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技术伦理

技术伦理

技术伦理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309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信息与知识传播、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151900篇;相关期刊221种,包括黑河学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城市财政与政府创新中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技术伦理的相关文献由38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太胜、陈凡、侯剑华等。

技术伦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8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1900 占比:99.80%

总计:152209篇

技术伦理—发文趋势图

技术伦理

-研究学者

  • 吴太胜
  • 陈凡
  • 侯剑华
  • 周莉娟
  • 李宏伟
  • 杜宝贵
  • 赵迎欢
  • 郭利强
  • 闫坤如
  • 陈首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思洋
    • 摘要: 从媒介本体论视角来看,融媒体时代是将前文字时代与后文字时代传播特征合而为一的重要阶段。彼得斯“元素型媒介”的概念为重解媒介何为、融媒体意义为何两个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即将媒介看作基础设施,将融媒体看作媒介回归本真的标志。融媒体既然是对媒介概念再审视后的距离媒介本体论最近的媒介形式,其意义重大。当前,学界存在媒介生态链中媒介承载力与生产方式的优劣之争问题,还面对资本过度浸入问题,以及技术与人、技术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以价值为舵,内容为舟,形式为海;规制互联网平台,打破“第四堵墙”;按图索骥,平衡媒介技术需求与供应,为融媒体发展困境之突破探索参考路径。
    • 吉晓东
    • 摘要: 技术伦理是对技术行为进行伦理反思,使技术设计者、技术生产和销售者,以及技术消费者在技术活动过程中,不仅仅思考技术的可能性,还要对其目的手段以及后果的合理和合法性进行深刻反思。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肩负着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通信与电子信息领域技术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理应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技术伦理观念植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通过学生对技术活动目的、作用与价值的认知来培养其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
    • 杨林霞
    • 摘要: 以“数”为本和以“人”为本相反相成是算法推荐的基本技术伦理特征。算法推荐衍生的信息茧房具有双重反向价值功能,一则促使信息窄化,易导致用户信息偏食、知识固化、个性偏执等,二则强化信息聚合,有助于提高用户信息获取效率、促进知识发现等。此双重反向价值功能亦存在于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图书馆应统筹信息服务的主体、对象、工具、环境等要素,采取协同治理的路径抑制其负价值、增强其正价值。
    • 胡万鹏; 孟佳林
    • 摘要: 在智能传播中,算法偏见所产生的影响已逐渐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而其溯源问题在问题导向和技术的逆向检视逻辑之下却难以深入。本文在建构算法新闻主体的基础上,以算法技术、人类和社会力量三个要素为逻辑起点,试图以结构化的视角锚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算法技术的局限、人类主体性对算法的主导和社会力量与算法技术的共谋,探寻算法偏见产生的根源。
    • 单纯; 叶茂
    • 摘要: 刷脸识别技术在识别人脸层面的巨大优势,使得其应用场景囊括政府层面和非政府层面,且安全、便捷与信任传递的应用价值得到普遍认可。然而,技术社会中人的角色在被不断弱化,技术与社会间的双向促进却在一定维度上减损了人的主体性。刷脸识别因涉及人脸的分析使得构建体系不能止于纯粹的法学思考,需要技术伦理视角的引入。其中,刷脸识别在技术伦理层面的挑战大致表现为技术至上主义对人性认知的冲击,与互联网发展异态相耦合,及人类社群与技术社群的颉颃。鉴于此,关于刷脸识别中的技术伦理审视及规制,应从刷脸识别的理论支持层面出发,进而探索出符合同一与差异的辩证规制原理,明确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边界以及强化政府监管责任的中国模式。
    • 全燕
    • 摘要: 人脸识别算法技术曾是安防领域的专利,现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商业和社交媒体领域,进入到了日常生活实践,伴随而来的技术话语也被显著改写。算法技术重新配置了人的身份和主体性,人脸被重新概念化、政治化,从而产生了一种微观政治现象即脸性政治。在脸性政治的话语框架下,算法系统的社会征服和机器役使机制是两种互补的、相互加强的权力共存。当人们受到算法权力的控制,意识到自我与人脸识别系统之间的一种不确定和危险的关系时,就会产生算法焦虑。人脸的泛信息化带来的身份危机,以及其超个体性带来的隐匿危机是算法焦虑的体现。从建设数字社会伦理契约的角度出发,在对当前和未来人脸识别算法的部署与使用的规范性问题上,采取伦理评估并设计初步伦理建设框架,是缓释算法焦虑的重要路径。
    • 孙国烨; 许浩; 吴丹
    • 摘要: [目的/意义]通过梳理2021年ASIS&T年会收录成果,分析当下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与趋势,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归纳和提炼2021年ASIS&T年会收录成果中体现的学科热点与前沿。[结论/发现]2021年ASIS&T年会在信息公平、数字包容、技术伦理、数据互联、用户信息行为等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反映出关注新冠疫情时期的用户信息行为变化、聚焦信息技术的伦理审视、注重学科交叉中的理论和方法创新、挖掘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数据关联与价值这四方面的学科研究趋势。[创新/价值]总结了2021年ASIS&T年会的聚焦点,揭示了图书情报与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 郑琳琳
    • 摘要: 为了使高校商业伦理实践更好地与“互联网+”时代融合,需要改变高等教育界对商业伦理课程教学深度与授课范围的固有认知。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对市场环境提出的新商业伦理诉求,本文对商业伦理教育领域的发文量进行时间序列图分析,运用Vosviewer对该领域文献采取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表明,商业伦理教育应抓住思政需求,紧扣新型产业伦理、新技术伦理等热点及趋势,以伦理实践为抓手,通过多产业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手段实现教学融合,建立汇通中外古今的模块化案例库,从而强化适应复杂技术环境的应变能力。
    • 周志强
    • 摘要: 我曾经把人与技术的关系分成四个时段。技术人文:现代人文知识的确立,来自科学的最新发现;技术道说:工业革命以来,以康德哲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为技术科学“立法”;技术霸权:进入20世纪以来,出现了技术统治人文的情形;技术人化:21世纪技术的发展日益走向“人化技术”,创生新的技术伦理和技术政治。
    • 郝喜
    • 摘要: “内在主义”撇弃“外在主义”将技术视为本质上去伦理性的观点,将技术看作是与人地位相平等的“道德行动者”,为技术本身的伦理考量预留空间,并在设计阶段重视伦理实践,期望将伦理考量赋予技术功能,利用技术手段解决伦理问题。“内在主义”进路的区块链伦理设计在消解隐私保护、数据权、信任等传统伦理难题的同时,也会引发出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如遮蔽“被遗忘权”、隐匿主体地位、导致归责性困境等。应采取辩证视角,既要利用“内在主义”进路对区块链正向伦理价值进行设计利用,又要利用“外在主义”进路对区块链技术设计本身进行伦理规约。人道原则、协商原则与透明原则构成了规制区块链技术伦理风险的伦理原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