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医疗不良事件

医疗不良事件

医疗不良事件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3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12368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江苏卫生事业管理、卫生软科学、现代医院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中南六省区和港澳地区医院院长高峰论坛等;医疗不良事件的相关文献由366位作者贡献,包括程艳敏、刘岩、陶红兵等。

医疗不良事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2368 占比:99.89%

总计:112497篇

医疗不良事件—发文趋势图

医疗不良事件

-研究学者

  • 程艳敏
  • 刘岩
  • 陶红兵
  • 刘亚民
  • 周炜
  • 张小庄
  • 张雪梅
  • 彭华
  • 徐德朋
  • 李强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滕飞; 王艳萍; 焦敬义; 李继有
    • 摘要: 通过医院信息平台整合在不同应用系统中的各种不良事件报告功能,设计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统一医疗不良事件内部报告网络平台。由此构建统一的上报系统,包括医疗、护理、药品、设备、耗材等十四大类。不仅实现对不良事件定期与不定期的报告,而且满足医院业务需求的分级分类管理,增加对预设项的统一规范设置,同时实现了各科室上报操作便捷性和上报数据的统一管理,确保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与医院绩效管理的挂钩,充分调动了医院各科室人员的上报积极性,不良事件互动上报系统的整合应用大幅提高了对医院各种医疗不良事件的管理水平和上报覆盖率。系统采集的信息数据用于医院各职能科室的智能化数据挖掘统计及对比分析,总结医院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查找存在风险,从而有效制定改进措施,从根本上提高医疗安全管理质量。
    • 熊榕; 毕雪阳
    • 摘要: 目的:通过对某医院2017-2020年医疗不良事件数据分析,结合运用专业人员访谈法,发现存在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某医院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收集的1 117例事件进行分析,并对临床科室负责人、医护人员及行政人员12名进行专家访谈。结果:医疗不良事件中Ⅲ、Ⅳ级上报比例高,普外科、骨科、妇科、产科等手术科室上报例数多。医疗不良事件漏报瞒报的主要原因是担心职能部门追责、引发纠纷及影响科室质量考核评分。管理中存在问题主要是上报意识不足、追踪整改不到位。结论:提高医护风险意识,完善闭环管理流程体系,强化院科两级督查,构建和谐安全文化氛围,以提高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率。
    • 章文军; 罗小平; 古晨; 裴柯茜; 黄兰英
    • 摘要: 目的调查临床医生作为第二受害者在经历医疗不良事件后的经历及支持需求现状。方法于2019年6月—2020年6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中山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在临床工作中经历医疗不良事件的医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第二受害者经历及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医生作为第二受害者在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方面的痛苦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工作年限、工作科室以及职称方面的痛苦得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40 y、工作年限>20 a、副主任/主任医师高级职称以及儿科专业的第二受害者心理和生理痛苦得分最高。在组织支持方面,第二受害者在性别、婚姻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和专业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职/转岗方面在性别、婚姻、工作年限以及专业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受害者在医疗不良事件后出现巨大的痛苦经历,得到的组织支持不足,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出现离职或离岗现象。因此,组织机构应该加强对第二受害者的关注力度,提供强大的组织支持系统,减轻第二受害者的痛苦经历,降低离职率,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满意度。
    • 黄鹂; 袁达; 彭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医疗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评价其管理效果。方法:医院建立风险管理专项组,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进行早期风险识别,启动医疗、管理、法律干预,实施风险处置措施,开展风险再评价,实现风险管理动态循环。结果:开展医疗风险管理后,对患者造成损害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从年每百床位2.14例下降至每百床位1.8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投诉率和纠纷率分别下降了64.28%和35.31%。结论: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开展医疗风险管理,可有效防范医疗风险,提高医疗安全质量。
    • 张蕊馨; 谢晖; 蔡维维
    • 摘要: 目的 调查医疗不良事件中护士第二受害者的经验与支持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0年7-9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第二受害者经验与支持量表对226名蚌埠市三甲医院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第二受害者经验及支持总分为(2.89±0.37)分。其中,心理生理痛苦为(3.38±0.69)分,相关支持为(2.55±0.37)分,职业自我效能为(2.93±0.60)分,离职倾向为(3.25±0.87)分,缺勤为(2.69±0.86)分;差异显著因素对第二受害者心理生理痛苦、职业自我效能、离职倾向及缺勤变异的解释程度分别为3.4%、4.5%、6.3%及5.5%。结论 蚌埠市三甲医院护士第二受害者经验与支持水平不容乐观,我国医院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关注护士第二受害者的需求,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支持体系,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疗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严志瑜; 范瑞; 高尚; 陈燮晶; 楼玉美; 何瞻
    • 摘要: 目的 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评价医疗不良事件负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甲综合医院2019年上报的不良事件及DRG信息,比较发生不良事件患者(不良事件组)与DRG同组但无不良事件上报患者(对照组)间的平均住院日、例均费用、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共纳入分布于123个DRG的住院患者5356例,其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201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良事件组平均住院日、例均费用、时间及费用消耗指数均显著增加。RW<2组的不良事件患者时间消耗指数(1.489)、费用消耗指数(1.538)最大。结论 不良事件显著增加了患者、医院的负担,可结合DRG开展不良事件精细化管理,协同监测中低诊疗难度病种的不良事件情况,对医院绩效进行改进。
    • 胡秀英; 姜金花
    • 摘要: 身份识别是维护患者安全并降低医疗错误最首要的步骤,正确的身份识别流程能有效防范人为差错,维护患者安全[1].身份识别工具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是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地使用可有效减少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2].从2003年,美国联合委员会将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列为国家患者安全的首要目标[3].
    • 摘要: 医疗服务本身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可能造成病人的安全隐患和健康损害。这的确并非是医务工作者的初衷,问题出现时也始料不及,但医源的安全问题(医疗负性事件、迹近事件、医疗错误)的确存在,它可以造成病人暂时或永久损伤,住院时间延长,甚至死亡。2000年美国医学研究会的卫生服务质量委员会发表的报告开启了构建更安全的卫生系统的时代[1]。在高收入国家,约10%的住院病人受到医疗不良事件的伤害;在中低收入国家,医疗不良事件每年导致260万人死亡。40%的病人在初级卫生保健和门诊医疗中受到伤害,最常见的原因与诊断、处方和用药有关。
    • 陈华连; 马路宁; 揭建旺; 靳娟; 肖婷婷; 张希楷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某二甲医院2018年-2021年上报的387例医疗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研究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变化趋势,探讨可能的解决办法,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方法:应用Excel对该医院2018年-2021年上报的医疗不良事件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9年上报例数最多;该院医疗不良事件主要为Ⅳ级事件(临界错误事件)和Ⅲ级事件(非后果事件);外科与内科是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场所;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最多。结论:应通过不断推进基层医疗不良事件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与定期对典型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等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张蕊馨; 谢晖; 汪晨晨; 蔡维维
    • 摘要: 目的 对国内外医疗不良事件中第二受害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开展第二受害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国内外文献,介绍医疗不良事件对第二受害者的影响现状、受到的伤害现状、评估工具,以及组织支持的制度、文化、手段、效果.结果 医疗不良事件对第二受害者的影响严重,我国医疗机构对第二受害者还未有充分的认识,支持现状处于中低水平,且缺乏不良事件发生后对第二受害者相关干预的研究.结论 未来应加强对第二受害者的关注,提高第二受害者支持水平,目前国内关于第二受害者的研究较少,我国医院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特点制定相关政策,以满足第二受害者的需求、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疗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