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镇痛效应

镇痛效应

镇痛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外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33899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自然杂志、上海针灸杂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第四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国际学术大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2015工作会议、第十四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暨针灸医学由基础到临床的转化学术交流会等;镇痛效应的相关文献由732位作者贡献,包括马玉侠、丁光宏、李昭凤等。

镇痛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 占比:0.50%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33899 占比:99.38%

总计:34112篇

镇痛效应—发文趋势图

镇痛效应

-研究学者

  • 马玉侠
  • 丁光宏
  • 李昭凤
  • 高树中
  • 朱江
  • 佘守章
  • 吴凡
  • 方剑乔
  • 李静
  • 沈雪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钰媛; 韦雪梅; 郑育秀; 刘丽丽
    • 摘要: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神经性疼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CI组)、UTI组、UTI+他克莫司(FK506)组,每组10只。除Sham组外,其它各组大鼠构建慢性坐骨神经结扎(CCI)模型,各组大鼠给予相应给药处理后,采用疼痛行为测量法测定大鼠疼痛行为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组织钙调神经磷酸酶(CN)和白介素-10(IL-1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UTI能够降低CCI诱导的大鼠神经性疼痛,减轻坐骨神经组织病理性损伤,降低坐骨神经组织中IL-6、IL-1β、TNF-α水平,减少坐骨神经细胞凋亡数,并能够显著上调神经性疼痛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CN和IL-10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N抑制剂FK506可减弱UTI对神经性疼痛大鼠的作用效果,下调神经性疼痛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CN和IL-10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TI可能通过调控CN/IL-10信号途径减轻神经性疼痛大鼠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进而缓解大鼠神经性疼痛。
    • 洪丽琴; 徐静岚; 陈梦鸽; 孔红武; 张咏梅; 杜晶晶; 孔飞
    • 摘要: 急性乳腺炎是发生于乳房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关数据报道,在乳腺感染性疾病中,急性乳腺炎发病率高达75%左右[1]。处于哺乳期的初产妇是该病的高发群体,常发生于产后3~4周,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易化脓等特点。目前治疗主要是以抗生素控制感染发展为主,但因抗感染药物治疗对乳汁排空并无显著效果,反而易导致硬结形成,加之在用药治疗过程中无法正常哺乳,极大程度降低母乳喂养率。鉴于此,对于急性乳腺炎患者制定一套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 荚亚男; 莫云长; 王宏法; 罗佛全; 王均炉
    • 摘要: 目的探讨μ阿片受体A118G基因(OPRM1 A118G)多态性与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镇痛效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辅助经阴子宫切除术(LAVH)患者50例,年龄18~64岁,BMI 19~28 kg/m^(2),ASAⅡ或Ⅲ级。所有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并于麻醉诱导前30 min于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行TEAS,2/100 Hz疏密波、电流强度6~12 mA,直至手术结束。使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OPRM1 A118G基因多态性,根据基因型分为野生型纯合子组(AA组,n=20)、突变型杂合子组(AG组,n=25)和突变型纯合子组(GG组,n=5)。记录TEAS前即刻和刺激后30 min痛阈(PT)和耐痛阈(PTT),PT和PTT变化率,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和总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2、4、6、12、24、48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和补救镇痛情况。结果AA组20例,AG组25例,GG组5例。G等位基因频率为35%。AG组和GG组刺激前即刻PT明显低于AA组(P<0.05),刺激后30 min PT明显高于AA组(P<0.05),PT和PTT变化率明显高于AA组(P<0.05)。AG组和GG组总阿片类药物用量明显低于AA组(P<0.05),术后6、12 h AG组和GG组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AA组(P<0.05)。三组刺激前即刻PTT,AG组和GG组刺激前即刻和刺激后30 min PT、PTT,AG组和GG组总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不同时点AG组和GG组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PRM1 A118G基因突变可降低基础痛阈,但其对TEAS更敏感。TEAS的镇痛效应差异与OPRM1 A118G基因多态性有关。
    • 齐庆岭; 张雅静; 杨琨; 刘爱峰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辅助局部浸润麻醉对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的镇痛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4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骨伤科诊治的62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结合电针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切皮、建立通道、神经减压及手术结束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对上述各时点进行疼痛评估;记录患者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麻醉前、切皮及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的HR、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建立通道、神经减压时,观察组的HR、SBP及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建立通道、神经减压时,两组VAS评分均有升高趋势,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辅助局部浸润麻醉法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中既可增强镇痛效果,又可稳定患者术中的血压、心率,减少不良反应。
    • 徐子涵; 侯世伦
    • 摘要: 运动疗法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慢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中,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并增强治疗信心,还拥有其他药物性治疗所难以匹敌的效费比。即时的运动或规律性训练都能在干预后诱发出显著的镇痛效应,且不限于有氧或抗阻等运动类型。
    • 付强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氢吗啡酮对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效应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潼南区妇幼保健院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临产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对所选对象进行分组,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25例。A组患者单纯通过罗哌卡因镇痛,B组患者通过罗哌卡因和5μg/mL的氢吗啡酮联合镇痛,C组患者通过罗哌卡因和10μg/mL的氢吗啡酮联合镇痛,D组患者通过罗哌卡因和15μg/mL的氢吗啡酮联合镇痛,4组给药剂量、速度均相同。比较4组患者给药前、给药后5 min、15 min、30 min的疼痛评分,镇痛起效时间,Bromage评分。结果给药前和给药后5 min,4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15 min、30 min,B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分别为(2.98±0.16)分、(2.53±0.08)分,低于其他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66、28.842,P0.05);4组患者的Bromag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过程中,应用5μg/mL的氢吗啡酮联合罗哌卡因进行镇痛,能够更好地降低患者疼痛程度,镇痛效应影响效果更佳。
    • 贾炳晖; 郭荣奎
    • 摘要: 目的:观察笑气对重度原发性痛经即时镇痛的效应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8月 ~2019年2月门诊诊断为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50%笑气-氧气吸入5 min,对照组给予面罩纯氧吸入5 min.观察及记录两组患者MAP、HR、SpO2以及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多时间点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HR、MAP在笑气吸入镇痛过程中以及治疗结束后等时间点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在笑气吸入镇痛1 min、5 min以及治疗后10 min、30 min这4个时间点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在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VAS评分在治疗30 min后时间点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25%.结论:笑气对重度原发性痛经具有良好的即时镇痛效应,对生命体征没有明显干扰,无严重不良并发症.
    • 郭池华; 赵妍; 刘焕; 郭玉芳; 王湘; 王爽; 徐浩
    • 摘要: 目的:通过对鞘内注射和皮下注射两种给药方式的比较,探讨唑来膦酸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注入雌性SD大鼠胫骨以建立骨癌痛模型,单次或者持续给予唑来膦酸后,比较鞘内和皮下两种给药方式对大鼠痛行为学的影响.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的实验方法观察脊髓背角IBA-1的改变情况.采用旷场实验和转棒实验观察唑来膦酸两种给药方式对大鼠运动功能和自发活动功能的影响.结果:单次或连续鞘内或皮下注射唑来膦酸均可显著改善大鼠热痛敏反应(P0.05).唑来膦酸的两种给药方式均未影响大鼠的运动功能和自发活动功能(P>0.05).结论:相比皮下注射,鞘内注射唑来膦酸在大鼠骨癌痛模型中表现出更强的镇痛效应,而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是其镇痛机制之一,此外,唑来膦酸在两种给药方式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毒副作用.
    • 吴芳; 杨冬梅; 李鹏利
    • 摘要: 目的 探讨清热调血汤联合穴位埋线对湿热瘀结型痛经患者镇痛效应、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前列腺素F2α(prostaglandin F2α,PGF2α)、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湿热瘀结型痛经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口服谷维素、布洛芬等.治疗组采用清热调血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观疼痛程度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进行评估.检测患者子宫动脉的收缩末期峰值/舒张末期峰值(end systolic/diastolic peak,S/D)、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Vm)的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GE2、PGF2α、β-EP的水平.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为82.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主观疼痛程度(VAS评分)显著降低,以治疗组降低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S/D、Vm明显升高,RI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S/D、Vm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PGE2、β-EP明显升高,PGF2α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PGE2、β-EP高于对照组,PGF2α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调血汤联合穴位埋线可提高湿热瘀结型痛经的疗效,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调节PGE2、PGF2α、β-EP的水平.
    • 谢欢; 彭拥军; 吴科锐; 江海滨; 蒋星卓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对比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镇痛效应.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CMB、PubMed、Embase、Cochrane数据库中关于针灸与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检索时限均为2010年1月~2020年7月.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0组随机对照研究,共涉及4292例患者,根据试验组干预措施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显示:(1)总有效率亚组分析示:单纯针灸治疗亚组合并效应量[RR=1.10,95%CI(1.05,1.15),P<0.0001].针灸联合西药治疗亚组合并结果[RR=1.16,95%CI(0.86,1.57),P=0.33],提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西药治疗,但针灸联合西药治疗并不能提高西药的临床疗效.由于针灸联合西药治疗亚组Meta分析结果不稳健,故该结果需谨慎对待,仍需临床进一步验证.(2)VAS评分改善程度分析示:单纯针灸治疗亚组合并效应量[RR=2.20,95%CI(1.53,2.87),P<0.00001].针灸联合西药治疗亚组合并效应量[RR=1.12,95%CI(0.39,1.85),P=0.002],提示针灸在改善带状疱疹疼痛上明显优于西药,西药联合针灸可以提高止痛效果.(3)后遗症发生率亚组分析示:30 d后遗症发生率单纯针灸治疗合并效应量[RR=0.34,95%CI(0.25,0.48),P<0.00001],针灸联合西药治疗亚组合并效应量[RR=0.18,95%CI(0.05,0.69),P=0.01].60 d后遗症发生率单纯针灸治疗合并效应量[RR=0.38,95%CI(0.23,0.62),P=0.0001];90 d后遗症发生率单纯针灸治疗合并效应量[RR=0.39,95%CI(0.20,0.74),P=0.004],提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西药,西药联合针灸可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4)疼痛开始缓解的时间分析示:单纯针灸治疗亚组合并效应量[RR=?2.32,95%CI(?2.48,?2.17),P<0.00001].针灸联合西药治疗亚组合并效应量[RR=?2.39,95%CI(?2.70,?2.09),P<0.00001],提示针灸镇痛起效时间短于西药,西药联合针灸可以加快镇痛起效时间.(5)疼痛消失的时间分析示:单纯针灸治疗亚组合并效应量[RR=?10.80,95%CI(?12.49,?9.01),P<0.00001].针灸联合西药治疗亚组合并效应量[RR=?5.98,95%CI(?11.55,?0.41),P=0.04],提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能明显减少疼痛时间,联合西药可以缩短疼痛时间.结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在总有效率、疼痛缓解及后遗神经症发生率方面显著优于西药;针灸联合西药可提高镇痛效应,降低后遗神经症发生率.鉴于本研究纳入文献总体质量较低,故本结论仍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