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人类学

审美人类学

审美人类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篇,主要集中在美学、社会学、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6920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思想战线、学习与探索、广西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第六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等;审美人类学的相关文献由17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杰、雷文彪、向丽等。

审美人类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6 占比:1.26%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6920 占比:98.70%

总计:17143篇

审美人类学—发文趋势图

审美人类学

-研究学者

  • 王杰
  • 雷文彪
  • 向丽
  • 孙文刚
  • 张良丛
  • 覃德清
  • 丁来先
  • 海力波
  • 覃守达
  • 肖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李莉; 王杰; 徐新建; 安丽哲
    • 摘要: 论坛时间:2021年6月14日19:00-21:00论坛入口1:腾讯会议ID:747525579论坛入口2:哔哩哔哩ID:11448845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安丽哲:2021年6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举办的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第22期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李莉研究员来做一个题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报告。本期论坛还邀请到国内审美人类学与文学人类学的代表人物,分别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王杰教授与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徐新建教授。学术主持人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安丽哲副研究员。此次论坛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梳理西方艺术的范畴和定义,归纳西方人类学的发展脉络与谱系来系统地对中国艺术、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进行相应的梳理与归纳,并就现有学术成果和贡献来总结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总体问题,进一步明确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术目标;另一方面,借此讨论来展示该论证体系,不仅仅是放在艺术人类学的视野中,还放在审美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等近邻交叉学科视野中来讨论,以推动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 罗易扉
    • 摘要: 人类学与美学的碰撞引发了美学思想与观念的革命,人类学者为美学提供活泼的人类学方法与观念。审美人类学超越纯粹审美之外,为美学世界带来了新鲜的思想观念。自1970年代以来人类学学者进入美学研究,引发了美学界的人类学“远游”。至1990年代,欧美美学领域活跃着人类学的美学研究。他们主张从人类学语境中审视非西方社会审美现象,引发审美人类学思潮并带来美学方法论变迁。审美人类学关注非西方小型社会审美现象,聚焦日常审美经验及人工制品,并采取适合非西方社会的美学阐释方法。人类学者主张回到物的原初语境之中,在社会的遮蔽之处观看隐在的审美现象。在审美人类学语境之中,审美系统归属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审美超越物的纯粹审“美”边界之外,审美是一种“发明的文化”。在审美人类学思想与观念体系之中,审美是区隔,审美是文化建构。审美是政治,审美是资本,审美是声望象征符号。审美是一套复数的审美系统,审美是一套意识形态总和。
    • 摘要: 李修建、向丽翻译的荷兰学者范丹姆著作《审美人类学》于2022 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范丹姆是西方审美人类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本书凝结了他数十年来对审美人类学所做的系统性思考。范丹姆认为,审美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维度,兼具普遍性和文化多样性,需要从生物学和人类学的多重角度进行分析。
    • 罗夏梓平; 张媛
    • 摘要: “孔雀宴”作为云南旅游餐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是民族文化符号的象征。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探讨旅游场域中“孔雀宴”作为地方饮食文化品牌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孔雀宴”作为旅游地经济发展营造的结果,政府、餐饮经营者、当地居民和大众媒体等多方主体参与其文化建构,强化了民族文化符号。孔雀宴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审美需求,还加深了游客对云南孔雀文化符号的印象。与此同时,游客的评价间接地构建了孔雀宴新的文化内容。最终,在游客和旅游地的互动中,实现了对孔雀宴的审美认同,从而逐渐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饮食文化品牌。
    • 范秀娟
    • 摘要: 审美人类学对美的历史性理解,一是指美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发生的;二是指历史是美的发生基础和氛围;三是指美之为美的观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感。“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代表了两种典型形态的审美人类学:一种是侧重生活感觉的审美人类学,一种是侧重文化仪式的审美人类学,两种形态的审美人类学都批判了美与日常生活的疏离。审美人类学的历史视野和批判精神赋予了其整体性美学和反思性美学的品格。
    • 顾颉; 吴文芳
    • 摘要: 淮剧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作为古老的盐城民间传统艺术,淮剧在传承体制上经历了从古代集体传承、血缘传承、类血缘传承以及师徒传承,到淮剧班社传承制度,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剧团传承制度与现代学校传承制度的转变.因此,本文运用审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式与美学思辨,考察淮剧传承体制的嬗变.
    • 王杰; 石甜
    • 摘要: 在世界美学话语系统中,"中国文化缺乏悲剧观念"的观点仍占主导,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悲剧观念及其表达机制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充满着悲剧性、异化和价值断裂.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传统遭遇现代、个体陷入异化等等,形成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悲剧观念.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就中国悲剧观念的学理、界定、文化基础、理论内涵与外延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 朱蕾
    • 摘要: 审美人类学结合人类学和美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实证的方法和思辨的思维为人类及其文化研究提供了宽阔的研究视阈和有效的方法论指引.作为传统音乐的徽州民间采茶歌舞音乐,在审美人类学的视野下,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民族志书写为核心,阐释其文化内涵,并通过审美鉴赏活动,实现其美学价值.
    • 康峥; 谢艳群; 陈东
    • 摘要: 梯玛神歌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面地记录了土家族的发展历史、生活百态,完美地体现了土家族的思维习惯、文化心理,在其独特的唱法和极富艺术张力的歌词中暗藏着丰富的内蕴,所有这些对研究土家族文化有着巨大的帮助.本文将借助人类学的方法,探析梯玛神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象等,概括梯玛神歌所蕴含的审美人类学意义:真实呈现土家人善良、勤劳、勇敢、团结的性格;生动再现土家族祭祀、欢庆的节日习俗;完美保留土家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的信仰.
    • 顾颉
    • 摘要: 本文从美学身份话语的视角开展"审美人类学"学科属性探索与多元美学身份话语的分析,分别从民族民间话语、经典马克思美学话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和后现代美学话语四个方面诠释审美人类学作为复合式学科、多元美学话语交叉叠合认同的学科理念,彰显了美学的跨学科整合趋势与当代美学理论转型的时代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