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炎性痛

炎性痛

炎性痛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54332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中国实验动物学报、世界中医药、针刺研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学术年会暨甘肃省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成立大会、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2007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全国疼痛医学学术年会等;炎性痛的相关文献由463位作者贡献,包括方剑乔、杜俊英、房军帆等。

炎性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4332 占比:99.97%

总计:454450篇

炎性痛—发文趋势图

炎性痛

-研究学者

  • 方剑乔
  • 杜俊英
  • 房军帆
  • 张励才
  • 李清君
  • M·T·史密斯
  • 项璇儿
  • 万迎春
  • 何晓芬
  • 刘盈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倩; 朱怡文; 李玲玲
    • 摘要: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IL-36Ra对炎性痛小鼠痛行为以及脊髓A1型星形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32只,采用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炎性痛模型.随机将小鼠分为CFA+生理盐水组、CFA+IL-36Ra 50 ng组、CFA+IL-36Ra 100 ng组以及CFA+IL-36Ra 200 ng组,每组8只.各组小鼠在造模后d 1~d 7,每日1次鞘内给药.同时,分别在造模前以及造模后d1、3、5、7检测4组小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MWT)和辐射热刺激缩爪潜伏期(PWL)的变化.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L-36Ra对CFA小鼠脊髓A1、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背角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C3与GFAP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炎性痛小鼠造模后患侧MWT、PWL均明显下降,IL-36Ra(100、200 ng)可显著改善小鼠的机械性痛觉超敏与热痛觉过敏;且在治疗7 d后,IL-36Ra可降低CFA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GFAP、Lcn2的表达水平,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同时,IL-36Ra(100、200 ng)可下调CFA小鼠脊髓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Serping1、H2-T23的mRNA水平,但IL-36 Ra各个剂量对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表达没有明显作用;此外,IL-36 Ra还可抑制脊髓背角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C3表达.结论 IL-36 Ra可能通过抑制CFA小鼠脊髓A1型星形胶质细胞极化,进而改善小鼠炎性痛痛行为.
    • 吴茗慧; 甄思佳; 徐婷; 周游; 应帅宇; 叶思婷; 杜俊英; 房军帆; 方剑乔; 高宏; 梁宜
    • 摘要: 目的:动态检测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炎性痛大鼠健患侧足跖厚度、痛行为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ganglia root,DRG)中P2X3受体(purinergic P2X3 receptor,P2X3R)、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type 1,TRPV1)蛋白表达,探索炎性痛不同时期痛行为差异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左侧足跖注射CFA建立炎性痛模型。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trol,Con group)和炎性痛组(CFA group)。分别检测基线(baseline,BL)和造模后1、3、7、14、28、42天时大鼠双侧足跖厚度、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Western bolt检测健(contralateral,Contra)患(ipsilateral,Ipsi)侧L_(4)-L_(6)DRG中P2X3R、TRPV1蛋白表达。结果:CFA大鼠患侧足跖厚度于造模后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Con-Ipsi组和CFA-Contra组。CFA大鼠患侧TWL仅于造模后1、3、7、14天时显著低于同期Con-Ipsi组,于造模后所有时间点均显著低于CFA-Contra组;CFA大鼠健侧TWL各时间点与Con-Contra相比均无差异。CFA大鼠患侧MWT于造模后所有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同期Con-Ipsi组,于造模后1、3、7、14、28天时显著低于同期CFA-Contra组;与同期Con-Ipsi和Con-Contra组比,CFA大鼠健侧MWT于造模后28、42天时出现明显降低。CFA大鼠患侧DRG中P2X3R、TRPV1蛋白表达于造模后1、14、28、42天时均显著高于Con-Ipsi和Con-Contra组;CFA大鼠健侧DRG中P2X3R蛋白表达于造模后28、42天时显著多于Con-Contra组,而健侧DRG中TRPV1蛋白表达无差异。结论:CFA致炎性痛大鼠患侧足跖热痛觉过敏和机械痛觉异常持续存在,炎性痛后期可诱发出健侧足跖机械痛觉异常;P2X3R和TRPV1可能参与CFA大鼠早期和晚期外周痛敏化发生和维持,健侧背根神经节内P2X3R表达增加可能参与机械镜像痛的产生。
    • 杨阳; 田丹丹; 樊晓慧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炎性痛小鼠的镇痛作用及对前扣带皮层(ACC)HMGB1/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C57BL/6小鼠随机分成五组,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Model)、电针组(Model+EA)、抑制剂组(Model+GLY)、电针加抑制剂组(Model+GLY+EA),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左侧踝关节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构建急性炎性痛模型。电针组取左侧“足三里”给予电针干预,每次20 min,1次/d,连续7 d。通过热敏痛、机械痛实验对各组小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测定,蛋白印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ACC脑区HMGB1/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热敏痛、机械痛实验中缩足反射潜伏期(PWL)明显缩短(P<0.001),小鼠ACC组织中HMGB1/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HMGB1、TLR4、IL-1β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01),小鼠ACC脑区HMGB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热刺痛、机械痛实验中PWL明显增加(P<0.001),小鼠ACC组织中HMGB1/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HMGB1、TLR4、IL-1β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01),小鼠ACC脑区HMGB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结论:电针干预可缓解CFA诱导的炎性痛,其机制可能与电针干预抑制HMGB1/TLR4信号通路及改善神经炎症有关。
    • 孙建梅; 刘彤彤; 唐宗湘
    • 摘要: 神经源性炎症是指由感觉神经元引起的炎症,即当感觉神经元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会顺向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背根反射),或者逆向传递到感觉神经末梢(轴突反射),进而影响突触或者轴突末梢释放神经肽(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P物质),最终引起神经系统或外周组织的炎症反应。神经源性炎症痛则是由于神经源性炎症敏化了伤害性神经末梢而导致的疼痛。神经源性炎症痛涉及多种以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机制。因此,探究神经源性炎症痛的分子机制对多种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神经源性炎症痛的定义、发生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以及神经源性炎症痛伴发的相关疾病进行了综述。
    • 陈彬彬; 张一肖; 王振; 万海方
    •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背角环磷酸腺苷直接激活的交换蛋白(Epac)在炎性痛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3月龄,采用双侧后爪趾底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100μL建立炎性痛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于建模前及建模后1、3、6、9、14 d大鼠脊髓腰膨大检测Epacl、Epac2蛋白相对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背角Epacl阳性细胞数。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和Epac激动剂8p-CPT-2′-O-Me-cAMP(8p-CPT)组,C组不做任何处理,NS组和8p-CPT组分别于建模后6 d,鞘内给予NS、8p-CPT 10μL。于建模前1 h、给药前1 h及给药后30 min、1 h、2 h和3 h测定热刺激缩足潜伏期(TWL),观察大鼠痛行为学变化;于给药后1 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三组大鼠脊髓背角基因蛋白c-Fos阳性细胞数。结果建模后3、6 d腰膨大脊髓Epacl蛋白相对含量明显低于建模前和建模后1 d[(0.74±0.09)、(0.77±0.08)比(1.00±0.00)、(0.99±0.07),P0.05)。建模后3、6、9、14 d脊髓背角Epac1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建模前[(34.25±4.99)个、(24.00±8.04)个、(31.50±3.51)个、(43.00±8.98)个比(61.75±4.99)个,P均<0.05],建模后3、6、9 d脊髓背角Epac1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建模后1 d[(34.25±4.99)个、(24.00±8.04)个、(31.50±3.51)个比(58.00±5.35)个,P均<0.05]。给药前1 h及给药后30 min、1 h、2 h和3 h NS组和8p-CPT组TWL均明显低于C组[(6.8±1.0)s、(7.1±0.8)s比(13.3±1.6)s,(7.3±0.9)s、(9.2±1.0)s比(13.2±1.5)s,(6.9±1.2)s、(9.9±1.3)s比(13.9±1.8)s,(7.0±0.7)s、(8.7±1.2)s比(13.2±1.2)s,(7.0±0.9)s、(7.1±0.9)s比(13.2±1.4)s,P均<0.05],给药后30 min、1 h和2 h 8p-CPT组TWL均明显高于NS组(P均<0.05)。给药后1 h NS组和8p-CPT组脊髓背角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C组[(75.25±8.42)个、(40.50±6.81)个比(25.25±5.25)个,P均<0.05],8p-CPT组脊髓背角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可以降低脊髓背角Epac1蛋白含量,引起局部神经元异常激活,增强外周伤害性刺激应激反应。
    • 殷智宇; 阮文晴; 孙龙; 魏盼; 宋建钢
    • 摘要: 目的 观察去氢紫堇碱(DHC)对慢性炎性痛小鼠的痛觉过敏和脊髓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Sham组、完全弗氏佐剂(CFA)组和CFA+DHC组,每组各10只.Sham组小鼠右后足跖中部皮下注射25μL生理盐水,CFA组和CFA+DHC组小鼠右后足跖中部皮下注射25μL CFA建立模型,建模后1~7 d每天CFA+DHC组小鼠腹腔注射10 mg/kg DHC,CFA组小鼠腹腔注射溶媒,给药后30 min测定小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WM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L);第7天取脊髓腰膨大,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促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蛋白表达.结果 整体分析显示,PWMT、PWL的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CFA组、CFA+DHC组PWMT较造模前降低,PWL较造模前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1~7 d,与CFA组比较,CFA+DHC组PWMT升高,PWL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FA组比较,CFA+DHC组脊髓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蛋白表达降低,抗炎细胞因子IL-10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C可有效缓解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小鼠的痛觉过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有关.
    • 吕丹; 栾静; 杨艳梅; 贺永进
    •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预处理对慢性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自噬通路活性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炎性痛组(IP组)、电针组(EA组)、非穴位电针组(NE组)各8只.IP组、EA组、NE组大鼠左侧后肢足底皮下注射蜜蜂毒溶液制备慢性炎性痛模型,C组同部位注射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EA组造模前3 d每天给予左侧阳陵泉、足三里电针刺激,电针结束后1 h造模;NE组左侧阳陵泉、足三里旁开5 mm给予电针刺激.造模后2 h,测定机械刺激缩足阈(MWT)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TWL);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背角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p62)及mTOR相关信号通路蛋白(mTOR、p-mTOR、S6K、p-S6K).结果 与C组比较,IP组和NE组MWT降低、TWL缩短(P均<0.01),EA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P组比较,EA组MWT升高、TWL延长(P均<0.01),NE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脊髓背角组织中LC3Ⅱ、Beclin-1和p62表达上调,IP组和NE组脊髓背角组织中p-mTOR、p-S6K表达上调(P均<0.05);与IP组比较,EA组脊髓背角组织中LC3Ⅱ和Beclin-1表达上调而p62、p-mTOR、p-S6K表达下调(P均<0.05),NE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针预处理能激活mTOR信号通路调节脊髓背角的自噬状态以缓解大鼠慢性炎性痛.
    • 陈进城; 何坚; 张圆芳; 陈乐春; 江煜; 张幻真; 蒋晶晶; 林志刚; 陈水金
    • 摘要: 目的 观察推拿手法对颈型颈椎病炎性痛痛阈值及血清、背根神经节(DRG)TNF-α、IL-1β、IL-6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可能的镇痛机制.方法 40只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触摸组、推拿手法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触摸组、推拿手法组采用无创颈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制备方法造模.触摸组和推拿手法组在造模成功后分别施以推拿手法及触摸手法,每日1次,每次10 min,连续干预18 d,空白组、模型组不予任何推拿手法及触摸手法.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完成时和治疗后采用神经电生理仪检测4组家兔痛阈值,并于造模后第2天和治疗结束第2天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的浓度.治疗结束第2天处死家兔后,用ELISA法检测兔DRG中TNF-α、IL-1β、IL-6的浓度.结果 造模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触摸组、推拿手法组痛阈值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TNF-α、IL-1β、IL-6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推拿手法组较模型组和触摸组痛阈值升高(P<0.05).模型组、推拿手法组、触摸组血清及DRG中TNF-α、IL-1β、IL-6的浓度较空白组明显提高,推拿手法组较模型组和触摸组低(P<0.05).结论 推拿手法可改善颈型颈椎病炎性痛疼痛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有关.
    • 石晓玲; 贾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氢吗啡酮对炎性痛大鼠脊髓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择SPF级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氢吗啡酮组;检测各组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IL-6和IL-10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ERK1/2和p-ERK1/2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ERK1/2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 和IL-6含量明显增高,IL-10含量明显降低,且术侧后肢热痛阈显著缩短及机械痛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中ERK1/2 mRNA表达水平、ERK1/2及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氢吗啡酮后,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清TNF-α和IL-6含量显著降低而IL-10含量显著升高,热痛阈显著延长及机械痛域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氢吗啡酮组ERK1/2 mRNA表达水平、ERK1/2和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氢吗啡酮可有效改善弗氏完全佐剂诱导的大鼠炎性疼痛,其抗炎镇痛机制与降低大鼠机体炎性因子的产生,并抑制ERK1/2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 李倩; 李玲玲; 李爽; 黄楚天; 周君梅
    • 摘要: 目的 研究外周炎性痛小鼠痛行为以及脊髓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动态变化,为阐明炎性痛的病理机制提供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16只,分为对照组8只和炎性痛组8只.小鼠右侧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外周炎性痛模型,对照组右侧足底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在造模前以及造模后第1、3、5、7天检测小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MWT)和辐射热刺激缩爪潜伏期(PWL)的变化.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1、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在炎性痛不同时程脊髓内的动态表达变化.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脊髓背角GFAP形态以明确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同时统计脊髓背角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C3与GFAP共定位水平.结果 炎性痛小鼠造模后患侧MWT、PWL均明显下降,小鼠出现机械性痛觉超敏与热痛觉过敏;且在造模后第3天,脊髓背角GFAP表达开始升高,表达量为1.84±0.10 vs 1.08±0.22(P<0.05);炎性痛第7天,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Serping1、H2-T23的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S100a10、Ptx3的mRNA水平降低(P<0.05);炎性痛组小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C3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 炎性痛小鼠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向A1型极化增加,提示A1型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炎性痛的发生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