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华裔文学

华裔文学

华裔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38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海外英语(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华裔文学的相关文献由16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丽、陈爱敏、魏全凤等。

华裔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9.2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538 占比:90.68%

总计:1696篇

华裔文学—发文趋势图

华裔文学

-研究学者

  • 张丽
  • 陈爱敏
  • 魏全凤
  • 万明莉
  • 倪大昕
  • 刘丽娜
  • 吴雪玉
  • 周宁
  • 张丽丽
  • 张宜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莎
    • 摘要: 课语整合模式(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是借助外语来学习另一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文根据课语整合模式的教学框架,提出建构微双语外国文学课程的策略,在讲座式(lecture)授课之外,增加辅导式小组(tutorial)学习模块,筛选包括北美华裔文学在内的英文或英译片段,通过文本细读等方式,将语言与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加深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外语表达能力。
    • 李双寅
    • 摘要: 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是美国著名的华裔作家,1976年她凭借小说《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一举成名,自此,《女勇士》成为华裔文学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借用了中国传统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小说中的叙述者与花木兰使用同一个人称代词“我”,将花木兰和“我”的生活并置在一起。作者通过对花木兰故事的重构与改写,展现了“我”效仿花木兰反抗在美国生活受到的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反抗方式。
    • 晓禅
    • 摘要: 华裔作家以其独特的双重身份往往在作品中不仅书写中国,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构建异国的形象.美籍华裔黎锦扬在《花鼓歌》中以其自身的经历并结合想象与观察构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形象.在形象塑造的背后却是"自我"与"他者"的冲突,这一冲突本身是特定时代华裔作家对美国、美国文化的心理反应.
    • 戴方方
    • 摘要: 美国南方文学与华裔文学的创伤叙事有高度的相似性,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民族性和群体的身份属性又赋予南方人和华人自身创伤的特殊性,使两者有较强的对比.福克纳与赵健秀分属美国两个不同族群的作家,书写"创伤"的创作立场大相径庭.因此,借用创伤理论探析二者笔下的经典人物形象,进而研究美国南方文学与华裔文学创伤叙事中作家不同的书写立场产生的不同创伤修复效果,为寻求最佳的书写疗愈方式提供研究参考.
    • 杨明晨
    • 摘要: 1980年前后美国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写作的视野,这使得华裔文学的批评话语和文化功能较之传统族裔研究视角有所区别.华裔文学既有的少数族裔性,在“国家文学”叙述体系中被认定为可以与其他群体文化发生关联的“异质性”,以此帮助建构其时多元主义的国家共同体想象.但在不断协商“多元”与“一统”的整体国家话语结构中,华裔文学始终难逃传统主流话语的宰制,这特别表现在语言正确性的要求、与经典国家文学的编排关系以及所遭到的文化品格的遴选等方面,其在国家叙述中实则面临着成为他者的命运.
    • 方红
    • 摘要: 美国华裔作家林露德的《千金》和《木鱼歌》这两部传记小说再现了19世纪美国华裔人物波莉、刘锦浓的生活经历.本文从杂糅的双重性入手研究这两部作品,提出传记小说的混搭形式与华裔杂糅身份相辅相成,传记小说以文史结合、虚实相间的形式再现华裔身份的杂糅性及其物质基础.波莉、刘锦浓不只被动受到生活环境的物质、社会、文化影响,他们还在改变自然环境、建造农场和果园以及抵制种族歧视的活动中形成了文化杂糅身份,将其家园作为这一杂糅身份的空间形式与社会表达.
    • 马赛
    • 摘要: 该文基于互文理论,通过对比分析美籍华裔文学《喜福会》的不同中译本,论证了互文理论对于华裔文学回译问题所具有的借鉴意义.从互文观点,如源语与译语的对话、文本的相互联系与补充、互文指涉关系等分析如何在回译过程中更好地解决华裔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如拼音插入语、非标准化英语、中国传统饮食与文化习俗等中西语言与文化杂合问题.
    • 路雅雯
    • 摘要: 跨文化文学是一部小型的移民史,与历史密切相关.菲律宾华裔文学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是第一代华人生活的缩影,也是第二代华人心理和情感的写照.菲律宾华裔作品同时是族群对文化身份认同的反映.华人经历的历史时期、移民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体现在华裔文学作品中一代华人和二代华人的不同情感,揭示出菲律宾华裔的情感认同与身份归属的内在根源,为新时期"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菲之间更加深入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历史框架和参考.
    • 赵毅衡
    • 摘要: 一、几个美国华裔诗人美华文学,即居美华人的文学,实际上分成两部分,即美华汉语文学和美华英语文学。有的研究者分别称之为第一代美华文学和第二代美华文学(用国内惯用的话来说就是华侨文学与华裔文学)。用汉语写作的美华作家和诗人往往是在中国长大后才来美国的,汉语是他们的母语和写作语言;而用英语写作的美华作家和诗人往往都是出生在美国,以英语为母语和写作语言。这个说法只是大致准确而已。例如,在美华英语诗人中,刘庶凝(斯蒂芬·刘)出生在中国南京,读大学才来美国,李立扬则出生在雅加达,十多岁才来美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