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黏结性

黏结性

黏结性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35857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科技致富向导、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洁净煤技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2015年会暨第14次全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热害冲击地压控制学术大会、第十六届全国浆纱与浆料应用暨“红旗-祥盛杯”准备织造创新技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焦化行业科技大会等;黏结性的相关文献由352位作者贡献,包括梁英华、张永发、赵钰琼等。

黏结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5857 占比:99.97%

总计:435967篇

黏结性—发文趋势图

黏结性

-研究学者

  • 梁英华
  • 张永发
  • 赵钰琼
  • 孙章
  • 孟庆波
  • 张化冰
  • 张瑞
  • 李祥
  • 杨状
  • 沈辰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慧
    • 摘要: 第七节原料的陈化原料制备工艺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陈化,陈化的主要作用是使物料混合均匀、水分均化,并进行离子交换,使一些硅酸盐矿物与水接触水解成为胶结物质,从而提高原料的塑性;它可以发生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导致微生物繁殖,使原料松软均匀,进而达到增加塑性、提高流动性和黏结性,为坯体成型做好充分的准备。
    • 武吉; 来威; 侯士彬; 程学科; 朱庆庙; 李富鑫; 王旭
    • 摘要: 面对优质炼焦煤资源日趋匮乏资源性问题,优质炼焦煤资源高效利用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综述分析了炼焦备煤工序中粒度选取的主要工艺流程及国内典型钢铁联合企业备煤工艺现状。对比分析了炼焦煤粒度与炼焦煤的黏结性、膨胀性、煤岩特性及焦炭质量间的相关性,并提出工业生产中应尽量降低煤粉过细或者过粗条件下的粒度分布,综合考虑炼焦煤粒度对炼焦煤的灰分含量、硫含量、结焦性能、煤岩分布及焦炭质量的影响规律,最终实现精准配煤与高效炼焦。
    • 闵二虎; 杨明; 关天竺
    • 摘要: 为研究新型鲢鱼-食用胶“低盐”复配体系在鱼糜藕夹配方中的应用,以鲢鱼鱼肉馅(鱼糜)取代传统的猪肉馅(肉糜),围绕新鲜鲢鱼成熟过程中pH值、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的变化以及不同斩拌方法和调制料配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鲜鲢鱼肉置于0~4°C条件下,成熟4 h后进行机械斩拌,转速为1800 r/min,时间为90 s,该条件下鱼糜的持水性为79.3%,制得的鱼糜品质最佳。鱼糜夹馅的最佳制备工艺为鲢鱼糜100 g,添加魔芋胶0.15 g、食盐2.0 g、鸡蛋清15 g、复合磷酸盐0.4 g、葱姜汁10 g、植物油脂5 g、味精1.5 g。鱼糜夹馅的保水性、组织形态、气味、色泽以及熟化产品品质最佳。
    • 李华
    • 摘要: 随着低熔点聚酯纤维应用领域的拓展,下游用户对产品加工性能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低熔点聚酯产品主要有单组分和皮芯复合型两大类,主要产品的熔点为110~220°C,较具代表性的产品为110°C单组分低熔点聚酯和180°C皮芯复合型低熔点聚酯等。试验围绕110°C低熔点聚酯的工艺配方进行研究,选择其他合适的单体,对110°C有光低熔点聚酯进行进一步改性,改善其黏结性,并通过分析聚酯切片的熔点、结晶性能、流变性能和纤维力学性能等指标,为低熔点聚酯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撑。
    • 刘国斌; 马岩; 陆启均; 李琰庆; 孟庆波; 唐帅; 徐秀丽
    • 摘要: 随着优质焦煤、肥煤资源的日益短缺,在配煤炼焦中充分发挥1/3焦煤的资源优势尤为重要。研究了淮南矿业强黏结性1/3焦煤淮河一号的煤质特点和炼焦特性,并以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利技术、结构配煤法、煤岩分析为技术支撑,采用40 kg试验焦炉进行了配煤炼焦试验,分析了所得焦炭质量变化。结果表明:淮南矿业强黏结性1/3焦煤具有胶质体流动性强、焦炭反应后强度高等特点,可以替代部分焦煤、肥煤,替代质量分数控制在5%~6%,可以与高硫肥煤和贫煤或瘦煤搭配炼焦,并提高焦炭机械强度、改善其热性质。
    • 何守琪; 赵钰琼; 张永发; 王琪
    • 摘要: 利用亚临界H2O-CO体系对褐煤进行加氢改性増黏,并利用索氏抽提、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技术(GPC)考察了改性煤族组分结构演变及其对黏结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改性后,褐煤黏结指数(GRI)由0提高到90以上.可溶物的生成量和分子结构影响改性煤的黏结性,其中以苯可溶物(BS)和四氢呋喃可溶物(TS)对黏结性的影响较大.BS和TS生成规律和分子结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反应温度在280°C~320°C时,BS生成速度最快,增幅达122%.分子中长链脂肪族含量增加,支链化程度减小,BS致黏性弱.但这一阶段BS对改性煤黏结性贡献最大,归因于其生成量快速增加;反应温度在320°C~350°C时,BS生成量继续增加,TS生成量恒定.但TS的氢化度快速提高,氢键缔合作用增强,脂肪烃缩合度和支链化程度加剧,使得TS致黏性增强.在这一阶段TS对改性煤黏结性贡献最大,归因于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致黏性增强.
    • 李文豪; 罗文柯; 袁晗
    • 摘要: 为研究火成岩侵蚀对煤质的影响,以邹庄煤矿81采区72煤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和现场验证的方法,对81采区火成岩的侵入方式以及72煤层的侵蚀区与非侵蚀区的工业性指标、煤发热量、煤全硫含量、煤黏结指数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火成岩侵入煤层的方式大致分为3个方向;火成岩侵蚀区72煤的煤层结构变复杂,稳定性降低,危险性增加,导致其工业价值降低.
    • 张炳忠; 王越
    • 摘要: 以窑街矿区侏罗纪中变质烟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煤岩配煤原理的炼焦配煤方法,对西部侏罗纪炼焦煤的煤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窑街炼焦煤因煤岩组分存在差异,黏结指数波动较大,按照中国煤炭分类被归入不黏煤、1/2中黏煤和气煤;与中国典型弱黏煤、1/2中黏煤和侏罗纪气煤相比,窑街炼焦煤灰分、全硫、挥发分产率处于较低水平,胶质层最大厚度与平均水平相当,黏结指数与中国典型弱黏煤和1/2中黏煤平均水平相当;窑街炼焦煤低灰、低硫、中变质程度,但其黏结性不足,必须加入强黏结性的煤来弥补其成焦性能的不足.
    • 赵钰琼; 何守琪; 魏永永; 王莉萍; 安娜; 张永发
    • 摘要: 在亚临界H2O-CO体系中开展了褐煤改性增黏研究,利用气相色谱(G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13C核磁共振(13C-NMR)、热重分析(TG)和电子自旋共振(ESR)等方法,探索了CO对煤黏结性、结构特征和自由基变迁规律的影响,进而认识了CO对煤改性增黏的作用机制.结果 表明:在CO初压为4.5 MPa时对褐煤进行改性,褐煤的黏结指数(GRI)可由0显著提高至91.35.CO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向体系提供活性氢(H·),提高CO初压促进了H·的生成,有利于H·向煤分子结构内部扩散实现加氢.同时,在CO初压为4.5 MPa时,褐煤中的亚甲基、氧桥键和甲基侧链等会发生断裂,并生成大量自由基,提高了芳香片层的活动性,以促进褐煤中较小的芳香层片重排形成中等分子多环芳烃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被体系中活性氢H·稳定而生成前沥青烯等黏结性物质,从而提高了煤的黏结性.
    • 魏永永; 赵钰琼; 刘瑞; 王莉萍; 徐昕逸; 张永发
    • 摘要: 长焰煤通过加氢改性转化为黏结性煤,有利于提高其综合利用效益和扩大炼焦煤资源.利用亚临界H2O-CO体系对印尼长焰煤进行改性,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下改性煤的热解特性,并利用索氏抽提、热重(TG-DTG)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探究了煤结构变化对其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焰煤在亚临界H2O-CO体系中改性后黏结性显著提高,获得的改性煤黏结指数(GRI)随反应温度升高至340°C而达到最大值;改性煤中氢含量和索氏抽提可溶组分收率的提高,使得改性煤热解焦油产率升高而热解气产率降低,同时改性降低了煤中氧含量,导致热解水产率降低;改性煤中沥青烯组分提高,将抑制其快速热解失重,而改性处理后脂肪族-CH、-CH2和-CH3伸缩振动吸收峰增强,导致改性煤热解气H2和CH4体积分数均高于原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