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GPP

GPP

GPP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648篇,主要集中在药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专利文献548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药店、中国药业等; GPP的相关文献由1009位作者贡献,包括徐长坡、杨玉聪、梁效峰等。

GPP—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15.43%

专利文献>

论文:548 占比:84.57%

总计:648篇

GPP—发文趋势图

GPP

-研究学者

  • 徐长坡
  • 杨玉聪
  • 梁效峰
  • 王晓捧
  • 陈澄
  • L·蒂埃博
  • 刘岚
  • 史丽萍
  • 孙晨光
  • 武卫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鹏; 秦美欧; 李荣平; 孟莹; 杨霏云; 温日红; 孙沛; 方缘
    • 摘要: 总初级生产力(GP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组分之一,明晰GPP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对深入认知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基于多站点通量监测阐明不同类型生态系统GPP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ChinaFLUX,沿着东西水热梯度分布的草地样带选择内蒙古温带草原(内蒙古站)、高寒灌丛-草甸(海北站)和高寒草地(当雄站)作为研究对象,沿着南北森林样带选择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长白山站)、千烟洲亚热带常绿针叶人工林(千烟洲站)和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鼎湖山站)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机器学习等统计方法,探讨GPP的季节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甄别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差异性。研究发现,(1)3种典型生态系统GPP的季节动态整体呈单峰分布,且森林生态系统GPP高于草地和灌丛。(2)全子集回归等分析发现,草地生态系统GPP与土壤含水量(C_(SW))、叶面积指数(LAI)和气温(t_(a))呈正相关,与饱和水汽压差(D_(vp))呈负相关,而灌丛和森林生态系统GPP的影响因子主要为t_(a)和光合有效净辐射(R_(PA)),与水分因子的关系较弱。在季节干旱期间,千烟洲站GPP与C_(SW)和D_(vp)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方差分解和随机森林结果表明,水分是草地生态系统GPP季节变异的主导因子,其解释比重高于30%;温度是高寒灌丛(海北站)和温带落叶针叶林(长白山)生态系统GPP变异的主导因子,其解释比重接近或高于50%;辐射是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鼎湖山和千烟洲站)GPP变异的主导因子,其解释比重高于50%。在季节性干旱期间,水分因子对千烟洲站GPP变异的解释比重高于对其他灌丛和森林站点的。因此,在中国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生长季GPP变异的驱动要素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其中在干旱和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中,水分(C_(SW)和D_(vp))是GPP变异的主要影响要素,而在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中,温度或辐射为GPP的主要驱动要素。该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GPP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要素,也可为中国碳循环的准确模拟提供数据基础和参数依据。
    • 花顶; 胡实; 莫兴国
    • 摘要: 水库是水资源调配的主要举措之一,影响着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和农业生产。满拉水库作为“西藏第一坝”,其兴建与运行对青藏高原的水资源管理与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满拉水库所在的年楚河流域为例,结合SWAT水文模型与遥感影像,分析了满拉水库蓄水量变化。基于农田水量平衡原理,利用植被界面过程(VegetationInterface Processes,VIP)模型估算了水库调度下流域耕地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变化。采用岭回归定量分析了人类活动(水库灌溉)、气候因子(气温、降水、辐射)以及大气CO_(2)浓度对流域GPP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满拉水库修建以来,年楚河径流量减少3.78×10^(9)m^(3)/a,其中,66%的水量经由水库调蓄补给灌溉。2)2000-2019年,流域内耕地多年平均GPP在143~853gC/(m^(2)·a)之间,90%以上耕地的GPP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5.3 gC/(m^(2)·a2),其中67%以上的区域上升趋势显著(P<0.05)。3)灌溉量增加和大气CO_(2)浓度上升对耕地GPP上升的贡献率分别为43.9%和25.1%,是GPP增加的主导因素。满拉水库的修建不仅显著改变了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更提高了下游农业灌溉水平和作物生产潜力,研究结果对年楚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及农业规划具有科学参考价值。
    • 祝景彬; 贺慧丹; 李红琴; 张法伟; 李英年; 杨永胜; 张光茹; 王春雨; 罗方林
    •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温逐渐升高,将会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利用2003-2016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资料,研究了祁连山南麓高寒灌丛生长季(5月-9月)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生长季有效积温(growing season degree days,GDD)的响应,对于研究气候变暖对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在生长季的月GPP、GDD都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变化趋势,都在7月或8月达到峰值,在5月达到最小值.在整个生长季尺度上,GPP与GDD具有较高变异性,但整体上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P <0.05).2003-2016年整个生长季GPP与GDD的均值分别为507.11 g·m-2和975.93 °C.在月尺度和生长季尺度上,GPP与GDD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但是,通过比较生长季每个月GPP与GDD的关系发现,5、9月的GPP与GDD没有显著相关性(P >0.05),而在7月相关性最为显著(P < 0.01).整体上看,高寒灌丛生态系统植被的总初级生产力与热量条件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植被的光合生产能力将会提高.
    • 王军邦; 杨屹涵; 左婵; 顾峰雪; 何洪林
    • 摘要: 总初级生产力(GPP)是生态系统植被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的能力表征,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区域生态安全.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2,应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遥感的叶面积指数数据产品(MCD15A2H),以强迫法构建了遥感数据驱动的模型新版本--CEVSA-RS;基于CEVSA-RS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GPP时空变化的相对影响,从气候潜在总初级生产力(GPPCL)和现实总初级生产力(GPPRs)的大小和趋势两方面厘定了人类活动影响.2000至2017年全国平均潜在GPP(1016.36 gC m-2a-1)略高于对应现实GPP(962.85 gC m-2a-1),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长江以南大部、秦岭、太行山脉以东以及大兴安岭以东和长白山地区等森林植被覆盖区,现实GPP高于潜在GPP;而西部草地及灌丛等地区现实GPP低于潜在GPP.全国GPP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其中现实GPP的增速(46.04 gC m-210a-1)高于潜在GPP的增速(41.46 gC m-210a-1),人类活动影响促进GPP增长,主要体现在华南地区和华北平原等地;内蒙古东部、东北平原北部、青藏高原西部等地人类活动呈负面影响.人类活动影响大于气候影响的区域可达全国陆地面积的53%,其中西部生态相对脆弱的草地区人类活动仍为负面影响,这些地区以草定畜,发展草牧业和保护生态,仍然任重道远.
    • 宋永鹏; 唐希颖; 贾亚敏; 刘小燕; 崔耀平
    • 摘要: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第二大碳库,其碳收支一直是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而研究二氧化碳(CO2)施肥效应又是全球变化碳循环领域较为关注的前沿部分.CO2与生态系统关系复杂,当前仍无法厘清CO2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作用.基于太阳辐射数据、气温数据及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等,利用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模拟2019年甘南地区的碳循环,选取三个指标,即GPP(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NPP(净初级生产力)和NE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来分析甘南地区植被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及CO2施肥效应.结果 表明:(1)甘南地区2019年植被固碳总量约为2611 tC.甘南地区生态系统GPP、NPP和NEP季节性特征明显,其值均在夏季达到最高;而在空间上,GPP、NPP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征,NEP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2)CO2对GPP、NPP存在正向的施肥效应,分别增加了14.4%和14.3%;而对NEP具有负向反馈效应,使其减少了0.3%,并且CO2对NEP的影响整体也表现为北高南低的特征.研究揭示出:虽然CO2在提升GPP和NPP时,正向的施肥效应明显,但是对甘南地区的NEP,即固碳量来说,CO2的影响却很有限.因此在研究CO2施肥效应时不应一概而论,生态地理环境对其的影响不可忽视.研究可以为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动态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贺忠华; 张育慧; 何月; 张小伟; 蔡菊珍; 雷莉萍
    • 摘要: 浙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植被变化受到生态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多源遥感和地面观测2000—2019年生态植被参量、气象和气候因子以及夜间灯光数据等,分析浙江区域生态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关系;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探讨植被变化趋势,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等研究多元因子贡献率.结果表明,浙江区域近20年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呈现显著增长趋势,总增长趋近年均值的7.66%,而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增加总量约为多年均值的1.48倍.森林和城市区植被分别呈现显著增长和减少趋势(森林EVI:0.60×10?3 a?1.城市EVI:?1.11×10?3 a?1).气温、日照和降水共同影响植被变化特征,其中气温变化是引起区域近20年植被变化趋势的主要气候因子(r=0.54,P<0.01).夜间灯光变化代表的城市扩张等人为活动是引起城市及周边植被减少的主要原因(r=?0.60±0.13),而远离城市的人类活动对植被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0.56±0.13).植被年际变化的多变量贡献分布表明,表征人类活动的夜光数据在全省范围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气候因素则会影响局部地区.其中近20年浙江区域气温升高和城市扩张分别对省内植被具有显著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因此,区域气候条件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是影响浙江省植被生长趋势变化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祝景彬; 贺慧丹; 李红琴; 张法伟; 李英年; 杨永胜; 张光茹; 王春雨; 罗方林
    • 摘要: 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利用2004-2016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做了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GPP)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生长季有效积温(GDD)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在生长季的日GPP、GDD与月际GPP、GDD都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变化趋势,都在7月或8月达到峰值,在5月达到最小值.在整个生长季尺度上,GPP与GDD变异性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2004-2016年整个生长季GPP与GDD的均值分别为(458.82±25.78)gCm-2季-1和(1060.89±84.07)°C.在日尺度、月尺度、生长季尺度上,GPP与GDD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但是,通过比较生长季分别每个月GPP与GDD的关系发现,5、9月的GPP与GDD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在7月相关性最为显著(P<0.01).整体上看,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的总初级生产力与热量条件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将会提高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的光合生产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