右胸内操作容易和彻底,胸胃固定于食管床内减少了术后胸胃过度膨胀,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改良3,胸内操作胸骨后分离方便效果好,尤其在上纵膈;切断颈前肌减轻了胸骨入口狭窄和食管胃吻合处成角,减少了吻合口瘘的发生.改良4,除胸腹增加暴露外,食管置床内避免了胸胃膨胀.改良5,避免广泛两颈清扫和导致颈胸部的淋巴回流障碍,而致肺部的并发症.结论:各种术式改良增加肿瘤切除淋巴清扫的彻底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 摘要:食管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学者们从基因、染色体和蛋白质等不同水平上对食管癌相关肿瘤标志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组织分型、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作了诸多深入探索,本文就近年来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予以综述.
  • 摘要:食管胃部分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作为食管癌治疗的常规术式,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该术式在食管的生理功能上与其它术式相比有那些优点?作者在1997年1月~1999年3月间,采用国产SG-Ⅲ型消化道压力检测仪对我院21例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后病人的残余食管及胃进行了消化道压力检测研究,并与25例正常成人对照,现将检测结果报告于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手辅助电视胸腔镜行食管癌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施行手辅助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45例(研究组),同期施行常规开胸手术4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情况和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结果:研究组与手术组比较,手术效果满意.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食管旁淋巴结分别为(3.55±1.01)、(3.31±1.52)枚,贲门旁淋巴结分别为(1.27±1.07)、(1.59±1.09)枚,胃左动脉周围淋巴结分别为(4.27±1.42)、(4.68±2.10)枚,清扫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隆突下淋巴结清扫分别为(6.64±3.72),(3.82±2.48)枚,研究组好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28.68±4.90),(59.73±6.06)min,胸部失血量分别为(92.72±18.56),(145.01±35.42)ml,术后第一天引流量分别为(201.36±44.65),(295.45±57.22)ml均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手辅助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能够达到常规开胸手术相同的切除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 摘要:目的:食管癌手术切除后易复发,转移,有的不能根治性切除.TNM分期Ⅱb、Ⅲ期病人是手术后持久内放疗的适应证.方法:32p同位素裂变中不产生r射线,便于防护.32p同位素半衰期长,裂变中产生的β射线能持久,温和地杀死残存的癌细胞.当它裂变一定时间后射线量逐渐减少,达不到医疗作用时,可通过埋在皮下的硅胶管更换新的32p同位素,保证了放射源恒定的,持久的杀死残存的癌细胞.结果:本组对240例胸段食管鳞癌施行病变切除,清扫肺门及纵隔转移的淋巴结,切除局部受侵的纵隔胸膜等,根据术中切除组织病理检查情况,TNM分期:Ⅱb期120例,Ⅲ期120例.在手术切除的同时在原瘤床或局部转移处置入32p同位素球持久内放疗120例(简称治疗组).未在原瘤床或局部转移处置入32p同位素球持久内放疗120例(简称对照组).经7年随访,其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和对照组生存期率t=2.97,P<0.01,差异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手术综合治疗效果.120例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吻合口瘘、脓胸、放射性肺炎等并发症.结论:食管癌在手术切除的同时,在瘤床或局部转移处置入32p同位素球持久内放疗以求根治,为食管癌术后综合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和推荐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外科治疗中利用残胃与食管吻合术重建消化道手术方式.方法:报告3例高龄食管癌病人的外科治疗,复习近10年国内文献,总结104例残胃与食管吻合的手术方法和效果.结果:无手术死亡,总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6%,其中吻合口瘘0.96%,食管上切端癌1.9%.56例术后随访1年生存率86.8%,生存超过3年18例,5年生存7例.结论: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可与食管在主动脉弓上或弓下吻合,其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性较高,对临床外科选择个体化方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有实用意义.
  • 摘要:贲门癌术后出现的胃食管返流、吻合口狭窄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为解决这一难题,1999年至2002年,我们对28例贲门癌病人行胃底再造His角、吻合口粘膜瓣膜成形术,起到很好的抗返流作用,现作一报道.
  •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切除后,保留贲门的食管端端吻合,能否免除返流性食管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法:按根治性手术要求操作,肿瘤切除后,于胸内行食管-食管对端吻合,保留贲门,应用机械法完成.吻合口两端缝纤维外膜加固,再将胃底包绕吻合口缝固.术中注意保护胃网膜右及胃右血管及其弓.在贲门部切除淋巴结时不损伤血管丛,吻合部在贲门上不超过2.0cm(本组为1.5-2.0cm).结果:已行8例手术.ⅡA期5例,Ⅲ期3例,切除食管长度,最短13cm,最长19cm,术后病理报告上下切缘均无癌残留.8例中6例顺利出院.1例经左胸切口者因病变已累及双侧纵隔胸膜,切除较广泛,术后出现右胸乳糜胸,又继发脓胸,术后第13天发生吻合口上方食管壁瘘,第14天时放置食管支架堵瘘成功,进食半流质,第18天出院.另1例78岁患者术后第10天发现胃壁约1cm大小瘘口,立即再进胸缝补成功.估计为胃底包绕吻合口时的缝针针眼处坏死所致,再6天后呼吸道感染未能控制,自动出院,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5个月后当地诊为呼吸功能衰竭死亡.8例出院时进食均顺利,无返流现象.8例出院前均行食管吞钡摄片,其中6例行胃镜检查,无一例返流发生.出院后每2-4周电话联系,至今已随访6-8月,除1例死亡外,余均健在,进食顺利,无返流主诉.结论:胸段食管癌食管切除后行保留贲门食管端端吻合重建消化道是可行的,术后未发生返流性食管炎,也不限于早期食管癌.由于传统的食管胃端侧吻合术后有高达1/4以上病人出现返流性食管炎,有的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并因炎症致使一些病人发生吻合口狭窄,生活质量不高.作者试行胸内保留贲门的食管端端吻合,已成功施行8例,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本实验拟通过动物实验经胸食管胃吻合术后胸腔内热灌注化疗,观察热灌注化疗对实验动物机体的影响.并行组织学检查了解吻合口愈合的情况.来探讨食管胃吻合术后热灌注化疗的可行性.方法:实验选用12只成年杂种犬,采用热灌注前后自身对照来观察实验结果.均在全麻气管内插管后行经胸应用吻合器食管胃吻合术.然后置灌注管、排液引流管于胸腔内,外接无菌的体外循环专用塑料管道,在体外循环泵驱动下将胸腔内灌注液引入体外恒温水浴温箱进行热交换后再泵入胸腔内.应用温热盐水(43℃~44℃)加顺铂(100mg/m2)胸腔内循环灌注1小时.分别于热灌注前、后采集外周血备用,查肝功能、肾功能及心肌肌钙蛋白.另外采集热灌注前、后肺组织、胸膜及胃食管组织固定备用,分别在光镜、电镜下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并于术后7天后将实验犬处死,观察吻合口愈合的情况.结果:灌注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心肌肌钙蛋白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例麻醉过深死亡,1例7天时死于吻合口瘘,其余实验犬存活.处死后发现胃食管吻合口愈合较好.结论:食管胃吻合术中胸腔内热灌注化疗,动物实验是可行的.
  • 摘要:背景与目的:约有一半的食管癌患者在术后3年内出现复发,但肿瘤复发模式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旨在研究食管癌Ivor-Lewis手术后肿瘤复发的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1年接受Ivor-Lewis手术及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治疗的196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x2分析检验复发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术后3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在3年内96例(48.9%)患者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12.2个月.局部-区域性复发52例(54.1%),其中41例(78.8%)有纵隔淋巴结转移,仅8例(15.3%)患者单纯颈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包括血行转移伴局部-区域性复发10例)44例(45.8%),肝、骨和肺转移为主,占88.6%(39/44);手术后辅助放疗组患者的局部-区域性复发率(23.3%)低于未放疗组(41.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3和N1是食管癌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约1/2的食管癌患者于Ivor-Lewis手术后3年内出现肿瘤复发,纵隔淋巴结、肝脏、骨和肺是主要的复发部位.手术后辅助放疗可以减少局部-区域性复发.
  • 摘要: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在我国某些地区,食管癌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一位[1],近年来,尽管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食管癌的疗效和预后依然很差,总5年生存率在10%~20%[2].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局部肿瘤未控制以及复发.作为全身性治疗手段,化疗是食管癌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新辅助化疗近年来,食管癌术前新辅助化疗颇受人们关注,Aroori等[3]报道术前给22例患者持续滴注小剂量氟尿嘧啶(5-FU)+顺铂(DDP),化疗后59%的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得到改善,19例化疗后接受了手术,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completeresponse,pCR)及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率分别为11.0%、5.5%.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4年生存率为42%.Hirata等[4]分别采用80或100mg/m2奈达铂(Nedaplatin,NED)单药治疗10例初治的食管癌,结果3例达到PR,3例微效(minorresponse,MR),有效率为30%.治疗前病理检查采用Ki-67抗原染色标记法,3例达到PR的患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较高,分别为47%,52.7%和86%.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研究提示NED不良反应轻微,能够取代DDP成为治疗食管癌的一线药物.
  • 摘要:食管癌切除术行颈部吻合时较容易损伤喉返神经.近年来由于对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行手术切除的增加以及随着食管癌三野清扫理论的提出,对食管癌病人进行颈部操作的机会增加使喉返神经损伤的可能增多了.我院自1988年6月--2003年7月共行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180例,其中25例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现将损伤原因及预防方法作一报告.
  • 摘要:目的:总结胸下段食管癌或贲门癌切除术后胸内食管胃端侧器械吻合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1990年1月~2005年12月间行胸下段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器械吻合术共1666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平均耗时160min,术后吻合口少量出血、瘘、狭窄、和胃食管返流的发生率分别为1.44%、0.96%、1.92%和6.60%,术后3个月内发生吻合口胸主动脉瘘9例(0.54%),其中手术止血成功4例,死亡5例.结论:认为应用管状消化道吻合器行胸内食管胃端侧吻合术效果可靠,操作方便,易于掌握,值得推广应用,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尤其是吻合口胸主动脉瘘,一旦发生极其凶险,应引起重视.
  • 摘要:文章报告我院1990-2005年收治自发性食管破裂48例,其中12例性食管破裂切除.食管胃吻合术;8例食管破裂修补,胃食管转流术;16例型食管破裂清创缝合+胸腔闭式引流术;7例植食管带膜支架十胸腔闭式引流术;5例仅行胃造漏+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结果46例治愈,2例死亡.我们认为早期诊断及采取有效手术方式是降低自发性食管破裂死亡率的关键.
  • 摘要: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胃体癌相比稳定的发病率相比,贲门癌的发病率在迅速上升.虽然发病率在升高,但是其预后却一直很差,5年生存率仅15%左右.贲门癌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论,至今尚未统一.贲门癌的诊断包括X线诊断、CT、MRI、PET、内镜、荧光技术等,其中PET比CT能够更为准确地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超声内镜可以准确判断病变浸润及邻近转移的程度.治疗包括新辅助治疗、手术治疗和减状治疗.手术径路有多种,究竟应选择何种手术径路,无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很大程度上依据外科医生的习惯而定.一般认为全胃切除及距病灶至少>5cm的食管切除是外科治疗贲门癌的合理切除范围.贲门癌联合脏器切除的原则是在保证根治性切除肿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和并发症.消化道的重建并无标准的首选术式,应根据具体情况,遵循个体化的原则选择术式.对不能手术但进食又相当困难,无法进行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者,可以采用减状治疗的办法,来暂时缓解进食困难的症状,延长其生存时间,为综合治疗提供机会.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胃体癌相比稳定的发病率相比,贲门癌的发病率在迅速上升[1].虽然发病率在升高,但是其预后却一直很差,5年生存率仅15%左右[2].相对于其他肿瘤来说,针对贲门癌的研究较少,这可与贲门癌发生部位的特殊性有关,迄今为止,对于贲门的准确定位仍未有国际上统一的标准,所以关于贲门癌仍有很多问题值得商榷.本文对于贲门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食管癌的流行趋势中国是食管癌发病大国,全世界每年死于食管癌约30万人,我国占其半数以上.近20年来,欧美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我国仍以鳞状细胞癌占绝大多数.在世界范围内,从土耳其东部,经伊拉克、伊朗、中亚,继而延伸到中国北部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带.在中国北部,特别是河南林州市和毗邻的辉县等地,既是我国又是世界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就在此不到200公里的地区,食管癌的死亡率从最高的500/10万人口可下降到26/10万人口,如此特殊地理分布的发病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就引起了我国政府及周恩来总理的极大关注,指示在高发区开展食管癌防治研究工作.基于1973年~1975年我国全人口死因回顾调查及1990年~1992年1/10抽样人口死因回顾调查资料:90年代初,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病例数约130万,估计发病数约160万,其死亡构成为17.94%,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占第二位,胃癌死亡率居癌症死亡之首,食管癌居第四位,占癌症死因的16.05%.2000年癌症死亡人数约为150万,发病人数约为200万,食管癌的死亡在城市居民中退居第五位,在农村人口中占第四位.搜集河南省1974年~1976年全人口死亡回顾调查资料和1983年~1999年1/10人口居民死亡登记报告资料:1974年~1976年食管癌死亡率为32.22/10万人口,占恶性肿瘤死亡的41.77%;1986年~1988年分别为31.42/10万人口和31.48%;1996年~1998年分别为21.02/10万人口和25.25%.从男性和女性食管癌调率死亡曲线看,呈逐年下降趋势.从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男性下降了39.22%,女性下降了30.14%.近26年来,河南居民总癌死亡率虽变化不大,然食管癌呈下降趋势,胃癌相对稳定,肝癌和肺癌明显上升.于1985年~1991年我国同美国NCI合作,为了验证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否降低人群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了两项大人群的营养干预试验,其结果在3318例服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管细胞重增人群中,使食管癌死亡率下降17%(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在29584例服用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硒的普通人群中,可降低总死亡率9%,总癌死亡率13%和胃癌0%,未能使食管癌死亡率明显下降.补充核黄素和烟酸可降低食管癌死亡率15%(P<0.05).我国食管癌防治研究基地林州市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1995年起有了较明显的下降,现已次于河北磁县而位居全国第二.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环境、饮食方式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我国癌谱的演变,也正处于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渡时期.尽管对食管癌确切的发病因素还不甚清楚,河南食管癌高发区的人群研究已提示:环境中的亚硝胺及霉菌毒素等致癌物质和因膳食结构单调引起的某些营养元素的缺乏,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代谢这些危险因素相关酶的基因和/或DNA损伤修复酶的异常改变,可能是决定食管癌易感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把握食管癌多元性的危险因素并密切结合早诊早治,为实现新世纪癌症"少发易治"的防治新目标而奠定基础.本文介绍了当今食管癌的若干问题.
  • 摘要: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多个癌基因、抑癌基因的突变,产生各种酶学的改变,表现为多基因、多因素、多步骤的协同作用.对于食管癌诊断和预后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已成为研究重点.与食管癌诊断有关的包括基因异常表达(p53和p21蛋白阳性表达)、基因突变(抑癌基因FHIT缺失、抑癌基因p16点突变)、核抗原Ki67过表达、端粒酶活性表达增高、COX-2表达增加、β-Catenin膜表达减弱伴随核表达增加及MAGE基因的表达.与食管癌预后有关的包括抑癌基因(p53突变、Rb基因表达)、癌基因(int-2/hst-1扩增、周期素D1扩增、MDM2表达减弱、C-erB2过度表达)、DNA倍体类型、信号转导(Smad4的低表达、TGF-β低表达、S100A2蛋白表达)、血管生成(VEGF表达增加)、凋亡(bcl-2表达降低、DFF45表达下调、Fas和FasL表达)、细胞周期调节(Smurf2高表达、PCNA高指数)、uPA强染色、nm-23H1低表达及COX-2高表达.本文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管癌诊断和预后评估进行了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颈段食管癌采用横断气管径路切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在全麻气管插管下,颈部取"U"形切口,于2-3气管环之间把气管横断,切除肿瘤并清扫淋巴结,于食管入口处把食管切断,行非开胸食管内翻拔脱,经食管床将胃拉至颈部行咽胃吻合.结果:43例中,术后并发喉返神经损伤者15例,颈部切口感染者7例,咽胃吻合口瘘者5例.均治愈出院(1例于8个月死于肺部感染).21例生存超过3年,3例生存超过5年.结论:横断气管径路切除食管癌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为颈段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路径.1991年2月-2005年1月,我们采用气管横断、食管全切、胃咽吻合、气管吻合术,治疗颈段食管癌患者43例,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评价内镜套扎粘膜切除术和单独内镜套扎术治疗食管、贲门早期表浅癌的疗效.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人群普查确诊的14例食管、贲门早期表浅癌中,7例采用内镜圈套结扎后行粘膜切除术,另外7例接受了单独内镜圈套结扎治疗.根据切除标本和治疗一个月后内镜复查活检标本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评价其疗效.结果:癌灶完全切除者13例(92.86%),部分切除者1例(7.14%).无创面出血和穿孔并发症.结论:内镜套扎粘膜切除术和单独内镜套扎术均是治疗食管、贲门早期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后者更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评价消化道圆型吻合器在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我们在1998年8月~2006年3月期间应用圆型吻合器对1360例食管、贲门癌切除后进行机械吻合.其中男760例,女600例.年龄16~88岁.食管癌800例,贲门癌560例.食管胃颈部吻合12例,胸顶吻合98例,弓上吻合620例,弓下吻合630例.结果:术后出现吻合口瘘7例(0.5%),发生术后吻合口狭窄22例(1.6%),术中吻合出现器械故障20例(1.5%).结论:消化道圆型吻合器在上消化道重建手术中是安全可靠的,器械吻合是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的有效技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