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河套灌区

河套灌区

河套灌区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76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0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625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内蒙古林业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向日葵研讨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水利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论坛等;河套灌区的相关文献由1503位作者贡献,包括史海滨、王胜、李仙岳等。

河套灌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0 占比:50.66%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3.45%

专利文献>

论文:625 占比:45.89%

总计:1362篇

河套灌区—发文趋势图

河套灌区

-研究学者

  • 史海滨
  • 王胜
  • 李仙岳
  • 霍轶珍
  • 李瑞平
  • 杨金忠
  • 屈忠义
  • 苗庆丰
  • 张义强
  • 杨树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嘉琪; 敖远; 乌仁陶格斯; 高瑞芳; 赵立军; 钟慧; 史美荣
    • 摘要: 为促进巴彦淖尔市西瓜产业发展,提升西瓜品质,筛选出适宜河套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西瓜品种并推广,于2021年引进16个西瓜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以当地常规种植品种沙漠1号为对照,进行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产量性状的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JZ8(雪龙3号)是产量、品种、耐储运性俱佳的优良品种;JZ3(神奥666)、JZ4(林丰鸿运)和JZ7(黑媚娘)是产量、品质均优的品种;JZ14(CP-38)是高产且耐储运品种;JZ11(红皇后)和JZ6(国美和平)虽产量不突出,但外观特别,JZ11(红皇后)为黄皮红瓤,甜度较高,JZ6(国美和平)为绿皮黄瓤,水分较大,适宜走高端、特色销售渠道。
    • 田志强; 王霞; 徐红梅; 李忠
    • 摘要: 水质适宜性是农田排水资源灌溉利用的前提,为探究河套灌区农田排水资源灌溉利用的可能性和模式,以河套灌区城关镇境内试验基地的农田排水为例,采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对排水水质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盐度、碱度、矿化度法以及综合危害系数法、灌溉系数法对模糊数学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河套灌区夏灌期农田排水水质对灌溉利用较适宜,但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土壤发生盐碱化。
    • 李泽岩; 曹文庚; 王卓然; 李谨丞; 任宇
    • 摘要: 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我国特大型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开始采用黄河水与地下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业灌溉。本研究采集河套灌区内499组地下水样品和1组黄河水样品,在分析地下水和黄河水样品的水化学特征基础上,运用钠吸附比(SAR)、渗透指数(PI)、钠含量(SC)和残余碳酸钠(RSC)以及《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对地下水和黄河水的灌溉适宜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与黄河水均为弱碱性水,Ca^(2+)和HCO_(3)^(-)为优势离子,Gibbs图显示地下水受到岩石风化淋溶和蒸发浓缩的双重影响,对灌溉适宜性影响较大的钠盐主要来自岩盐溶解。灌溉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从SAR、PI和RSC指标来看,地下水的灌溉适宜性较好,从SC指标来看,不适宜灌溉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灌区北部总排干和灌区南部黄河沿岸;根据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分析,除总砷和氯化物两项指标外,其余指标适宜灌溉样品占比均高于90%,综合评价全区共231组地下水样品适宜灌溉。地下水与黄河水灌溉适宜性对比表明,黄河水的SAR和SC指标灌溉适宜性分析结果较好,地下水的PI和RSC指标灌溉适宜性分析结果较好,根据灌溉水质标准显示黄河水所有指标均适宜灌溉。本研究为日后内蒙古河套灌区合理选用灌溉水源提供数据支撑,为该区域地下水的治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孙娜; 李瑞平; 苗庆丰; 范雷雷; 周利颖; 李聪聪
    • 摘要: 为明确河套灌区畦田田块不同位置土壤的入渗特性,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检测对试验区田块不同位置土壤理化性质和入渗过程进行分析,并基于土壤入渗模型对试验区田块不同位置的土壤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同时探讨影响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田块内不同位置土壤理化性质及入渗特性具有一定差异性且不同位置土壤入渗特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具有一定联系,畦首的初始入渗率分别是畦中和畦尾的1.42和1.81倍;入渗系数和稳定入渗率呈现畦首>畦尾>畦中的变化特征,累积入渗量与初始入渗率呈现畦首>畦中>畦尾的变化特征;选用的4种土壤入渗模型中Horton模型模拟参数反映的结果与实测值的偏差较小,更适宜于描述本试验区田块内土壤的入渗过程。
    • 冯湘云; 王慧; 张巍
    • 摘要: 乌梁素海流域位于黄河“几”字湾顶端,是黄河的“自然之肾”,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黄河中下游的水生态安全。本文针对乌梁素海的管理及水环境污染现状,通过借鉴国内外水环境管理的成功经验、分析乌梁素海流域水环境数据体系,构建了一套流域水环境精准治理决策模型,依据流域的水循环体系和实际特征,评估了研究区域的水环境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旨在为当地的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 王维刚; 史海滨; 李仙岳; 孙亚楠; 郑倩; 张文聪; 王国帅; 周慧; 闫妍; 窦旭
    • 摘要: 耕作方式与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河套灌区氮素流失及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与盐渍化水平下硝态氮运移量及作物产量的变化,可为制定合理的灌区耕作措施及盐渍化治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揭示灌区氮素流失控制及不同作物增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验证后的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以河套灌区2种主要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设置不耕作(指不添加耕作管理,CK)、免耕(T1)、少耕(T2)、常规春耕(T3)和模板犁(T4)5种耕作处理,非盐化土(S1)、轻度(S2)、中度(S3)、重度(S4)4种盐分水平,研究耕作方式与土壤盐分对灌区产水量、作物吸氮量、硝态氮淋溶量及运移量、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与土壤盐分对区域总产水量、作物吸氮量、硝态氮淋溶量、硝态氮运移及作物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区域产水量、硝态氮淋溶量、不同水文路径(地表、侧向和地下径流)硝态氮运移量及小麦产量均随耕作混合深度与混合效率的增加逐渐减少;作物吸氮量、玉米与葵花产量均随耕作混合深度与混合效率的增加逐渐增加。与CK相比,模板犁耕作作物吸氮量平均增加11.78%,硝态氮淋溶量平均减少16.5%,有效降低了土壤养分流失和地下水污染。增加土壤盐分通过降低土壤层有效持水量,显著增加了区域总产水量、硝态氮淋溶量(草甸盐土除外)及硝态氮地下运移量,减少了作物吸氮量和作物产量。与非盐化土相比,重度盐化土处理小麦、玉米、葵花产量平均显著减少19.15%、27.31%、26%(P<0.05)。增加土壤盐分相比转变耕作方式更能影响区域产水量、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因此,为更好解决灌区污染严重和作物产量下降等问题,仍需将区域土壤盐渍化防控与治理放在首要位置。
    • 崔佳琪; 李仙岳; 史海滨; 孙亚楠; 马红雨; 菅文浩
    • 摘要: 地下水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重要资源,而大规模的节水改造工程势必造成地下水环境的变化。本文从时空概率分布角度,探索了河套灌区永济灌域节水改造前(1998—2000年)、初期(2001—2006年)、中期(2007—2012年)和后期(2013—2018年)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指示Kriging法分析了节水改造前后不同阈值条件下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的空间概率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节水改造工程的推进,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均呈增加趋势,节水改造后期(2013—2018年)较节水改造前(1998—2000年)平均埋深增加了0.36 m,矿化度增加了1.37 g·L^(-1)。(2)空间尺度上,节水改造后期33%的浅埋地下水(地下水埋深<2.0 m)高概率区(发生概率在0.5以上)过渡为深埋地下水的高概率区,且受城镇化影响(开采利用量大),中南部和北部地下水埋深增加显著;矿化度<2.5 g·L^(-1)和≥3.0 g·L^(-1)的高概率区分别扩大了17%和4%,即研究区中南部地下水趋于淡化,北部及东西边缘部趋于矿化。(3)21 a年均深埋地下水(地下水埋深≥2.0 m)高概率区占总面积的39%,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地区;矿化度<2.5 g·L^(-1)的高概率区面积占67%,≥3.0 g·L^(-1)的高概率区面积占比27%且集中分布于北部地区。节水改造增加了地下水埋深(有效降低了地下水位),虽矿化度呈增加趋势,但矿化地区多集中于各排干附近,建议进一步完善排水系统。
    • 苏春利; 纪倩楠; 陶彦臻; 谢先军; 潘洪捷
    • 摘要: 由于长期引黄灌溉,河套灌区土壤广泛次生盐渍化,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和生态良性发展。通过对河套灌区西部临河区土壤盐渍化现状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查明了研究区内土壤盐渍化程度、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讨论了区域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成因。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50%以上的土壤发生了不同程度次生盐渍化,呈斑块状分布,北部及东南部土壤盐渍化较严重,尤其是总干渠和黄济渠两侧的洼地;土壤主要盐分类型为SO_(4)-Na和SO_(4)·Cl-Na型。(2)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总溶解固体(TDS)含量平均值为2.13 g·L^(-1),属于微咸水,平均水位埋深为4.65 m,65%的调查点埋深小于3 m。(3)长期地表漫灌和冬季压盐引起的地下水位抬升和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是形成高TDS地下水的直接原因,而较高的地下水盐度、浅层地下水位抬升和强烈的潜水蒸发引起的盐分上升是冲积平原土壤盐渍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 郑彦; 杨树青; 张晶; 王文旭; 王雯; 李贺
    • 摘要: 为改善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现状,提高作物产量,在河套灌区下游盐碱地开展暗管排水试验,设置埋深1.2 m、间距30 m(T1)和埋深0.8 m、间距20 m(T2)两种暗管排水埋深间距组合,通过分析土壤盐分和向日葵产量变化,对比不同暗管处理对该区土壤盐分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1)暗管埋设后,表层(0-20 cm)土壤含盐量变化最为剧烈,中层(20-60 cm)次之,深层(60-100 cm)较为稳定,全观测期内暗管排水控制区表层土壤已由中重度盐碱化(含盐量为5-8 g·kg^(-1))降至轻中度水平(2-6 g·kg^(-1));2)与暗管水平距离越近,土壤脱盐效果越好,T1和T2在0-100 cm土层的土壤脱盐率最大值分别为32.04%和42.44%;3)由土壤淋洗曲线拟合方程可知,在相同灌水量和土壤深度下,T2土壤淋洗脱盐效果优于T1,且水平距离暗管越远,土壤盐分淋洗效果越差;4)T1和T2的向日葵产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处理(T0)(P<0.05),分别较T0增产34.29%和53.51%。研究结果为利用暗管排水技术改良河套灌区盐碱地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钱争; 冯绍元; 庄旭东; 袁成福
    • 摘要: 为探究河套灌区暗管排水条件下葵花生育期内农田土壤盐碱化的主导特征因子,本文基于2020年田间试验数据,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盐分总量与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葵花生育期内,0~1 m剖面土壤盐分组成类型以钠盐为主,经历了从生育初期的苏打型到生育末期的硫酸盐的转变;生育期始末各层土壤中,阴离子从以HCO_(3)^(-)为主转变为以SO_(4)^(2-)为主,阳离子始终以K^(+)+Na^(+)为主;随深度增加,土壤全盐量与可溶性盐离子的相关性发生改变,相关性最强的阴离子为SO_(4)^(2-),阳离子为K^(+)+Na^(+);通过主成分分析,揭示了土壤的盐化和碱化特征因子,得出HCO_(3)^(-)可代表土壤碱化特征,SO_(4)^(2-)、Cl^(-)、K^(+)+Na^(+)可代表土壤盐分组成及土壤盐化趋势,并进一步计算了生育期内各层土壤受盐化和碱化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暗管排水区域合理布设和改良土壤盐碱化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