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共振

内共振

内共振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29篇,主要集中在力学、机械、仪表工业、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84961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非线性动力学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振动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八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等;内共振的相关文献由42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予恕、陈立群、赵跃宇等。

内共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4961 占比:99.90%

总计:185154篇

内共振—发文趋势图

内共振

-研究学者

  • 陈予恕
  • 陈立群
  • 赵跃宇
  • 张伟
  • 丁虎
  • 杨志安
  • 毕勤胜
  • 边宇枢
  • 夏操
  • 王东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汝东; 孙测世; 邓正科
    • 摘要: 为研究内共振对斜拉索的瞬时相频特性的影响,利用多尺度法对拉索面内分布激励下的运动方程进行摄动求解,分别得到不计内共振和计内共振2种状态下面内主共振响应的近似解析式以及其稳态方程,最后采用Hilbert变换分别得到两者面内响应与激励的瞬时相位差及其幅值。同时在小垂度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索力下内共振对拉索面内响应与激励的瞬时相位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拉索索力的变化会引起响应与激励间瞬时相位差急剧变化,且考虑内共振时更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内共振使面内近似解中存在面外响应引起的2倍频成分和漂移项,其后者对瞬时相位差影响显著,且面外响应引起的漂移项在整体漂移项中的占比是衡量内共振对瞬时相位差影响程度的关键参数。
    • 赵文丽; 张红; 厉桂华; 高峰
    • 摘要: 利用Mathematica软件模拟弹簧摆的内共振现象,得出了弹簧摆的运动轨迹、振动曲线和能量曲线,计算机模拟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 朱宇杰; 张智勇; 陈毅恒; 芮筱亭; SATTEL Thomas; 陈予恕; 杨绍普
    • 摘要: 滚动轴承变柔度(varying compliance,VC)振动是转子系统不可避免的激励形式,属于轴承-转子动力学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由于Hertzian接触非线性、间隙(轴承游隙)非线性和时变柔度参激非线性的耦合作用,系统具有显著的VC滞后共振特性,影响轴承自身乃至其支承转子系统运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相关问题得到持续关注。根据非线性振动基本理论,参激系统往往具有丰富的主共振、内共振、超谐、亚谐和组合共振行为。然而,相对于国内外大量有关滚动轴承VC参激主共振的研究,其他共振类型的研究甚少。基于此,该研究将针对球轴承-刚性Jeffcott转子系统VC振动亚谐共振问题展开研究。采用谐波平衡-频时转换(harmonic balance and alternating frequency/time domain,HB-AFT)方法追踪系统的VC周期运动分枝,并结合Floquet理论分析了系统亚谐共振行为的演化机制,发现系统1/2阶亚谐共振同样具有滞后跳跃行为。在此基础上,指出系统1/2阶亚谐运动包含复杂的1∶2和1∶4内共振现象,会引起球轴承不同自由度方向强烈的耦合振动。另外,研究发现在亚谐共振区间之间存在由二次Hopf分岔触发的滞后组合共振行为。最后,该研究探讨了轴承径向游隙和阻尼系数对系统VC亚谐共振的影响。相关结果对球轴承VC共振的动力学控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赵碧航; 杨汝东; 孙测世
    • 摘要: 悬索桥因受力明确、跨越能力大、结构美观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加劲肋重量是影响悬索桥静态构型及其动力学特性的主要因素。为研究不同加劲梁重量下悬索桥的固有特性及其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建立了悬索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将运动方程退化至保留线性项,探究加劲梁重量对悬索固有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加劲梁重量对1∶1内共振、响应时程和瞬时相频特性三种非线性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面内正对称频率的变化与加劲梁重量变化呈反比关系,且交叉点位置会随加劲梁增大而移向Irvine参数变大的方向,阶次越高越显著。此外,加劲梁重量逐渐增大将使悬索由硬弹簧变为软弹簧,并使面内1阶振幅与加劲梁重量由正相关变为负相关。加劲梁重量变化还将导致面内响应复平面投影曲线轨迹变化,进而表现出不同的相频特性。
    • 沈超; 张愿; 李遇春
    • 摘要: 针对(铰接式)门式框架结构平面外动力失稳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新型的非接触式激振方法,进行了门式框架自参数内共振和非内共振的试验研究,观测和分析了门式框架结构平面外失稳的现象和机理,测量并探究了自参数共振的不稳定区域。结果表明:在门式框架的横梁上施加相当于柱自振频率两倍的周期性激励时,横梁的振动会作为参数激励引发柱在平面外发生主参数共振(动力失稳);若横梁自振频率约为柱自振频率二倍时,结构将发生平面外的自参数内共振;对比自参数内共振和非内共振不稳定区域,发现前者不稳定区域覆盖面积更大,说明自参数内共振更易触发,更具危害性。因此,在门式框架结构的工程设计中应关注自参数共振,尤其是自参数内共振的风险,避免其诱发结构平面外动力失稳。
    • 林恒辉; 赵珧冰
    • 摘要: 悬索是一类典型的同时包含平方和立方非线性的柔性结构,其模态间极易发生各种形式的内共振.以悬索同时发生主共振和2∶1内共振为例,探究温度变化对悬索非线性内共振响应特性的影响.通过引入张力改变系数,建立了均匀温度场中悬索面内非线性运动微分方程;利用Galerkin法和多尺度法分别得到激励作用在高阶和低阶模态时,系统极坐标和直角坐标形式的平均方程;通过绘制共振响应时的激励响应幅值曲线、幅频响应曲线、动态解、时程曲线、相位图、频率谱以及庞加莱截面,定性和定量地描述了温度变化影响下的内共振响应特性.数值算例表明:频率会明显改变悬索模态频率,影响系统内共振响应,温度上升时,内共振更容易发生在Irvine参数较小的悬索;无论激励直接作用在高阶还是低阶模态,共振响应幅值随温度上升而增加,反之则减小;直接激发的模态响应幅值与因内共振激发的响应幅值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敏感程度存在明显区别;温度变化对动态分岔(霍普和倍周期分岔)影响要比对静态分岔(鞍结点和叉形分岔)明显得多;动态分岔随着温度上升,向更小激励幅值和频率方向移动;系统的动态解和周期运动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受温度影响,系统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周期运动.此外对比理论分析解和直接数值积分解,结果表明两者吻合较好.
    • 闵光云; 刘小会; 张春霞; 孙测世; 蔡萌琦
    • 摘要: 针对以往忽略气动效应影响的索桥耦合参数振动模型,考虑了气动效应对拉索振动特性的影响.建立了索桥耦合参数振动模型,推导了该模型的振动微分方程,采用伽辽金法将该振动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采用多尺度法分析了索桥耦合模型的共振模式,通过具体的数值算例,分析了索桥耦合模型的1:1内共振.算例分析表明:索桥耦合显著,800 s之前索桥耦合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此时能量在拉索与桥面之间往复传递,表现为"拍"的特点,800 s之后索桥耦合体系趋于稳定,且表现为1个半波的舞动模式.
    • 闵光云; 刘小会; 张春霞; 孙测世; 蔡萌琦
    • 摘要: 针对以往忽略气动效应影响的索桥耦合参数振动模型,考虑了气动效应对拉索振动特性的影响。建立了索桥耦合参数振动模型,推导了该模型的振动微分方程,采用伽辽金法将该振动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采用多尺度法分析了索桥耦合模型的共振模式,通过具体的数值算例,分析了索桥耦合模型的1∶1内共振。算例分析表明:索桥耦合显著,800s之前索桥耦合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此时能量在拉索与桥面之间往复传递,表现为“拍”的特点,800s之后索桥耦合体系趋于稳定,且表现为1个半波的舞动模式。
    • 王小猛; 郝文斌; 郝秀红
    • 摘要: 针对构件间磁耦合刚度非线性,建立了磁场调制型相交轴磁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含平方项的非线性动力学微分方程组,考虑输入、输出转子扭转模态频率间1:2的倍数关系,采用多尺度法得到了系统存在内共振时的振幅响应曲线及各构件的时域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由于内共振的存在使得能量在输入、输出转子扭转振动模态间相互转化,且初始幅值越大各模态能量交换频率越高,进而使得磁齿轮系统各构件由于外部激励造成的瞬态振动衰减更加缓慢,某种程度上恶化了系统动力学特性.
    • 党壮; 刘灿昌; 贺成泰; 苏红建; 张鑫越; 栾军超
    • 摘要: 为了解决电磁阻尼耦合悬架因非线性振动机理复杂而存在机电耦合系数匹配困难,制约其在汽车领域中推广应用的问题,建立电磁悬架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推导悬架与电磁电路动力学微分方程,应用多尺度法,得到耦合系统中悬架与电路系统固有频率之比为1:3时的内共振幅频方程和内共振一次近似解.结果表明:在调节电阻值接近线圈固有电阻的前提下,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分别改变线圈固有电感、电路电压以及外界激励幅值、频率的数值,会对悬架及电量的幅频响应曲线峰值产生不同影响;悬架的幅频响应曲线峰值随着线圈固有电感和电路电压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外界激励幅值与频率的减小而减小;电量的幅频响应曲线峰值随着外界激励幅值与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电路电压的减小而增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