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兰炭

兰炭

兰炭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112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冶金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3297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洁净煤技术、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201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暨炼铁学术年会等;兰炭的相关文献由222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进平、闫龙、刘卫星等。

兰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5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3297 占比:99.44%

总计:43541篇

兰炭—发文趋势图

兰炭

-研究学者

  • 王进平
  • 闫龙
  • 刘卫星
  • 李健
  • 刘明锐
  • 毛少祥
  • 张俊霞
  • 刘军利
  • 刘永启
  • 孙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杜旭昌
    • 摘要: 本文对采用的兰炭燃料进行气化的机理进行了描述,并与当前常用的煤的一段式和两段式气化进行优劣对比,对本锅炉设计为气化燃烧一体化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 高昕玥; 刘成昌; 翁君杰; 袁世震; 赵鹏勃; 王超伟; 王长安; 车得福
    • 摘要: 以枣庄烟煤(ZQ)和陕化兰炭(LT)为实验样品,利用套管式双床反应器系统对两种样品混合层燃掺烧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对比了预混燃烧、非预混燃烧、空气分级燃烧、热解气再燃和焦炭还原燃烧等不同燃烧组织方式与800°C~1200°C燃烧温度条件下层燃过程中NO_(x)生成特性与氮转化率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实验分析了燃料掺混比例(兰炭掺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25%,50%,75%,100%)、一次风当量比(分别为0.6,0.7,0.9,1)以及气化气再燃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预混条件下燃料分层可促进还原烟气中NO_(x),掺混比例相同条件下预混燃烧的氮转化率比非预混燃烧的氮转化率高;空气分级燃烧中当一次风当量比较小时,挥发分与焦炭燃烧过程区分度更高,燃料在贫氧条件下生成的气化气可有效还原烟气中的NO_(x);温度对不同燃烧组织方式条件下氮转化率的影响不单调,而在同一掺混比例下焦炭再燃方式时的氮转化率最低。
    • 周秋成; 申联星; 马宝岐
    • 摘要: 《兰炭企业清洁生产标准》(T/CCT009—2021)的发布实施,既能促进企业不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也为兰炭清洁生产评价提供统一依据,推进我国兰炭产业向着节约型、清洁型、循环型方向发展;对该团体标准编制的必要性、重要意义、核心内容等进行了介绍,并对今后该团体标准的贯彻落实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 肖卫锋; 贺鑫杰
    • 摘要: 为了探究价格较为廉价并且燃烧性能良好的燃料(兰炭)在高炉直吹管、风口、回旋区内燃烧产生的温度、气体成分以及燃料的燃尽率分布情况,根据高炉的实际尺寸,建立了三维物理模型并进行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当单独喷吹烟煤、兰炭时,回旋区内的温度均为先升高到最高温度后缓慢降低,风口中心线上最高温度分别为2447、2415 K。然而,当单独喷入无烟煤、焦化除尘灰(CDQ粉)时,回旋区内温度持续缓慢上升,在回旋区出口处达到的最高温度分别为2473、2366 K。烟煤在风口、回旋区内燃烧产生CO的质量分数均高于其他3种燃料;兰炭、烟煤、无烟煤、CDQ粉在回旋区出口处产生的CO质量分数分别为20.82%、26.09%、17.51%、15.74%。采用兰炭喷吹的燃尽率(63.01%)高于采用无烟煤和CDQ粉的燃尽率(分别为58.03%和52.40%),低于采用烟煤的燃尽率(73.13%)。虽然兰炭和无烟煤的组成成分相似,但是从兰炭在风口、回旋区内燃烧产生的温度、气体成分、燃尽率等方面来看,兰炭的燃烧性能要强于无烟煤。
    • 武鹏魁; 韩奎华
    • 摘要: 现有兰炭具有高固定碳、低灰、低硫、低磷等优点,但其挥发分低,着火缓慢。在兰炭燃料中掺混少量生物质可有效改善其燃烧性能,减少燃煤污染物排放,优化生物质秸秆的利用现状。通过热重分析法分别研究了3种兰炭、麦秆和玉米秆单独及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分析了掺混样品种类和掺混比例对混合燃料着火温度、燃尽温度、燃烧特性指数和热释放速率等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掺混比例。结果表明:兰炭与秸秆掺混后的燃烧效果与掺混样种类及掺混比例密切相关。5种样品中燃烧性能从大到小依次是麦秆、玉米秆、府谷兰炭、大同兰炭和包头兰炭,府谷兰炭掺混玉米秆后燃烧特性优于其他掺混燃料,燃料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相比兰炭原样分别降低了约200°C和40°C,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是原样的1.5倍左右。在府谷兰炭/秸秆掺混比为8∶2时,着火特性指数仅为0.625,小于原样的0.979,此时第1波峰实际值也小于理论模拟值,混合燃料对低温段秸秆的挥发分析出有抑制作用,随着秸秆掺混比例增大,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第1个波峰迁移且增大,第2个波峰减小,掺混比为6∶4时,第2个波峰处出现短暂增大,可能是由于秸秆占比增大,裂解出大量易燃半焦导致燃烧短时间加速。兰炭中掺混一定比例秸秆,有利于减少燃料主要燃烧阶段的活化能,但随掺混比例的增加其燃烧性能提升有限,掺混比为6∶4时,府谷兰炭活化能下降近36 kJ/mol。府谷兰炭和玉米秆掺混比例约7∶3时,混合燃料的释热率明显高于其他掺混比,结合其燃烧特性发现此时燃烧效果最好。
    • 刘坤仑; 徐文高; 宋永宏; 邸俊明; 颜艺专
    • 摘要: 介绍了原煤替代部分兰炭,在18 MW硅铁矿热炉试验。通过对原料质量的检测,分析配煤方案的可行性,两个阶段性的试验虽然电耗升高、生产指标下滑,但为后续硅铁炉料使用积累了经验。
    • 方新军; 陈阳; 申联星; 杨芊
    • 摘要: 介绍了我国兰炭生产工艺、产能分布、产业链及相关企业状况,统计并分析预测榆林兰炭消费市场,指明兰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产业集中度、兰炭尾气高附加值、低排放量利用和生产清洁化尚待提高,并提出未来兰炭项目大型化、园区化、绿色化,形成统一供销模式,成立兰炭产业研究院等是兰炭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路。
    • 马金霞; 牛鸿权; 张晋豪; 屈桂洋; 侯玲梅
    • 摘要: 介绍了DG热解工艺、ATP热解工艺、鲁奇三段炉热解工艺、SJ低温干馏热解技术4种主要的兰炭生产技术的工艺流程,并简单对比了其优缺点;概括了兰炭在电石、化工、冶金、吸附剂、电极材料等方面的应用,为后期兰炭工艺技术的发展以及兰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李静渊; 柯希玮; 蒋苓; 黄中; 张缦
    • 摘要: 兰炭具有挥发分含量低、固定碳含量高的特点,与煤粉炉相比,循环流化床(CFB)锅炉更适合用于兰炭燃烧。为了解兰炭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的燃烧性能,利用一维循环流化床锅炉模型对兰炭CFB锅炉进行了模拟。通过对比循环灰和底渣的粒径分布模型预测与现场取样测量结果,发现二者吻合良好,验证了锅炉整体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通过模型分析了分离器效率、给煤粒径对兰炭CFB锅炉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提高分离器效率使兰炭燃烧更加充分,建议将飞灰中位粒径控制在10μm左右。给煤粒径对兰炭CFB锅炉有重要影响,给煤粒径减小导致燃烧效率略下降,同时NO_(x)排放量明显减少。针对兰炭成灰特性合理设计给煤粒径分布,建议将给煤粒径控制在0.5~6.0 mm为宜。通过与燃烧褐煤的循环流化床进行对比,发现燃烧兰炭时炉内温度高于燃烧褐煤,燃烧效率低于褐煤,SO_(2)和NO_(x)排放量均较低,但仍需通过烟气脱硝来满足污染物排放需求。利用模型的定量研究为兰炭CFB锅炉的运行优化提供了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