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原子

单原子

单原子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3年内共计169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2806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科学中国人、新材料产业、石油炼制与化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一届有机分析和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等;单原子的相关文献由351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涛、赵超、黄红锋等。

单原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2806 占比:99.83%

总计:143043篇

单原子—发文趋势图

单原子

-研究学者

  • 张涛
  • 赵超
  • 黄红锋
  • 王晶
  • 郎嘉良
  • 吴宇波
  • 黄翟
  • 王爱琴
  • 赵刚
  • 郭文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叶子豪; 李静; 蔡卫卫
    • 摘要: 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在工业和农业方面都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又由于其氢含量比较高,也有成为储氢材料的潜力.目前工业上合成氨方法不仅耗能巨大,同时还会产生副产物CO2加剧温室效应.为了解决传统工业合成氨的缺点,近些年科学家将目光放在了电化学催化固氮合成氨上,其能够在温和环境下直接通过N2和H2 O反应合成氨,是一种清洁并且可再生利用的方法.N2性质比较稳定,具有非常大的键能,同时在溶液中具有比较强的氢合成的竞争反应,故电化学催化合成氨的氨生成速率以及法拉第效率比较低,要达到工业合成氨的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为了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以及选择性能,科学家对电化学固氮催化剂开展了大量研究,其中,贵金属催化剂由于其具有比较高的氨合成速率和法拉第效率,同时在溶液有很强的稳定性,受到了比较高的关注.主要综述了电化学合成氨方面,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以及各个催化剂的性能和催化机理并就贵金属催化剂的缺点以及后续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展望.
    • 摘要: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水热合成、光化学还原两个步骤得到1种二维二氧化钛(2DT)纳米片担载的单原子Pd催化剂,其具有较好的光催化甲烷制甲醇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催化》杂志。甲烷高效转化为甲醇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对C 1催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原子层厚度二维半导体催化剂和原子尺度金属助催化剂能够最大化暴露催化活性位点,且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因此该类催化剂比传统块状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铅、铋、铟单原子修饰制备铜基催化剂,该催化剂在CO_(2)电还原高效制备甲酸研究中获得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 许秀来; 梁文杰; 孙方稳
    • 摘要: 近年来,随着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量子信息处理中最基本的信息单元-单量子体系-的操控与探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更高保真度的调控、更长的退相干时间以及更高精度的探测等.虽然不同体系中单量子态的操控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是离实际应用还有差距,因此研究不同固态体系中单量子态的操控以及探索其在可扩展化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仍然是目前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单量子体系的操控及其与微腔的相互作用为可扩展化的量子调控提供了有效手段,这对实现未来大规模量子器件及量子信息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固态单量子体系主要包括单超导比特、单量子点、单缺陷、掺杂单原子以及单分子等体系.每种体系都有不同的优缺点,例如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单量子体系易于利用微腔耦合进行调控,可以用超快光学的方法操控,但是可扩展性差;金刚石色心是常温下比较稳定的单量子体系,但是金刚石的掺杂和加工都非常困难;单分子量子体系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得到高分辨率成像,但是其调控和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比较困难等.
    • 王欣; 张冬; 杜菲
    • 摘要: 锂硫电池因其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而成为最有前途的下一代储能系统之一。然而,硫和放电产物硫化锂的低导电率、可溶性多硫化锂(LiPSs)的穿梭以及缓慢的反应动力学致使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短、倍率性能低。近年来,研究表明具有强催化活性的单原子(SAs)是理想的LiPSs锚定中心和催化位点。用SAs修饰正极和隔膜有助于吸附多硫化物并催化其转化,修饰负极则可显著提高锂的剥离/沉积效率,抑制锂枝晶的生长。本文综述了SAs在锂硫电池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材料合成、表征方法以及应用方向。最后,对SAs应用在电池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结。
    • 杨文秀; 张炜钰; 刘锐; 吕帆; 晁玉广; 王子宸; 郭少军
    • 摘要: 析氢反应是电解水产制氢的关键反应之一.在碱性条件下,由于催化剂表面与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氧物种、氢物种与催化剂的吸附未处于最佳状态,析氢反应动力学往往比较缓慢,比在酸性条件下慢2-3个数量级.目前,铂基纳米催化剂被认为是最优的析氢催化剂,但因价格昂贵、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其在电解水器件上的大规模应用.因此,设计一种价格较为低廉、活性高和稳定性好的碱性析氢催化剂尤为必要.钌作为铂族金属之一,其价格约为铂的三分之一,但其与氢的结合能却与铂类似.因此,钌基催化剂被认为是有望替代铂作为析氢催化剂.本文结合模板法、静电纺丝和碳化热解策略构筑了一种负载无定型钌纳米簇的原子级钴掺杂一维碳纳米笼催化剂,有效提升了碱性条件下析氢反应性能.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丰富的缺陷结构,原子级分散的金属Co掺杂以及无定型钌纳米簇结构,并在碱性条件下催化析氢反应时,表现出了低起始过电位,低Tafel斜率(62 mV dec^(-1))和高稳定性.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该催化剂中钌和钴以无定型形式存在.选区电子衍射结果表明了无定型结构的存在,并且钌以纳米簇形式存在,其平均粒径为1.48 nm.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含有较高的氮掺杂,拉曼光谱证明了其存在碳缺陷结构.进一步通过X射线近边吸收谱和扩展边精细结构谱研究了钌和钴的配位环境,结果发现,钌带轻微正电荷,并且存在Ru-Ru键;钴带正电荷,价态介于0与+2价之间,其主要与N配位.在1 mol/L氢氧化钾电解液中,该杂化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明显高于没有钴掺杂的催化剂以及商业化铂/碳催化剂.在电流密度为10 mA cm^(-2)时,过电位仅为40 mV,在过电位为100 mV时,该催化剂的质量催化活性达到了3.77 mAμg_(Ru)^(-1),远超商业化铂/碳(2.01 mAμg_(Ru)^(-1))和钌/碳(1.66 mAμg_(Ru)^(-1)).该催化剂也表现出了优异的析氢催化稳定性,5000圈循环后,10 mA cm^(-2)下的过电位仅增加了2 mV,在恒电流测试中,10 h后电位仅下降了95 mV.
    • 李加富; 张凯; 王宁; 孙启明
    • 摘要: 分子筛由于具有规则的微孔孔道结构、较大的表面积、优异的(水)热稳定性,被认为是限域合成超小尺寸金属物种的理想载体.近年来,分子筛限域单原子金属催化剂由于超高的金属分散度、接近100%的金属利用率以及独特的电子结构,被广泛地应用于重要的催化反应和气体吸附分离过程.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分子筛限域不同类型单原子金属催化剂的合成策略,以及其在多相催化和气体分离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分子筛限域单原子金属催化剂在合成与表征方面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 金湘元; 张礼兵; 孙晓甫; 韩布兴
    • 摘要: 温和条件下以CO_(2)为原料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CO_(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法,在众多CO_(2)转化方法中,电催化CO_(2)还原(e-CO_(2)RR)具有绿色、清洁及条件可控等优势,可以促进碳中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其缓慢的动力学和较低催化剂活性, CO_(2)电催化还原仍然存在低选择性,低电流密度的问题.单原子催化剂具有最大的原子利用率和明确定义的催化活性位点,同时因其良好的配位结构和独特的电子结构极大地促进了CO_(2)电催化还原的动力学过程,是CO_(2)电还原领域极具发展潜力的催化材料.本文讨论了过渡金属和主族金属基单原子催化剂用于电催化CO_(2)还原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杂原子配位,双/单原子位点,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空间限域和分子桥联等策略调控单原子的微环境进而优化催化的性能,揭示了单原子催化剂在e-CO_(2)RR领域内的突出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后,分析了单原子催化剂在CO_(2)电催化转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
    • 摘要: 单原子材料是一类以相互孤立的单个金属/非金属原子作为催化活性位点的负载型催化材料,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展现出高原子经济性和高催化活性等特征。近年来,随着合成方法以及材料精细结构表征技术的不断革新,单原子材料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领域,尤其在人工氨合成、CO_(2)还原、光/电解水制氢、膜分离、癌症治疗、生物传感、电化学储能以及机器学习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此外,随着材料精细结构表征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原位研究方法的持续创新,进一步促进了单原子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并加深了化学科学与催化、材料、能源、环境、物理和生物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基于单原子材料蓬勃发展的态势及在能源环境等方面的诸多突破性进展,我们策划组织了本期“单原子材料”专辑,共包含14篇综合评述,系统介绍了单原子材料在合成策略、结构设计、表征技术、机理探究、应用开发(电化学能源转化与存储、生物医学及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力求能够客观、准确、全面地为读者呈现近年来单原子材料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与主要挑战。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江河清带领的膜分离与催化研究组与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发出一种氮掺杂介孔碳负载钌(Ru)单原子和纳米团簇催化剂。该催化剂在碱性和酸性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析氢性能,能够在低过电位下实现工业化水平的大电流密度。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催化剂中Ru主要以四氮化钌结构以及Ru纳米团簇的形式存在,二者之间存在电子转移现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