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90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54510篇;相关期刊353种,包括岭南心血管病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中国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大会、2015年安徽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学术年会、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文献由2818位作者贡献,包括毕宇芳、陈宇红、刘照宏等。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6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54510 占比:99.75%

总计:355409篇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发文趋势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研究学者

  • 毕宇芳
  • 陈宇红
  • 刘照宏
  • 李莉
  • 王文会
  • 王瑞英
  • 赵华云
  • 陈伟强
  • 吕肖锋
  • 姚世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亭
    •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医院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接收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为对照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30例为试验组,对所有患者采取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5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天期血流速度(EDV)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管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颈动脉狭窄总发生率(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测,有较高的斑块检出率,可准确地检测出斑块的数量、病发部位、大小等,同时能详细观察患者的血流动力变化数据及血管壁内狭窄情况,对日后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 李余良; 吴红莲; 郝传伟
    •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1月就诊于东莞三局医院的50例冠心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冠状动脉狭窄率<50%22例,冠状动脉狭窄率≥50%28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支病变19例,双支病变15例,单支病变16例),选择同期就诊于该院的50例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测量IMT。比较2组IMT差异和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率、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心病患者IMT、Gensini评分差异,分析IMT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M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结果观察组IMT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动脉狭窄率≥50%组IMT、Gensini评分均高于冠状动脉狭窄率<50%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支病变组IMT、Gensini评分高于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且双支病变组IMT、Gensini评分高于多支病变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IMT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0.05);IM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AUC为0.734(95%CI:0.615~0.874),诊断敏感度为88.92%,特异度为92.14%。结论IMT可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 赖惠芳; 梁碧艳; 祝文蕊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为研究组,并选择同一时间本院非心脑血管疾病志愿者50例,纳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超声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IMT增厚率、以及斑块形成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吸烟率,要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1~80岁IMT增厚率、以及斑块形成率最高,61~70岁次之;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斑块形成率年龄分布一致。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超声IMT及斑块筛查,其IMT增厚率、以及斑块形成率较高,且具有明显三高表现、以及吸烟史;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其IMT增厚率、以及斑块形成率明显增加,筛查结果有助于临床系统性干预,加强对老年患者的预防和控制,临床价值明显。
    • 王凌玲; 曹平良; 涂燕平; 叶雪存; 魏伟荣; 梅志亮; 熊力; 王晓磊
    • 摘要: 目的探讨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MUCH)患者交感神经活性、靶器官受损(TOD)的变化。方法共纳入接受高血压治疗且诊室血压达标0.05);日间、夜间及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CV)和舒张压CV显著升高(P>0.05);eGFR显著降低;尿ACR、IMT、LVMI显著增加(均P>0.05)。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SDNN、rMSSD、pNN50与eGFR正相关,与尿ACR、IMT、LVMI负相关;日间、夜间及24 h的收缩压和舒张压CV与eGFR负相关,与尿ACR、IMT、LVMI正相关(均P<0.05);且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CV增高和SDNN下降是eGFR、尿ACR、IMT、LVMI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MUCH患者交感神经活性增强,TOD加重,且BPV的增高与HRV的下降是TOD的危险因素。
    • 赵欣娜
    • 摘要: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或依折麦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11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7)与对照组(n=48)。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和依折麦布治疗,研究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IMT、NIHSS评分及血脂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IMT和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可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脂,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马学慧; 朱正球; 王银萍; 沈碧潇; 高慧; 戴萍; 张心怡; 栾云; 何姗姗; 刘福明; 邹冲; 黄辉
    • 摘要: 目的观察超极速脉搏波传导速度(ufPWV)技术定量评估临界性高血压成年人颈动脉形态及弹性变化的价值。方法纳入330名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成年人,根据血压分为正常组(n=159)、临界组(n=43)及高血压组(n=128)。正常组收缩压(SBP)0.05),高血压亚组PWV-ES高于正常亚组(P<0.05);cIMT<0.05 cm时,临界亚组PWV-BS及PWV-ES均高于正常亚组(P均<0.05),高血压亚组PWV-BS低于临界亚组(P<0.05)而PWV-ES高于正常亚组(P<0.05)。cIMT、PWV-BS及PWV-ES均与年龄成正相关(r=0.64、0.33、0.69,P均<0.01)。结论临界性高血压成年人颈动脉形态及弹性已发生改变,且弹性变化可能早于形态变化。
    • 张一达; 刘璇; 刘东亮; 李恩静; 赵丹青; 贺雯雯; 谢杰; 齐雪威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验室指标与雌激素受体α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收治的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作为观察组,同时回顾性分析35例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者的体检资料,作为对照组。观察组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级22例,2级23例,3级21例。比较对照组研究对象与不同分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雌激素受体α基因甲基化状态、实验室指标;比较不同甲基化状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验室指标水平;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雌激素受体α基因甲基化程度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高血压2~3级患者的雌激素受体α基因甲基化占比及高血压1~3级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呈升高趋势,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呈增厚趋势,斑块面积呈增大趋势;与对照组比,完全非甲基化、部分甲基化、完全甲基化患者血浆Hcy水平均呈升高趋势,IMT呈增厚趋势,斑块面积呈增大趋势(均P<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甲基化状态分别与血浆Hcy、IMT水平、斑块面积呈正相关(r=0.437、0.486、0.475,均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越严重,则雌激素受体α基因甲基化程度越高,同时随着高血压分级、雌激素受体α基因甲基化程度的升高,血浆Hcy水平也可升高,IMT增厚,斑块面积增大,且甲基化状态分别与血浆Hcy、IMT水平、斑块面积存在正相关。
    • 刘睿; 丁立; 贺细菊; 刘幸卉; 史丹丹; 冯娜; 刘欣
    • 摘要: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1)活性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28名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CIMT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非CIMT增厚组(n=44)和CIMT增厚组(n=84),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和PON1活性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仅吸烟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CIMT增厚组相比,CIMT增厚组患者的PON1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CIMT严重程度与PON1活性呈负相关(r=-0.428,P<0.001)。结论:外周血PON1活性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反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个潜在指标。
    • 张懿; 郭吉平; 王艳
    • 摘要: 目的 通过甲基化芯片筛选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相关基因的异常甲基化位点,探讨颈动脉增厚人群的遗传基础,预期筛选新型表观遗传标志物。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6年7月于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体检者2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检且完成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CA-IMT)超声检测,根据CCA-IMT厚度分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和对照组,同时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进行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检测,收集静脉血冻存备用。利用Illumina Infinium Methylation EPIC BeadChip (850K芯片)对8例颈动脉增厚患者和8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利用数据库GO分析(Gene Ontology Analysis,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DNA甲基化水平显著变化的基因CpG位点,并对目的区域进行焦磷酸测序验证,以期筛选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相关的DNA甲基化分子标志物。结果通过芯片数据筛选及GO/KEGG pathway功能富集分析,差异甲基化位点共19073个,具有甲基化差异的基因共311个(|Δβ|> 0.2,P<0.05),涉及生物过程的674个功能条目,分子功能的111个功能条目,细胞组分的131个功能条目。经焦磷酸测序验证,与颈动脉内中膜相关的候选基因溶酶体氨基酸载体蛋白(human member 9 of the solute carrier family,SLC38A9)、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2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2,PCSK2)启动子区的CpG岛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较健康对照组甲基化程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上海农村地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人群与健康人群相比外周血全基因组呈现显著低甲基化,SLC38A9启动子区的cg00279662以及PCSK2启动子区的cg1 1048863可能是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DNA甲基化分子标志物。
    • 柳越
    • 摘要: 目的:研究早期T2DM患者血清miR-142、miR-197表达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朝阳市第二医院收治的376例早期T2DM患者,将其按照CIMT的差异分作CIMT增厚组(CIMT≥0.9 mm)172例及CIMT正常组(CIMT<0.9 mm)204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糖脂代谢指标,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血清miR-142、miR-197表达水平。借助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完成CIMT的测定。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明确早期T2DM患者CIMT与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CIMT增厚组及CIMT正常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CIMT增厚组均高于CIMT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增厚组血清miR-142、miR-197表达均低于CIMT正常组及对照组,且CIMT正常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得,早期T2DM患者CIMT与FPG、HbA1c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miR-142、miR-197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早期T2DM患者血清miR-142、miR-197均呈异常低表达,且和CIMT密切相关,即随着上述两项血清指标的表达下降,CIMT增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