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2163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4篇、会议论文101篇、专利文献18051篇;相关期刊734种,包括护理研究、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73种,包括第九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首届疼痛医学华夏会议、第八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交流会等;慢性疼痛的相关文献由4161位作者贡献,包括樊碧发、倪家骧、曹君利等。

慢性疼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4 占比:9.49%

会议论文>

论文:101 占比:0.50%

专利文献>

论文:18051 占比:90.00%

总计:20056篇

慢性疼痛—发文趋势图

慢性疼痛

-研究学者

  • 樊碧发
  • 倪家骧
  • 曹君利
  • 潘志强
  • 郝凌云
  • 汪晖
  • 俞卫锋
  • 周玲君
  • 张晴
  • 赵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希然; 李多多; 王双双; 郭烨; 于长禾
    • 摘要: 背景骨骼肌肉疾病是较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世界上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推拿自古以来在骨骼肌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针对推拿手法治疗骨骼肌肉疼痛的影响因素尚未开展系统研究。目的探究推拿手法治疗骨骼肌肉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10月采用目的抽样法,使用滚雪球抽样策略,以北京市推拿学系的医师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其进行推拿手法治疗骨骼肌疼痛影响因素的访谈,根据研究目的与课题组讨论拟定访谈提纲,当访谈资料达到饱和时结束访谈。将访谈内容整理成文字,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并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进行三级编码,建立理论模型。结果共对16例受访者进行有效访谈,将访谈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得到21个初始范畴;主轴式编码将21个初始范畴归纳为“医务人员”“患者群体”“就诊环境”“地域差距”和“优势病种”5个主范畴;经选择式编码,将其归纳为“人”的内在因素(“医务人员”和“患者群体”)、“环境”的外在因素(“就诊环境”和“地域差距”)和“疾病”的致病因素(“优势病种”),进一步抽象为推拿手法治疗骨骼肌肉疼痛影响因素树状模型。结论影响推拿手法治疗骨骼肌肉疼痛的因素是由“人”的内在因素、“环境”的外在因素和“疾病”的致病因素3方面组成,人为因素中的“医务人员”作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诊断、治疗方案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来影响最终疗效;“患者群体”因是否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成为次要因素,“环境”的外在因素更加印证良好的医患交流是良性诊疗的基础;而从“疾病”致病因素可以看出,推拿在治疗骨骼肌肉疾病时具有更为突出的疗效。
    • 夏珺; 熊源长
    • 摘要: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被认为是一种激素。不少研究表明维生素D与急慢性疼痛相关,维生素D和疼痛存在很多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大部分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维生素D补充剂对疼痛管理有积极作用,这可能与病人25羟维生素D[25(OH)D3]基线水平有关。迄今为止,维生素D补充剂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且也易于管理。本文通过学习维生素D和头痛、肌肉骨骼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关研究,研究维生素D和慢性疼痛发生的关系,阐明当前的研究是否支持25(OH)D3水平缺乏的疼痛病人补充维生素D,为临床疼痛管理提供新思路。
    • 饶茜; 曾兢; 李琴; 余爱英; 余艳
    • 摘要: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慢性疼痛现状、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3所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590例MHD患者进行慢性疼痛筛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明疼痛量表、健康调查简表对存在慢性疼痛的152例MH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MHD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为26.95%,常见疼痛部位为下背(67.76%)、下肢(48.03%)、头部(30.26%),其中37.50%的患者未采取任何措施缓解疼痛,而接受疼痛治疗的患者其疼痛平均缓解程度仅为39.00%。患者生活质量总分(52.44±13.90)分,总体生理健康得分(46.18±16.18)分、总体心理健康得分(58.71±14.10)分。MHD慢性疼痛患者的总体疼痛程度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显示,疼痛总体影响程度、经济负担、年龄是影响MHD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总分的因素(P<0.05)。结论MHD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较高,生活质量状况不佳,生活质量水平受疼痛总体影响程度、经济负担、年龄的影响。
    • 罗海萍; 田梅梅
    • 摘要: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病人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初步建立TKA术后慢性疼痛的风险模型。方法: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8月—2019年12月就诊且行TKA术的病人进行3个月的随访,采用一般情况及疾病因素调查表、疼痛应对方式问卷修正版(CSQ-R)、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以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病人术后情况进行调查,对影响病人疼痛情况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预测效果。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24 h急性疼痛、术前应对方式逃避疼痛、术前抑郁评分、术后3个月疼痛应对方式中的勇敢面对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为TKA术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5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TKA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风险,可为医护人员实施预防性疼痛管理提供参考。
    • 杨歆璐; 汪姗; 高玮; 陈永权
    • 摘要: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SSNB)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路SSNB组(S组)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组(I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前,S组行超声引导下前路SSNB,I组行超声引导下ISBPB,均给予0.375%罗哌卡因15 ml。术毕两组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拔管后30 min和术后3、6、12、24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12、24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于阻滞前、阻滞后30 min及拔管后3 h,采用超声评估膈肌麻痹的情况;采用肺功能检查仪测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和用力肺活量(FVC)。记录术后24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哌替啶补救镇痛例数。随访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和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结果拔管后30 min S组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I组(P<0.05)。阻滞后30 min S组膈肌麻痹率明显低于I组(P<0.05)。与阻滞后30 min比较,拔管后3 h I组膈肌麻痹率明显降低(P<0.05)。与阻滞前比较,阻滞后30 min I组FEV_(1)、FVC明显降低(P<0.05)。阻滞后30 min S组FEV_(1)、FVC明显高于I组(P<0.05)。术后24 h内两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慢性疼痛和焦虑/抑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对肺功能影响更小,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未增加患者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和焦虑/抑郁的发生。
    • 徐华秀; 杨莹; 尹亭亭; 赵玉会; 付光蕾
    • 摘要: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慢性疼痛患者实施叙事护理的相关文献,对叙事护理的概念、慢性疼痛患者实施叙事护理的步骤、干预形式及效果评价进行综述。从培养疼痛专科护士叙事能力、网络化管理慢性疼痛患者叙事护理的远期效果、丰富叙事形式以实现慢性疼痛个性化叙事护理以及注重患者实施叙事护理前后生理指标的监测共4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护理人员对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 胡慧敏; 毛鹏; 李怡帆; 张毅; 刘星; 王泊宁; 樊碧发
    • 摘要: 慢性疼痛常发生于中低收入国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1]。中国慢性疼痛的发病率为35.9%,且有研究显示21%~50%的慢性疼痛病人存在自杀倾向[2,3]。在过去的十几年,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广泛应用于疼痛治疗且诸多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优势。据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的数据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植入5万个脊髓刺激器[4]。
    • 纪璇; 方桂珍
    • 摘要: 目的探讨任娠期慢性疼痛妇女的依恋类型、情绪状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Kessler10量表(K10),对248例姓娠期慢性疼痛妇女进行调研。结果①姐娠期慢性疼痛依恋类型安全型13例(5.2%),恐惧型131例(52.8%),专注型4例(1.6%),冷漠型100例(40.3%);②在焦虑维度上,恐惧型显著大于安全型及冷漠型(P<0.05);③在抑郁维度上恐惧型显著大于冷漠型(P<0.05);④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焦虑、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冷漠型妊娠期慢性疼痛妇女焦虑和抑郁水平最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焦虑、抑郁均呈正相关。
    • 石俊; 欧阳林; 肖体君
    • 摘要: 目的:探讨Lichtenstein术时切除髂腹下神经对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湖南省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完成Lichtenstein术的腹股沟斜疝患者120例,依据电脑随机数分为试验组57例,对照组63例。试验组进行Lichtenstein术时切除髂腹下神经;对照组进行Lichtenstein术时保留髂腹下神经。随访12个月,评估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治疗时,不建议在Lichtenstein术时行髂腹下神经切除,因为其并不能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
    • 程旭韬(综述); 华震(审校)
    • 摘要: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自首次成功克隆以来作为与疼痛密切相关的伤害性感受器而备受关注,其分子结构与生理功能、分布特征、激活与抑制等得到广泛研究。TRPV1受体参与炎症、脂质氧化等生物过程也与疼痛息息相关。多种内、外源性增敏剂或抑制剂可调节TRPV1通道敏感性,从而介导疼痛信号传导。TRPV1还可能通过细胞内钙超载等机制导致伤害性感受器的消融,这可能是镇痛治疗的一种潜在有效途径。该文旨在对TRPV1受体介导疼痛的相关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