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食品香料

食品香料

食品香料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12098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国内外香化信息、精细化工经济与技术信息、化工科技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5中国·上海第四届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专题学术论坛、第十届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2013年第二届泛长三角地区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发展高层论坛等;食品香料的相关文献由187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凯、孙宝国、张文启等。

食品香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2098 占比:99.87%

总计:112249篇

食品香料—发文趋势图

食品香料

-研究学者

  • 罗凯
  • 孙宝国
  • 张文启
  • 田红玉
  • 刘玉平
  • 何运
  • 余爱农
  • 劳厚福
  • 司文彬
  • 吴宏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明明; 马卫宾; 王冲; 谢岩黎
    • 摘要: 为探究天然酚类食品香料对黄曲霉菌的抑制作用,以山梨酸为阳性对照,采用带药培养基法测定了7种酚类香料对黄曲霉菌的抑菌活性,对筛选出活性较好的4-丙基苯酚进行了最小抑菌浓度的研究,并通过密闭熏蒸法进一步确定了4-丙基苯酚对储藏花生中黄曲霉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结果表明:大多数酚类香料对黄曲霉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4-丙基苯酚的抑菌效果最好,明显优于阳性对照山梨酸;带药培养基法和密闭熏蒸法条件下4-丙基苯酚对黄曲霉菌的MIC分别为0.35、0.04 mg/mL,对储藏花生中黄曲霉菌生长抑制的MIC和MFC分别为1.1、1.7 mg/mL。天然香料4-丙基苯酚对黄曲霉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为开发新型绿色、安全、高效的天然食品防腐剂提供依据和参考。
    • 周峰
    • 摘要: 乙偶姻,又名3-羟基丁酮,具有令人愉悦的奶油香味,是国家标准GB 2760—2014允许使用的食品香料;也可用作合成青霉素等药物的中间体,被美国能源部列为30种优先开发利用的平台化合物之一,具有广泛用途和重要价值。乙偶姻主流生产工艺为乙醛偶姻缩合法,该路线为间歇操作,所用催化剂为噻唑盐,价格昂贵,在实际反应温度下为液体,较难与产品完全分离,使产品不可避免的含硫、氮元素。
    • 梁森; 房子林; 李培; 田红玉; 孙宝国
    • 摘要: 噻唑类香料是一类重要的含硫杂环类香料,由于其香气浓郁、特征性强,一直备受调香师的喜爱。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噻唑类化合物在食品中被鉴定出来。目前,经美国食用香料与萃取物制造者协会(FEMA)安全评价的噻唑类香料有39种(噻唑类29种、噻唑啉类10种),我国GB 2760—2014中允许使用的噻唑类香料有29种。重点对经过FEMA安全评价的39种噻唑类香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汇总,介绍了其允许使用情况、香气特征和天然存在情况等。总结了食品加工过程中噻唑类风味化合物可能的形成途径,包括含硫化合物热降解和美拉德反应两类。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含硫氨基酸在较高温度下会经过脱氨、脱羧等发生热降解反应形成噻唑及其衍生物。此外,硫胺素加热时也可以降解成多种含硫和含氮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噻唑类降解产物主要有4-甲基-5-(β-羟基乙基)噻唑、4-甲基噻唑、4,5-二甲基噻唑、4-甲基-5-乙基噻唑等。从传统化学合成、光化学合成和电化学合成3个方面介绍了噻唑类化合物典型的化学合成方法及其反应机理。最后,指出突破合成香料行业中存在的香料新品种开发与创新不足、传统生产工艺落后及环境污染严重等瓶颈问题,是未来促进我国合成香料产业快速稳定发展的研究重点。
    • 摘要: 由于经济、社会、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各有差异。那么,欧盟是如何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管理的?欧盟对食品添加剂采取审批制度,只有通过审批并列入食品添加剂清单中的添加剂才允许流入市场。《食品添加剂、食品酶和食品香料的通用审批程序》[(EC)No 1331/2008]规定了食品添加剂、酶制剂和香料的一般审批程序,明确了若对现有的食品添加剂申请新的用途以及申请使用新的食品添加剂时,申请者应向欧盟委员会提交正式申请,所有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要经过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的风险评估。
    • 孙晓明; 辛嘉英; 林雪; 吴永存; 陈书明
    • 摘要: 阿魏酸及其衍生物抗氧化效果好、性质稳定,且多来自于自然植物,在食品、药品、化妆品领域都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对阿魏酸及其衍生物的来源、合成、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其在食品添加剂中作为食品抗氧化剂、食品香料、食品交联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探讨了可能面临的问题并展望应用前景.
    • 摘要: 孙宝国: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教授。研究方向:食品香料、食品风味。杨月欣: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院士,亚洲营养联合会候任主席,研究员。研究方向:食品营养与安全。
    • 田红玉; 陈海涛; 孙宝国
    • 摘要: The natural flavors and flavorings have been developing fast in recent years. The driving forces leading to this trend could be due to two factors,one is to satisfy the psychological need of consumers to natural products,and the other 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hich is a much more important fac-tor. Therefore,"natural"has become the core of research of flavors and flavorings recently. The advances in preparation of some important flavors by biotechnology have been introduced,including vanil-lin,carvone,nootkatone,Ambrox,linalool oxide,rose oxide. Recovering flavors in the process followed by adding back to final products wa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keep the natural flavor of food. Four tech-niques have been reported widely to apply for flavor recovery, including distillation, membrane distil-lation,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and adsorption. Savory flavorings are one important part of natural flavorings market,which are the most competitive products in Chinese marke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will be crucial to their continuous growth.%近些年,天然食品香料香精呈现快速的发展趋势.促成这一发展趋势的动力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天然产品的心理需求,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实则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近些年食品香料香精领域的很多研究工作均以天然为核心.重点介绍了利用生物技术制备重要食品香料的一些进展,包括香兰素、香芹酮、诺卡酮、降龙涎醚、芳樟醇氧化物、玫瑰醚等.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风味物质进行回收,然后重新加入到最终的产品中,是一种保持食品原有天然风味的有效途径.介绍了蒸馏技术、膜蒸馏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以及吸附技术在风味物质回收中应用的研究情况.咸味香精是天然香精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香料香精市场的拳头产品,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的研究开发将是咸味香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田红玉1; 陈海涛1; 孙宝国1
    • 摘要: 近些年,天然食品香料香精呈现快速的发展趋势。促成这一发展趋势的动力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天然产品的心理需求,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实则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近些年食品香料香精领域的很多研究工作均以天然为核心。重点介绍了利用生物技术制备重要食品香料的一些进展,包括香兰素、香芹酮、诺卡酮、降龙涎醚、芳樟醇氧化物、玫瑰醚等。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风味物质进行回收,然后重新加入到最终的产品中,是一种保持食品原有天然风味的有效途径。介绍了蒸馏技术、膜蒸馏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以及吸附技术在风味物质回收中应用的研究情况。咸味香精是天然香精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香料香精市场的拳头产品,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的研究开发将是咸味香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杨洋1
    • 摘要: 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多年来致力于我国食品香料研发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探讨,开发了—系列。肉香味食品香料制造技术,凝练出“味料同源”的中国特色肉香味香精制造理念,奠定了我国肉味香精制造技术基础。中国百姓现在吃到的很多食品,尤其是肉味食品,其“香味”多数来自于孙宝国的科研成果。他是我国食品科学领域仅有的4位院士之一,是我国食品香料研究领域的唯一院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