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分子

单分子

单分子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3年内共计111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32723篇;相关期刊159种,包括光机电信息、电子显微学报、传感器世界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0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国际分析化学研讨会等;单分子的相关文献由2014位作者贡献,包括闫鹏飞、葛良进、郭雪峰等。

单分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1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32723 占比:99.90%

总计:232962篇

单分子—发文趋势图

单分子

-研究学者

  • 闫鹏飞
  • 葛良进
  • 郭雪峰
  • 于天君
  • 曾毅
  • 李嫕
  • 李群庆
  • 洪文晶
  • 陈金平
  • 颜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原; 张雪萍; 张月倩; 李晓娟
    • 摘要: 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是利用荧光基团对目的分子标记后,在单分子水平成像并追踪分子的构象变化、动力学特征以及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相较于传统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手段,单分子检测技术可以对单个分子的动态和特性进行分析,特别是瞬时或偶发性的事件,从而更加深入地挖掘在群体测量中被掩盖的信息。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动物细胞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中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然而,单分子检测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的发展,概述了其在植物学研究中的案例,并展望了新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周玮
    • 摘要: 近年来,基于低维半导体结构材料量子力学效应的固态纳米电子、光电子器件与电路和基于单分子及大分子结构所特有性质的分子电子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关于它们的研究与发展极有可能触发新的科技革命。同样,在国内也有很多科研院校在这些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复旦大学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姚杰; 赵爱迪
    • 摘要: 单分子体系是一种典型的受限量子体系,且由于其能级分立、轨道局域、化学拓展性强,因而具有丰富的电子态、光子态以及自旋态,这些分子体系中由量子力学决定的物态使得利用单分子作为未来量子信息的载体成为可能.对单分子尺度量子态的探测和调控研究有利于我们“自下而上”精确构建量子器件.由于单分子体系的尺寸限制,宏观的表征手段难以对其进行精确地调控和探测.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高精度的实空间定位能力,高分辨的成像和谱学能力,可以实施原位的分子操纵,还可以与多种外场和局域场表征技术联用,是目前精确探测和调控分子尺度量子态特性的重要工具.本文撷取这一领域较为代表性的进展,介绍了基于扫描隧道显微学技术的表面吸附单分子及其相关结构中的量子态研究现状.首先介绍了表面单分子体系量子态的制备手段,然后分别重点介绍了单分子的局域磁自旋态以及单分子作为单光子源的光学特性.对于石墨烯分子结构我们将其视为一种大分子的单分子体系,分别从其拓扑电子态和自旋态的表征和调控两方面做了介绍.最后总结并对单分子量子态研究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
    • 许秀来; 梁文杰; 孙方稳
    • 摘要: 近年来,随着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量子信息处理中最基本的信息单元-单量子体系-的操控与探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更高保真度的调控、更长的退相干时间以及更高精度的探测等.虽然不同体系中单量子态的操控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是离实际应用还有差距,因此研究不同固态体系中单量子态的操控以及探索其在可扩展化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仍然是目前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单量子体系的操控及其与微腔的相互作用为可扩展化的量子调控提供了有效手段,这对实现未来大规模量子器件及量子信息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固态单量子体系主要包括单超导比特、单量子点、单缺陷、掺杂单原子以及单分子等体系.每种体系都有不同的优缺点,例如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单量子体系易于利用微腔耦合进行调控,可以用超快光学的方法操控,但是可扩展性差;金刚石色心是常温下比较稳定的单量子体系,但是金刚石的掺杂和加工都非常困难;单分子量子体系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得到高分辨率成像,但是其调控和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比较困难等.
    • 陈佳; 刘学清; 邹立勇; 刘继延
    • 摘要: 以2-甲基-2,5-二氧-1,2-氧磷杂环戊烷(OP)为主要原料,经三步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单分子膨胀型阻燃剂——对甲基丙酰苯胺基甲基次膦酸铝(Al(PMPMP))。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NMR)等技术表征了目标产物。添加质量分数为15%的Al(PMPMP)可使聚乳酸(PLA)的极限氧指数(LOI)由17.6%提高至28.5%,垂直燃烧测试达到UL94 V-0级别。微形量热测试结果表明Al(PMPMP)对PLA的热释放速率抑制作用明显。热重-红外联用(TG-FTIR)结果显示Al(PMPMP)能显著降低PLA热分解过程中可燃性气体的释放。此外,扫描电镜(SEM)分析证实阻燃复合材料燃烧后出现明显的发泡膨胀,形成了表面致密而内层多孔的炭层。综上,Al(PMPMP)在气相和凝聚相对PLA实现了良好的协同阻燃。
    • 摘要: 来自IBM欧洲研究院、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和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改变了单个分子内原子之间的键,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键。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有助科学家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创造出新分子。研究人员指出,目前制造复杂分子或分子装置的方法通常相当具有挑战性,就好比将一盒乐高玩具扔进洗衣机,并希望在其之间建立一些有用的联系。但在最新研究中,他们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打破了分子内的原子键,然后创建新键来定制分子,从而大大简化了这项工作。
    • 何静怡; 胡庚
    • 摘要: 2018年,《科技与金融》专访齐碳科技,当时公司刚完成2000万元天使轮融资。4年后,齐碳科技已完成5轮融资,并成为了全球第二家、中国首家将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推向市场的高科技企业。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让生命科技产业迈入“快车道”,基因测序作为一种新型基因检测技术,亦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作为行业上游供给端的基因测序仪市场却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可喜的是,随着鼓励高端科学仪器国产替代的政策不断出台,“国产化”和“自主可控”成为基因测序行业的发展主基调。在科研工作者们前赴后继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测序产品投入市场应用,部分科技企业的测序技术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唐本忠
    • 摘要: 在物质发光的研究中,分散态的分子通常是较理想的研究对象,而聚集态往往是避之不及的混沌状态。比如,分子由分散态转变为聚集态,描叙光吸收过程的比尔-朗伯定律便不再适用;分子聚集体形成时荧光减弱或消失,表现为聚集导致发光猝灭(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有趣的是,有些另类分子呈现出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即其单分子发光弱或完全不发光,而聚集后却展示出发光增强现象。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聚集诱导发光研究聚焦于分子“越聚越亮”和分子集体所赋予发光体的新结构、新性质和新功能,推动了发光领域的研究及聚集态科学的发展。现阶段,聚集态发光已深入到分子与激发态电子调控、介观聚集态结构、宏观材料物性与器件性能等领域,并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 陈彦飞; 陈卫娟; 孙广洵; 卢玉坤; 刘晨光; 柳云骐
    • 摘要: 引入亚纳米尺寸的Co-Mo杂多酸,并采用表面活性剂对杂多酸进行表面改性,进而制备得到S-Co2 Mo10@DODA催化剂.采用XRD、FT-IR、TG、XPS和TEM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杂多酸具有极其优异的油溶性,可单分子分散在有机溶剂中,且易硫化.与油溶性有机Co-M o催化剂相比,硫化后S-Co2 M o10@DODA催化剂片层尺寸小,堆积层数少,分散度高,可暴露更多的边角活性位;同时,硫化度高,含有更高比例的CoMoS活性相.当反应温度为400°C、氢初压为7 MPa、反应时间为1 h时,S-Co2Mo10@DODA催化蒽加氢反应转化率达到100%,深度加氢产物(八氢蒽+全氢蒽)选择性达到84.3%.
    • 勇兰
    • 摘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团队侯建国、王兵、谭世倞等,发展了多种扫描探针显微成像联用技术,实现了对单分子在电、力、光等外场作用下不同内禀参量响应的精密测量,在单化学键精度上实现了单分子多重特异性的综合表征,研究成果2021年2月19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