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之为人

人之为人

人之为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专利文献257507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思维与智慧、中国青年、决策探索等; 人之为人的相关文献由19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敬泽、高清海、于康平等。

人之为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57507 占比:99.93%

总计:257698篇

人之为人—发文趋势图

人之为人

-研究学者

  • 李敬泽
  • 高清海
  • 于康平
  • 岳悍惟
  • 本刊编辑部
  • 王涛
  • 田恒平
  • 贺利平
  • 黄乾玉
  • Matthew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贞虎
    • 摘要: 自古以来,赏花一直是人们游乐消遣的一种生活方式。最早的赏花活动是到大自然中去寻觅踪影,观赏万绿丛中的花团锦簇。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出现了大量人工培植的花卉和人造花园,赏花有了更多新的层次和境界。明清时期,长期的人工培育已形成众多的花卉风景区,赏花习俗极为流行,人们常常成群结队,赶往鲜花荟萃之地,纵情观赏美丽的花景,并借以抒发心灵,托物言志。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凡花开时,北岸一带风景最佳,绿柳垂丝,红衣腻粉,花光人面,掩映迷离,真不知人之为人、花之为花矣。”
    • 摘要: 李修建、向丽翻译的荷兰学者范丹姆著作《审美人类学》于2022 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范丹姆是西方审美人类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本书凝结了他数十年来对审美人类学所做的系统性思考。范丹姆认为,审美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维度,兼具普遍性和文化多样性,需要从生物学和人类学的多重角度进行分析。
    • 摘要: 好的教育是美的教育,那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理解美的过程。真正的教育从来就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不是为了谋求职业而存在的,而是寻求人之为人的价值,是有限的人在有限的时间中求问无限价值的管道。通过教育,让人更有可能超越自身的生物性限制,从而获得对人和人所在的这个世界更确切和实在的理解。若不是如此,教育存在的意义也就十分有限。基于此,教育的目的始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建造价值。
    • 黄知微; 肖杨(指导)
    • 摘要: 灿烂星河,何以不朽?人之为人,何以立身?唯一"师"字也。"师"字有两解:一为老师,二为大师。老师是传授某项知识技艺的人;大师则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极深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然而,"师"的作用却不仅仅在于此。国学大师林庚在寒风中苦等,只为给学生送刊物题词;书法巨匠启功拒绝势利的求字者,却愿花时间与学生深交、细谈。他们是万人景仰的大师,但在学生面前,他们甘愿放下身段。
    • 凌晓牧
    • 摘要: 经常听到一些一线教师的抱怨:"做老师上好课就行了,做什么科研""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做科研"……为什么不少一线教师不重视做科研,甚至对其流露出不满?这或许和"科研"一词有关吧!一听到它就让人觉得似乎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如果说"做科研"定位太高,那么我们不妨换一个更接地气的说法,那就是教师需要"主动反思"。何出此言?人之为人,之所以不断成长进步,并非简单直接地接受外部知识,而是需要通过自主建构.
    • 任者春
    • 摘要: 人作为无垠宇宙中的一种神奇而渺小的存在,你我作为这个看重实际、讲究奋斗年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众中的一员,还有必要去仰望星空、致敬宇宙吗?先哲们的回答是,不但应该,而且必须;葆有致敬宇宙的情怀,是人之为人的重要规定;只有学会致敬宇宙,我们才能找到应有的存在方式,才能更好地享有人的尊严。那么,致敬宇宙能为我们打开哪些心结,带来哪些天启?我以为,像宇宙那样,保持博大胸怀和对真理的追求,保持永远善良和对大美的热爱,才能活出一个人应有的状态和意义。
    • 龙德芳
    • 摘要: 面对中学生,讲究既要教书,还要育人,除了让他们掌握ABCD、XYZ和之乎者也之外,还要慢慢读懂人本身,活成真正的人。当然,这是个亘古难题,难说清、难做好,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仅就让孩子们懂些人情世故,在此交流上一二三,并因此而触类旁通、辐射开去,不是说三生万物吗?人之为人,首先可能得守规矩,以规正圆,以矩正方。正如《韩非子·饰邪》所言:"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天下之事,皆须规矩。"规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万事万物皆不可例外。
    • 李宏伟
    • 摘要: 一、技术伦理的“人之为人”技术实践根据技术伦理研究不但要依循伦理学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更要立足于人与技术互动共生的“人之为人”根据。技术伦理研究不能脱离“人之为人”的技术生存实践根基,无视人与技术互动共进的历史演进。“人之为人”的根据不是神创说的“上帝造人”,而是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发明。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人之为人,不同于动物者,在其智慧与品格。子曰:"仁者,人也。"因为是人,所以有苦乐酸甜,更有辣味加持,让辣出来的故事更加圆满。因为是人,所以会有情感需求,需要适时沉浸在戏剧世界中,让舞台上的人成为自己,也让自己成为舞台上的人。因为是人,所以需要看着大秧歌,听着现代戏,念及回忆,思及前辈,"聚集正能量,崇尚真善美"。因为是人,所以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如涓涓细流,过山入海,曲折婉转,深感"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高振宇
    • 摘要: 儿童是天生的思考者与思想家。通常,我们并不怀疑儿童会语言表达和思考,毕竟这是人之为人最本质的特征,儿童并不会因其仍处于"未成年人"阶段而缺乏这种人的独特属性。但是我们对儿童表达力、思考力以及具体形态的评估,仍然会受限于经典的皮亚杰心理学理论。这种理论将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即从感知运动到前运算、具体运算再到形式运算,断言儿童只有等到12岁之后才具备抽象思考的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