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世界政治、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专利文献2857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国际论坛、当代世界、阿拉伯世界研究等; 阿拉伯之春的相关文献由10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亦奇、唐志超、姚勇等。

阿拉伯之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3.38%

专利文献>

论文:2857 占比:96.62%

总计:2957篇

阿拉伯之春—发文趋势图

阿拉伯之春

-研究学者

  • 周亦奇
  • 唐志超
  • 姚勇
  • 安高乐
  • 宋怡
  • 张楚楚
  • 李小卫
  • 李春梅
  • 李翠亭
  • 李靖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楼天雄
    • 摘要: 埃及长期重视发展对德国关系。当前,德国是继中国之后的埃及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埃德两国在安全、能源、文化等诸多领域享有共同利益,不断开展务实合作。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埃德关系在历经波折后呈现“新常态”,即由对抗性的价值观摩擦逐步转向互惠性的多领域务实合作。埃及国内的民主转型失败、中东变局的负面溢出效应以及两国经贸发展的现实需求,促使埃德搁置价值争议、谋求交往合作,双边关系由此呈现出价值张力与务实合作并存的局面。两国在地区反恐、难民及非法移民治理、维护中东局势稳定等方面保持着良好互动与合作,并持续至今。然而,德国国内社会对塞西政府普遍存在负面观感,导致德国当局在发展对埃合作时始终面临较大压力。随着新一届德国政府的上台,价值观因素对埃德关系的消极影响犹存,且具有强化趋势。
    • 薛庆国
    • 摘要: "阿拉伯之春"爆发后的十年,是阿拉伯人民经历了从希望萌发到幻灭的十年。其间,阿拉伯作家与"革命"有过复杂的互动,并对文学与大众、权力、"革命"之间的关系有过深入反思。十年间的阿拉伯文学成果丰厚,其发展轨迹与"阿拉伯之春"演变进程颇为类似:早期带有浪漫的乌托邦特征,随后逐渐呈现出严峻乃至悲观的反乌托邦色彩。
    • 焦翔; 黄培昭
    • 摘要: 2011年12月,“阿拉伯之春”的野火已经烧向叙利亚,我们推出了《生死存亡叙利亚总统》封面报道。从那时至今,中东多国历经政杈更替,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卡扎菲、穆巴拉克等强人或死于非命,或身陷囹圄。虽然10年前就面临生死存亡,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却是唯一依旧挺住的中东强人。
    • 薛庆国
    • 摘要: "阿拉伯之春"爆发后的十年,是阿拉伯人民经历了从希望萌发到幻灭的十年.其间,阿拉伯作家与"革命"有过复杂的互动,并对文学与大众、权力、"革命"之间的关系有过深入反思.十年间的阿拉伯文学成果丰厚,其发展轨迹与"阿拉伯之春"演变进程颇为类似:早期带有浪漫的乌托邦特征,随后逐渐呈现出严峻乃至悲观的反乌托邦色彩.
    • 雷康玲
    • 摘要: 埃及和欧盟的经贸关系是埃及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埃欧的经贸关系始于欧共体成立时期,阿拉伯之春后,受埃及局势的影响,埃欧的经贸关系在曲折中发展.埃欧经贸发展的基础在于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双方经贸关系的内容包括欧盟对埃及的经济援助、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主要特征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处理双方关系及双方合作程度加深.同时埃欧经贸关系也存在制约因素:双方的隔阂、埃及欧盟贸易环境的制约.埃欧经贸关系总体发展水平有限,但依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 王晋
    • 摘要: "阿拉伯之春"的爆发深刻影响了中东地缘政治,改变了以色列所面临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以色列对"阿拉伯之春"的认知也经历了由喜悦、乐观到谨慎、理性的转变.面对中东新一轮地缘政治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以色列采取了加强国防军建设、与美俄和阿拉伯国家等域内外大国发展关系、积极应对伊朗威胁等一系列举措.随着拜登政府上台,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将面临更多变数,但美以同盟关系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同时,巴以问题变化、美国与伊朗地区博弈加剧以及以色列面临的内部政治纷争将对其对外战略产生更多影响.
    • 姜英梅
    • 摘要: "阿拉伯之春"爆发10年来,中东国家进入艰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特别是经济持续低迷,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困率不断上升.与10年前相比,中东经济陷入发展困境,其主要原因包括中东国家粮食对外依赖度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创新创业艰难以及地区政治不稳定等.中东各国政府虽采取多种举措应对困境,但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 章延杰; 章璇; 臧谦禧
    • 摘要: 在导致"阿拉伯之春"反政府运动爆发并蔓延的各种内外部因素中,国家内部的结构性因素是其根源."阿拉伯之春"五国的人口增长使五国人口结构年轻化,贫富差距大、青年人口失业率高和长期专制独裁造成制度僵化,这些社会结构性特征导致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对制度体系造成巨大压力,而僵化的制度不能及时、正确地因应这种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强烈的社会诉求.这种以人口社会结构为基础的人口政治学效应成为"阿拉伯之春"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 田文林
    • 摘要: "阿拉伯之春"十年来,阿拉伯国家总体处境呈现出悲剧性演变的趋势.一方面,民主转型导致政治衰朽.中东剧变前,中东国家原来的威权政体尚能维持政局稳定、提供公共产品,但民主转型导致相关国家中央政府权威弱化,最终不得不实行"再集权化",更多国家则面临"回不到过去,看不到未来"的困难处境.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每况愈下.经济停滞和民生困难原本是导致中东剧变的主要原因,但"阿拉伯之春"并未使相关国家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速、失业率等重要指标根本好转,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经济甚至倒退三四十年.这种悲剧性结果是内外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从内因看,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剧变后向民主化方向转型犯了方向性错误,中东国家治理问题的主要症结是统治者"忘记初心",但抗议者却将问题归咎于集权政体本身,由此导致灾难性结果.从外因看,西方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出现政局动荡的阿拉伯国进行"选择性干预",由此导致中东国家日趋偏离正轨,更加依附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长远看,中东国家当务之急是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富分化等问题.
    • 孟君
    • 摘要: 俄罗斯的中东战略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苏联的中东战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双边和多边外交、经济和贸易关系以及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对中东国家产生影响."阿拉伯之春"爆发后,俄罗斯在中东的利益受到冲击,主要表现为俄罗斯与中东国家的双边关系弱化、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关系受损、中东地区反俄情绪增长等.一方面,俄罗斯利用"阿拉伯之春"对地缘政治所造成的冲击,及时调整了其中东外交战略,提升了中东国家在俄罗斯整体外交战略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俄罗斯利用"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地区国际体系变化以及域外大国中东外交政策的调整,重构了其与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并在恢复双边关系的基础上,推出了整体性的中东战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