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沙门菌

沙门菌

沙门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468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7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82589篇;相关期刊359种,包括疾病监测、江苏预防医学、实验与检验医学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21世纪第五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2014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等;沙门菌的相关文献由4153位作者贡献,包括焦新安、潘志明、耿士忠等。

沙门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7 占比:1.42%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82589 占比:98.53%

总计:83818篇

沙门菌—发文趋势图

沙门菌

-研究学者

  • 焦新安
  • 潘志明
  • 耿士忠
  • 孙林
  • 许学斌
  • 李求春
  • 陈祥
  • 黄金林
  • 吴清平
  • 焦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华健; 张宁; 杨威; 赵志强; 李茜; 陆安; 田勇; 何欣; 赵兴华; 李杰峰
    • 摘要: 旨在建立一种可同时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沙门菌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TaqMan多重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针对大肠杆菌O157∶H7 rfbE基因、沙门菌invA基因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hlyA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多重qPCR反应体系,进行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试验,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生鲜食品中致病菌并与国家标准方法对比。结果显示:建立的多重qPCR方法特异性好,只扩增3种靶细菌;灵敏性最低检测值均为10^(4) copies·μL^(-1);重复性良好,批内变异系数为0.09%~2.97%,批间变异系数为0.23%~7.82%;对120份生鲜肉样品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方法均检出2份大肠杆菌O157∶H7,21份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多重qPCR方法检出14份沙门菌,比国标法多检出1份,建立的方法可检出所有受污染样品。综上表明,建立的多重qPCR检测方法能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沙门菌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3种食源性致病菌,为食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 吕洋; 李兴; 邵田由; 魏楠
    • 摘要: 1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因下腹部疼痛9 h入院。9 h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不能忍受,伴大汗淋漓。急诊主动脉CTA提示:(1)腹主动脉多发穿透性溃疡并假性动脉瘤形成(L3~4椎体水平),周围多发渗出;(2)左侧肾动脉狭窄;(3)双肺感染并双侧少量胸腔积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为180/130 mmHg(1 mmHg=0.133 kPa)。
    • 蔡彦秋; 马智龙
    • 摘要: 目的对泰州市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患者沙门菌的感染情况、血清型分布及耐药状况进行分析,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和用药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GB/T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菌检验》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对泰州市3家哨点医院监测的食源性腹泻患者采集标本,进行沙门菌的生化鉴定以及药敏实验的检测,并将分离鉴定成功的菌株进行血清凝集分型。结果共采集2040份食源性腹泻标本,沙门菌检出率为3.72%,不同年份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P>0.05);1—4季度检出率分别1.21%、3.29%、4.97%、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4,P0.05);0~5岁组病例数最多(占50.98%),检出率最高(4.90%),不同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P0.05)。采集标本和阳性标本均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分别占71.72%、82.89%),夏、秋季阳性检出率(4.31%)高于春冬季(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P<0.05)。共分离76株沙门菌,共11个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占26.32%);归属5个血清群,以B群为主(占53.95%)。分离株总耐药率98.68%,耐药率以红霉素最高(94.74%),亚胺培南最低(1.32%);多重耐药率77.63%(以ERY-AMP-TET为基础)。结论泰州市食源性腹泻患者沙门菌感染具有年龄、季节性的分布特点,菌株的多重耐药率较高,耐药情况较严重,应结合本地区菌株的血清型和耐药情况合理规范用药,进一步持续加强耐药性监测。
    • 李华根
    • 摘要: 目的研究感染性腹泻标本中沙门菌和志贺菌的检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00例感染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收集粪便和肛拭子标本共1000份,对所有标本均进行沙门菌和志贺菌检测和鉴定,同时进行血清分型及药敏试验,统计病原菌检出情况、细菌分布情况,分析沙门菌与志贺菌的耐药结果。结果1000份标本中检测出沙门菌32株(3.20%),主要包括肠炎沙门菌19株(1.90%)、鼠伤寒沙门菌8株(0.80%)、病牛沙门菌5株(0.50%);志贺菌24株(2.40%),主要包括福氏2a志贺菌8株(0.80%)、福氏2b志贺菌6株(0.60%)、福氏1d志贺菌5株(0.50%)、福氏Xv志贺菌3株(0.30%)、宋内志贺菌2株(0.20%)。检出的56株病原菌来自男性30株(3.00%)、女性26株(2.60%);来自60岁的8株(0.80%);来自春季18株(1.80%),夏季8株(0.80%),秋季22株(2.20%),冬季8株(0.80%)。沙门菌和志贺菌均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结论临床需要掌握沙门菌与志贺菌感染的特征和规律,同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只有进行对症防控,才能有效减少感染性腹泻产生的危害。
    • 刘品; 程婷婷; 龚红瑾; 王燕; 杜雪飞; 雍玮
    • 摘要: 目的 利用液相芯片技术和全基因组测序2种分子血清分型技术,对抗原缺失血清型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方法 采用玻片凝集法对3株沙门菌进行分型;提取沙门菌基因组DNA,采用液相芯片技术进行血清型分型;然后全基因组测序后组装草图,用SISTR预测沙门菌血清型。结果 3株沙门菌分离株,用传统玻片凝集法鉴定属于B群和E1群沙门菌,未能继续分型,属于抗原缺失沙门菌。经液相芯片技术分型分析,3株分别为斯坦利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伦敦沙门菌,全基因组测序鉴定结果与液相芯片技术分析一致,3株沙门菌MLST分型预测依次为ST29、ST19和ST155型。结论 利用液相芯片技术和全基因组测序成功对3株抗原缺失血清型沙门菌进行血清型分型,且结果完全一致;可在有条件的机构应用于日常工作中沙门菌抗原缺失型菌株的血清分型分析。
    • 王雪; 周航; 胡人阁; 孔令聪; 马红霞
    • 摘要: 沙门菌属(Salmonella)包含多达6个亚种和2600多个血清型,其中的致病性沙门菌不仅与动物疾病密切相关,而且可以感染人类引起人兽共患病[1]。据欧盟最新报告显示,9061例人类食源性病例中有1067例与沙门菌病有关,甚至导致128人死亡(占所有食源性病例的0.25%)[2]。同时,伤寒沙门菌引发的肠炎仅在东南亚地区每年便造成多达60万人死亡[3]。总之,沙门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深入研究沙门菌致病机制对控制该病至关重要。
    • 党宁; 张博; 张涛; 肖金玉
    • 摘要: 目的:对临床沙门菌检验工作中,进行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检验的临床效果以及价值进行探讨分析,为沙门菌临床检验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肠热症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的意愿,以数字随机法进行患者分组,其中接受常规临床检验的患者为对照组,而在对照组患者的检验基础上,采取全面生化反应以及血清检验的患者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对检验结果中沙门菌的检出效果以及不同抗原分组后的各菌组检验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检验结果中,研究组患者的沙门菌检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研究组患者对不同抗原分组后的各菌组检验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检验率,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结论:在临床上对疑似沙门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增加全面生化反应以及血清检验,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检验有效率,为沙门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以及治疗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黄春宇; 江南; 刘波; 马晓晨
    •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腹泻病例沙门菌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沙门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6-2019年通州区1675名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的粪便样本进行沙门菌分离与鉴定,对阳性菌株及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6-2019年通州区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样本1675例,检出沙门菌68株,总检出率4.06%,主要优势型别为肠炎型(20.59%,14/68)和鼠伤寒型(19.12%,13/68);2016年沙门菌检出率最高为7.54%(χ^(2)=22.966,P<0.001),不同季度沙门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8,P=0.010);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的病例沙门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离退人员检出率最高为8.01%(χ^(2)=19.073,P<0.001);发热病例比未发热病例沙门菌检出率高(χ^(2)=8.408,P=0.004),水样便的病例比其他粪便性状的病例沙门菌检出率高(χ^(2)=10.302,P=0.006);沙门菌阳性病例在肉及肉制品的可疑食品暴露风险最高(OR=1.867,95%CI:1.033~3.375,P<0.001),进食场所暴露风险则以餐饮服务业最高(OR=2.687,95%CI:1.576~4.582,P<0.001)。结论沙门菌为通州区腹泻病例主要致病菌,阳性菌株及感染病例存在较为显著的流行特征,应继续加强腹泻病例主动监测。
    • 谢磊; 王佳; 丁曼琳(综述); 丛延广(审校)
    • 摘要: 作为一种传统传染病,伤寒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伤寒的有效防控依赖于饮水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但在发展中国家尚难做到这一点。疫苗接种也是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但目前面临保护率不高、缺乏交叉保护等问题,新型疫苗的研制有赖于对伤寒致病机制、宿主保护性免疫机制的全面认识。该文综述了伤寒的基本概况、致病机制、免疫机制、疫苗研制等最新进展,并对未来伤寒感染的防控进行展望。
    • 肖颖; 武雅婷; 赵婉妤; 崔学文; 黎明; 许欣
    • 摘要: 目的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探究成都市人源沙门菌的基因组特征,为监测与预防沙门菌感染提供资料。方法收集35株成都市人源沙门菌(分离自腹泻患者粪便)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测序数据,进行血清型预测、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预测、毒力因子注释及分布分析。结果35株沙门菌分离株经全基因组测序,共预测到5种血清型,包括15株I 4,[5],12:i:-沙门菌(13株为ST34、2株为新ST型)、12株鼠伤寒沙门菌(ST19)、5株肠炎沙门菌(ST11)、2株德比沙门菌(ST40)与1株火鸡沙门菌(ST463)。35株沙门菌分离株共预测到10类42种不同的耐药基因,其中氨基糖苷类aac(6′)-Iaa携带率为100%(35/35)。I 4,[5],12:i:-沙门菌的耐药基因、质粒及插入序列数目及种类多于其他血清型菌株。I 4,[5],12:i:-、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的毒力因子数目大于其他血清型菌株。部分鼠伤寒沙门菌有更高的毒力质粒、质粒编码菌毛和血清抗性毒力因子分布。结论成都市人源沙门菌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耐药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毒力因子分布差异明显,值得在转录组、蛋白组进一步探究其耐药与毒力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