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七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两岸三地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病学术论坛
第七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两岸三地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病学术论坛

第七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两岸三地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病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07-08-31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

会议文集:第七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两岸三地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病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究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临床分离到一株碳青霉烯耐药的阴沟肠杆菌ZY1465。对该菌株进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接合试验、质粒图谱分析、等电聚焦电泳(IEF)、特异性PCR扩增和DNA序列分析以及外膜蛋白分析等。结果 阴沟肠杆菌ZY1465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MIC均为32μg/ml,此外还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西丁、氨曲南、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多种抗生素呈高水平耐药。接合试验使受体菌大肠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性明显降低(MIC由接合前的≤0.125μg/ml变为接合后的2μg/ml)。质粒酶切图谱分析表明接合子的质粒与此前本实验室发现的粘质沙雷菌ZN008中编码blaKPC-2基因的质粒完全相同。等电聚焦显示阴沟肠杆菌ZY1465产等电点(pI)分别为5.4、6.7、7.3、7.8、7.9和8.6共六种β-内酰胺酶,接合子只产等电点6.7一种β-内酰胺酶。特异性PCR扩增和测序证实该菌中存在TEM-1(pI 5.4)、KPC-2(pI 6.7)、DHA-1(pI7.8)、CTX-M-14(pI 7.9)、CTX-M-3(pI 8.6)和染色体AmpC(IEF中未检测到)等耐药基因,等电点为7.3的酶有待进一步研究。外膜蛋白的尿素-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Urea-SDS-PAGE)分析显示阴沟肠杆菌ZY1465有38kDa蛋白条带的缺失。结论 首次在国内分离到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的阴沟肠杆菌,多种β-内酰胺酶尤其是KPC-2的产生合并外膜蛋白缺失引起阴沟肠杆菌ZY1465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
  • 摘要:目的:探讨本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基因分布规律。方法 用NCCLS推荐的表型确证试验确定临床标本中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62株,用Etest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用TEM、SHV、CTX-M-1、CTX-M-2、CTX-M-9组通用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98.2﹪),其次是头孢吡肟(72.7﹪),头孢呱酮/舒巴坦和呱拉西林/三唑巴坦分别为69.6﹪和63.6﹪。PCR扩增结果显示TEM、SHV和CTX-M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16.1﹪、50﹪和61.3﹪,21﹪的菌株同时携带多个基因。结论 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产ESBLs最常见的基因型是CTX-M型,其次是SHV、TEM型。
  • 摘要: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Ⅰb各亚型的流行情况。方法 对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Ⅰb阳性的菌株进行DNA序列测定,测得序列与已在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
  • 摘要:目的:建立肺炎克雷伯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基因分型的方法,并对新生儿病房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在对肺炎克雷伯菌进行RAPD反应体系优化的基础上,对我院新生儿病房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获得的30株肺炎克雷伯菌提取基因组DNA后进行RAPD分型,同时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 30株肺炎克雷伯菌RAPD分型可分为14型,分型率100﹪;其中A型有6株,B型4株,C型3株,D型3株,E型~H型各2株,I型~N型各1株。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高达50﹪~73.3﹪,但对亚胺培南仍高度敏感。结论:RAPD可对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新生儿病房内存在肺炎克雷伯菌流行株的交叉感染。
  • 摘要:目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在世界范围出现并不断增加。31株MDRAB于2005年1月~8月间,分离自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应用PCR和DNA测序方法检测细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qacEΔ1一sull),1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l1),和质粒介导喹诺酮举耐药基因。并收集临床料讲行回顾性分析。31株MDRAB中有3株(9.7﹪)对22种试验的抗菌药物均耐药。31株MDRAB中19株(61.3﹪)检出了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TEM、PER和DHA分别阳性率为61.3﹪,19.4﹪和3.2﹪,未检出SHV、OXA-23、GES和IMP。qacEΔ1-sull and intil1阳性率分别为80.6﹪和58.1﹪。在31株MDRAB中TEM、PER、DHA,与qacEΔ1-sull、intil1,其共有8种基因组合方式。以TEM+qacEΔ1-sull+intil1为最常见,占25.8﹪。该组菌对亚胺培南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50.0﹪,其它药物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受试的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均在75.0﹪以上。6(19.4﹪;)株菌的基因组合为TEM+PER+qacEΔ1-suH+intil1,该组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6.6﹪。31株鲍曼不动杆菌25株(80.6﹪)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其中acc(3)-Ⅰ、aac(6')-Ⅰ、ant(3")-Ⅰ、ant(2")-Ⅰ、aac(3)-Ⅱ、aac(6')-Ⅱ阳性率分别为67.7﹪、45.2﹪、29.0﹪、22.6﹪、9.7﹪、3.2﹪。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共有13种基因组合方式(见表4)。3株(9.7﹪)MDRAB携有PER-1,TEM-1,qacEΔ1一sull intl1,ace(3)-Ⅰ和aac(6')-Ⅰ基因。31例MDRAB感染病人,29例(93.5﹪)为医院内呼吸道感染,1例为血液感染,1例为伤口感染。经抗菌药物治疗后,24例(77.4﹪)存活,7例(22.6﹪)死亡。结果显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他们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感染者预后较差。
  • 摘要:目的:检测我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基因分型,初步了解我院MRS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MRSA感染的治疗,更好地控制MRSA引起的感染,并减少耐药株的出现。方法:以华西医院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各临床科室的MRSA菌株共65株为研究对象,使用多重PCR扩增技术检测SCCmec基因分型,PCR产物进行琼脂糖电泳凝胶检测,阳性株进行基因测序,与目的基因进行比对。结果:65株MRSA的SCCmec基因分型均为Ⅲ型。结论:我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基因分型单一,均为SCCmec-Ⅲ型,尚未发现CA-MRSA菌株。
  • 摘要:目的:研究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中整合子的流行现状、与耐药的相关性及携带的耐药基因。方法 收集106株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药敏情况;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筛查整合子并分类;整合子PCR法扩增整合子可变区;联合RFLP和DNA测序技术分析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52.8﹪(56/106)的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整合子,PCR-RFLP结果显示均为Ⅰ类整合子;94.6﹪(53/56)的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扩增阳性,扩增片段大小从0.15kb到2.8kb不等;共检出7种不同的可变区,含有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adA1、aadA2、aadA5、aadB、aacA4)、磺胺类抗生素(dfrⅫ、dfr17)、B-内酰胺类抗生素(bla<,oxa-10>)和氯霉素(catB-like、catB8)耐药的基因及两个功能不清的开放阅读框(orfF、orfI);发现一例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orfI-aadA1,Genbank基因号为DQ092497。结论 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中;整合子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和多重耐药有关;鲍曼不动杆菌整合子主要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
  • 摘要:目的:用利福平、异烟肼药物作用H<,37>Rv株产生耐药,诱导基因突变,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耐药菌株突变基因。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利福平、异烟肼同时加入培养液中观察菌株的耐药生长情况,用基因芯片检测耐药菌株基因突变。结果:两种药物同时作用H<,37>Rv株仍能在培养液中生长,产生耐药,用PCR扩增产物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发现,分别在rpoB基因531位,katG基因315位发生突变。结论:H<,37>Rv株能在含多种药物的培养基中生长产生耐药,耐药的机理与药物作用基因位点突变有关。
  • 摘要:目的:检测37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Fm)的基因型以利于临床治疗选药,REP-PCR同源性分析为分子流行病学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2006年美国临床核试验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对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进行药敏试验;PCR方法检测万古霉素的耐药基因;用重复基因外回文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37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100﹪耐药,万古霉素MIC>512μg/ml,基因型均为vanA;对红霉素和氨苄西林100﹪耐药,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89.2﹪,庆大霉素为86.5﹪,环丙沙星为91.9﹪,呋喃妥因为59.5﹪,氯霉素为5.4﹪;37株VREFm扩增出3~14条带,大小在100~2000bp之间,分为6个型。结论 37株VREFm表型与基因型一致;VREFm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REP-PCR方法简便、快速、花费低,可用于肠球菌属同源性检测。
  •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分布。方法:采用K-B纸片法检测本院38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四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并利用PCR方法检测这38株菌六种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aac(3)-Ⅰ、aac(3)-Ⅱ、aac(6')-Ⅱ、aac(6')-Ib-cr、ant(2")-Ⅰ、ant(3")-Ⅰ。结果:38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检测的四种氨其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丁胺卡那霉素28.9﹪,奈替米星39.5﹪庆大霉素76.3﹪,妥布霉素76.3﹪,aac(3)-Ⅱ,aac(6')-Ib-cr,ant(3")-Ⅰ,ant(2")-Ⅰ阳性率分别为63.2﹪,36.8﹪,10.5﹪,2.6﹪。未检测出aac(3)-Ⅰ与aac(6')-Ⅱ基因阳性菌株。结论:临床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呈不同程度耐药,本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以aac(3)-Ⅱaac(6')-Ib-cr基因为主,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有一定的联系。临床抗感染过程中应该注重耐药机理的研究。
  • 摘要:目的:检测全国19家医院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TEM型ESBLs。方法 收集2004~2005年全国19家医院对头孢他啶耐药的大肠埃希菌98株和肺炎克雷伯菌109株,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MICs,PCR扩增bla<,TEM>基因。扩增阳性菌株进行接合实验,测定接合子MICs并PCR扩增bla<,TEM>基因。扩增阳性的菌株和接合子以等电聚焦电泳(IEF)检测其β-内酰胺酶等电点。对具有典型TEM型ESBLs表型的菌株进行测序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分析。进一步收集检出突变的菌株宿主患者及其所在病房分离的对头孢他啶不敏感的菌株,进行测序、DHPLC分析,以及ERIC-PCR和RAPD分型。结果 实验菌株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阳性率分别为84.7﹪和68.8﹪,bla<,TEM>基因阳性率分别为67.3﹪和69.7﹪。初步收集的菌株中仅1株大肠埃希菌P34表达TEM-12型ESBL,其它均为TEM-1。P34宿主患者分离的21株大肠埃希菌中有18株表达TEM-12,且所有菌株均为同一克隆。该患者住院期间所在病房分离的11株对头孢他啶不敏感大肠埃希菌均表达TEM-1,与P34均不是同一克隆,但不同患者间存在菌株的水平传播。结论 TEM型ESBLs已在中国出现,但仍非常罕见,不是导致菌株对头孢他啶耐药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TEM-12型ESBL,该菌株虽未引起流行,但仍应引重视。必须加强感染控制,防止TEM型ESBLs在中国的传播。
  • 摘要:目的:研究4个含qnrA基因质粒在大肠埃希菌接合子中对环丙沙星耐药水平不同的发生机制。方法 以大肠埃希菌J53作为受体菌,通过接合试验从4株qnrA阳性的临床菌株中获得4株接合子。采用E-test方法测定环丙沙星MIC;以PCR法检测aac(6')-Ib-cr基因,采用Real-time RT-PCR法测定qnrA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启动子探针载体pKK232-8测定qnrA启动子强度,测定、比较启动子周边序列。结果 环丙沙星对仅含qnrA质粒pHS4及pHS5的接合子的MIC为0.094mg/L及0.125mg/L,同时携带qnrA及aac(6')-Ib-cr质粒pHS3及pHS6的接合子的环丙沙星MIC为0.25mg/L及1.0 mg/L。含pHS6接合子qnrA相对表达水平较其它接合子高13~32.5倍,pHS6的qnrA上游序列启动子活性最强,比另3个质粒高12倍,序列分析发现与pHS3比较,pHS6中qnrA转录启始位点与启始密码之间有7bp(GTTAGCA)的缺失。结论 一个质粒同时携带qnrA和aac(6')-Ib-cr 2个耐药基因及qnrA高表达是导致接合子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不同的原因。
  • 摘要:目的:构建表达IMI-2碳青霉烯酶的重组质粒,并在E.coli中表达获得基因重组蛋白,纯化重组蛋白并对其活性作初步研究。方法 设计四对引物,采用PCR法获得带有Nde1和Xho1酶切位点的IMI-2碳青霉烯酶基因片段,分别将其转入载体pet-32a,获得重组质粒,经测序鉴定后转化入宿主菌E.coli BL21(DE3)中,以SDS-PAGE分析目的蛋白的表达,采用固相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以亚胺培南作为底物对重组蛋白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 四个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和测序证明都含有IMI-2碳青霉烯酶基因,其中IMI-2CC-Pet32a重组质粒在E.coli BL21(DE3)中较好地表达得到分子量约为32kD目的蛋白,经固相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后,重组蛋白纯度达90﹪以上,并具对亚胺培南有较好的水解活性。结论 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仍具有生物活性,对亚胺培南具有很强的分解能力。IMI-2碳青霉烯酶可以利用大肠杆菌的原核表达系统高效表达并通过纯化达到较高的纯度。
  • 摘要:目的:分析浙江省部分地区志贺菌流行现状、耐药性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的基因型。方法 收集萧山妇幼保健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的24株志贺菌,用血清凝集试验进行血清分型;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收集到的志贺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琼脂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纸片确证实验筛选产ESBLs菌株并进行接合实验,接合前后菌株进行等电聚焦电泳(IEF)分析;用TEM、SHV、CTX-M-1组、CTX-M-2组、CTX-M-8组和CTX-M-9组的特异性引物,PCR扩增β-内酰胺酶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24株志贺菌中11株为福氏志贺菌,以F4血清型为主,占81.8﹪,13株为宋内志贺菌。PFGE结果显示,来自萧山的11株福氏志贺菌中9株F4型为同一克隆株。来自绍兴的5株宋内志贺菌和来自萧山的8株宋内志贺菌分属于同一型的4个不同亚型。24株菌株中对庆大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均为95.8﹪,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20.8﹪,中介率达20.8﹪;其中对含酶抑制剂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中介率均高于25﹪。检测到10株产ESBLs菌株,福氏志贺菌的ESBLs检出率为18.2﹪,宋内志贺菌的ESBLs检出率为61,5﹪,均接合成功。IEF显示产酶菌株产生等电点为7.9或9.0的β-内酰胺酶。PCR扩增产物经测序,并在核苷酸序列库(GenBank)中对比分析,等电点为7.9的β-内酰胺酶为CTX-M-14型ESBLs,而等电点为9.0的β-内酰胺酶为CTX-M-15型ESBLs。结论 萧山的福氏志贺菌为同一克隆株的流行,而宋内志贺菌不同地域为不同亚型的流行。志贺菌中由可接合质粒介导的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引起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和敏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并首次在国内宋内志贺菌中检测到CTX-M-15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摘要:目的:分析qnr阳性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特征,为控制qnr耐药基因水平传播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通过PCR扩增筛选产qnr阳性株,通过测序、接合试验进行确证。收集产该菌株患者临床资料,结合其微生物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34例感染qnr阳性株细菌患者资料。结合微生物学特征,我们认为2005年10月-2006年4月期间我院存在qnr阳性菌株的流行。抗生素的选择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进了包含PMQR(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细菌的存在和流行。
  • 摘要:目的:分析大环内酯耐药肺炎链球菌(MRSP)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与国际流行克隆株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FGE对107株MRSP进行同源性分析;对其中6株临床分离多重耐药的MRSP进行血清分型。结果 107株MRSP共有60个PFGE型,有6种PFGE型≥3株,这6种型共包含53株细菌,占总株数49.5﹪(53/107)。2003年~2004年ermB和mefE阳性菌株中存在与国际流行株密切相关的流行克隆P5型(39.2﹪,20/51)。6株多重耐药株血清型有4株属于19F型;2株血清型为19型 结论 耐药菌株的克隆传播是2004年上海地区儿童MRSP流行的重要因素,2003~2004年ermB和mefE同时阳性菌株的快速增加可能与国际流行株克隆播散有关。
  •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红霉素耐药的肠球菌携带ermB、mefA基因与携带转座子Tn1545和Tn917之关系,证实肠球菌红霉素耐药性、耐药基因及转座子在同种同属、同种不同属和异种细菌之间的传递。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细菌红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检测肠球菌ermB基因、mefA基因、Tn1545和Tn917,用ERIC对进行接合试验的30株肠球菌进行基因分型,通过滤膜接合法对耐红霉素的肠球菌进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结果 158株儿童临床标本分离的肠球菌,红霉素MIC50和MIC90为256ug/ml,红霉素耐药率为94.9﹪(150株/158株)。在150株红霉素耐药株中,ermB基因的总携带率为70.7﹪,粪肠球菌ermB基因的携带率高于屎肠球菌(P=0.009);粪肠球菌未检测到mefA基因,只有一株屎肠球菌检测到mefA基因。106株ermB基因阳性红霉素耐药株中,ermB基因有46.2﹪的菌株同时存在于转座子Tn1545和Tn917;单纯存在于转座子Tn1545的43株,占40.6﹪;单纯存在于转座子Tn917的1株,占0.9﹪。粪肠球菌之间的质粒接合转移试验结果:13株接合子,红霉素MIC≥512ug/ml,除原供体菌一株粪肠球菌阴性外,其余的12株接合子全部携带ermB基因,ermB基因全部同时存在于转座子Tn1545和Tn917;屎肠球菌、海氏肠球菌与粪肠球菌之间的质粒接合转移试验结果:17株接合子,红霉素MIC≥512ug/ml,除原供体菌一株屎肠球菌阴性外,其余的16株接合子携带ermB基因,ermB基因有11株同时存在于Tn1545和Tn917,4株仅存在于Tn1545,1株仅存在于在Tn917;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之间的质粒接合转移试验结果:3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接合子,红霉素MIC≥512ug/ml,除原供体菌一株粪肠球菌和一株屎肠球菌阴性外,其余的28株接合子全部携带ermB基因,其中ermB基因有23株同时存在于Tn1545和Tn917,4株仅存在于Tn1545,1株仅存在于Tn917。结论 儿科肠球菌分离株红霉素耐药主要机制是ermB基因编码的23SrRNA甲基化酶致靶位改变,Tn1545和Tn917基因与ermB基因存在密切相关,肠球菌红霉素的耐药性既可以在同种同属、同种不同属和异种之间进行传递。
  • 摘要:目的:为了解我院病原菌的分布状况及耐药率,以控制院内感染并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方法 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微生物鉴定仪,将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并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共检细菌1506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821株占总菌株的54.6﹪;革兰氏阴性杆菌株占总菌498株占总菌株的33.1﹪;真菌188株占总菌株的12.3﹪;革兰氏阳性球菌中,链球菌耐药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红霉素94.2﹪;克林霉素92.8﹪;左氧氟沙星67.9﹪;葡萄球菌耐药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青霉素94.1﹪;红霉素92.2﹪;克林霉素82.7﹪;肠球菌耐药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青霉素78.1﹪;左氧氟沙星73.5﹪;米诺环素61.2﹪;革兰氏阳性球菌中,链球菌耐药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红霉素94.2﹪;克林霉素92.8﹪;左氧氟沙星67.9﹪;葡萄球菌耐药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青霉素94.1﹪;红霉素92.2﹪;克林霉素82.7﹪;肠球菌耐药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青霉素78.1﹪;左氧氟沙星73.5﹪;米诺环素61.2﹪;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式菌耐药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氨苄西林92.7﹪;头孢呋辛钠70.9﹪;左氧氟沙星62.8﹪;革兰氏阴性杆菌中,非发酵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头孢呋辛钠97.7﹪;亚胺培南57.1﹪;左氧氟沙星52.7﹪;结论 随着病原微生物的变迁及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变化,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耐药性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注射用法罗培南钠对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方法 用头孢西丁纸片法在近年来本室保存的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筛选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法罗培南和万古霉素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SSA)和MRSA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根据MIC选择对法罗培南敏感、中度和高度耐药的MRSA菌株及一株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建立小鼠腹膜炎模型,用注射用法罗培南钠及万古霉素通过静脉注射进行感染动物的治疗,评价对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 15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分离出65株MRSA,阳性率为43﹪。在体外试验中,法罗培南和万古霉素对86株MSSA均敏感。65株MRSA对法罗培南敏感者10株,其余均耐药;对万古霉素均敏感。注射用法罗培南钠对四株菌的ED50分别为38.3mg·kg-1、38.6mg·kg-1、71.9mg·kg-1和7.07mg·kg-1;万古霉素则为2.25mg·kg-1、10.18mg·kg-1、20.85mg·kg-1和1.77mg·kg-1。结论 注射用法罗培南钠对MSSA有良好的体内和体外抗菌活性;注射用法罗培南钠对MRSA无效,即使体外敏感。
  •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烧伤科近几年细菌动态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对1999~2005年本院烧伤科1085例患者的453例次阳性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革兰氏阴性(G-)杆菌占55.2﹪,革兰氏阳性(G+)球菌占40.2﹪,真菌占3.9﹪。(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G+球菌的65.3﹪,其中耐药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分离率为44.5﹪;铜绿假单胞菌占G-菌的39.2﹪。(3)第三代头孢菌素表现了良好的抗菌活性,但耐药率有明显增加。(4)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对MRSA无1例耐药。结论 本院烧伤科细菌感染仍以G-杆菌为主,G+球菌次之。第三代头孢菌素是目前的常用抗生素,但耐药率增加的问题不容忽视。MRSA分离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应作为首选用药。
  • 摘要:目的:监测2005年呼吸科及RICU分离病原菌的谱型和耐药性。方法 2005年呼吸科和RICU共分离出病原菌712株,菌种鉴定采用API鉴定试条,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结果 呼吸科44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68株,革兰阳性球菌75株;RICU26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32株,革兰阳性球菌37株。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居呼吸科(21﹪)和RICU(34﹪)的首位,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RICU(30﹪)两倍于呼吸科(13﹪),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率两者相似。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其次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最敏感,其他所测抗菌素的耐药率高于60﹪以上。结论 由于非发酵菌感染在呼吸道感染中较常见,因此临床在治疗非发酵菌感染时应根据实验室的药敏结果合理用药,这对减缓细菌耐药产生,控制医院感染,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尿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 从987例尿道感染患者尿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331株,对331株细菌纸片扩散法(K-B法)行药敏测定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尿道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MRSCON、白色念珠菌是老年患者尿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且耐药率成上升趋势。结论 引起老年患者尿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多重耐药的细菌及真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 摘要:目的:通过监测我们地区的MRSA和高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磷霉素的耐药情况,并把这一信息反馈给临床。方法 本实验室收集2005年5月初至2007年3月底从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的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的MRSA 53株和铜绿假单胞菌105株,其中高耐药铜绿假单胞菌49株(高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指仅对亚胺培南和多粘菌素B敏感,而对其它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均耐药菌)。分别对磷霉素进行药敏试验,药敏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该抗生素的敏感性。抑菌环直径≥19为敏感,≤12为耐药。结果 53株MRSA中有48株敏感,敏感率为91﹪,49株高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有43株为敏感,敏感率为89﹪。该抗生素对这两种高耐药菌的敏感率都在90﹪左右,所以磷霉素是治疗这两种菌感染的很好的药物。
  • 摘要:目的:对比NCCLS M44-p纸片扩散评价ROSCO纸片扩散法对氟康唑的耐药性,探讨其应用价值;采用9种ROSCO药敏纸片对124株念珠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分析。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124株念珠菌进行ROSCO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选取107株念珠菌用NCCLS-M44P纸片扩散法与之进行对照,同时用三株标准菌作质控。结果 两种方法完全符合率是96.3﹪,未出现一种方法测得的敏感或耐药菌株,在用另一种方法检测中为耐药或敏感的严重错误。结论 ROSCO纸片扩散法与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符合率高,该法操作简单,结果易判读,适合广大实验室监测酵母样真菌的耐药性。
  • 摘要:目的:评价多粘菌素B与美罗培南联合用药,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 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最低抑菌浓度,并计算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FIC≤0.5为协同作用,0.52为拮抗作用。结果 美罗培南与多粘菌素B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FIC指数分布:FIC≤0.5具有协同作用占92﹪;0.52无关作用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为0。结论 结果表明两药联用,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无无关和拮抗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成都地区小儿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趋势变化规律。方法 对成都市儿童医院2001~2006年住院患儿的所有分离菌株进行分析,试验方法严格按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最新标准进行。结果 2001~2006年成都地区儿科常见病原菌以G-菌占优势(63.9﹪),排列在前8位的儿科常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1.8﹪)、嗜血杆菌属(17.7﹪)、金黄色葡萄球菌(14.3﹪)、肺炎链球球菌(13.3﹪)、肺炎克雷伯菌(12.2﹪)、表皮葡萄球菌(9.5﹪)、铜绿假单胞菌(6.1﹪)和其它非发酵菌(5.0﹪)。血培养常见病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49.4﹪)、大肠埃希菌(14.6﹪)、肺炎克雷伯菌(10.8﹪)、金黄色葡萄球菌(8.9﹪)、其它非发酵菌(8.9﹪)、肺炎链球菌(4.4﹪)和铜绿假单胞菌(3.2﹪)。痰培养提示本组儿科呼吸道常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1.9﹪)、嗜血杆菌属(21.3﹪)、肺炎链球菌(18.2﹪)、肺炎克雷伯菌(12.5﹪)、金黄色葡萄球菌(10.3﹪)、表皮葡萄球菌(7.3﹪)、铜绿假单胞菌(4.8﹪)、其它非发酵菌(3.6﹪)。儿科泌尿系统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65﹪)为主,其它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20.8﹪)、其它非发酵菌(5.8﹪)、铜绿假单胞菌(4.2﹪)、表皮葡萄球菌(4.2﹪)。脓培养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3.6﹪)、金黄色葡萄球菌(25.4﹪)、表皮葡萄球菌(9.3﹪)、嗜血杆菌属(8.9﹪)、其它非发酵菌(7.4﹪)、肺炎克雷伯菌(6.2﹪)、肺炎链球菌(5.2﹪)、铜绿假单胞菌(4.0﹪)。各种体液(包括胸、腹腔液体和局部穿刺液等)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50.6﹪)、铜绿假单胞菌(21.2﹪)、大肠埃希菌(10.6﹪)、金黄色葡萄球菌(7.1﹪)、肺炎链球菌(5.9﹪)和其它非发酵菌(4.7﹪)。2001~2003年与2004~2006年相比,G-菌和G+菌比例的总体趋势相似,但儿科常见病原菌排序发生变化,病原菌总体耐药情况呈上升趋势。2001~2003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6.7﹪,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MRCNS)菌株检出率为2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菌株合计检出率为21.8﹪,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胺酶率19.4﹪;2004~2006年MRSA菌株为17.2﹪、MRCNS菌株为70.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菌株合计检出率为43.8﹪,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胺酶率39.7﹪。结论 近三年成都地区儿科常见致病菌分布发生变化,病原菌总体耐药情况呈上升趋势。开展区域性耐药菌株监测以指导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已刻不容缓。
  • 摘要: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特征。方法 采用MicroSean-WalkAway 96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测定,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从痰标本中分离得到的275株鲍曼不动杆菌和10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其药物敏感性;对18例患者肺部相继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5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2种抗生素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尤以2000~2001年耐药率上升显著。鲍曼不动杆菌2000年对头孢菌素类(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耐药率为20﹪~50﹪,而2004年耐药率已上升至70﹪~81﹪;2000年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20﹪~40﹪,而2004年耐药率为63﹪~86﹪。5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为≤7﹪左右。在2000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妥布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5﹪、50﹪、0﹪和0﹪,而2004年分别为76﹪、76﹪、95﹪和95﹪;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对其他6种抗生素均高度耐药,5年来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低,为≤20﹪。结论 临床细菌室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监测;加强对同一患者做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相继感染的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控制和治疗此类细菌的感染。方法 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经革兰染色、酶化酶试验等初筛,再经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药敏采用K-B法。结果 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分别检测到42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和30株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占75.0﹪(54/72),其次为伤口分泌物8.3﹪(6/72)。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和胞曼不动杆菌病区分布前4位的是呼吸内科(45.8﹪)、神经内科(23.6﹪)、血液内科(18.1﹪)和神经外科(9.7﹪)。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17种抗菌药物耐药率>50﹪的有11种,其中耐药率>90﹪的也有7种,分别为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替坦、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和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的有妥布霉素(11.4﹪)、阿米卡星(13.3﹪)和庆大霉素(21.7﹪)。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的17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最低的为头孢哌酮/舒巴坦(16.7﹪),对其余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80﹪。结论 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严重,临床可选用的抗菌药物非常有限,仅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治疗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的首选抗生素,对于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临床可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进行治疗。
  • 摘要:目的:研究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有耐药差异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并调查其临床信息,以初步探究耐药差异的产生原因与预防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临床对策。方法 经Microscan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筛选出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有耐药差异的铜绿假单胞菌,查阅病历调查其临床信息,并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9种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筛选出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有耐药差异的铜绿假单胞菌23株,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占91.3﹪),其在临床病区分布中以呼吸科为主,占43.7﹪,大部分为大于60岁的患者,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低,而美洛培南和哌拉西林/它唑巴坦的抗菌优势较大。针对这22株菌(有一株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均耐药被剔除)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性的不同分为3种耐药模式,以对亚胺培南耐药对美洛培南敏感的模式为主。同时查阅病历发现感染前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危险因子数可以影响这些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SPSS11.5软件分别对感染前各类抗生素使用和危险因素与耐药差异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秩相关统计分析,得出感染前使用喹诺酮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与菌株耐药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P<0.05)危险因素中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的使用与菌株的耐药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的耐药机制复杂,临床上的侵入性操作、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将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带来困难,因此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宜参考细菌药敏结果而合理用药。
  • 摘要:目的:了解大连市中心医院2005、2006年间临床送检各类标本中分离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种类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按常规方法将临床送检的血液、尿液、痰及各类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使用ATB Expression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并使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对其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对数据应用WHONET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两年间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出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共1700株,依次为肺炎克雷伯氏菌526株,大肠埃希氏菌413株,铜绿假单胞菌339株,鲍曼氏不动杆菌20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4株,阴沟肠杆菌68株,产气肠杆菌38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36株。在大肠埃希氏菌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237株,在肺炎克雷伯氏菌中,检出产ESBLs菌株416株。被监测的四种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IPM耐药率均为0﹪,对CSL耐药率<14.3﹪,对TZP耐药率<26.0﹪,对三代头孢菌素类不同程度耐药。在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AMK耐药率为9.1﹪,对CAZ耐药率为10.3﹪,对CSL耐药率为19.8﹪;鲍曼氏不动杆菌对CSL耐药率最低,为2.4﹪,其次是SAM(7.3﹪)、IPM(7.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CIP、LVX耐药率均为21.6﹪。结论 本次监测数据显示临床分离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耐药,提示临床医生应与检验科密切配合,关注耐药菌株的出现,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个体化、合理化选用抗生素,以控制和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 摘要: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的分布,动态观察其耐药性发展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鉴定系统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对所监测的18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外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结论 动态观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在临床上呈上升趋势,尤其在脑外科、呼吸科、老年病房最为突出,使临床医生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越来越棘手。因此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规范的连续的耐药监测,及时发现耐药菌株,对临床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 摘要:目的:调查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协助组(CHINET)广州工作站2005年至2006年度临床常见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现状,了解两年间的耐药变迁。方法 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耐药性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结果 两年中共收集患者首次分离株3573株,革兰氏阳性菌946株,革兰氏阴性菌2627株。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副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10种分离菌,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5.4﹪、13.3﹪、7.4﹪、5.0﹪、4.5﹪、4.5﹪、4.5﹪、4.1﹪、3.9﹪和3.6﹪。MRSA和MRSCN的比例分别为65.5﹪(91/139)和54.9﹪(113/206),肠球菌属对利奈唑胺完全敏感,粪肠球菌对呋喃妥因、磷霉素、氨苄西林的敏感率分别为90.8﹪,83.7﹪和77.6﹪,屎肠球菌对以上抗生素敏感性均低于粪肠球菌。未出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中介和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的检出率分别为43.6﹪(207/435)和58.6﹪(170/29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96.3﹪和91.0﹪,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为72.5﹪和68.7﹪。铜绿假单胞菌对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66.2﹪和54.6﹪,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67.4﹪、61.2﹪、56.7﹪,8.6﹪(47/549)的菌株对所有检测药物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SMZco、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95.7﹪、73.7﹪和72.2﹪.。两年资料比较,05年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和耐药率都高于06年检测资料,以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明显,05年和06年相应的敏感率比分别是:58.1﹪vs75.0﹪、47.3﹪vs63.3﹪、46.3﹪vs72.3﹪,泛耐株比例比较为80.9﹪(38/47)vs19.1﹪(9/47),其余菌种的耐药性在两年间变化不大。结论 我院两年临床分离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居第一位,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敏感性最高。两年比较,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呈下降趋势。
  • 摘要:目的:了解泌尿系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耐药状况及变迁趋势,用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从2002年1月-2006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尿标本中分离出1061株(男性302株,女性759株)病原菌进行耐药性分析,使用杭州天和菌种鉴定试剂盒鉴定,药敏试验均采用K-B法。结果 五年间分离占前十位的细菌依次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氏菌(278株占26.2﹪)、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氏菌(212株占20.0﹪)、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98株占9.2﹪)、牛链球菌(72株占6.8﹪)、屎肠球菌(49株占4.6﹪)、粪肠球菌(45株占4.2﹪)、表皮葡萄球菌(35株占3.3﹪)、肺炎克雷伯氏菌(32株占3.0﹪)、假白喉杆菌(27株占2.5﹪)、鸟肠球菌(13株占1.2﹪)。产ESBLs大肠埃希菌除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外,70﹪以上菌株还对GEN SXT CIP其他种类抗生素耐药,非产酶大肠埃希氏菌产酶株对AMP、SXT、GEN、CIP的耐药率均接近或>50﹪,但都对IPM敏感;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对NIT、GEN耐药率较低(4.2﹪,36.6﹪);50﹪以上菌株对其它常用抗生素耐药。其它革兰阳性球菌对PEN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对ERY耐药率均在70﹪以上,除表皮葡萄球菌外,其它革兰阳性球菌对LVX的耐药率在50-90﹪以上。未发现有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 泌尿系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490株)、次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98株);病原菌分布复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且表现为多重耐药,临床医师应根据尿培养结果合理地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摘要:目的:提高围手术期中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延缓术后二重感染的发生,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方法 规范用药前后两年(2004年和2005年)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及术后感染细菌耐药情况的调查,比较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术后感染细菌的菌群变化及感染细菌的耐药性的影响。结果 规范用药后(2005年组)我院降低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起点,以Ⅱ代头孢菌素和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单一给药为主,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G<'+>菌和真菌的构成比下降(P<0.005);其中感染的G<'+>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降低(P<0.025);G<'->杆菌对Ⅲ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有下降的趋势;真菌感染出现的时间推迟了2-3天。结论 应选择适当抗菌药物进行围手术期的预防;避免盲目的使用广谱高效的抗菌药物;限制手术后期用药时间;定期对手术患者用药进行监测,以降低细菌的耐药性,减少耐药菌的继发感染。
  • 摘要:目的:了解呼吸内科念珠菌的感染类型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合理的用药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真菌培养,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联合法国生物梅里埃AP I 20C AUX鉴定条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 fungus 2试卡进行检测。结果 共分离出459株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323株(占70.4﹪),其次为热带念珠菌59株(占12.8﹪)和克柔念珠菌38株(8.3﹪),近平滑念珠菌15株(占3.3﹪)其他念珠菌24株(占5.2﹪)。5-氟胞嘧啶对上述四种念珠菌的耐药率均在20﹪以下;伊曲康唑对上述前三种念珠菌的耐药率较高,应严格按照药敏试验进行抗真菌药物的选择。结论 念珠菌的检出率与呼吸内科患者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率,非白色念珠菌较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高。因此,在治疗中监测抗真菌的耐药性是非常必要的。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2004.11-2005.10临床感染的菌群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 使用Microscan autoSCAN4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结果 共分离细菌34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4.59﹪,革兰阴性菌占65.41﹪,分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4.71﹪;肺炎克雷伯菌11.05﹪;表皮葡萄球菌9.30﹪;金黄色葡萄球菌8.14﹪;溶血葡萄球菌5.52﹪;铜绿假单胞菌4.94﹪;阴沟肠杆菌4.07﹪等,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率依次为亚胺培南98.82﹪;阿米卡星8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3﹪;头胞他啶80﹪;头孢吡肟76﹪;氨曲南71﹪,革兰阳性球菌中未分离出耐万古霉素的菌株。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率高于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最高。
  • 摘要:目的:调查2006年我国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2006年6月~2006年12月全国7家教学医院分离的非重复革兰阳性菌674株,以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MIC。结果 100株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PRSP)和青霉素中介的肺炎链球菌(PISP)分别占32﹪(0﹪~55﹪)和25﹪(10﹪~35﹪)。所有肺炎链球菌均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高度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敏感率为分别为97﹪和98﹪;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和氯霉素的敏感率依次为96﹪、86﹪和73﹪;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PSSP)全部对头孢丙烯敏感,PSSP对头孢克罗的敏感率为95.3﹪,但PISP这两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仅为24﹪和12﹪,而PRSP对这两种抗菌药物均耐药;所有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脂类、甲氧苄啶/磺胺甲垩唑(TMPCo)和四环素的敏感率均小于30﹪。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SCON)中耐苯唑西林菌株分别占47.9﹪(33﹪~84﹪)和80.8﹪(69﹪~94﹪),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葡萄球菌。MRSA对TMPCo、氯霉素和利福平敏感率分别为71.9﹪、65.6﹪和45.3﹪;对大环内脂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和氟喹诺酮类的敏感率低于18﹪。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55.9﹪(30﹪~86﹪)和79.7﹪(50﹪~10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粪肠球菌;但在浙江发现对该两种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VanA型屎肠球菌。除氯霉素和四环素外,粪肠球菌对其它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高于屎肠球菌。结论 各地区革兰阳性耐药性有所差异,且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2005年本项目的监测结果有所升高。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革兰阳性球菌仍保持很高的抗菌活性。
  •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06年12月19日0~24时医院门急诊和住院患者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急诊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最高(54.67﹪),联合用药比例也较高(23.42﹪);涉及抗菌药物种类10大类,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61.92﹪);妇产科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37.96﹪),呼吸内科DUI最高(39.90);全院病原学平均送检率为6.67﹪。结论 我院急诊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偏高,妇产科和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过多,且起点偏高,有抗菌药物过度使用的可能性。病原学送检率低,需要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 摘要:目的:测定替加环素等15种抗生素对北京协和医院2004年和2006年临床分离的414株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需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替加环素等15种抗生素对所测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结果 苯唑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替加环素、利奈唑烷及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替加环素对MRSA的MIC<,90>是所测抗菌药物中最低者;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VRE)对替加环素及利奈唑烷敏感均为100﹪,替加环素对所有肠球菌的MIC<,90>分别是利奈唑烷和万古霉素的MIC<,90>的1/8和1/16;替加环素对青霉素中介的肺炎链球菌(PISP)的MIC<,90>为0.5mg/L,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PRSP)的MIC范围是0.25~1mg/L,其它抗菌药物的MIC<,90>是替加环素的1~32倍;替加环素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MIC范围是其它抗菌药物的1/2~1/64;对绿脓杆菌的MIC<,90>是32mg/L;产ESBLs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敏感率均为100﹪。结论 替加环素对绿脓杆菌的活性较差,对其它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该抗菌药物对需氧革兰阳性球菌的活性最强。
  • 摘要:目的:多中心研究我国2005年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耐药现状,评价利奈唑胺,替吉环素,达托霉素,头孢吡普等药物的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14个地区连续分离的非重复金黄色葡萄球菌809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结果 MRSA发生率为50.3﹪,其中MRSA发生率最高的为大连(93.3﹪)、上海(80.3﹪),其次为南宁(63.6﹪)、北京(55.5﹪)青岛(53.8﹪)。对于MRSA,红霉素的敏感性为4.2﹪,喹诺酮类药物为4.4﹪~12.6﹪,庆大霉素为9.6﹪,四环素为11.1﹪,对MRSA活性较高的药有氯霉素(82.3﹪)和复方磺胺甲噁唑(78.6﹪);MRSA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吉环素、达托霉素、头孢吡普均全部敏感。头孢吡普、达托霉素、替吉环素、利奈唑胺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2,2mg/L;0.5,0.5mg/L;0.125,0.25mg/L;1,2mg/L。MIC范围分别为0.125~2mg/L,0.125~1mg/L,0.064~0.5mg/L,0.25~2mg/L。结论 我国MRSA发生率高,多重耐药严重,不同地区MRSA发生率有所差异,头孢吡普、达托霉素、替吉环素、利奈唑胺对于MRSA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 摘要:目的:多中心研究2005-2007年我国8大主要城市四岁以下儿童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比较不同城市间的耐药性差异。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我国8个地区四岁以下儿童临床连续分离的非重复肺炎链球菌451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4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结果 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为81.9﹪,其中中介17.6﹪,耐药64.3﹪,青霉素的MIC<,50>MIC<,90>分别为2和4mg/L,MIC范围为0.008-16mg/L。79.5﹪的菌株对头孢克罗耐药,63.4﹪、64.1﹪和82.5﹪的菌株分别对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氯霉素敏感,对于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四环素的不敏感率均在90﹪以上。对于喹诺酮的敏感性均在98﹪以上,全部菌株对万古霉素,替吉环素敏感。替吉环素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064和0.125mg/L,MIC范围为0.032-0.25mg/L。8个城市肺炎链球菌的抗菌药物谱有各自的特点,武汉和南京PRSP发生率最高,沈阳、杭州最低。多重耐药的菌株为90.2﹪,主要表现为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且在青霉素不敏感菌株有尤为突出(93.5﹪,P<0.01)。结论 我国儿童肺炎链球菌耐药形势极其严重,不同地区肺炎链球菌耐药情况有所差异,替吉环素对于肺炎链球菌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应大力加强对肺炎链球菌耐药状况的监测和严格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 摘要:目的:了解健康儿童上呼吸道嗜血杆菌的携带状况、耐药趋势及血清分型。方法 对幼儿园3~6岁的人托儿童随机进行咽拭子和鼻拭子培养,用V因子、X因子试验鉴定嗜血杆菌,用玻片凝集法进行血清分型,用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对405名3~6岁儿童的口咽部和156名3~6岁儿童的鼻咽部分泌物进行了嗜血杆菌分离培养、鉴定和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 405名儿童的口咽部分泌物中嗜血杆菌分离率为96.8﹪,流感嗜血杆菌、溶血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溶血嗜血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8.1﹪、3.5﹪、84.9﹪、30.1﹪。男童(97.0﹪)与女童(96.5﹪)之问无明显差异;156名儿童的鼻咽部嗜血杆菌分离率为45.5﹪,男童(42.9﹪)与女童(48.6﹪)之间无明显差异。665株嗜血杆菌中β-内酰胺酶阳性为11.3﹪,其中流感嗜血杆菌产酶率为17.2﹪,副流感嗜血杆菌产酶率为11.7﹪,溶血嗜血杆菌产酶率为0,副溶血嗜血杆菌产酶率为5.3﹪。有22.4﹪的流感嗜血杆菌可以进行血清分型,其中Hie占36.7﹪,Hic占20﹪,Hib16.7﹪,Hia、Hid、Hif合计占26.6﹪。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率为100﹪,对大环内脂类及复方抗生素也保持了较高的抗菌活性,对氨苄西林的敏感率只有80.5﹪。结论 健康儿童上呼吸道嗜血杆菌的携带率非常高,临床医生和流行病学专家应当予以重视。
  • 摘要:目的:监测2006年我国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2006年9月~12月10家教学医院987株非重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菌株经中心实验室复核后,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等广谱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结果 10种抗菌药物对于629株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敏感率依次为:美罗培南(敏感率99.8﹪)、亚胺培南(敏感率99.5﹪)>哌拉西林/三唑巴坦(91.3﹪)>阿米卡星(89.3﹪)>头孢吡肟(83.8﹪)>头孢哌酮/舒巴坦(79.7﹪)>头孢他啶(74.7﹪)>头孢噻肟(57.7﹪)、头孢曲松(56.6﹪)>环丙沙星(53.6﹪)。大肠埃希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发生率为59.0﹪,高于肺炎克雷伯菌(33.0﹪)和奇异变形杆菌(8.0﹪)。对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抗菌活性最高的是:美罗培南、亚胺培南(99.2~100﹪)、哌拉西林/三唑巴坦(90.8﹪~97.0﹪)、阿米卡星(83.8﹪~92.4﹪)。头孢吡肟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活性高于其对大肠埃希菌的活性(85.4﹪vs.65.2﹪)。对于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菌,活性最高的依次为:美罗培南、亚胺培南(99.2~100﹪)、阿米卡星(85.2﹪~92.6﹪)、头孢吡肟(81.5﹪~85.9﹪)、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3.4﹪~87.2﹪)、头孢哌酮/舒巴坦(65.6﹪~77.7﹪)和环丙沙星(53.1﹪~72.3﹪)。对于绿脓杆菌,活性最高的药物为阿米卡星(83.5﹪)、美罗培南(79.1﹪)、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4.1﹪)和亚胺培南(70.9﹪)。鲍曼不动杆菌对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最高,分别为79.1﹪、73.4﹪、54.7﹪。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达到53﹪。对于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抗菌活性较高的是美罗培南(73.3﹪)、头孢他啶(73.3﹪)、哌拉西林/三唑巴坦(62.2﹪)。结论 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科仍保持高活性,但鲍曼不动杆菌、绿脓杆菌的耐药性明显增加,值得关注。
  • 摘要:检出念珠菌的临床意义2.无菌部位检出念珠菌时有诊断意义。2.从与外界相通的部位分离到念珠菌且直接镜检阳性时应考虑有致病意义。3.同一部位反复分离到同一菌种也有重要意义。药物敏感试验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念珠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在越来越多的实验室中展开。念珠菌耐药性测试包括常量肉汤稀释法、微量肉汤稀释法、纸片扩散法、浓度梯度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