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届全国诊断病理暨淋巴造血组织疾病学术研讨会
第十届全国诊断病理暨淋巴造血组织疾病学术研讨会

第十届全国诊断病理暨淋巴造血组织疾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09-04-17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届全国诊断病理暨淋巴造血组织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phoma,AITL)是一种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的外周T细胞肿瘤,特点为系统性发病,淋巴结多形性T细胞浸润、滤泡树突状细胞的增生、高内皮静脉增生和多克隆性的B细胞增生,形成复杂的器官样结构。曾经被命名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和不典型反应性淋巴结病变。AITL为最常见的原发于淋巴结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之一,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15~20%。患者多为中老年,男女比例相似。患者一般有全身浅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骨髓常累及。发病时一般处于进展期,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和夜汗等。还有皮疹和瘙痒、水肿、胸腹水、关节炎等。实验室检查常有多克隆性的高Y球蛋白血症、循环免疫复合物、冷凝集索和溶血性贫血、类风湿因子和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等。患者可显示继发的免疫缺陷。AITL属于侵袭性的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差,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治疗方案。本文介绍了病理学改变、免疫表型和基因重排,分析了国内外大宗病例研究的比较,探讨了滤泡辅助T细胞和相应肿瘤的发现等问题。
  • 摘要:病理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基石,是临床医学诊断与治疗的基础。病理医师不但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和演变规律,还要与临床医师共同对疾病做出诊断,甚至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近半个世纪以来,如果以“蓬勃发展、日新月异”来形容某种疾病的病理学发展进程,则非淋巴瘤莫属。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抗人类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相继问世,淋巴细胞纷繁复杂的生物学特性和发育过程不断被揭示,相应地,淋巴系统肿瘤的细胞起源和生物学行为也逐渐被认识和确定,日益完善的病理诊断和分类为淋巴瘤的诊治和学术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成为病理学促进临床医学发展的典范,彰显了病理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日趋复杂化的分类也让许多临床医师倍感困惑,“2008版WHO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分类”的更新和问世,带给我们的迷茫甚至超过了惊喜。临床医师应该如何理解淋巴瘤病理诊断的快速进展?病理诊断与临床实际需求是更加紧密的结合还是相互背离?是否当前临床治疗水平越来越滞后于病理学的进步?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临床医师和病理专家共同讨论和梳理。
  • 摘要:骨髓淋巴增生性疾病主要指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系列的白血病,以及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在骨髓中浸润。这些疾病的分类依据WHO(2007)新分类。骨髓淋巴增生性疾病的检查可通过骨髓穿刺细胞学和凿取活检组织学,辅以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技术以及分子技术。综合临床特点、形态学、免疫表型特点,少数加以遗传学特征可对病变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文探讨了几种常见的骨髓淋巴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 摘要:EB病毒(EBV)淋巴增殖性疾病(LPD)国际分类会议于2008年9月8~9日在美国华盛顿Bethesda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召开。会议由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和国家卫生研究院少见病办公室联合主办。Elaine S.Jaffe和Jeffrey Cohen教授是会议组织者,共有40人参加会议,其中美国学者28位、日本4位,中国香港、中国大陆、韩国、德国、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和秘鲁学者各1位。40位与会者中包括14位病理学家和26位病毒学家、免疫学家、感染疾病专家、血液病学家和肿瘤学家。这14位病理学家是:Elaine S.Jaffe,Nancy Harris,Lawrence Weiss,Steven Swerdlow,Stefania Pittaluga(以上5位来自美国),Leticiaouintanilla-Maritinez (德国),Miqueel Piris(西班牙),John Chan(中国香港),XiaogeZhou(中国大陆),TadashiYoshino,Koichi Oshima,Shigeo Nakamura(以上3位来自日本),Young Ko(韩国),CarlosBarrionevo(秘鲁)。这是中国大陆学者首次参加国际淋巴组织疾病分类,具有历史性意义。会议召开的背景:根据WHO淋巴瘤分类的原则之一,即应该采用所有能够得到的技术和方法从多个角度认识和定义疾病,对已经明确的疾病做出明确定义,对于目前尚不明确的疾病待以后研究资料充分了再进行定义。因此,WHO分类具有生命力,可以不断更新,补充新的内容,甚至修订以前不恰当的认识。本文介绍了EB病毒淋巴增殖性疾病国际分类会议的分类说明。
  • 摘要:淋巴结由皮质、副皮质和髓质三个主要区域组成,淋巴滤泡位于皮质区,分为初级滤泡和次级滤泡。在活检工作中所见到的滤泡大多数是受到抗原刺激而增生的次级滤泡,可见生发中心,分为明区和暗区。生发中心周围是套区,最外层是边缘区。发生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结,正常结构常常全部或部分被破坏,而显得结构不清楚。在有些淋巴瘤的较早期,淋巴结的结构基本保持正常,但已经发生了淋巴瘤。此种在正常结构内存在非浸润性淋巴瘤,称为原位淋巴瘤,此类肿瘤诊断较为困难,其细胞成分、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均发生了改变,这种交界性病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2008年新版的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中,对其做了明确的界定,提出了原位滤泡性淋巴瘤(insitu follicular lymphoma)和原位套细胞淋巴瘤(in situmantle cell lymphoma)。这两种原位淋巴瘤常常容易漏诊,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诊断为反应性增生的病例,经过一段时间转变为淋巴瘤,可能是属于原位淋巴瘤的漏诊。本文探讨了 “原位”淋巴瘤的诊断鉴别情况。
  • 摘要:致骨软化肿瘤的病理组织学表现:瘤组织大部分为问叶组织来源,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可浸润包膜、周围组织或浸润至骨小梁间,可见多少不等的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脂肪细胞、黏液样细胞、软骨样细胞、星芒状细胞等,可见黏液样、软骨样、骨样基质,组织中可见分布不均一的散在云雾状、团块状颗粒性或沙砾样钙化:瘤组织中富于血管,小血管呈血管外皮瘤和血管纤维瘤中的窦隙状形态、厚壁畸形血管、薄壁血管聚集呈血管瘤改变,稍大的血管壁周围往往有黏液变性。部分肿瘤周边可见骨壳形成,部分组织中可见多核巨细胞,部分可见陈旧性出血,部分可见无折光的非尿酸盐结晶:部分肿瘤类似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形态:发生于颌骨的该类病变,在纤维性组织背景中常存在隐匿性上皮条索。还有极少量的神经内分泌上皮性肿瘤出现肿瘤性骨软化。本文对致骨软化肿瘤病理形态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分类情况。
  • 摘要:恶性淋巴瘤通常由某一种类型的淋巴瘤引起,累及一个或多个部位,可按现代淋巴瘤分类进行诊断和治疗。有些淋巴痛在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特点介于CHL和大细胞NHL之间,具有中间性特点而难以明确分类为任何一种类型的,目前广泛使用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尚不能归入CHL和任何一种NHL,称为灰区淋巴瘤(GZL),本文现就组合性淋巴瘤和灰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特征做一介绍。
  • 摘要:大多数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通过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可得出肯定诊断,大约有5%~10%的病例表现复杂,即使做大量的免疫标志可能也难以鉴别其良恶性,免疫球蛋白(Ig)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克隆性重排可作为重要的辅助指标协助诊断,其基本原理是淋巴瘤起源于单个恶性转化的淋巴细胞,相同的克隆具有相同的基因重排方式。本文介绍了Ig和TCR基因结构及其重排,分析了克隆性基因重排的检测方法,探讨了克隆性基因重排的应用及其策略。
  • 摘要:2001年的WHO淋巴瘤分类,标志着淋巴瘤的病理诊断进入了“综合时代”,即将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综合评价来做出淋巴瘤病理学诊断和分类的时代。不同亚型的淋巴瘤有着不同的预后,需要不同的治疗,即使是相同亚型的肿瘤,由于携带不同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对治疗的反应也可能不同。因此,淋巴瘤正确的诊断与分型是治疗的关键。虽然多数淋巴瘤综合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可得到正确诊断,但很多情况下,分子遗传学的检测可以提供更多普通病理学检查所不能提供的信息。把分子遗传学的检测纳入淋巴瘤的分类或视之为部分病理亚型的重要依据,说明了其地位的重要性。
  • 摘要: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是外阴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它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一般认为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生至少有两种非常独特的途径,即伴随普通性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性途径和伴随分化性VIN的非HPV相关性途径。这两种途径各具不同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学特点。现已公认VIN是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前体病变,常常应用其首字母缩略词“VIN”表示。本文介绍了两种类型的VIN,以及两种相应类型的外阴鳞状细胞癌,探讨了有关VIN的分类和分级。
  •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中确定了四类临床上常见的,与淋巴瘤和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发生有关的免疫缺陷疾患,内容包括了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学、形态学、临床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部位、预后因素各个方面。2008年WHO分类中做了一些重要的改动和补充,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相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淋巴瘤,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方面进行了补充。同时将第四类疾病由过去的甲氨蝶呤治疗相关性淋巴增生性疾病改为医源性免疫缺陷相关的淋巴增生性疾病。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