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应急救援镇痛泵、镇痛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应急救援镇痛泵、镇痛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应急救援镇痛泵,包括底板、注射存储器、第一电机和升降机构,所述注射存储器的前端连接有输注针头,注射存储器的后端插设有活塞推杆,第一电机可通过运动转换机构驱动活塞推杆,升降机构的输出端设有升降板,输注针头设于升降板,底板设有出针孔,输注针头可在升降机构的驱动下穿过出针孔。本镇痛泵具有自动皮下植入和自动输注的功能,操作简单安全,且在使用者进行镇痛泵的注射之后,镇痛终端可以在第一时间将身份信息、位置信息、输注数据和生命体征数据传输到远程监控平台,以便于镇痛终端使用者的身份、位置、身体情况的监控,利于救援方案的制定以及救援过程的控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30434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普林斯顿医疗科技(珠海)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698051.6

  • 发明设计人 黄堪设;

    申请日2021-06-23

  • 分类号A61M5/142(20060101);A61M5/158(20060101);A61M5/168(20060101);A61M5/46(20060101);

  • 代理机构44202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卢泽明

  • 地址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高新区唐家湾镇科技七路1号珠海中电高科技产业园4栋9-A单元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2:22:51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急救援镇痛泵,还涉及一种应急救援镇痛系统,还涉及一种应急救援镇痛系统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因为在野外遇到突发状况、遇到灾难或在战场而受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当伤者由于伤势疼痛难忍,大多情况就只能等人来进行救援,很难进行自我救援,而这会降低救援成功的几率。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款方便携带又方便操作的镇痛泵,来帮助伤者暂时缓解疼痛,以进行一定的自我救援。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急救援镇痛泵、镇痛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其一个方面解决了现在没有便携的镇痛泵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应急救援镇痛泵,包括底板以及设于底板的注射存储器和第一电机,所述注射存储器的前端通过输液管连接有输注针头,所述注射存储器的后端插设有活塞推杆,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运动转换机构,所述运动转换机构的输出端可驱动活塞推杆沿着注射存储器的内壁滑动,所述底板还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输出端设有升降板,所述输注针头固定连接于升降板,所述底板于对应位置设有出针孔,所述输注针头可在升降机构的驱动下穿过出针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包括设于第一电机输出端的第一丝杠以及套设于第一丝杠的推板,所述推板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与第一丝杠啮合,所述推板的一端位于活塞推杆的后侧,所述第一电机可通过第一丝杠带动推板移动以推动活塞推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一丝杠均位于注射存储器和活塞推杆的旁侧,所述推板为类Z型板,所述类Z型板的一端套接于第一丝杠,所述类Z型板的另一端位于活塞推杆的后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设于底板的第二电机以及与第二电机输出端连接的第二丝杠,所述第二丝杠竖直设置于底板,所述输注针头竖直固定于升降板,所述升降板套接于第二丝杠,所述升降板可沿着第二丝杠上下移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丝杠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丝杠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与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电池,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与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为微型电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当所述升降机构驱动输注针头运动到穿出出针孔的极限位置,所述输注针头露在底板外的长度为5mm-7m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注射存储器的容积为3ml-5ml。

一种应急救援镇痛系统,包括镇痛终端和远程监控平台,所述镇痛终端包括控制模块、指令输入模块、生命体征采集模块、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定位模块以及上述的镇痛泵,所述远程监控平台包括第二数据传输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体征分析模块、疼痛干预模块、监控显示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第一电机和升降机构均电连接,用于接收指令输入模块发送的第一输注指令和第一数据传输模块传输的第二输注指令,并根据第一输注指令或第二输注指令控制第一电机和升降机构进行运动,记录输注数据,将输注数据传输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所述指令输入模块,用于输入第一输注指令,并向控制模块发送第一输注指令;所述生命体征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身体的生命体征,记录生命体征数据,并将生命体征数据传输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所述生命体征至少包括血压、血氧、心率和体温;所述定位模块,用于定位镇痛泵所在的位置,形成位置信息,并将位置信息传输给第一数据传输模块;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用于接收控制模块传输的输注数据、生命体征采集模块传输的生命体征数据和定位模块传输位置信息,并将输注数据、生命体征数据和位置信息传输到第二数据传输模块;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数据传输模块传输的输注数据、生命体征数据和位置信息,并将输注数据、生命体征数据和位置信息传输到数据采集模块,接收疼痛干预模块传输的第二输注指令,并将第二输注指令传输给第一数据传输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接收第二数据传输模块传输的输注数据、生命体征数据和位置信息,并将输注数据传输到疼痛干预模块和监控显示模块,将生命体征数据传输到体征分析模块和监控显示模块,将位置信息传输到监控显示模块;所述体征分析模块设置有预警状态数据,用于接收数据采集模块传输的生命体征数据,并将接收到的生命体征数据与预警状态数据进行对比,对身体的当前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是否进行再次输注,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生成预警信息,并将预警信息传输给疼痛干预模块和监控显示模块,若判断结果为否,则将判断结果传输给监控显示模块;所述疼痛干预模块,用于接收数据采集模块传输的输注数据和体征分析模块传输的预警信息,根据接收到的预警信息和输注数据,生成第二输注指令,并将第二输注指令传输给第二数据传输模块;所述监控显示模块,用于接收以及显示数据采集模块传输的输注数据和生命体征数据,还用于接收以及显示体征分析模块传输的判断结果。

一种应急救援镇痛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指令输入模块向控制模块输入第一输注指令,控制模块根据第一输注指令控制第一电机和升降机构进行运动,并记录输注数据,并将输注数据传输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生命体征采集模块采集身体的生命体征,记录生命体征数据,并将生命体征数据传输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定位模块对镇痛泵所在的位置进行定位,形成位置信息,并将位置信息传输给第一数据传输模块;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将输注数据、生命体征数据和位置信息传输到第二数据传输模块;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将接收到的输注数据、生命体征数据和位置信息传输到数据采集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将接收到的输注数据传输到疼痛干预模块和监控显示模块,将接收到的生命体征数据传输到体征分析模块和监控显示模块,将接收到的位置信息传输到监控显示模块;所述体征分析模块根据接收到的生命体征数据与预警状态数据进行对比,对身体的当前状况进行分析,并判断是否进行再次输注,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生成预警信息,并将预警信息传输给疼痛干预模块和监控显示模块,若判断结果为否,则将判断结果传输给监控显示模块;所述疼痛干预模块根据接收到的输注数据和预警信息,生成第二输注指令,并将第二输注指令传输给第二数据传输模块;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将第二输注指令传输给第一数据传输模块,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将第二输注指令传输给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第二输注指令控制第一电机和升降机构进行运动,并记录输注数据,并将输注数据传输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

本发明其中一方面的有益效果有: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本镇痛系统中的镇痛泵在使用时,通过控制模块控制升降机构进行输注针头的皮下植入,通过控制模块控制第一电机推动活塞推杆,将储存在注射存储器药液推送至输注针头,而且注射存储器、活塞推杆、第一电机、运动转换机构和升降机构本身均可以做到比较小的尺寸,以节省体积,方便携带和使用,以用于使用者在突发受伤情况使用,例如在野外、偶遇灾难或战中受伤等状况。而且,采用输注针头的自动皮下植入,以及采用第一电机控制输注药液,相比于手动输注的方式,更加适用于使用者在受伤时情况,可避免因痛感而导致无法手动注射,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和有效,便于伤后救援,输注的药液量和植入的深度控制更加精确,更加安全。而且,在使用者进行镇痛泵的注射之后,镇痛终端可以在第一时间将身份信息、位置信息、输注数据和生命体征数据传输到远程监控平台,以便于镇痛终端使用者的身份、位置、身体情况的监控,利于救援方案的制定以及救援过程的控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内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急救援镇痛泵,包括底板1以及设于底板1的注射存储器2和第一电机5,所述注射存储器2的前端连接有输注针头9,所述注射存储器2的后端插设有活塞推杆4,所述第一电机5的输出端连接有运动转换机构6,所述运动转换机构6的输出端可驱动活塞推杆4沿着注射存储器2的内壁滑动,所述底板1设有升降机构7,所述升降机构7的输出端设有升降板8,所述输注针头9固定连接于升降板8,所述底板1于对应位置设有出针孔11,所述输注针头9可在升降机构7的驱动下穿过出针孔11。

具体的,本镇痛系统中的镇痛泵在使用时,通过控制模块控制升降机构7进行输注针头9的皮下植入,通过控制模块控制第一电机5推动活塞推杆4,将储存在注射存储器2药液推送至输注针头9,而且注射存储器2、活塞推杆4、第一电机5、运动转换机构6和升降机构7本身均可以做到比较小的尺寸,以节省体积,方便携带和使用,以用于使用者在突发受伤情况使用,例如在野外、偶遇灾难或战中受伤等状况。而且,采用输注针头9的自动皮下植入,以及采用第一电机5控制输注药液,相比于手动输注的方式,更加适用于使用者在受伤时情况,可避免因痛感而导致无法手动注射,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和有效,便于伤后救援,输注的药液量和植入的深度控制更加精确,更加安全。而且,在使用者进行镇痛泵的注射之后,镇痛终端可以在第一时间将身份信息、位置信息、输注数据和生命体征数据传输到远程监控平台,以便于镇痛终端使用者的身份、位置、身体情况的监控,利于救援方案的制定以及救援过程的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注射存储器2为圆柱筒,便于活塞推杆4密封注射存储器2以及沿其内壁滑动。注射存储器2的容积为3ml-5ml,常规选用3ml,第一电机5和第二电机71均为微型电机,体积小。因此本镇痛泵体积很小,便于携带。

在本实施例中,运动转换机构6的具体结构为,所述运动转换机构6包括设于第一电机5输出端的第一丝杠61以及套设于第一丝杠61的推板62,所述推板62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与第一丝杠61啮合,所述推板62的一端位于活塞推杆4的后侧,所述第一电机5可通过第一丝杠61带动推板62移动以推动活塞推杆4。运动转换机构6结构简单,容易制作。

参见图2,所述第一电机5和第一丝杠61均位于注射存储器2和活塞推杆4的旁侧,所述推板62为类Z型板,所述类Z型板的一端套接于第一丝杠61,所述类Z型板的另一端位于活塞推杆4的后侧。合理进行空间排布和结构设计,进一步节省了整体的占用体积。

进一步的,所述推板62与活塞推杆4连接或者不连接均可。由于本镇痛泵的注射存储器2中存储的药量为比较少,因此推板62与活塞推杆4不连接也不会有太大风险。

在本实施中,升降机构7的具体结构为,所述升降机构7包括设于底板1的第二电机71以及与第二电机71输出端连接的第二丝杠72,所述升降板8套接于第二丝杠72。所述第二电机71的输出端设有第一齿轮73,所述第二丝杠72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74,所述第一齿轮73与第二齿轮74啮合,所述第二丝杠72通过第一齿轮73和第二齿轮74与第二电机71的输出端连接。结构简单,容易操控。

而且,镇痛泵还设有电池,所述第一电机5和第二电机71均与电池电连接。第一电机5和第二电机71的设计能够精确控制皮下植入的深度和力度确保在紧急状况下,精确完成输注针头9的合适扎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丝杠72竖直设置于底板1,所述输注针头9竖直固定于升降板8,所述升降板8可沿着第二丝杠72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当所述升降机构7驱动输注针头9运动到穿出出针孔11的极限位置,所述输注针头9露在底板1外的长度为5mm-7mm,优选5mm。也就是,输注针头9的植入长度约为6mm,第二电机71通过第二丝杠72实现输注针头9的平行植入,驱动过程稳定,保证植入过程的安全性。

而且,底板1设有安装架12,注射存储器2固定在安装架12中,第一丝杠61的一端也固定于安装架12中。安装架12可增强底板1强度,保证其不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镇痛泵的尺寸可设计成类似BP机大小,携带方便,可以固定于腰带,镇痛泵可通过其本身的结构固定于衣服或者腰带上,底板1外部设有敷贴,敷贴可牢固固定于皮肤表面,确保在活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镇痛泵依然随身固定。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应急救援镇痛系统,包括镇痛终端和远程监控平台,所述镇痛终端包括上述镇痛泵、控制模块、指令输入模块、生命体征采集模块、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定位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与第一电机5和升降机构7均电连接,用于接收指令输入模块发送的第一输注指令和第一数据传输模块传输的第二输注指令,并根据第一输注指令或第二输注指令控制第一电机5和升降机构7进行运动,记录输注数据,将输注数据传输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输注数据包括镇痛泵的输入速度和剂量。

所述指令输入模块,用于输入第一输注指令,并向控制模块发送第一输注指令,指令输入模块为按钮或点触屏。

所述生命体征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身体的生命体征,记录生命体征数据,并将生命体征数据传输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所述生命体征至少包括血压、血氧、心率和体温;

所述定位模块,用于定位镇痛泵所在的位置,形成位置信息,并将位置信息传输给第一数据传输模块;

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用于接收控制模块传输的输注数据、生命体征采集模块传输的生命体征数据、定位模块传输位置信息和数据储存模块传输的使用者的身份信息,并将使用者的身份信息、输注数据、生命体征数据和位置信息传输到第二数据传输模块;

远程监控平台包括第二数据传输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体征分析模块、疼痛干预模块、监控显示模块;

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数据传输模块传输的使用者的身份信息、输注数据、生命体征数据和位置信息,并将使用者的身份信息、输注数据、生命体征数据和位置信息传输到数据采集模块,接收疼痛干预模块传输的第二输注指令,并将第二输注指令传输给第一数据传输模块;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接收第二数据传输模块传输的输注数据、生命体征数据和位置信息,并将输注数据传输到疼痛干预模块和监控显示模块,将生命体征数据传输到体征分析模块和监控显示模块,将使用者的身份信息、和位置信息传输到监控显示模块;

所述体征分析模块设置有预警状态数据,用于接收数据采集模块传输的生命体征数据,并将接收到的生命体征数据与预警状态数据进行对比,对身体的当前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是否进行再次输注,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生成预警信息,并将预警信息传输给疼痛干预模块和监控显示模块,若判断结果为否,则将判断结果传输给监控显示模块;所述预警状态数据对应生命体征采集模块所采集的数据,包括血压预警值、血氧预警值、心率预警值和体温预警值等。

所述疼痛干预模块,用于接收数据采集模块传输的输注数据和体征分析模块传输的预警信息,根据接收到的预警信息和输注数据,生成第二输注指令,并将第二输注指令传输给第二数据传输模块;通过输注数据对当前镇痛泵状态的判断,以及通过生命体征数据对当前使用者身体状况的判断,确定镇痛泵的输入速度及剂量;第一输注指令和第二输注指令均包括镇痛泵的输入速度和剂量。

所述监控显示模块,用于接收以及显示数据采集模块传输的输注数据和生命体征数据,还用于接收以及显示体征分析模块传输的判断结果。这样监控显示模块就会显示使用者的当前状况,特别是身体情况,便于第一时间对伤员进行救援。

镇痛终端还包括数据储存模块,所述数据储存模块用于储存使用者的身份信息,以及将身份信息传输给第一数据传输模块。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应急救援镇痛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指令输入模块向控制模块输入第一输注指令,控制模块根据第一输注指令控制第一电机5和升降机构7进行运动,并记录输注数据,并将输注数据传输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

生命体征采集模块采集身体的生命体征,记录生命体征数据,并将生命体征数据传输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

定位模块对镇痛泵所在的位置进行定位,形成位置信息,并将位置信息传输给第一数据传输模块;

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将输注数据、生命体征数据和位置信息传输到第二数据传输模块;

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将接收到的输注数据、生命体征数据和位置信息传输到数据采集模块;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将接收到的输注数据传输到疼痛干预模块和监控显示模块,将接收到的生命体征数据传输到体征分析模块和监控显示模块,将接收到的位置信息传输到监控显示模块;

所述体征分析模块根据接收到的生命体征数据与预警状态数据进行对比,对身体的当前状况进行分析,并判断是否进行再次输注,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生成预警信息,并将预警信息传输给疼痛干预模块和监控显示模块,若判断结果为否,则将判断结果传输给监控显示模块;

所述疼痛干预模块根据接收到的输注数据和预警信息,生成第二输注指令,并将第二输注指令传输给第二数据传输模块;

所述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将第二输注指令传输给第一数据传输模块,所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将第二输注指令传输给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第二输注指令控制第一电机5和升降机构7进行运动,并记录输注数据,并将输注数据传输到第一数据传输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向第二数据传输模块传输各种数据之前,数据储存模块将使用者的身份信息传输给第一数据传输模块,之后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将使用者的身份信息、输注数据、生命体征数据和位置信息传输到第二数据传输模块;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将使用者的身份信息、输注数据、生命体征数据和位置信息传输到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将接收到的身份信息和位置信息传输到监控显示模块,用于显示使用者身份和位置。

这样,镇痛终端可以在第一时间将身份信息、位置信息、输注数据和生命体征数据传输到远程监控平台,以便于镇痛终端使用者的身份、位置、身体情况的监控,便于掌握使用者的情况,利于救援方案的制定以及救援过程的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部件或零件,但这些部件或零件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区别一个部件或零件与另一部件或零件。且术语诸如“第一”、“第二”和其他数值项在本文使用时不是暗示次序或顺序,除非由上下文清楚地指出。为了便于描述,本文使用空间相对术语,诸如“内部”、“外部”、“上端”、“下端”、“左侧”、“右侧”、“上部的”、“左”、“右”等,以描述本实施例中部件或零件的方位关系,但这些空间相对术语并不对技术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方位构成限制,且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