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播损失

传播损失

传播损失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一般工业技术、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1866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海洋测绘、海洋技术、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声学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学术会议、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5年学术会议、中国声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等;传播损失的相关文献由327位作者贡献,包括笪良龙、宋志杰、张林等。

传播损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88%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11866 占比:98.97%

总计:11989篇

传播损失—发文趋势图

传播损失

-研究学者

  • 笪良龙
  • 宋志杰
  • 张林
  • 李整林
  • 杨坤德
  • 孙磊
  • 彭朝晖
  • 杨日杰
  • 段睿
  • 王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代; 李整林
    • 摘要: 起伏海底对浅海声传播有着极大影响。文章利用一次东海夏季水文数据,结合蒙特卡洛方法统计分析了浅海长距离起伏海底环境下的声场特性,并利用射线模型分析了海底起伏对声场不确定性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高频声波对海底起伏的变化更为敏感,传播损失的概率分布更为分散。负跃层环境下,当声源位于跃层下方时,起伏海底对位于跃层下方接收点的声传播影响更为明显。等温层环境下,起伏海底对声传播的影响相比于跃层环境影响更小。起伏海底的倾斜度越大,声传播损失越大。对于相同倾斜度的起伏海底,相对起伏的大小,即起伏海底高度与海深的比值,比起伏周期的变化对声传播的影响更大。
    • 毕思昭; 彭朝晖; 王光旭; 谢志敏; 张灵珊
    • 摘要: 声信号在海水中能够传播上千千米,远距离声传播与近距离声传播的特性不同.本文利用西太平洋声源与接收最远距离近2000 km的水声实验数据,对实验海区的海洋环境信息、实验使用的接收垂直阵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大洋完全声道环境下,远距离声传播能量衰减规律和多途到达结构特性.在远距离传播能量衰减规律方面,随着传播距离增大,海水吸收对声能衰减的作用凸显,海水吸收系数的选取对声场能量预报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较低频信号海水吸收较小,中心频率100 Hz的声信号,传播距离从1000—2000 km,传播损失仅增大6 dB左右.深海声道远距离声传播多途到达结构特性方面,实验海区温跃层声速较高,使得到达接收点的本征声线数目更多,多途到达结构更复杂,海面反射声线形成的到达结构处在整体到达结构的靠前位置,且能量相对较强;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的影响,声速剖面存在双跃层结构,导致部分声线到达接收点的时间较早,多途到达结构在时间轴上的长度延长.
    • 苏杭; 孟春霞; 张学刚
    • 摘要: 针对复杂的舰船辐射噪声,本文基于指向性声源声场势函数的球面多极子级数展开方法,建立参数化点源模型。模型将声场表示为空间共点的不同阶次多极子叠加的形式,对Pekeris波导条件下3种多极子声源的传输特性进行仿真,并对仿真得到的声场衰减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海洋声学参数相同的情况下,水平偶极子表现出和单极子相同的声场特性;垂直偶极子在近距离能够表现出偶极子方向特性,较远距离时比前两者衰减更快;偶极子声源声场随接收点与声源之间的夹角θ变化。
    • 朴胜春; 栗子洋; 王笑寒; 张明辉
    • 摘要: 近期南海远程声传播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表明在深海不完整声道中声道轴以下存在一种会聚区,该会聚区相比于海面附近的上反转点会聚区在远距离处具有更高的会聚增益.本文利用射线简正波理论确定了水中反转型焦散线和海面反射型焦散线位置,对比发现实验中观测到的深海大深度会聚区位置与水中反转型焦散线位置一致,证明该会聚区是由大量简正波同相叠加形成的下反转点会聚区,其在深海声道轴以下的一定深度范围内都具有会聚效应,研究了该会聚区的形成条件以及声源深度变化对会聚区焦散结构的影响,对比了远距离处上下反转点会聚区的传播损失以及会聚区宽度,分析表明第七个下反转点会聚区的会聚增益仍不小于10 dB,研究了声速垂直结构变化对下反转点会聚区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 郁红波; 鞠京龙
    • 摘要: 航空吊放声呐主动工作模式下的作用距离不但与海域的声速剖面和装备自身性能有关,还与吊放声呐的入水深度有关.首先利用BELLHOP模型分别对带有跃层声速剖面、正声速剖面和负声速剖面3种情况下的声传播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然后研究了不同声速剖面下潜艇在不同深度航行的概率分布,建立并分析了潜艇运动规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声速剖面下,潜艇在不同深度航行的概率分布不同;最终通过潜艇在不同深度航行的概率分布,计算出吊放声呐不同入水深度下的平均探测距离,得到了不同声速剖面下吊放声呐的最佳入水深度,更能充分发挥声呐装备的最佳性能.
    • 曹启旻; 赵梅
    • 摘要: 针对地声反演方法存在的问题,文章使用脉冲声信号作为信号源,利用传播损失反演海底单参数.反演得到的单参数计算的传播损失与实验符合良好;同时用单参数估计的海底性质与实验采样符合良好.可以认为利用脉冲声信号对海底进行单参数反演是可行的,并具有较为准确的结果.
    • 张鹏; 吴立新; 胡治国; 张雪冬
    • 摘要: 水下声场是海洋环境参数的非线性函数,因此环境参数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引起水下声场预测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与声场预测相关的声呐探测和水声通信等设备性能的下降.该文将Sobol敏感度指数的计算与多项式混沌展开方法相结合,将敏感度指数表达为环境条件的函数,利用Q范数约束的双曲截断方案来减少多项式项数,有效地分析了设定的"浅海负梯度温跃层"信道中8个环境参数及其交互效应对水下声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层声速是低频远距离声场不确定性分布的最主要贡献参数,同时对于下发下收的情况,声源深度的影响程度随着声源频率增加而逐渐增大.最后应用射线理论从海底反射的角度解释了各个环境因素影响程度差异的具体原因.该文的研究对水声通信和探测系统在浅海不确定环境下的性能预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郑晓庆; 郁红波; 董彩萍; 安舒
    • 摘要: 为了研究深海海底环境对声传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深海海底地形模型,通过BELLHOP模型仿真深海声道声速分布下不同海底地形的声传播特性,定量分析了"山地"、"海盆"以及平坦海底三种典型深海地形下,接收深度分别为500 m、1 km、3 km、4 km时的声传播特性差异,并利用本征声线的传播和时间到达结构进行了物理解释,研究成果对深海环境下声呐装备的作战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 孙磊; 高飞; 邓玉芬; 李中政; 周家新
    • 摘要: 为厘清海底沉积层声学特性信息的水声环境保障需求,构建浅海两层海底环境参数模型,并参考Hamilton海底底质9种分类设置沉积层声速、密度、衰减系数及厚度的参考值及计算采样区间,利用Kraken简振波模型,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了浅海沉积层声学特性参数对声传播损失的影响;开展了建模理论推导及数值技术分析,研究了海底沉积层声学特性参数在模型计算过程中调用过程,并从建模计算的角度对仿真计算的结果进行解释,对海底沉积层声学特性调查装备发展及调查重点参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朱凤芹; 张海刚; 屈科
    • 摘要: 中尺度涡是引起海洋声速水平非均匀分布以及声传播起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了南海东北部单个中尺度暖涡的声传播效应.根据暖涡现场观测数据,利用涡旋动力学模型求解流函数,进而获得声速场数据,再结合PE方法计算了中尺度暖涡对声传播的影响,并给出了声源处于不同位置处声传播效应.结果表明:暖涡的存在,改变了声道轴深度,从而对声线传播方向产生影响,暖涡的存在使从暖涡中心出发的声线会聚区宽度减小,汇聚位置前移,暖涡引起的传播损失在有涡和无涡时可以达到30 dB以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