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食用向日葵

食用向日葵

食用向日葵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25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9200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中国种业、安徽农学通报、现代农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向日葵研讨会、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等;食用向日葵的相关文献由627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梅园、张永平、王文军等。

食用向日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 占比:0.96%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9200 占比:99.01%

总计:29492篇

食用向日葵—发文趋势图

食用向日葵

-研究学者

  • 姚梅园
  • 张永平
  • 王文军
  • 万县贞
  • 司立平
  • 李素萍
  • 王德寿
  • 马德甯
  • 郑洪元
  • 黄绪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冯九焕
    • 摘要: 中国食用向日葵育种近4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自留农家种、选育常规品种、引进国外杂交种以及培育国产杂交种4次品种更新。中国向日葵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59万hm 2左右,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北方10个省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其次是新疆,生产中约95%以上种植的为食用向日葵,是世界主要食用向日葵生产国。中国以食用向日葵种植为主,约占总面积的95%以上,是世界上食用向日葵主要生产国。食用向日葵主要用于休闲嗑食,除高产外,商品外观品质(粒型、色泽、口感等)仍将是当今主要育种目标。另外,向日葵生产区因长期连作种植,病原菌、列当等生物逆境因素与向日葵发生协同进化,加之食用向日葵遗传背景狭窄,病虫草害日趋严重。该文通过对中国食用向日葵育种历程进行回顾,尤其对国内外有关向日葵抗病育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解析食用向日葵抗性育种机制以及前瞻性抗性品种储备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以推动食用向日葵产业的高效优质发展。
    • 王莹; 席晓飞; 陈辅志; 米兴旺; 卯旭辉; 贾秀苹
    • 摘要: 为了给甘肃省向日葵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向日葵品种,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自育不育系XF118A为母本、恢复系FK1421C为父本杂交,对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测定、田间鉴定及考种,选育出食用向日葵杂交种酒葵143。在2018—2019年多点区域试验中,2 a 10点(次)有8点(次)增产,平均折合产量4095.8 kg/hm2,较对照品种JK601增产8.0%。该品种中熟,生育期113 d,株高204.1 cm;结实率87.6%,籽仁率53.8%;籽粒长锥形,长2.48 cm、宽0.93 cm。籽粒蛋白质含量127.0 g/kg,含油率26.32%。中抗菌核病、黄萎病,高抗黑斑病、褐斑病。适宜在甘肃省河西、中部地区及其他类似生态区春播种植。
    • 李城德; 尤艳蓉; 周德录; 王德寿; 李锦龙
    • 摘要: 三瑞5号是由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以雄性不育系A014为母本、恢复系R05-6-1264-1为父本通过杂交选育而成的食用向日葵新品种,2017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本文主要阐述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产量性状、品质性状、适宜区域),提出了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施肥、种子处理、适期早播、查苗与定苗、水肥管理、辅助授粉、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孙祥春; 苗三明; 王雪娇; 张艳; 樊秀荣; 孙秀云; 王艳军; 高海燕; 赵晓宇; 李强
    • 摘要: 【目的】明确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最佳种植密度与株行距配置,为该地区食用向日葵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种植密度21000、24000、27000、30000、33000株/hm^(2);大行距1.00、1.10、1.20 m,小行距固定为0.40 m,按照种植密度和行距确定各处理株距在0.38~0.68 m,比较分析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种植密度与株行距的最佳配置方案。【结果】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最佳种植密度与株行距配置为种植密度27000株/hm^(2),株行距配置为大行距1.20 m、小行距0.40 m、株距0.46 m时,产量最高,为4729.3 kg/hm^(2),与各处理间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经济效益最高,为34996.8元/hm^(2);其次为种植密度27000株/hm^(2),株行距配置为大行距1.10 m、小行距0.40 m、株距0.49 m时,产量为4671.5 kg/hm^(2),经济效益为31858.6元/hm^(2)。【结论】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确定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为27000株/hm^(2),最佳株行距配置为大行距1.20 m、小行距0.40 m、株距0.46 m。
    • 智建奇; 武海丽; 郑义; 赵鑫; 张子安
    • 摘要: 晋西北地区干旱、盐碱土地较多,大部分是冷凉山区或干旱贫瘠的丘陵坡地,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山地丘陵区,自然条件较差.向日葵耐干旱、耐贫瘠、耐盐碱,适应性广、熟期早、易管理、易推广普及,是抗旱减灾、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特别是静乐、五寨、岢岚等地,因其干旱冷凉的气候环境更适宜食用向日葵的种植.种植食用向日葵对调整该地区农业产业种植结构、促进农村供给侧改革,抗旱减灾、提高农民收入有积极作用.结合食用向日葵的生长特性,通过归纳整理食用向日葵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作物产量,促进恢复晋西北食葵产业发展,带动当地食葵加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实现优质高产目标.
    • 玛依努尔·哈塔什
    • 摘要: 近年来,新疆裕民县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食用向日葵种植产业.向日葵具有生育周期短,适应能力较强,丰产性能好,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在推动基层地区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裕民县食用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 孙祥春; 李强; 苗三明; 王雪娇; 张艳; 樊秀荣; 孙秀云; 王艳军; 高海燕; 赵晓宇
    • 摘要: [目的]明确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最佳种植密度与株行距配置,为该地区食用向日葵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种植密度21000、24000、27000、30000、33000株/hm2;大行距1.00、1.10、1.20 m,小行距固定为0.40 m,按照种植密度和行距确定各处理株距在0.38~0.68 m,比较分析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种植密度与株行距的最佳配置方案.[结果]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最佳种植密度与株行距配置为种植密度27000株/hm2,株行距配置为大行距1.20 m、小行距0.40 m、株距0.46 m时,产量最高,为4729.3 kg/hm2,与各处理间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经济效益最高,为34996.8元/hm2;其次为种植密度27000株/hm2,株行距配置为大行距1.10 m、小行距0.40 m、株距0.49 m时,产量为4671.5 kg/hm2,经济效益为31858.6元/hm2.[结论]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确定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为27000株/hm2,最佳株行距配置为大行距1.20 m、小行距0.40 m、株距0.46 m.
    • 任孝慈; 王佰众; 李洋; 李晓伟; 何中国
    • 摘要: "吉食葵2号"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以不育系"15282A"为母本,自育恢复系"12P87RY"为父本选育而成的三系配套杂交种.2016—2017年参加吉林省向日葵杂交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030.53 kg/hm2,比对照"TKC-12"增产24.00%.该品种平均生育期为96 d,平均株高225.1 cm,茎粗2.91 cm,平均叶片30.4片,花盘直径20.5 cm,平均单盘粒重135.83 g,百粒重17.03 g,籽仁率52.38%,结实率77.48%,粒长2.24 cm."吉食葵2号"综合抗性好,适宜在吉林白城、松原、四平≥10°C活动积温在2300°C以上中西部地区春季种植.
    • 刘文俊; 苏锐
    • 摘要: 收集12类不同品种食用向日葵葵籽为测试材料,测定不同样品千粒重、出仁率与含油量,在食用向日葵葵籽样品中滴加甲酯化剂进行气相色谱检测,依据标准品总峰面积确定食用向日葵葵籽出油率,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材料样品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分析结果显示:食用向日葵葵籽千粒重为43.37 g~205.87 g、出仁率为43.84%~75.59%;食用向日葵葵籽含油量33.08%~41.26%,出油率与含油量相比差距为1%左右.食用向日葵葵籽样品脂肪酸甲酯总离子图内出峰时间说明脂肪酸组成成分主要包括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以及亚油酸,其中亚油酸相对含量较高,基本达到50%以上.
    • 宋殿秀; 崔良基; 王德兴; 刘金刚; 孙恩玉; 依兵
    • 摘要: 以17份食葵杂交种为试材,采用1/2 Hoagland营养液水培的方式,以PEG-6000模拟干旱,分析苗期根系形态和生物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并对食葵杂交种的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苗期食葵根系形态指标受干旱影响程度要高于生物量,根系形态各指标受干旱影响程度顺序为: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尖数>总根长>根表面积,生物量各指标受干旱影响顺序为:地上部干重>根冠比>整株干重>根干重.Con15的综合抗旱能力D值为0.58,综合抗旱能力最强,而Con13的综合抗旱能力D值为0.25,综合抗旱能力最弱.总根长、根干重、整株干重、根尖数和根表面积与综合抗旱能力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70、0.66、0.63和0.60,地上部干重与综合抗旱能力D值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8.苗期综合抗旱能力较强的食葵杂交种为Con15、Con03、Con16和Con14.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